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磊
跳火堆又稱為跳火墩、跳火群、燎疳,是廣泛流行于我國各地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是中國民間慶祝春節(jié)的重要活動形式。每年的除夕至正月十五前后,家家戶戶都會在庭院或者大路上點燃柴堆,男女老少在熊熊燃燒的火堆上快速跳過,寓意用火燎去過去一年的不祥之氣,開啟新的一年紅紅火火的幸福生活。
跳火堆習俗的起源
跳火堆習俗是我國先民崇火信仰的重要體現(xiàn)。在遠古時期,生產(chǎn)力極為落后,人們只能生吃食物,晚上無法御寒,還要隨時面臨野獸的威脅。隨著天然火的出現(xiàn),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升,有了火,可以吃到熟食,也可以通過火苗照亮黑暗、抵御嚴寒、驅(qū)離野獸、消除疫病。在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的年代,持續(xù)燃燒的火堆給人們帶來安全感,天長日久,人們對火有了深深的依賴。于是,遠古先民們開始畏懼火、崇拜火、運用火,希望通過火溝通天地、慶祝豐收、趕走病魔、消除厄運。帶著對火的敬畏和感謝,人們將火尊為神靈,逐漸產(chǎn)生了火神崇拜。以后每到年末歲尾、豐收時節(jié),百姓就會在隆重的祈福儀式上點燃火堆、火把,然后在火神像前載歌載舞、虔誠祈禱,期待上天保佑一家平安。可以說,從古至今,火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一直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甚至影響到了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
后來,隨著萬物有靈和靈魂不滅觀念的影響,從官方到民間,都會在新年到來之時舉行敬天祭祖的活動,通過燃篝火、放爆竹、燒紙錢、焚香燭的形式,來表達對神鬼的敬重和對新的一年幸福生活的渴望。在新年來臨時刻,人們把舊衣物或者物品放在火上燎烤,認為這樣可以除病毒治百病。于是,帶著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燃柴草、跳火堆的活動逐漸在民間傳播開來,成為過年時的一項民俗活動。
有關跳火堆的習俗,在文獻中有很多記載。如乾隆《泉州府志·風俗》載:“除夕……祭先及神,謂之辭年。設酒食聚飲,達旦不寐,謂之守歲。熾爐炭,燒雜木,爆竹于庭,或超而越之,謂之‘過炎?!钡拦狻稄B門志·風俗記》載:“上元,以米團祭神及先。自十三日起陸續(xù)張燈,是夕大盛?;蚍匐s柴于曠處超而越之,謂之‘跳火?!钡拦狻栋捕h志》載:“十六日夜,燃薪于室,命小兒跨之,謂之‘散百病?!?/p>
今天,跳火堆習俗依舊在東南沿海和西北地區(qū)廣泛流行。如東南沿海地區(qū)的跳火群、跳火堆、跳火囤、跳火盤、下火海,西北地區(qū)的燒旺火、燎疳,華北地區(qū)的烤百病、燒松盆等。雖然稱呼不同,但春節(jié)到來之時,各地的百姓依舊會興高采烈地參與到跳火堆活動中,他們認為只有跳過了火堆,才能禳除邪穢、驅(qū)逐惡鬼,來年才能平安健康、興旺發(fā)財。
跳火堆習俗興盛的原因
發(fā)端于遠古時代的自然神靈崇拜,到商周時期已演化為官方參與的“敬天法祖”信仰。在新年到來時,帝王會帶領百官舉行大型的祭祀天地儀式,焚燒柴草是其中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這就是燔柴儀式。
