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年伊始,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稱為2019-nCoV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肆虐神州大地,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中國政府采取了全面、嚴格、徹底的一系列防控措施,相信群眾,發(fā)動群眾,眾志成城,疫情防治取得階段性成果。[1]疫情終將過去,春天必將到來。面對此次全球新冠疫情的暴發(fā),學前教育,特別是幼兒園課程需要做哪些探索與嘗試,以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這是我們每一位從事學前教育的工作者和研究者都需要認真思考與積極回應的重要課題。
一、“心生命”課程:泛愛眾的童年啟蒙教育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有一句名言,“教育非他,乃心靈轉(zhuǎn)向”,意思是說教育的目的是要關心人的精神躍遷或者說美好心靈的成長。這一觀點得到了中國很多學者的認同與褒揚。在不少中國學者看來,心靈轉(zhuǎn)向的教育就是關心“心生命”的教育。例如,在中國香港創(chuàng)辦了新雅書院的錢穆就指出,教育不僅要關注物質(zhì)生活的“身生命”,而且還要關心精神生活的“心生命”,“其他生命,都是以物質(zhì)生活為主,心靈精神只是一種副作用,而人類生命,卻似反轉(zhuǎn)過來,以心靈精神的生活為主。其他生命,像是以物質(zhì)生活為目的,心靈生活為手段。人類生命,則以心靈精神生活為目的,而以身體物質(zhì)生活為手段”。[2]“心生命”的課程需要從孩子們?nèi)胗變簣@的第一天就開始,優(yōu)秀的幼兒園教師懂得如何在孩子們的心里播下向善、崇美、求真的心靈種子?!靶纳钡恼n程會時刻要求教育者思考,我們?yōu)楹⒆觽儎?chuàng)設了安全、自由、幸福并具有一定挑戰(zhàn)意義的良好環(huán)境了嗎?“心生命”的課程會時時向園長和教師提問,我們始終能堅定地做到用激勵、鼓舞、支持等以善至善的教育方法幫助孩子們實現(xiàn)心靈的成長嗎?“心生命”的課程會時刻要求我們不忘教育的初心,不斷鼓舞教育者做到“把最寶貴的東西給予兒童”,并隨時反思我們真的做到在純潔、幼小的心靈里種下優(yōu)良品質(zhì)的種子了嗎?“心生命”課程至少可以用以下兩個主題課程來體現(xiàn)。
(一)“萬物生靈”主題課程
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激發(fā)孩子們心中已有的“愛”,要把孩子們內(nèi)心的“愛”牽引出來。例如,我們注意到義務教育課程教材選用了很多馮驥才老師的作品,如《珍珠鳥》《捅馬蜂窩》《日歷》《獻你一束花》等。馮驥才老師的這些作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把對萬物生靈的熱愛娓娓道來,對每一種小生靈都溫柔以待,親切溫暖,讀來令人感動。受其啟發(fā),筆者認為,“心生命”的幼兒園課程可以積極創(chuàng)設激發(fā)孩子們熱愛“萬物生靈”的環(huán)境與主題課程。
例如,有條件的幼兒園可以創(chuàng)設“回歸田園”課程。真實的、優(yōu)美的、生態(tài)的、活潑的大自然能夠最大限度地萌發(fā)孩子們對萬物生靈的熱愛與關心。陳鶴琴先生就指出幼兒喜歡野外的生活,“大自然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大自然充滿了活教材,大自然是我們的教科書。我們要張開眼睛去仔細看看,要伸出兩手去縝密研究”。[3]在大自然中孩子們會遇見許多小生靈,雨中散步的蝸牛,低空盤旋的蜻蜓,嚙咬松果的小松鼠,透出濃郁香氣的蘑菇,這些對萌發(fā)孩子們對萬物生靈的愛心大有裨益。