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丹 蘇天運
通感是語言使用中的一種特殊藝術手法,從過往的名家寫作中,人們可以找到大量的通感現(xiàn)象,足見通感對于寫作的重要作用?,F(xiàn)今網(wǎng)絡中頗為流行的“我酸了”,其背后反映的通感現(xiàn)象值得關注。本文從“我酸了”中“酸”的本義和引申義的角度,分析“我酸了”通感產生的條件;從“我酸了”的通感類型著手,探討通感類型的運用;從社會因素、語言原因、從眾心理這三個角度,分析“我酸了”流行于網(wǎng)絡的原因。
2019年12月3日,《語言文字周報》正式公布了“2019年十大網(wǎng)絡流行語”,其中“我酸了”一詞因風靡各大網(wǎng)絡也位列其中?!拔宜崃恕笔切稳菰~謂語句的一種體現(xiàn),即利用“主語+形容詞+助詞”的組合形式,以形容詞或形容詞短語作謂語,大多數(shù)通過描寫主語的性質狀態(tài),表達說話者對人或事的主觀評價。其中的“酸”本是味覺形容詞,但在“我酸了”的語境下是表達羨慕或嫉妒的心里感覺的形容詞,人們稱這種現(xiàn)象為通感。通感作為一種修辭格,最早由錢鐘書在其文集《七綴集》中提到:“在日常經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身等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線。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边@種交通即為通感。
一、從“我酸了”看通感條件
“我酸了”中“酸”本義是醋,或指像醋一樣的氣味或味道。《說文解字》中:“酸,酢也。從酉,夋聲。關東謂酢曰酸。”宋代蘇軾《贈惠山僧惠表》詩云:“客來茶罷空無有,盧橘楊梅尚帶酸?!边@里的“酸”也是一種由盧橘和楊梅所帶來的味覺刺激。東漢鄭玄在《儀禮注疏》中對“酸”提出了新的見解:“舌之所嘗五味,乃是心之所知酸苦也,故心舌并言之?!卑凑账恼f法,“酸”不再是單一的味覺感受,而是轉化成為與心理相關的感受。唐代韓愈有詩《賀冊尊號表》曰:“銜酸抱痛,且恥且慚?!倍未鷹钊f里《過望亭六絕》之二云:“窗間雨打淚新斑,破處風來叫得酸?!倍叨急磉_的是詩人心中的酸楚。明清小說中“酸”的意義又發(fā)生了變化?!都t樓夢》第一一五回寫道:“賈寶玉聽了蘭兒的話,心里越發(fā)不合,想道:‘這孩子從幾時也學了這一派酸論?!边@里是對舊時讀書人的一種蔑稱,有“寒酸、迂腐”之意。明沈璟《義俠記·誨淫》曰:“又且吃醋捻酸,防閑得緊,教奴終日納悶?!边@里的“酸”是嫉妒之義,而“我酸了”正是對于這一意義的繼承,同時引申出羨慕和自嘲之義。由上可知,“酸”的意義擴大了且感情色彩由貶義過渡到了中性。
從“酸”的本義以及引申義的變化中,味覺轉移到了心理感覺,這一變化不是瞬時和憑空的,而是利用了感覺的相互溝通,由某一感覺引發(fā),并超越了這種感覺的局限,從而領會到另一種感覺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跋嗤ㄐ浴币簿褪峭ǜ羞\用的條件。
二、從“我酸了”看通感類型
(一)味覺與感覺的通感
“我酸了”中“酸”是通過味覺變成了觸動心理感覺意義達到的效果,作用于味覺的“酸”往往有一定的刺激性,并不為大多數(shù)人所喜歡,當味覺的喜好轉移到心理和情感方面,其所蘊含的語義也通常帶有諷刺意味,如“酸言冷語”“這人說話酸不拉幾的”。這樣的語境下,“酸”是帶有貶義色彩的。用“我酸了”代替“我嫉妒了”“我羨慕了”“酸”便具有中性義,更具趣味和指向,如《8檔位!90后爸爸給兒子DIY電動車 網(wǎng)友:我酸了》(中國經濟網(wǎng) 2019年12月18日)、《被易烊千璽獨寵的女生,演唱會還留了前排位置,這待遇我酸了!》(騰訊網(wǎng)2019年12月29日)。上面例子中的“酸”使人們真正地感同身受,同時所用語境大多不再使用嫉妒的含義,多以自嘲的形式展現(xiàn)對于他人的羨慕之情和欣賞之情。
(二)視覺和聽覺的通感
宋祁《玉樓春·春景》曰:“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崩顫O卻在《窺詞管見》中嘲笑說:“此語殊難著解。爭斗有聲之謂‘鬧;桃李爭春則有之,紅杏‘鬧春,余實未見之也?![字可用,則‘炒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這是李漁沒有看見作者的用意所在。宋祁所以用“鬧”字,是想把事物的無聲姿態(tài)描摹成好像有聲音,表示在視覺里仿佛獲得了聽覺的感受。“鬧”字是指伴隨聲響的某一動作的描寫,但是在這里“鬧”實際指的是花團錦簇的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把杏花盛開的繁榮景象轉化成了陣陣嬉鬧聲。