《爾雅·釋天》載:“祭天曰‘燔柴。”郭璞注:“既祭,積薪燒之?!毙鲜瑁骸凹捞熘Y,積柴以牲體、玉帛而燔之,使煙氣之臭上達于天,因名祭天曰‘燔柴也?!薄逗鬂h書·禮儀志》記載:“正月,天郊,夕牲。晝漏未盡十八刻初納,夜漏未盡八刻初納,進熟獻,太祝送,旋,皆就燎位,宰祝舉火燔柴,火然,天子再拜,興,有司告事畢也。”由此可知,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燔柴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官方的祭天地儀式中。以后歷代統(tǒng)治者,都會在新年伊始祭拜天地,把供品放在干柴上焚燒,希望借助煙火來溝通天地神靈,從而起到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目的。在官方的大力倡導下,燔柴儀式逐漸發(fā)展為民間的燃柴守歲習俗。
在古代,春節(jié)稱“元旦”“元日”,是農(nóng)歷新年的第一天。在除夕夜,家家戶戶都要熬夜迎接新年的到來。而守歲時,由于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天氣寒冷,一家老小會守在火爐、火盆、火堆旁烤火御寒。另外,受原始宗教中燔柴辟邪、燎火除病觀念的影響,在家中燃柴守歲就逐漸演變?yōu)樾履晏鸲训牧曀住_@種習俗在古代被稱為“庭燎”“燎火”“燒松盆”。
《太平廣記·奢侈一》記載:“除夜,(唐)太宗盛飾宮掖,明設燈燭,殿內(nèi)諸房莫不綺麗。后妃嬪御皆盛衣服,金翠煥爛。設庭燎于階下,其明如晝。”唐詩中也有很多除夕燎火守夜的描述,如“闔門守初夜,燎火到清晨”(儲光羲:《秦中守歲》),“除夜清樽滿,寒庭燎火多”(張說:《岳州守歲》),等等,表明在唐代,從官方到民間,除夕夜燃柴守歲的習俗已經(jīng)廣為流行。
除了守歲,民間還把除夕庭燎作為辟邪驅(qū)魔的重要儀式。如唐末五代韓鄂《四時纂要·十二月》載:“庭燎:歲除夜,積柴于庭,燎火,辟災而助陽氣?!钡搅吮彼危谠杖疾癫?、放爆竹,以辟邪魔、除疾病,已是民間守歲的必要活動?!短接[·時序部·元日》載:“按《神異經(jīng)》:山魈在西方深山中,長尺余,犯人則病,畏爆竹聲。又俗爆竹,燃草起于庭燎?!边@表明民間過年時在庭院燃火和放爆竹,是為了嚇跑妖魔鬼怪。
明清時期,除夕燃柴守歲習俗更是達到了空前的繁榮。萬歷《嘉興府志》云:“除夕……爆竹、燔柴,設酒果聚歡,鑼鼓徹夜,謂之守歲?!边@時的燔柴儀式,已經(jīng)從秦漢時期的皇家燔柴祭拜天地的活動,發(fā)展為民間的燔柴守歲習俗。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四時調(diào)攝箋》中更是詳細描寫當時杭州燃柴守歲的盛況:“除夕,唯杭城居民家戶架柴燔燎,火光燭天,撾鼓鳴金,放炮起火,謂之‘松盆。無論他處無之,即杭之鄉(xiāng)村亦無此舉。斯時,抱幽趣者登吳山高曠,就南北望之,紅光萬道,炎焰火云,街巷分歧,光為界隔,聒耳聲喧,震騰遠近,觸目星丸,錯落上下,此景是大奇觀。幽立高空,俯眺囂雜,覺我身在上界?!鼻宕鷧蔷靶瘛稓v代詩話》記載道:“十二月……三十日……夜以松柏枝雜柴燎院中,曰‘燒松盆,歲也?!鼻〉邸稓q》詩云:“地爐然松枝,續(xù)續(xù)煙縷起。暖氣滿戶庭,歲今宵是。豈云借其,詎為聞其香。但愿一家人,和氣致千祥。東鄰撥新灰,西鄰燒硬炭。煙熏靄如霧,自夜達明旦。明旦天未明,三五燦疏星。賀年人畢至,喜氣迎新正。松枝不用添,留為今年計。彈指又除夕,仍復供歲?!边@里提到了除夕夜家家戶戶在庭院中“燒松盆”的習俗。明清時期,在除夕燒松枝、柏葉的習俗興盛,松柏枝葉焚燒后既可以增添空氣中的香氣,又可以消除寒氣,烘托節(jié)日喜慶氣氛。后來,一家老小圍在火盆、火堆旁守歲,就演變成了跳火盆、跳火堆的守歲迎新習俗。