近些年來在歐美等國的一些地方流行“森林幼兒園”,“挪威幼兒園關注幼兒與自然的關系,強調(diào)幼兒在自然中的感知和體驗,在自然中進行探索和學習,這也與挪威人酷愛戶外活動,以及長期以來對自然環(huán)境的保護并與之和諧相處密不可分”。[4]只要天氣允許,挪威卑爾根的教師就會帶著孩子們到周邊森林來一場郊游,將森林當作孩子們的主要課堂。挪威卑爾根的好幾所幼兒園都流行每周一次到附近小山里的“遠足”活動,那里的老師們有一句名言,“沒有不合適的天氣,只有不合適的衣服”。我們看到了卑爾根的幼兒園的孩子們可以在森林里爬樹、趟水坑、翻滾、收集樹葉,甚至野炊燒烤,而且卑爾根附近的七座小山都有適合幼兒園小朋友攀爬的木制的簡易設施。這種回歸自然的森林幼兒園在北歐、北美、英國、德國等十分流行。我們也可以借鑒森林幼兒園回歸自然、擁抱田園的思路,給予兒童親近自然的教育機會與可能。
我們還可以借助一些優(yōu)秀繪本來引入“萬物生靈”的主題課程。如,法國科普作家艾曼紐·烏賽創(chuàng)作的生命三部曲(也可以看作是熱愛萬物生靈三部曲)系列繪本。繪本《在我腳下:土壤中的生命》帶領孩子潛入地下,探索土壤里的世界。當我們經(jīng)過田間小路或者是公園花叢,孩子就會突然告訴你,“你看,螞蟻”“你看,蟲子”等等,孩子們會用自己特殊的萬物有靈的視角來關注這個世界上微小的東西?!对谖抑啊穾ьI孩子穿越時光,了解生命的起源,這是一首寫給孩子的宇宙生命詩篇,用色彩鮮艷的畫面演繹水中生命的出現(xiàn)、生命從水中走出、恐龍出現(xiàn)了、猴子越來越機靈、嬰兒在媽媽肚子內(nèi)的生長、寶寶的誕生等。《夜幕之下》帶領孩子們回歸自然,聆聽黑夜里的聲音,特別是一些夜間活躍的生靈如寬翅樹蟋、園睡鼠、貓頭鷹、兩棲動物。有意思的是,莊子心中的理想家園也就像是回歸田園的森林幼兒園,“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xiāng);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是故禽獸可系羈而游,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惡乎知君子小人哉”(《莊子·馬蹄》)。
(二)“我來幫你吧”主題課程
如果說“萬物有靈”主題課程關心的是我們身邊的動植物和自然生態(tài)的話,那么,“我來幫你吧”關心的則是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弱勢人群”的愛?!?~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提出要“引導幼兒尊重、關心長輩和身邊的人”,具體的教育建議有:“提醒幼兒關心身邊的人,如媽媽累了,知道讓她安靜休息一會兒;借助故事、圖書等給幼兒講講父母撫育孩子成長的經(jīng)歷,讓幼兒理解和體會父愛與母愛;等等?!惫P者認為,除了這些教育活動,我們還應引入“關心弱勢人群”的教育內(nèi)容,以激發(fā)孩子們的同情之心、關愛之情、利他之行。1980年,湖北省一名9歲的小學生劉倩倩以一首《你別問,這是為了什么》的小詩獲得了世界兒童詩歌比賽大獎。
媽媽給我兩塊蛋糕,/我悄悄地留下了一塊。/你別問,這是為了什么。
爸爸給我穿上棉衣,/我一定不把它弄破。/你別問,這是為了什么。
哥哥給我一盒歌片,/我選出了最美麗的一頁。/你別問,這是為了什么。
晚上,我把它們放在床頭邊,/讓夢兒趕快飛出我的被窩。/你別問,這是為了什么。
我要把蛋糕送給她吃,/把棉衣給她去擋風雪,/在一塊唱那最美麗的歌。
你想知道她是誰嗎?/請去問一問安徒生爺爺——她就是賣火柴的那位小姐姐。
這首詩歌讀來令人感動,因而有幼兒園教師將其引入到孩子的語言教育活動中,“以兒童幫助兒童為主題的詩歌很多,這首詩卻另有一番新意,它沒有局限于同學、鄰居、朋友之間,也沒有局限于學習、生活、友誼等方面,卻通過獨特的想象把安徒生童話中賣火柴的小女孩與作品中的‘我巧妙地連起來,可謂匠心獨運”。[5]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遇到“弱勢”的人群,關鍵在于教師有沒有引導孩子們?nèi)リP注、去關心。有心的教師會選擇一些相關的繪本開展教育活動。如美國兒童文學作家湯米·狄波拉的繪本《先左腳,再右腳》就動情地描述了溫馨、動人的親情,年齡大的爺爺在孩子們的眼里就是需要關心關愛,需要呵護照料的“弱勢家人”。