(三)嗅覺和聽覺的通感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寫道:“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贝颂幱伞翱|縷清香”轉移到了“渺茫歌聲”,前者是從嗅覺的角度描述的,后者是從聽覺的角度描述的,二者通過時斷時續(xù)、若有若無的相通性形成了嗅覺和聽覺的通感。借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的隱約來表現(xiàn)荷花香氣的悠遠,揭示事物特征的同時,為讀者構造了一個美妙的意境。
需要明確的是,通感修辭格的類型并不止以上列舉的三種,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相互之間,與感覺之間,都會產生一定的通感作用。
三、“我酸了”的流行原因
英國語言學家簡·愛切生說:“語言變化是社會因素的刺激、語言結構本身的問題和人的心理作用這三者水乳交融的產物?!惫P者從這幾個方面對“我酸了”流行的原因進行分析。
(一)社會原因
當今社會不斷發(fā)展,科技水平也不斷提高,大眾傳媒和新媒體呈現(xiàn)日新月異的變化,逐漸成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通過媒體傳播的流行語也趨于多樣化,“我酸了”就是其中之一。一些網(wǎng)絡媒體為追求關注度和點擊量,采用新奇的標題或文字吸引大眾的眼球。“我酸了”所代表的“羨慕、自嘲”意義也符合當代年輕人的心理特征,這種標題的運用能夠引起人們的心理共鳴,從而為媒體獲得一定的關注度和點擊量。
(二)語言原因
從語言發(fā)展過程中看,語言有經濟原則,即指說話者能夠言簡意賅地表達自己所愿。這種經濟原則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所體現(xiàn),人們把中國中央電視臺簡稱為“央視”,把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lián)合王國稱為“英國”。近年來,網(wǎng)絡的流行語也趨向于語言的經濟原則,把“感覺很累不想再愛了”簡說為“累覺不愛”,“我太羨慕他(它)了!”簡說為“我慕了!”讀起來更朗朗上口。這些例子都是語言經濟原則的體現(xiàn)?!拔宜崃恕北磉_的含義是“我對于該人和事物很羨慕”,但是并沒有怨恨的成分,更多的是祝福和羨慕之義。同樣,利用三個語素就將復雜的心理感受表達出來也符合語言的經濟原則。
(三)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是大眾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當某種語言現(xiàn)象出現(xiàn)時,人們會因為某種原因去無意識地記憶和效仿,或是為了不落后,或是在與他人交流時能尋求到共同的話題,人們就會不由自主地效仿,產生從眾心理。一般來說,這種從眾心理人群的年齡段跨度不會很大,以青少年為主;這種語言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場合或是社交網(wǎng)絡平臺,或是日常生活中。
四、結語
流行語中的通感現(xiàn)象與社會因素、語言自身以及大眾心理都有一定的關系?!拔宜崃恕笔橇餍姓Z中通感現(xiàn)象的一種體現(xiàn)。一方面,當通感修辭格與流行語相結合時,通感的語言表現(xiàn)力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交流中,使語言的表達更加含蓄且活潑,更耐人尋味,更富有文學色彩;另一方面,流行語借助通感一類的修辭手法和多媒體平臺,以自然的狀態(tài)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為大眾所接受。
(齊齊哈爾大學文學與歷史文化學院(新聞傳播學院))
作者簡介:黃丹(1995-),女,黑龍江北安人,碩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