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珠容
有一年,在“世界讀書日”來臨前,作家梁文道提出了一個問題:假如你的余生只能再讀最后一本書,你會選哪一本?他說:“這不只是一個思想游戲,更是希望通過這個問題,讓我們有機會想一想:讀書對你來說,究竟意味著什么?”
梁文道自己先選了一本書,《南傳巴利大藏經(jīng)》,理由很簡單:“那里面的經(jīng)典篇目很多,夠我一輩子去讀?!?/p>
美籍華人作家白先勇選了《紅樓夢》,他說:“它的文字既繼承了中國的詩、詞、歌、賦、小說、戲劇的傳統(tǒng),又樣樣推陳出新;它既有南方金陵姑蘇杏花煙雨那種婉轉(zhuǎn)纏綿,又有北地燕都西風殘照的悲涼蒼茫,文白相間、雅俗共存。我想作為中國人,每一個人都應(yīng)該看一次《紅樓夢》?!?/p>
臺灣作家、音樂評論家馬世芳說:“要是在我所剩無幾的時間里能夠再溫習一次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最后讀到馬孔多被毀滅了,那么我也可以告別地球了。這是個不錯的句點。”
牛津大學歷史學教授蒂莫西·加頓艾什比較貪心,因為他要選擇一本“有上萬頁的、集合全世界詩歌的詩集”來讀。他說:“我認為詩歌萃取了人類思想、感覺和經(jīng)驗之精華。有人曾說,英國詩歌是‘以最合適的次序安放最好的詞語。所以在最后的時光里,我會盡力去記誦這些詩作。這會讓我剩下的生命充實且愉快?!?/p>
畫家老樹很隨性,他說:“我不是喜歡選擇的人,我本身就是隨遇而安、順其自然的。所以就算是最后一本,我也不會刻意去選。如果非要選,那么放在我身邊的那些書,我順手摸到哪一本,就是哪一本吧。”
設(shè)計師朱贏椿的選擇比較特殊。他說:“如果只能最后再讀一本書,那就是大家每天都在看,也永遠都在看的一本書——自然之書。自然之書包含了所有紙質(zhì)書里講到的東西,她可以療愈人,可以給人心靈的慰藉,也可以讓我們得到各種各樣藝術(shù)的享受。如果哪天我走不動了,耳朵、眼睛和腿腳都不好了,我會選擇回到自然之中,再好好讀一讀她。”
作家楊照說:“如果真的要選擇生命最后一本書,我想我還是會回頭去翻一翻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那就是《論語》。孔子用《論語》告訴我們,作為一個人,我們應(yīng)該用什么樣的標準看待自己、對待別人。人生最后時刻如果重讀《論語》,我會從第一句開始對照,一直到最后一句話,然后回想自己一生哪些做到了,哪些還來不及去做。我想用這種方法去快速地檢點、準確地評估:我的一生到底走了什么樣的路?!?/p>
那么你呢?如果讓你選,你會選哪一本書?
(一米陽光摘自《做人與處世》2020年第4期)
【素材分析】我們常常用假設(shè)的情境來問人,每個回答都反映了一種人生態(tài)度。“如果只能讀最后一本書”,有人根據(jù)書籍的特征與價值進行選擇,有人遵從自己的本心進行選擇,有人則在躬身自省中進行選擇。讀書,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無論我們選擇哪一本書作為最后一本,我們都能有所收獲,這就是書籍的價值。
【速用名言】
1.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也變得越加光明和有意義。——蘇聯(lián)作家 高爾基
2.僅次于選擇益友,就是選擇好書?!绹袼芗?考爾德
【適用話題】讀書 反思價值 人生態(tài)度
(特約教師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