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慶 田擁軍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發(fā)表了幾百次重要講話,他的許多話語成為熱詞,許多語句成為金句,具有極強的思想性、親和力和感染力,形成了富有個性魅力的語言風格,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的構建和實踐提供了范式。深入學習研究和借鑒習近平的語言風格和藝術,把握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的導向,從言之有物、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有滋有味、學有所獲上多下功夫,有助于科學構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
[關鍵詞]習近平;語言藝術;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0)06-0126-04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話語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與當代青年大學生心理、成長成才需求相契合,在教學過程中所形成的一套完整的語言體系。2016年5月,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水平總體不高?!薄霸诮ㄔO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盵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fā)表講話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創(chuàng)新話語體系。2018年,全國高校思政課教材全部進行了修訂。為了實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堂、進大學生頭腦,滿足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廣大高校思政課教師只有切實加強話語體系建設和創(chuàng)新,才能增強課堂教學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才能開創(chuàng)我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的構建,需要與時俱進地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當中的語言藝術。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訪問眾多國家、出席重要會議時發(fā)表講話、演講時通過或打比方或引用對方國家的名人名言來拉近與聆聽者之間的距離,其講話內容“接地氣”,善于以講故事的方式直達聽眾心靈。他許多話語成為熱詞,許多語句成為金句,受到國內外的高度關注和積極評價。他講話自信從容,展現真性情,具有極強的思想性、親和力和感染力,形成了富有個性魅力的語言風格,為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的構建和實踐提供了范式。深入學習研究和借鑒習近平的語言風格和藝術,有助于真正實現高校思政課從學術理論體系到教學話語體系的轉化。
一、研究習近平語言藝術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把握我國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的導向,牢牢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導權、話語權
在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構建中發(fā)揮主導作用的是教師。教師要堅持以習近平語言藝術為引領構建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確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確方向,促進高校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導權,成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彰顯新形勢下高校立德樹人的職能。通過對習近平講話語言風格和魅力的研究與交流,能夠增強師生對新一屆黨中央的認可度和認同感。習近平的語言或引經據典或充滿生活氣息,容易拉近彼此距離,具有很強的親和力和針對性。高校思政課教師要深入研究與實踐探索習近平講話的語言特點和藝術魅力,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關照大學生的需求和期待,拉近與大學生的心靈距離,提升教學語言的魅力,并將思政課話語體系的構建作為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把握好思政課話語體系的導向,打造具有鮮明時代特色和實踐意義的話語體系,增強思政課教學的時代性、感染力和實效性,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yǎng)。
(二)有利于構建具有當代風格和氣派的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親和力
習近平的語言藝術是極具魅力的,是新時代構建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的最佳范本。針對當前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建設水平不高及缺乏范式的問題,通過精讀習近平講話原文,分析他將經典的歷史故事、生動鮮活的事例、通俗易懂的“大白話”、溫暖貼心的“大實話”、新穎活潑的形式、恰到好處的表達等相結合的語言風格,得出習近平語言藝術的特點與魅力,并以此為范式構建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有助于高校思政課教師走出長期找不到話語范式的困境,大大提升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實效。
二、習近平語言藝術的特點
習近平的公開講話、談話或者文章在語言的內容、形式、藝術與技巧上都顯示出作為中國國家領導人的深厚的文化底蘊,洋溢著中國作風、中國氣派。
(一)語言內容引經據典,融通中外
