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主 林溪
8 年教師
20 年記者
6 年心理咨詢師
用理性和感性兼?zhèn)涞姆绞剑涗浫碎g酸甜苦辣
養(yǎng)孩子沒有一個均碼配方,會對每個家庭產(chǎn)生作用,也不能預先滿足無限個具體情境。
在知乎上曾聽一個媽媽感嘆:“孩子還在肚子里,我就開始學習育兒的知識了,看過的書一大摞,聽過的音頻好幾個G,可是,我發(fā)現(xiàn),自己還是管不好孩子?!?/p>
其實,在現(xiàn)實生活里,不僅是這位媽媽,還有很多的家長都有這方面的困惑和焦慮。大量的公眾號文章讀完,眾多的專家講座聽完,對于育兒還是很難學以致用。
為什么呢?筆者認為也許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不少育兒“寶典”,出自一些偽專家之手。
市面上的東西,越是自稱專家的,越要警惕——養(yǎng)育孩子是多么復雜的事情,在這方面,如果有人敢稱專家,那得是一個多么完美的家長,才能自詡可以提供最完整可靠的指導,來告訴別人怎么養(yǎng)育他們的孩子。
偽專家們販賣的知識,有的似是而非,乍看極有道理,用在孩子身上也很有效,但是卻違背孩子的身心成長規(guī)律;有的缺乏系統(tǒng)性和實施的連貫性。
去年,就有一個粉絲150 多萬,出過好幾本育兒書的教育大V“翻車”了。
只因為她六歲的孩子沒寫完作業(yè),這位育兒大V 就和老公帶著另外兩個孩子去珠海長隆過周末了。她把孩子一個人留在家過夜,還讓孩子餓了就自己燒開水泡粉絲吃。
阿姨和鄰居兩次詢問要不要幫忙,育兒大V 都拒絕了,因為她的懲罰目的不是讓孩子“不能出去玩”,而是讓孩子體驗到“被拋棄、被孤立”。最后她還“感謝自己的心狠手辣”。
這樣的做法,在孩子身上會有肉眼可見的效果——孩子會越來越聽話,越來越好控制。然而,他們只是害怕被父母拋棄,而對父母屈從。
美國丹佛大學研究發(fā)現(xiàn),感覺自己為得到家長認可,而必須達到某些條件的青少年,最終會變得不喜歡他們自己。得到的支持越有條件,自我價值感的認知就會越低。換句通俗的話說,他們?nèi)菀滓钟簦菀鬃员┳詶?,容易放棄自己的生命?/p>
孩子的心理發(fā)展具有滯后性,短時間的所謂效果里,埋著不知道哪天會炸掉的雷。眼下將孩子管得服服貼貼,沒準兒哪天孩子就會讓父母束手無策。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一言一行,一笑一顰,一舉手一投足,都是孩子學習的對象。
正因為如此,成長環(huán)境不同、知識結(jié)構(gòu)不同、為人處世理念各異、氣質(zhì)稟賦不同的父母們,面對同一個育兒觀念和方法,所領(lǐng)悟到的內(nèi)容也有很大不同。
如果過于強調(diào)育兒技巧,而忽略自身的修養(yǎng),這些技巧用在孩子身上,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因為,身教大于言傳。
比如,父母規(guī)定孩子一天只能玩半個小時手機,但是自己在家卻時時刷著手機。
比如,父母對孩子說要有禮貌,自己進孩子房間卻從來不敲門。
理由只有一個,我是大人,怎么可能跟孩子一樣?孩子就會有疑慮,為什么大人自己做不到的事,卻要求小孩子做到?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說過,未成年人是被動的弱者,他的問題都是身邊成年人造成的。要改變孩子的行為,得先改變大人的行為。
孩子出生時,父母正面臨事業(yè)的上升期,大都需要竭盡全力地打拼,閑暇的時間和精力并不多。
講真,做好父母是很不容易的,有很多時候,都想順其自然。
在這個時期,孩子只是父母的一部分,而父母卻幾乎是孩子的全部。
好不容易結(jié)束一天的工作,你只想好好休息一下,或者你還在想工作上的某件事情,孩子卻跑過來求抱抱、求陪伴。
孩子總是樂此不疲地要你給他講故事,要你陪他玩游戲,要你給他講功課……你感到透不過氣來,想偷下懶,這是人之常情。
只是,有效的育兒知識,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都需要父母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如果父母偷的懶多了,自然管不好孩子。
這個情況比較普遍,一個家里往往只有父親或者母親愛學習,參與帶孩子的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不太可能去學習新的育兒理念與方法,更不用說保姆了。
不同年齡、不同生活閱歷的人帶孩子,會有差異,會有原生家庭的習慣,往往難以統(tǒng)一觀念,出現(xiàn)相互牽制,造成1+1 <1 的效果。這讓孩子也變得比較矛盾,不知聽誰的好。
家庭教育,具有共性,因此,有些書值得大家都去讀,有的課值得大家都去聽。
但養(yǎng)育孩子不像組裝家庭影院,也不是烹飪燉菜,只需嚴格遵照專家的說明書就可以。養(yǎng)孩子沒有一個均碼配方,會對每個家庭產(chǎn)生作用,也不能預先滿足無限個具體情境。因此,任何先進理念和方法,都需要每一個家長自己去實踐、去反思,去積累經(jīng)驗。
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產(chǎn)生一些困惑,讓人產(chǎn)生管不好孩子的沮喪感。
學到了假知識,那怎樣才能學到貨真價實的育兒知識呢?你可以找一個懂行的人,為你在知識的海洋里推薦。
忘了修煉自身,那如何才能記得不斷修煉呢?你可能需要一群同行者,以他們成長的姿態(tài),時不時地提醒你。
偷工減料了,那怎樣才能克服育兒時的倦怠心理呢?你可能需要有人適時的激勵和欣賞!
家人意見相左,那如何才能協(xié)調(diào)好家人之間的關(guān)系呢?同道人民的大眾智慧是無窮無盡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養(yǎng)育孩子沒有均碼配方,那怎樣解決個性化育兒時產(chǎn)生的各種困惑呢?你可能需要育兒經(jīng)驗比較豐富,又比較懂教育和心理的人,陪伴你。
找到這樣的組織,找不到就成立這樣的組織,365 天隨時可以一起討論,相互答疑釋惑!在不斷釋疑的過程中,成長為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