巴比剛生下來的時候,爺爺巴柏就是他最親密的朋友。巴比學走路的時候,巴柏耐心地說著:“先左腳,再右腳?!币徊揭徊浇虝税捅取M蝗婚g,巴柏中風住醫(yī)院了。經(jīng)過了漫長的等待,巴柏雖然回家了,卻不會走路,甚至不認識巴比……一切都讓巴比十分害怕,直到他鼓起勇氣親近巴柏、幫助巴柏。終于有一天,爺爺在巴比說著“先左腳,再右腳”的引導下,重新學會了走路……
再如,由斯洛文尼亞的海倫娜·卡拉杰克創(chuàng)作,馬加·魯比負責插畫的《來自星星的約翰》這部繪本作品講述的是孩子們理解、尊重身邊可能存在的自閉癥小伙伴。約翰上幼兒園了。他帶著毛絨玩具——一只毛茸茸的小兔子一起去幼兒園,形影不離。過了一段時間,老師對約翰的父母說:“這孩子和別的孩子不一樣,他不愿意和其他孩子玩兒,不愛說話。”直到有那么一天,班里來了一位數(shù)學老師。對他們(其他小朋友)來說,數(shù)學太難了,只有約翰知道怎樣解出第一道題,然后是第二道,還有第三道。同學們目瞪口呆地看著約翰……“我想請約翰幫我學數(shù)學?!眲P文對同桌小聲說。“我也是。”馬丁點點頭……
二、“B-STEM”課程:生物工程的童年啟蒙教育
很多發(fā)達國家非常關注在幼兒園階段對兒童開展科學、技術(shù)、工程和數(shù)學(STEM)的啟蒙教育。由美國前總統(tǒng)奧巴馬推出的《美國創(chuàng)新戰(zhàn)略》提出,“美國未來的經(jīng)濟增長和國際競爭力取決于其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新教育運動指引著公共和私營部門聯(lián)合,以加強STEM的教育”。[6]在全球高度關注STEM課程的背景下,我國很多學者和幼兒園也都展開了有關STEM課程的探索與實踐,特別強調(diào)以整合的方式,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以激發(fā)幼兒工程科學的興趣和好奇心為出發(fā)點,以基于問題解決的能力提升為重點,綜合培養(yǎng)幼兒在STEM方面的關鍵能力與必備品質(zhì)?!霸缙赟TEM教育強調(diào)學科融合、真實情境與問題導向,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幼兒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興趣?!盵7]
但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肆虐之際,我們發(fā)現(xiàn)了傳統(tǒng)STEM課程設計有其不足,特別對生物醫(yī)學工程類的“課題”比較缺乏。其實絕大多數(shù)的孩子都對醫(yī)院、醫(yī)生、藥品、醫(yī)療儀器等比較感興趣,也有探索的動機與意愿,幼兒園班級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時醫(yī)院區(qū)角往往是最吸引孩子們的,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歡參加扮演“醫(yī)生”和“病人”的游戲。面臨著未來生物醫(yī)學工程的興起以及它與人類命運的緊密關系,我們需要做前瞻性的思考與教育規(guī)劃,將生物醫(yī)學的科學知識、前沿進展等有機地引入課程之中,形成新的B-STEM的課程框架,B即生物(Biology)。生物與科學、工程、技術(shù)、數(shù)學等學科的結(jié)合就是生物工程。針對3~6歲年齡階段的兒童,幼兒園可以為孩子們提供與生物、醫(yī)學、衛(wèi)生、營養(yǎng)、健康、安全等相關的綜合課程。由于篇幅所限,在此我們僅舉三類與B-STEM相關的主題課程內(nèi)容。