習近平對經典文化總能信手拈來、運用自如,他既注重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弘揚中國革命文化,又恰當借鑒外來文化的精髓;既展現了他堅定的文化自信和高超的思想理論水平以及執(zhí)政理念、領導能力,也體現了他對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自覺傳承和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注重融通中外,更注重凸顯中國元素,打造了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話語體系。首先,習近平有著深厚的古代文學素養(yǎng),對古典詩詞、歷史典故非常熟悉,重視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整理、運用,給人以新的啟迪。人民日報評論部組織編寫的《習近平用典》第一輯和第二輯,共收錄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話語體系中引用的 283條典故,每一條都將現實意義解讀置于背景義理闡釋之前,彰顯了用典的當代價值與意義。這兩本書是了解習近平治國理政、語言藝術的重要參考,也是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讀本。比如,他通過引用“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來強調“更好推進人類文明進步事業(yè),我們必須登高望遠,正確認識和把握世界大勢和時代潮流”[2]。2018年9月3日在中非合作論壇峰會開幕式上,習近平引用韓愈的《答李翊書》中的“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來闡釋歷史的規(guī)律和邏輯,強調中非雙方基于相似遭遇和共同使命,在過去的歲月里同心同向、守望相助,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合作共贏之路。國家主席習近平發(fā)表2019年新年賀詞開篇即用典,引用了孔融《論盛孝章書》中的“歲月不居,時節(jié)如流”。這些經典詞句簡潔凝練,意義深遠。其次,是創(chuàng)造性轉化、活用古典詩詞。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強調“我們看世界,不能被亂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歷史規(guī)律的望遠鏡去細心觀望”[3]。這是古為今用,創(chuàng)造性轉化了“亂花漸欲迷人眼”和“不畏浮云遮望眼”兩句詩,妙趣橫生。最后,習近平在外交舞臺上注重吸收和借鑒其他國家和民族的語言,以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2018 年 7 月在出訪阿聯酋前夕發(fā)表文章時,習近平說:“中國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沒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奮斗。阿聯酋‘國父扎耶德總統(tǒng)也說過,‘為國家?guī)磉M步的不僅僅是石油,還有這個國家人民所作出的努力?!盵4]這是通過運用中阿兩國人民的共同語言來贊美兩國人民共同擁有的奮斗精神、創(chuàng)造精神與追夢精神,從而在中阿人民之間架起一座心靈溝通的橋梁,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外交新形象。
(二)語言形式言簡意賅,富有文采
習近平曾強調改進文風要在“短、實、新”三個方面下功夫,反對“長、空、假”。他自己的文風凸顯實事求是、求真務實,切切實實將“短、實、新”的文風落到實處。他的語言有一個重要特色即大量使用四言格式的短語或成語,言簡意賅,既蘊含哲理又體現辯證思維,寓意豐富;同時節(jié)奏感強,朗朗上口,富有詩意,體現出中華文學之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全面”“四個意識”“四個自信”“四個偉大”“五位一體”“五大思維”“三嚴三實”“一帶一路”等治國理政的概念簡潔明了,意義深遠,便于傳播。他在講話中大量運用到四字成語,使得語言凝練概括、提綱挈領、思想深邃、有很強大的氣場。例如,習近平在2019年新年賀詞中說:“2019年,我們將隆重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70周年華誕。70年披荊斬棘,70年風雨兼程。人民是共和國的堅實根基,人民是我們執(zhí)政的最大底氣。一路走來,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創(chuàng)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新征程上,不管亂云飛渡、風吹浪打,我們都要緊緊依靠人民,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以堅如磐石的信心、只爭朝夕的勁頭、堅韌不拔的毅力,一步一個腳印把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yè)推向前進?!盵5]習近平在100多字中運用了10多個成語,其句式不僅邏輯嚴密,而且文采飛揚、一氣呵成、勢如破竹,有極強的感染力和文字之美。
(三)語言風格平易近人,與時俱進
習總書記在很多場合的講話既富有時代氣息,又平易近人。他善于運用打比方、民間諺語、歇后語、網絡用語等,匠心獨運,通俗易懂。例如,他用“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這樣樸素的語句來說明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用“缺鈣”“軟骨病”來形容某些干部缺乏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堅定的問題;用“鞋子合不合適,自己穿了才知道”來闡釋一個國家和民族對自身前進道路的選擇;他用“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來說明貿易戰(zhàn)不可取,經濟霸權主義要不得;用“蘿卜青菜、各有所愛”這樣通俗易懂的語言表明我國秉持包容精神的外交理念。這些語言質樸,平易近人,而又與時俱進。在最近幾年的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直接運用或化用一些網絡語言,比如“蠻拼的”“點贊”“世界那么大,問題那么多”“朋友圈”“給力”等等,既親民又接地氣。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的發(fā)言以及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上的講話則出現了一些汽車術語,譬如“引擎”“雙輪驅動”“換擋加速”等。這樣將這些汽車專業(yè)術語與時俱進地活用到演講中,能夠使演講形式更加生動活潑,體現了這位語言大師高超的詞語運用藝術。出國訪問時,習近平主席善于使用到訪國的問候語,運用外國民眾聽得懂的話語體系,例如引用到訪國的名人名言俗語,贊揚到訪國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當代建設成就,用最明白的語言拉近彼此的距離。
(四)在語言技巧上善講故事,凝聚共識
