孫 卓
(南京財經(jīng)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江蘇 南京 210023)
技術(shù)的更迭促使新的媒介技術(shù)不斷涌現(xiàn),國際傳播環(huán)境發(fā)生了深刻變化,這些新的媒介技術(shù)在重構(gòu)世界信息傳播秩序與格局的過程中,使得信息資源在全球范圍內(nèi)的流動更加及時、高效,進而對一國的政治、文化、網(wǎng)絡(luò)安全等產(chǎn)生重要影響。鑒于國際傳播能力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表現(xiàn),“它不僅指信息所能到達的最大范圍, 更涵蓋著信息傳播在受眾方面所達到的實際效果?!盵1]因而在國際傳播范圍內(nèi)對國家傳播的信息內(nèi)容質(zhì)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著力做好對外宣傳工作的過程中,我國政論文的對外翻譯成為要點。但在政論文英譯過程中,由于涉及中、英兩種語言的轉(zhuǎn)換,難免出現(xiàn)語言不對等情況。特別是政論文具有詞匯重復(fù)較多、具有中國特色文化的內(nèi)涵詞匯較多、排比句較多、無主語語句出現(xiàn)較多等特征,在外譯過程中,對譯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須采取一定的翻譯策略來彌補語言層面上的差異。《政府工作報告》作為體現(xiàn)中國發(fā)展路線、方針、政策的年度階段性總結(jié)及下年度發(fā)展規(guī)劃,其內(nèi)容涵蓋經(jīng)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信息,關(guān)系著國家、人民的根本利益與福祉,對展示與維護我國國際形象起重要戰(zhàn)略意義。作為最重要的政論文之一,其英譯本由中央編譯局翻譯完成,水準較高。因而本文選取《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作為分析對象,對提高該類型文本的國際傳播力具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
要提高政論文英譯本的國際傳播力,加強其傳播效果,首先要明白傳播是什么,傳播的過程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傳播,在亞里士多德學(xué)派看來是一個線性存在的過程?!霸谶@個過程中,信息從信息發(fā)送者經(jīng)由渠道直抵信息接受者?!盵2]因而,我國政論文通過外譯,并被國外讀者接受的過程,可被視為傳播過程的完成。在此理論基礎(chǔ)上,20世紀,香農(nóng)(Claude Shannon)和韋弗(Warren Weaver),提出了香農(nóng)-韋佛傳播模型(見圖1)。
圖1 香農(nóng)—韋弗傳播模型
在該模型中,將信息傳播的過程視為信息的發(fā)出者對信息進行編碼,并通過一定的渠道將信息傳遞給信息的接受者,在這個信息傳遞過程中,信息將受各種噪音(即一切對信息有影響的事物和現(xiàn)象)的干擾,最終該信息的具體內(nèi)容被信息接受者解碼后獲取。
我國政論文的外譯過程,不僅僅是一個翻譯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國際傳播的過程。根據(jù)香農(nóng)-韋弗傳播模型可以看出,信息源的信息被信息發(fā)出者進行編碼,從而形成信號傳遞給信息接受者。而政論文的翻譯則是由譯者對源文本的語言重新解碼并編碼成目的語的語言,進而被讀者更好地接受。可見,當進行政論文國際傳播時,譯者不僅是翻譯的主導(dǎo)者,也是傳播過程中對源信息處理的第一人。所以,其英譯本在傳播過程中,要被國際傳播受眾更好地接受,并且達到傳播效果的最大化,就要盡可能地減少傳播過程中的噪音。這就要求譯者不僅要對源文本負責,對信息進行恰如其分的編碼,使其重組后的譯文和源文本盡量保持一致,還要采用合適的手段與技巧,使得被接受的信號即譯本,能夠更加準確且易懂地被信息的接受者,即國外受眾所接受。因此,在信息國際傳播過程中,要達到政論文國際傳播效果的最大化,第一步,就是要保證譯本的質(zhì)量。針對政論文這一特殊體裁文本,首先要明確其文本特征,從而找出合適的翻譯技巧和策略,才能為創(chuàng)造出高質(zhì)量的譯本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chǔ)。