(一)“生活中熟悉的微生物”主題課程
教師可以設計“牛奶是如何變成酸奶的?”系列課程,幫助孩子們探索與認識日常生活中我們食用的哪些食品是利用了微生物發(fā)酵這一過程,如酸奶、醋、醬油、腐乳、面包等。教師可以設計“滅菌和消毒的好辦法”系列課程,向孩子們介紹一些常用的消毒和滅菌的方法,并選擇其中一兩個方法進行實踐探索的嘗試,如75%的酒精消毒法、巴斯德消毒法(將待消毒的物品在60~62℃加熱30分鐘或在70℃加熱15分鐘,以殺死其中的病原菌和一部分微生物的營養(yǎng)體)、輻射滅菌法(利用高能量的電磁輻射和微粒輻射來殺死微生物)等。教師還可以有意識地選擇有關微生物的繪本對幼兒開展微生物工程的啟蒙教育,如《微生物——看不出的魔術(shù)師》這一繪本中就有食物如何變成堆肥,牛奶如何變成酸奶,石頭如何變成土壤等內(nèi)容。
(二)“防范細菌與病毒的侵犯”主題課程
教師可以將這一主題課程與健康、安全、衛(wèi)生教育結(jié)合,選擇一些充滿童趣、有教育價值的繪本開展閱讀教育活動,如有關防范細菌和健康教育的繪本:《細菌不是用來分享的》《噼里啪啦細菌來了》《便便里的細菌王國》《超級細菌王國》《根本就不臟嘛》《我愛洗手,細菌趕走》《細菌小不點兒人體歷險記》等。這些中外繪本深受孩子們和家長們的好評。例如,有家長說:“《細菌不是用來分享的》是能告訴孩子講衛(wèi)生的口袋書。簡筆畫畫出了日常生活中怎樣遠離細菌,最后一頁右下角有兩個逃跑的細菌畫得很形象。三歲的兒子看完之后,學會一句‘細菌不是用來分享的。每次從外面回來,他都主動洗手,還真是管用?!边€有預防病毒和健康教育的繪本:《病毒小子威利》《你好,安東醫(yī)生》《怪物生病了》《流感大人》《感冒需要什么》《阿——嚏,感冒了》等,特別是《麻疹病毒——麻疹小將》《諾如病毒——諾如小子》《水痘病毒——水痘忍者》等系列繪本是針對各種不同類型的病毒展開專門的、詳細的、生動的介紹,可以幫助孩子們科學認識受到不同的病毒感染后會有哪些典型的癥狀。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型冠狀病毒肆虐我國之際,一些兒童文學作家、插畫家主動“請戰(zhàn)”,為孩子們創(chuàng)作繪本教育作品,甚至還有幼兒園教師拿起手中的畫筆,以手繪漫畫形式,給小朋友們講述《一個叫新型冠狀病毒的壞家伙》的故事,通過生動活潑的畫風,寓教于樂的教育方式,幫助小朋友們認識病毒的來源、傳播途徑,提醒小朋友們學會自我防護?!兑粋€叫新型冠狀病毒的壞家伙》由山東大學實驗幼兒園的老師創(chuàng)作,科學普及出版社已出版發(fā)行。
(三)“奇妙的生物現(xiàn)象與仿生”主題課程
20世紀70年代,生物工程學興起,它是在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等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包括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發(fā)酵工程等,在解決全人類所面臨的能源危機、糧食緊缺、環(huán)境污染和疑難病癥的診斷治療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并因此成為大國競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科技領域。[8]在廣義上,凡以生物為對象的一般工程學,包括介于生物學、醫(yī)學與工程學之間的醫(yī)學工程學,人造器官、假肢等生物醫(yī)學工程學,人類工程學,仿生學以及這些學科中對生物體進行的結(jié)構(gòu)和功能的工程學分析,均屬生物工程學的范疇。