習近平善于以故事來明理,以事實來傳情達意,既使話語生動形象,說服力增強,還能凝聚共識。他善于講一些真實的故事和舉具體的、典型的事例,或闡明深刻的道理,或傳達自己的深意。比如他在俄羅斯演講時,生動講述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蘇聯飛行大隊長庫里申科來華同中國人民并肩作戰(zhàn)的歷史,以此說明“兩國人民相互支持和幫助”的事實;他在坦桑尼亞演講講到中非關系和中非人民越走越近時提及中國電視劇 《媳婦的美好時代》 在坦桑尼亞熱播,以尋常百姓生活的共同點拉近兩國人民的距離;他用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時非常投入、將粽子蘸上墨汁吃的故事,來告訴大家真理的味道、信仰的力量等等。
三、習近平語言藝術引領下的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構建
高校思政課教師教學話語表達的內容、形式、藝術與技巧如何直接影響到教學實效性。習近平以閃爍著智慧火花和充滿藝術美感的語言藝術給我們提供了范式。
(一)把握思政課話語體系構建的導向,提升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素養(yǎng),尋找“源頭活水”,實現“言之有物”
高校思政課教師話語質量的背后反映的是教師的思想、素質與功底,通俗地說就是“說什么”與“怎么說”的問題。就“說什么”而言,高校思政課要堅持不懈地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堅持馬克思主義導向。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今天,馬克思主義極大推進了人類文明進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國際影響的思想體系和話語體系”[6]。高校思政課話語要“言之有物”。首先,教師的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素養(yǎng)要提升,尤其要學懂弄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熟練掌握和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話語體系,而且話題要具有吸引力,話語敘事要具有科學性,要有邏輯性和說服力,否則思政課就會出現內容空洞、言之無物的現象。其次,還要有深厚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豐富文化知識,學貫中西,重視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專業(yè)水平。因為只有具有看家本領、扎實學識,才能在話語表達方面與時俱進,得心應手,打牢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科學思想基礎。最后,要有較強的科研能力,通過強化課題研究來支撐理論和教學研究,為實現話語體系的轉換提供堅實的基礎。
(二)創(chuàng)設情境,拉近與大學生的距離,增強話語的親切感,實現“動之以情”
習近平的語言親切自然,善于依據對象和環(huán)境,拉近與聽眾的距離。2018年4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時引用了海南的一首民謠開篇:“久久不見久久見,久久見過還想見?!盵7] 言語間飽含深情,一下子拉近了與參會領導人與嘉賓的距離,增進了感情。2018年6月10日,在孔子的故鄉(xiāng)山東召開的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上,習近平引用孔子名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喜迎遠道而來的各方貴賓。高校思政課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期待與需求,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走進學生心里,關切學生的利益訴求,利用情境教學法與問題教學法,多采用啟發(fā)式話語,少一些說教,多一些平等對話,讓大學生更容易接受和認同,以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俗話說,“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飯, 量體裁衣”,要把高校思政課的內容體系轉化為青年學生愛聽的話語體系,增強語言的吸引力。思想深邃、內涵豐富、幽默風趣的網絡流行語、生活話語、大眾話語更能體現時代特點,跟青年學生喜歡清新入耳的語言風格相符。因此,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用富有文化底蘊的、清新自然的語言分析社會動態(tài)和熱點問題,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
(三)堅持問題導向,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問題,增強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實現“曉之以理”
習近平強調要有問題意識,直面現實矛盾和問題。“如果眼中只有成績和經驗,看不到問題和困難……那么抓落實就有落空的危險”[8]。因此要“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現實生活中和群眾思想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9]。高校思政課也應該如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及時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強化問題意識,關注大學生的心理需求,關切學生的利益訴求,以熱點、難點問題反觀理論,靈活運用互動式的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從“為什么”到“怎么辦”去構建話語體系。尤其要克服對某些疑難問題回避或“失語”的現象。通過擺事實、講故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讓我們的故事、聲音生動鮮活、感染力非常強。列寧認為“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10],由此可見,增強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的親和力,必須解決理論的通俗化問題,要和人民群眾的生活緊密相關,用群眾熟悉的語言,談群眾關心的問題,用淺顯生動的語言把深刻的道理講出來。在話語的創(chuàng)新性與針對性方面,高校思政課必須直面大學生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解決學生成長成才中的實際問題,引領大學生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
(四)將教材話語轉化為大學生容易接受的教學話語,增強話語體系的趣味性和藝術美,使高校思政課教學有滋有味