英國翻譯理論家紐馬克將文本分為表達型、信息型和誘導(dǎo)型三種類型,以《政府工作報告》為代表的這一類政論文屬于信息型文本,其語言是精確且嚴肅的,用詞、句法、敘述風格都與其他類型文本有明顯的差異,且有如下鮮明的特征。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多達兩萬余字,其內(nèi)容多為政治話題,此外還涉及經(jīng)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方方面面。報告中為突出重點,加強語氣,來表明態(tài)度或立場,多使用重復(fù)性詞匯。例如,“發(fā)展”“加強”“促進”“構(gòu)建”等詞匯在報告中都有比較高的出現(xiàn)頻率[3]。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國家在每個時期都會提出一些具有中國特色文化內(nèi)涵的詞匯。在政論文文本中,這些詞匯不僅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還體現(xiàn)著國家新方針政策的方向。這些特色文化內(nèi)涵詞匯的出現(xiàn),也是政論文區(qū)別于其他文本的重要特征。例如,在《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就多次出現(xiàn)“一帶一路”“糾正四風”等具有中國特色文化內(nèi)涵的詞匯。
政論文文本中,排比句出現(xiàn)得十分頻繁。漢語重意合,是典型的分析性語言。政論文在行文上,多采用竹式結(jié)構(gòu),分句較多,句子連接多不依靠連接詞,其邏輯關(guān)系多靠語義來實現(xiàn)。在《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有如下排比句:“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用公正監(jiān)管管出公平、管出效率、管出活力”;“我國受癌癥困擾的家庭以千萬計,要實施癌癥防治行動,推進預(yù)防篩查、早診早治和科研攻關(guān),著力緩解民生的痛點”等。
漢語是“意合”語言,其句子間連接多依賴于語義,導(dǎo)致其主語功能削弱,尤其在政論文文本中,句子的無主語現(xiàn)象更是出現(xiàn)得十分頻繁,如“要繼續(xù)打好三大攻堅戰(zhàn),精準發(fā)力、務(wù)求實效?!本褪侵髡Z缺乏現(xiàn)象在《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的體現(xiàn)。
以上就是以《政府工作報告》為代表的政論文的典型特征。在準確把握其文本特征的基礎(chǔ)上,才能有的放矢,找出合適的翻譯策略和技巧來進行翻譯,提高譯本的水平,增強我國政論文文本的國際傳播效果。
毛夢之先生曾說過,作為“信息類語篇”的政治文本在翻譯時首先要保證原文政治含義的準確性[4]。因此,在翻譯此類文本時,首先要做到“達意”。在此基礎(chǔ)之上,再進一步追求“通達”“適切”等實用文體的翻譯要求。
在國際傳播視域下,政論文的英譯本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宣傳本國的政治主張,進而提升本國的政治形象。政論文的語言精確,敘述客觀,少有感情色彩,直譯是其最主要運用的翻譯策略,適時需加以意譯相輔。本文將進一步分析研究,針對其文本特點,探討《政府工作報告》中運用的翻譯策略。
區(qū)別于中文詞匯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重復(fù)出現(xiàn),英譯文在針對同一中文詞匯,在翻譯過程中,盡量選擇不同的詞匯進行對應(yīng),避免英譯文的重復(fù)單一?!按龠M”一詞在《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頻頻出現(xiàn),在“促進居民消費政策”“促進高等教育內(nèi)涵式發(fā)展”“促進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等語句中,分別被譯作:stimulate consumer spending;fostered development of subst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promote world peace and development。對“促進”一詞分別采用了stimulate, foster以及promote等多種不同譯法。針對文章中出現(xiàn)的同一詞匯,盡量采取一詞多義的方法對其進行翻譯處理,與此同時,更要注意該詞所處的語境,從而選擇合適的詞語來對應(yīng)。
針對政府工作報告中重復(fù)出現(xiàn)的中國特色文化內(nèi)涵詞匯,其譯法不同于其他頻繁出現(xiàn)的詞匯,不可采取一詞多譯法,要前后保持一致且能完整表述其意義,若有官方規(guī)范則要使用其官方譯法。如“一帶一路”于2013年提出,并被世界廣泛認可與接納,其官方譯法The Belt and Road ,同樣被世界所接受,因此,該詞采用直譯的方法即可。但對于“糾正四風”這樣的詞語,直譯并不能表達出其背后深刻含義,則需要在翻譯中,采用意譯的翻譯策略,譯出其內(nèi)涵意義,以便更好地被國外受眾接受,更好地達到國際傳播的效果。因此,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糾正四風”被譯為against formalities performed for formalities’ sake, bureaucratism,hedonism, and extravagance,即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這些具有中國文化內(nèi)涵的詞匯,體現(xiàn)著中國方針政策的方向,因此,翻譯時要慎之又慎,確保其譯文忠實且易懂。