在學前教育階段,我們可以對孩子們進行生物現(xiàn)象與仿生的啟蒙教育。比如,以“生物與仿生”為切入點,激發(fā)孩子們探索的興趣與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如引導幼兒觀察魚怎樣在水里游泳,可以把魚比喻成船,問孩子們:魚身上的什么東西相當于船的“槳”,可以起劃水作用,向前游動?什么東西相當于船的“舵”,起到控制方向,并可以左右拐彎?教師還可以借助繪聲繪色的繪本故事開展相關的教育活動,如由德國生物學家、科普學家馬廷·策爾西創(chuàng)作,埃貝倫爾哈德·埃門負責插畫的繪本《什么是什么:神奇的仿生學》就向我們展示了飛機可以從鳥類身上借鑒什么?誰發(fā)現(xiàn)了植物的自我凈化功能?我們可以向壁虎學到些什么?有關仿生的適合幼兒的繪本還有《你看我像誰?》《神奇仿生學:向動物學習》《羽毛:不只是為了飛行》等,特別是《羽毛:不只是為了飛行》這一繪本曾獲美國科學書籍和電影年度最佳圖書獎等多項國際大獎,作者是美國著名兒童科普作家梅麗莎·斯圖爾特,她已為孩子們創(chuàng)作了150多本科普作品,享有盛譽。當然,除了繪本閱讀與教育外,我們強烈主張教師在設計和開展這一主題課程時應盡可能讓孩子們回歸大自然,因為孩子們天生就有觀察和發(fā)現(xiàn)自然世界奧秘的興趣、意愿、動機和能力,往往能捕捉到我們成人“看不到”的微小世界。大自然會自然而然地、潛移默化地教會孩子嘗試運用不同的角度來觀察世界。
三、“國際理解”課程:尊重多樣性的童年啟蒙教育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持續(xù)提升,將來越來越多的國內(nèi)幼兒園會接納來自不同國家、地區(qū)、種族的孩子們,如何為孩子們提供文化多樣性、文化平等、理解與尊重文化差異的幼兒教育,需要我們做前瞻性思考。發(fā)軔于日本教育界的國際理解教育的思潮和活動旨在通過在學校教育中傳播和分享各個國家的地理、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知識,幫助廣大學生形成對各國文化及其人民的理解、尊重和關心,“20世紀70年代以后國內(nèi)外國人口的持續(xù)高速增長加速了國內(nèi)社會多元化的進程。對青少年進行國際理解教育是日本國內(nèi)多元文化共存的需要。國際理解教育是90年代以來的日本教育國際化的主要特征”。[9]國際理解課程主要體現(xiàn)在中小學課程的改革中。筆者認為,在此次全球疫情的背景下,開展尊重文化多樣性和國際理解、尊重,相互關心、相互體認、相互體諒、相互友愛的童年啟蒙的幼兒園“國際理解”課程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意義。多年前,筆者考察加拿大溫哥華的學前教育時,注意到有一所幼兒園在班級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時張貼了許多幅各種膚色兒童笑臉的圖片,圖片下還有一行醒目的文字:We are not blinded by the Colours(我們不能被色彩“膚色”蒙蔽了雙眼),結(jié)合各種膚色兒童的笑臉,我猛然明白了這所幼兒園很好地創(chuàng)設了國際理解與尊重的隱性環(huán)境。
(一)“四海一家”主題課程
“四海一家”主題課程借用了美國著名的流行樂演唱家邁克爾·杰克遜的一首經(jīng)典歌曲We Are The World的中文譯名。邁克爾·杰克遜不僅是著名的音樂家、舞蹈家、詞曲創(chuàng)作人,而且還是一位人道主義者、和平主義者。他多次舉辦慈善活動、探訪貧困地區(qū)、看望難民、捐款捐物。1985年,為援助非洲饑民,杰克遜創(chuàng)作并演唱了歌曲《四海一家》(也被譯為《天下一家》),其收益全部用于援助非洲災民。這首歌的歌詞體現(xiàn)了人類是命運的共同體,人類需要攜手合作,才能克服困難。而此次的全球疫情正說明了“四海是一家”,我們需要合作。
當我們聽到了懇切的呼喚
世界應該團結(jié)一致
有些地方的人們正逐漸死亡
是該伸出援手的時候了
對生命而言,這是最好的禮物
我們不能日復一日地偽裝下去了
在某些地方
在某些地方總有人要改變自己
我們都是大家族中的一員
事實上,我們需要的就是愛
四海皆一家,我們都是大地的孩子
創(chuàng)造美好的未來要靠我們
