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考生
當快餐文化悄然入侵精神花園,當實用主義無聲蠶食理想主義,當成功學的“干貨”代替文學名著占據書架,你可曾自問——我還能感動得流淚嗎?
的確,物質給人們帶來的是直觀切實的感受。如同菜肴,食物入嘴,必然觸動生理神經,帶來飽腹之感。但就如季羨林所言人的一生終歸是“片片詩情、點點詩意”,人生而為人,與動物最大的區(qū)別便是擁有思維能力的精神,擁有除基本生存資料的滿足外對發(fā)展與美的追求。若是一味醉心利祿、對精神世界的完善嗤之以鼻,又和叢林中茹毛飲血的野獸有何差異呢?
評論家楊照曾犀利地抨擊“只問對現實有何幫助的角度解讀古典名著”的行為,認為將名著意義概括為“告訴我們在不同時代有人可以成為我們生存的墊腳石”,真正的欣賞便無從談起了。
因此,“愛美”理應高于“謀生”,對美的追求須摘下功利的眼鏡,“脫精神于俗諦之桎梏”,在追求精神之美的旅途上卸下物質重負輕裝上陣吧。在城市的燈紅酒綠之外,拭目靜觀一場“凌晨四點半未眠海棠花的花事”;在鳴笛喧囂之外,側耳細聽一陣“盛夏陽光里的蝴蝶相觸的聲音”;在緊張高壓的學習工作生活之外,追憶流光似水、追憶似水年華、追憶耶路撒冷的第一朵玫瑰。
當我們揣一顆浪漫的赤子之心再度啟程,境界已超卓不同了。彼時,我們的眼光能更廣闊,心靈能更敏感。不再僅僅從精神食糧中體驗美,我們已具備在現實中挖掘、發(fā)現美的能力,“有境界自成高格”。有境界,見白鷺立雪,看鷺見白不見鷺;有境界,食東坡肉便品出“竹杖芒鞋輕勝馬”的灑脫;有境界,觀泉流石上便流一江春水細浪洗滌自己無處棲息的靈魂。
但反而言之,我們亦應把握好精神與物質的辯證關系,切不可為追求精神之美而將物質世界全然脫離。“愛美”是應高于“謀生”,但不可否認“謀生”是“愛美”的必要前提與基礎。精神花朵再絢爛,沒有物質樹枝干的營養(yǎng)供給,也逃不了凋零的悲劇。人生除物質外還應有必要的東西,我們觀景,聞香,聽雨,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解飽的點心——雖然是愈精練愈好。
立于“生”肩,追求“美”,不刻意規(guī)避,不汲汲營營,保有一顆渾然赤子心,保有生而為人追尋美、為美流淚的最基本能力。
簡評
這篇考場作文的思考及表達值得學習。
“我還能感動得流淚嗎?”“若是一味醉心利祿、對精神世界的完善嗤之以鼻,又和叢林中茹毛飲血的野獸有何差異呢?”開篇就有作者對于生活的獨特思考與發(fā)問。善于思考生活、追問質疑,自然會慢慢形成個體獨特的觀點。一方面,“揣一顆浪漫的赤子之心再度啟程,境界已超卓不同了”;另一方面,“切不可為追求精神之美而將物質世界全然脫離”。多么辯證的思考!
在表達上,作者的整體行文非常清晰:提出問題引反思—承認現實點觀點—危害—意義—作法—深化—總結。在段落表達上引證、喻證、例證等方法兼具。三個“有境界……”使論證極有說服力,“不刻意規(guī)避,不汲汲營營”等句式,使語言工整節(jié)奏感強。這些都值得仔細揣摩與學習。
這篇作文得分為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