很多宗教活動中都有燃火的環(huán)節(jié)。古代先民認為,火是溝通天地的介質(zhì),通過燃柴、燒紙錢,可以把自己的祝愿傳遞給神靈。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民間崇拜的很多自然神,都被納入了道教的仙列。如民間一直崇拜的火神:火祖燧人帝君、火祖炎帝帝君、火神祝融神君等,都是道教中著名的神仙?!段饔斡洝分械幕鸬滦蔷?,就是廣大老百姓最為熟悉的一位火神,長期以來在民間享有很高的聲譽。在道教宮觀,經(jīng)??梢钥吹健斑^火”儀式,信徒抬著神轎、神像,赤著腳從火焰中穿過,意味著把一切東西全部凈化,使邪魔不再附身,使災難遠離人體。道教經(jīng)典《太上三洞神咒》云:“火鈴火山神,燒鬼化為塵。風病從風散,氣病氣除根。瘟疫諸毒害,寒熱速離身。疾痛從此散,男女保安寧?!?/p>
今天,在跳火堆儀式中,依然能夠看到道教的影響。在廣東湛江的一些鄉(xiāng)村,每年正月十五要舉行“下火?!钡募郎衿砀;顒樱谛苄苋紵幕鸲雅?,一名道士身披紅袍,頭纏紅巾,肩上扛著一面灰旗,率領弟子與村民一個接一個赤著腳在火堆上來回跳躍,踢得火花四濺。江西安遠縣車頭鎮(zhèn)官溪村的“過火煉”,是源于道教的一種祭祀儀式。儀式開始前,村民們在開闊的場地上鋪上柴草和木炭,點燃后,形成一條長達12米連續(xù)不斷的通紅“火煉”。身穿道袍的“紅頭道士”帶領眾徒弟,將雙腳在水中浸泡一下,然后光著腳踩在通紅的木炭上,快步走過“火煉”。
在北方,跳火堆儀式也深受薩滿教的影響。薩滿教認為火神是第一宇宙神,是世界萬物之母。如今,在每年臘月二十三小年,內(nèi)蒙古各地就會舉行具有濃厚宗教特色的祭火儀式。蒙古族、鄂溫克族的祭祀人員身穿薩滿教的神衣,向火神行叩拜禮,接下來人們會圍著燃燒的火堆轉(zhuǎn)跳。他們視火為生命與興旺的象征,希望來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新疆柯爾克孜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諾魯孜節(jié),也具有濃烈的薩滿教燒火驅(qū)鬼神的氛圍。節(jié)日這天,家家戶戶在門前用芨芨草生一堆火,舉行跳火堆儀式,全家男女老少及牲畜從火上跳過。拜年者也需從火上跳過再進屋門,以示驅(qū)走瘟疫、病魔、災難,希冀來年歡樂、安康。
跳火堆活動的過程
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文化差異很大,因此,各地跳火堆的習俗在時間、形式、禁忌等方面有著不同的風格。
各地的跳火時間大都集中在除夕至元宵節(jié)之間,也有的在元宵節(jié)之后舉行。在福建晉江,大年三十,家家都在門前放置草堆,點燃后,家中男孩可以跟隨父兄,在燒得很旺的火堆上方來回跳過。在廣東豐順縣湯南鎮(zhèn)東方村,每年正月十二日,都要舉行跳火堆活動,抬著“三山國王”神像的小伙子同心協(xié)力,騰空而起跳越熊熊燃燒的火堆,隨后緊跟著的是擎燈籠的青年隊伍。在廣東普寧市占隴鎮(zhèn)溪東村,農(nóng)歷正月十五晚上,舉行的“跳火墩”儀式,群民們抬著神像“老爺”一起“跳火墩”。
在北方,青海平安縣祁家川三合村,農(nóng)歷正月十三日為楊公忌日,當日下午,青壯年人到村外割毛兒刺,捆成捆拉回家,到晚上六點多點燃火堆,青壯年按順序跳過火堆。甘肅慶陽和陜北地區(qū),民間有正月二十三“燎疳”的風俗,人們通過跳火堆,讓火燎掉身上的疾病,希望新年身體安康。
由于我國南北氣候和物產(chǎn)不同,各地跳火堆所用的燃燒物也各有差異。在古代,松柏枝葉、蒼術、艾草、熏香,是庭院內(nèi)火盆、火堆常燃之物;而在院外,老百姓更多是把農(nóng)作物的秸稈和雜草、樹枝作為火堆的燃燒物。