我們正在做的抉擇是在拯救自己的生命
我們真的可以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明天
那么,如何開展“四海一家”的主題課程呢?我們同樣可以借助繪本閱讀教育的方式,教師可以挑選一些倡導文化多樣性、文化理解與尊重的優(yōu)秀繪本作品與孩子們分享,如《愛花的?!贰队猩朔N》《鐵絲網(wǎng)上的小花》等。值得一提的是,曼羅·里夫的作品《愛花的牛》是1936年出版的,它被譽為世界上第一部體現(xiàn)種族平等思想的經(jīng)典繪本,被譯成60多種語言在全球發(fā)行,1938年甚至超越了《飄》成為美國第一暢銷書,2017年被改編成動畫片《公牛歷險記》并在我國公映,深受國內(nèi)外小觀眾們的喜愛。再如,法國作家杰侯姆·胡里埃創(chuàng)作的繪本《有色人種》非常適合2~5歲的兒童,它也是一本啟發(fā)幼兒思考種族問題的繪本?!队猩朔N》書里有兩個主人公,一個黑人小朋友,一個白人小朋友,黑人小朋友說出了他的困惑,他對比了自己和白人小朋友各種時候的膚色,最后得出結(jié)論:“我們都是有顏色的,可是,為什么你卻叫我有色人種?”《有色人種》幫助孩子們從小就開始了解并思考膚色和種族的問題,告訴他們不同膚色的人是一樣的,不應該有歧視和偏見,試圖幫助孩子們從小就萌發(fā)平等、博愛、尊重差異、世界大同的理念,“到目前為止,地球是人類唯一賴以生存的家園,珍愛和呵護地球是人類的唯一選擇。瑞士聯(lián)邦大廈穹頂上刻著拉丁文銘文‘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們要為當代人著想,還要為子孫后代負責”。[10]
(二)“布朗上學”主題課程
國際理解的課程還會涉及種族或民族平等的教育。雖然很多西方發(fā)達國家十分重視種族平等、反種族歧視的教育,但在中國,由于深受儒家文化的教育,我們的傳統(tǒng)歷來就是有教無類,不分貴賤聰愚富貧,要對所有的兒童都進行以善至善、敦行良知、涵養(yǎng)人文的教育,以化成天下。孟子將孔子的“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的有教無類的思想發(fā)揮到了極致,“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孟子曰:然?!薄拔髯用刹粷?,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薄八艧o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可見,中國文化歷來主張族群平等、八音合奏、終和且平的教育,“天地萬物與我并生類也,類無貴賤”。既如此,為何我們還要建議在幼兒園課程中引入種族或民族平等的啟蒙教育呢?筆者認為,我們過去確實幾乎沒有種族或民族平等方面的教育問題,但并不代表未來就一定沒有,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前車之鑒是我們的后事之師,值得我們未雨綢繆。此外,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在我們參與國際交流合作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某些發(fā)達國家里的某些“頑固”人士的“種族歧視”眼光。此時,我們在童年時期播下的種族或民族平等的種子就會生根開花,自信地面對這些“頑固”人士的挑釁,予以有理有據(jù)有節(jié)有禮的堅決回擊。