當前,全國高校采用的2018年版的思政課教材,其話語體系較之前的版本有很大的改觀,但是由于大量直接采用文件話語和政策性話語,使其語言“官方化”。這種教材話語邏輯嚴謹、語言周密,但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所以教師必須學會將教材話語轉化為大學生容易接受的教學話語。例如習近平提出的“先手棋”“零容忍”“補好位”“牛欄關貓””獲得感”“舌尖上的安全”“永遠在路上”等詞匯新鮮生動、簡潔明了。高校思政課教師不能照本宣科,要學會用精煉的短語來表達晦澀的政治概念,用樸實的語言闡述深刻的理論。只有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出來,學生才能聽得明、記得住、用得上。新時代的高校思政課的教育手段方式要創(chuàng)新,語言表述也要創(chuàng)新,要增強教學語言的趣味性和藝術美。一是要與時俱進,多運用新語匯,多采用新表述。善于打破老的套路、形成熱門話題、營造讓人耳目一新、神清氣爽的氛圍,這樣更受“00后”年輕人的歡迎。二是要講好故事。“講好中國故事”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中國故事,什么是當下真實、生動、精彩的中國好故事。習近平總書記說:“介紹中國,既要介紹特色的中國,也要介紹全面的中國; 既要介紹古老的中國,也要介紹當代的中國; 既要介紹中國的經濟社會發(fā)展,也要介紹中國的人和文化?!盵11]這里面蘊含著“蹄疾步穩(wěn)的民族復興故事、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故事、情意綿長的國際交往故事、方興未艾的和平發(fā)展故事”[12]。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從主流媒體、網絡、論壇等媒介中搜尋新的信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及時融入到教學中去。
(五)堅持以人為本,不斷增強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實現“學有所獲”
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構建要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貼近實際、貼近大學生、貼近生活。首先,以學生喜聞樂見的風格闡釋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學習習近平用鮮活的語言詞匯、得體的語言表達來傳遞信息、表達觀點,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其次,要關注和解決大學生關注的實際問題。教師要準確把握學生的知識狀況、思想狀況,尊重和熟悉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話語習慣,針對學生的情感所需、疑惑所在、利益所求和關注興奮點,加強思政課話語的引領力。只有這樣才能深入人心、獲得認同、增強學生的獲得感。再次,要營造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話語環(huán)境。教師要善于放下身段,調動學生表達的積極性,與學生平等對話,不搞一言堂,允許學生表達和質疑。敢于聚焦理論創(chuàng)新中的熱點問題,勇于面對現實社會中的難點問題,走進大學生的生活與內心世界,幫助他們健康成長,增強高校思政教育的現實吸引力和影響力。全面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堂進大學生頭腦,不斷增強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實現“學有所獲”。
四、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的語言底蘊深厚,既善于引用古代典籍和經典語句又生動形象, 既高屋建瓴又平易近人,具有中國氣派和獨特魅力,閃耀著理性和智慧的光芒。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善于從習近平語言藝術中汲取營養(yǎng),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自身的理論功底、知識素養(yǎng)及駕馭語言的能力,努力實現“腹有詩書氣自華”,并且要善于學以致用。高校思政課教學要從言之有物、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有滋有味、學有所獲上多下功夫,堅持問題導向,講真話、講道理、講優(yōu)秀傳統(tǒng)、講中國故事,構建生動鮮活的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不斷提升教學的針對性、思想性和親和力,不斷增強學生的獲得感。
[ 參 考 文 獻 ]
[1]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2).
[2] 習近平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八次會議上的講話[EB/OL].(2018-06-10)[2019-05-03].http://www.xinhuanet.com/2018-06/10/c_1122964171.htm.
[3] 中央外事工作會議在京舉行[N].人民日報,2014-11-30(1).
[4] 習近平在阿聯酋媒體發(fā)表署名文章:攜手前行,共創(chuàng)未來[N].人民日報,2018-07-19(1).
[5] 國家主席習近平發(fā)表二〇一九年新年賀詞[EB/OL].(2018-12-31)[2019-05-03].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1231/c1024-30497518.html.
[6] 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5(2).
[7] 習近平.開放共創(chuàng)繁榮 創(chuàng)新引領未來: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N].人民日報,2018-04-11(3).
[8] 習近平.關鍵在于落實[J].求是,2011(6):3-7.
[9] 習近平.關于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幾個問題[J].當代黨員,2019(8):4-7.
[10] 列寧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1] 杜尚澤,鄭紅.習近平同德國漢學家、孔子學院教師代表和學習漢語的學生代表座談:強調掌握一種語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國文化的鑰匙[N].人民日報,2014-03-30(1).
[12] 李惠男,董曉彤.跟習近平學習“講好中國故事”[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6(11):73-75+33-41.
[責任編輯: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