木柴。農(nóng)歷正月二十三,陜北各地舉行跳火節(jié),按當?shù)氐娘L俗,跳火節(jié)燃火所需要的柴火不能用家里原有的,需要用當天從山里撿回來的。所以,這一天,村里各家的孩子就會成群結隊到野外去拾柴。廣東雷州市新城街道水店村的“下火?!保玫氖莿偪撤サ臉渲?。另外,甘肅和陜北地區(qū)“燎疳”用的多是蒿草等野生植物。
麥秸。在甘肅蘭州,正月十五天黑后,家家戶戶會把麥秸一堆堆均勻地放在村子中央的大路上,每堆之間的距離3~5米。夜幕下,眾多火堆燃燒起來,就像是一條火龍,蜿蜒在村子里。
稻草。在潮汕地區(qū),按照村里的習俗,每年農(nóng)歷十月之后,家里就會儲存一些干稻草,等到元宵夜將其拿出放在家門口點燃,然后男女老少一起跳火堆。
薯藤。福建閩南一帶鄉(xiāng)村過年時,每家都要把薯藤柴枝堆在大門口的道路上燃起火堆?!陡=ㄊ≈尽っ袼字尽份d:“閩南民間,除夕夜盛行跳火囤。先由長者點著廳堂的大紅燭,上香之后,便把稻草、蔗葉、干番薯藤、野生棘刺堆在門口,放鞭炮燃燒,形成一堆火囤。”
跳火堆的形式有很多,總的來看就是快速從點燃的火堆上跳過,行動不便的老人會在火堆旁燎烤一會兒,以了卻心愿。
在甘肅蘭州,正月十五,麥草堆燒旺的時候,大家排好隊,一個跟著一個,從順風的這頭開始跳,跳完后折返,一個個跳回到起點。腿腳不便的老人,為了討個平安,也會抬起腳在火上燎一下。比較小的孩子被大人抱著,從火堆上跳來跳去。等火堆快要熄滅的時候,家家戶戶還要在火堆上燃放鞭炮。
福建閩南一帶鄉(xiāng)村,等薯藤柴枝火旺后,男人依輩分跳過火堆,邊跳邊念:“跳入來,年年大發(fā)財;跳出去;無憂共無慮;跳過東,五谷吃不空;跳過西,錢銀滾滾來?!碧鸲押螅€要把未熄的灰燼收集一些添于家中炭爐中,象征日后家庭更加興旺。
在廣東普寧赤崗鎮(zhèn)西林村,正月十三舉行跳火堆儀式,火堆直徑達10米,堪稱是潮汕地區(qū)最大的火堆。村民們用轎抬著神像“老爺”,旁邊是拿著鑼鼓、香爐、宮燈、旗子的護衛(wèi)人群,巡游時不斷有村民加入。在跳火堆之前,年輕人和神像“老爺”都會淋上涼水,然后由一名年輕人抱著神像,二人打鑼,二人打鼓,依次從火堆上跳躍而過。
廣東湛江雷州的“下火?!保两褚延?00多年歷史,入選2009年湛江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在雷州市新城街道水店村,正月十五晚上舉行“下火?!眱x式,村民們?nèi)脊饽_跳火堆,活動過程有請神、點火、巡火、試火、叼犁頭、過火海、取火種等步驟,一直持續(xù)到凌晨兩三點。活動最后,村民們會用草紙卷在火場取“火種”帶回家,用來點燈或引燃灶火,以此祈盼新年生活一片光明。
福建閩南一帶鄉(xiāng)村在除夕夜,左鄰右舍把薯藤、稻草以及扎有蔗尾的“撣塵”枝等燃燒物放在大門外,燃起火堆。隨后家中男子逐一跳越。年幼兒童由青壯年連抱帶跳。跳越方向,一般都從外往里,以祈納大吉大利。嗣后,家庭主婦要從火堆中扒些余燼,置于火籠中,藏于床下,俗稱“挑金挑銀”,寓意火紅興旺。孩子們高唱“年兜夜,跳火群。公挑金,婆挑銀,阿爸怕火熏,阿母笑紋紋”,使過年的喜氣更加融洽。
在潮州市庵埠鎮(zhèn)一些鄉(xiāng)村,村民在元宵夜將稻草放在家門口點燃,青年們往往都是一桶水從頭澆下去,濕透全身,赤膊上陣。伴隨著當?shù)氐赂咄乩先说囊宦曔汉龋藗€青壯年,分成兩組,抬著神像木椅,同心協(xié)力跳過火堆,引來眾人的一片喝彩聲。
在青海東部一些村莊,天黑后,村民們會在大門口的空地上,沿一條直線間隔堆起十幾個草堆,點著火,然后人們排成隊,按家庭中輩分、年齡的大小先后順次跳過。在蘭州,小孩子跳完自家門口的火堆后,還會去跳別人家的火堆,但必須等別人家的主人跳完后才能跳。
跳火堆習俗的文化內(nèi)涵