對于排比句的翻譯,若字對字的翻譯能很好保留原文的信息內(nèi)容,那么直譯就是最好的選擇。如三字格的排比句,如“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需要太多的翻譯技巧進行處理,直接采用直譯的翻譯方式,譯作not dare, not able,and not want to commit corruption即可。
此外,減譯法及重組法,也是政論文中排比句常用的翻譯方法。雖說在政論文翻譯中需要緊扣原文,不能任意加字、刪字或者脫離原文任意發(fā)揮[5],但漢語和英語差別很大,很難做到完全對等,在不影響忠實度的情況下可以在譯文中適當做一些調(diào)整。在《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有大量排比句。為加強氣勢,突出重點,這些排比句中又多出現(xiàn)重復(fù)詞匯,例如,“用公正監(jiān)管管出公平、管出效率、管出活力?!痹摼渲?,為強調(diào)用公正監(jiān)管促進市場公平,連用三個“管出……”結(jié)構(gòu),為使英文譯文簡潔明了,翻譯采用了減譯法,譯作We will use impartial regulation to ensure a fair,efficient, and dynamic market.
除了減譯法,重組法也常用于《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排比句翻譯。例如,在該句“我國受癌癥困擾的家庭以千萬計,要實施癌癥防治行動,推進預(yù)防篩查、早診早治和科研攻關(guān),著力緩解民生的痛點”一句中只有一個句點,但實際上有兩個邏輯主語分別是“我國受癌癥困擾的家庭”和解決問題的政府,其譯文為Tens of millions of Chinese families are affected by cancer. To ease this pain that has such an effect on people’s lives, we will take action in canc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nd promote preventive screening,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breakthroughs in cancer research.主語分別為“Tens of millions of Chinese families”和“We”,重組為兩句。從目的受眾的角度出發(fā),合理運用句法結(jié)構(gòu),對原句進行拆分組合,能使目的語讀者更容易理解。
漢語是意合語言,邏輯靠語義連接,主語的功能被削弱,在行文中常常被省略。與之相反,英語是形合語言,句子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主要靠語法手段實現(xiàn),語句都有比較明顯的主謂結(jié)構(gòu)。兩種語言之間的這種差異性需要譯者在翻譯無主語句子時特別注意。例如,“要繼續(xù)打好三大攻堅戰(zhàn),精準發(fā)力、務(wù)求實效?!痹摼渲?,主語就被省略掉?!墩ぷ鲌蟾妗肥强偫泶碚鞯囊荒暌欢鹊目偨Y(jié),以及對明年工作的展望與布局,此處應(yīng)補充邏輯主語“We”。因此,在英譯版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這句被譯作We will continue the three critical battles and adopt precise measures to deliver solid outcomes. 對主語缺失句進行增譯,能使得外國受眾在閱讀英譯本時,邏輯通順,便于理解,從而提升了《政府工作報告》的國際傳播效果。
“不同民族或種族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各有其特點,因此在國際傳播中語言、價值觀念等文化要素往往是難以逾越的民族鴻溝?!盵6]所以,譯者要針對政論文這一特殊文本體裁,采取合適的翻譯方法,創(chuàng)造出即忠實于原文,又易于被外國受眾接受的譯本,盡量縮小兩種語言和文化之間的鴻溝,從而減少該類型文本在傳播中的噪音,提升其國際傳播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