那么,幼兒園如何實施種族或民族平等的教育呢?美國的幼兒園課程經(jīng)常會涉及到一個主題,主題名稱常常用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一個著名歷史事件來指稱,即“布朗上學”課程。之所以叫”布朗上學”課程是因為在美國發(fā)生的布朗訴訟案件引發(fā)了美國歷史上非常壯觀的反種族歧視、追求平等的“上學權(quán)”運動。[11]20世紀50年代早期,一個叫琳達·布朗的小學生每天要步行一英里到汽車站,搭車到離家五英里之遠的黑人學校蒙羅小學上學。琳達·布朗想要到離她家不遠的薩姆納小學入學,卻遭到當?shù)亟逃值鸟g回,原因是根據(jù)1896年取得合法地位的“隔離但平等”的種族隔離政策。布朗案件上訴至最高法院,最終推翻了“隔離但平等”的政策,黑人兒童得以進入白人學校就讀。因此,美國有的幼兒園把種族平等、反種族歧視的課程稱之為“布朗案課程”。教師在實施“布朗上學”課程時同樣可以借助一些關注種族平等的繪本,如《下雪天》(The Snowy Day)、《媽媽歸來吧》(Coming On Home Soon)之類的繪本。特別是《下雪天》這個繪本作品,講述了一個小男孩彼得,發(fā)現(xiàn)下了雪,興奮地跑到雪地里玩各種游戲,還把雪球放進口袋里,想留到明天再玩。回家后彼得泡在浴缸里,還忍不住一再回味,于是睡前去翻口袋,找尋帶回來的雪球,口袋卻是空的,小雪球不見了,讓他很失望。但他一覺醒來,窗外卻正在下著雪……這部作品不僅充滿童趣,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主人公是一個黑色膚色的小男孩。讓黑人小孩子在繪本故事中占有一席之地,正是作者季茲的思想與靈魂。
希望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結(jié)束后,我們的幼兒園課程改革能夠多吸納有關種族或民族平等,無歧視的教育活動,開設中國版的“國際理解”課程,教育孩子們接待、善待每一個與自己“不同”的伙伴。如同中國香港的Beyond樂隊曾經(jīng)為南非反種族隔離的領袖曼德拉創(chuàng)作的歌曲《光輝歲月》里所說的,“可否不分膚色的界線?愿這土地里,不分你我高低,繽紛色彩顯出的美麗,是因它沒有分開每種色彩”。
參考文獻:
[1]王珊寧.數(shù)讀3月21日全球疫情:中國以外新確診逾3.2萬例,累積逾22萬例[EB/OL].(2020-03-22)[2020-03-23].http://news.haiwainet.cn.
[2]錢穆.靈魂與心[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21.
[3]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陳鶴琴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661.
[4]王藝芳,伯克蘭德.挪威幼兒園的關愛、游戲與社會教育[N].中國教育報,2019-03-18.
[5]彭淑珍.大班詩歌《你別問這是為了什么》及教法提示[J].早期教育,1991(12):18.
[6]董艷春,徐治立,霍宇同.美國奧巴馬政府創(chuàng)新戰(zhàn)略研究及啟示[J].科學管理研究,2017(4): 110-113.
[7]俞莉.在早期STEM教育中促進幼兒主動學習[J].學前教育研究,2019(1):85-88.
[8]武亞明.生物工程學淺談[J].生命的化學(中國生物化學會通訊),1983(4):21-24.
[9]洪文梅.當代日本國際理解教育的考察與思考[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5:3.
[10]習近平.共同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N].人民日報,2017-01-20:002.
[11]謝國榮.布朗案判決與美國民權(quán)運動述評[J].歷史教學(下半月刊),2011(5):42-28.
稿件編號:ZG202007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普惠性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路徑和機制研究”(編號:18ZDA336)
通訊作者:姜勇,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