跳火堆是古代流行于大江南北的民間風俗,在熱火朝天的活動背后,也體現(xiàn)著先民的生存智慧,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是先輩們留給后世的寶貴精神財富。
我國民間很早就懂得用火燎的方法作為辟邪防疫的手段。《周禮》載:“司,掌行火之政令,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疾……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榨榴之火,冬取槐檀之火。”從文獻可知,在周朝就有了專門掌管用火的官吏“司”,當瘟疫發(fā)生時,負責用火燒消除疾病,而且還根據(jù)季節(jié)的不同,選擇焚燒不同的木柴來防疫。南宋范成大《吳郡志·風俗》載:“除夜祭畢,則復爆竹,焚蒼術及辟瘟丹。”明代高濂《遵生八箋·起居安樂箋》云:“榻前時焚蒼術諸香,勿令穢污,以辟不祥?!边@里所說蒼術,是一種中藥材,民間常用來燃燒以避瘟疫。古人火燎防病的理念,直到今天仍在各地的跳火堆儀式上被合理地運用。
在青海海東,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家家戶戶在庭院、街道、打麥場上點燃起一堆堆麥草,男女老少跨火而跳,謂之跳火堆,以求消災免病。特別是體弱多病者,必反復跨火堆多次,以求早日康復。青海省互助縣大莊土族在正月十五晚上,全村人要到麥場上跳火堆。村民們在麥場上點燃9個排成一條直線的火堆,男女老少輪流從火堆上跳過,一共跳三個來回。村民們認為跳完火堆后一年就會大吉大利、無災無病。
在甘肅平?jīng)?、慶陽,陜北延安,寧夏銀川、固原等地,跳火堆也被稱為“燎疳”,每年正月二十三日為傳統(tǒng)的燎疳節(jié),民間還流傳著“正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燎疳”的諺語。這天夜幕降臨,男女老少紛紛走出家門跳過燃燒的火堆“燎疳”,祈求新的一年無病無災,生活紅火。在老百姓眼中,疳是一種很可怕的疾病,患了此病,人就面黃肌瘦,茶飯不思,久治不愈,只有通過火燎,才可以燒死病毒,保佑一家老小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幸福。光緒《平?jīng)隹h志》載:“正月二十三夕,剪紙人刺孔遍身,當門焚草,子女皆繞火跳躍,已而焚紙人,曰‘燎疳?!泵駠堵〉驴h志》也記載道:“二十三日晚,當門焚柴草,雜以蔥皮、紙炮,男女皆繞火跳躍,名曰‘燎疳。”在“燎疳”活動現(xiàn)場,大人們跳火堆的同時,也會抱著不會走的小孩在火堆上燎一燎,口中不停地說著“燎百病,燎干凈”的祝福語。有的婦女則會把被褥、衣服抱出來在火上燎烤,希望通過旺火消除病毒,燎去一年中人們身上所有的邪氣和霉運,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來。
在西北一些地區(qū),每年正月二十三日燎疳節(jié),火堆燃燒完后,人們會用鐵鍬把灰燼揚起來,口中喊著祝愿的話,灰燼揚起來的時候要看火花的形狀,火花形狀大而耀眼,火星飄得越高,意味著新的一年莊稼收成會越好?;覡a揚完以后,小孩子就在上面跳躍,口里喊著“踩老鼠”,意味著要把地里的老鼠都踩死,保護莊稼不受侵害。廣東梅州地區(qū)的鄉(xiāng)村,跳火堆活動結束后,村民們會把燃燒后的稻草灰裝回家,不少“討彩頭”的外村人也會帶一點回家,放在自家灶膛里,或是撒在田地里,祈求來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全家平安。
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