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
摘 要:本文基于韓禮德的語篇功能理論,從主位述位系統(tǒng)、銜接連貫系統(tǒng)、信息系統(tǒng)和邏輯語義系統(tǒng)四個方面對《荀子·性惡》的兩個英譯本進行對比和評析,發(fā)現(xiàn)不同譯者采用不同的語篇系統(tǒng),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譯文表達形式與語篇結(jié)構(gòu),并旨在為中國文化典籍及其英譯文的鑒賞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關鍵詞:語篇功能;《荀子·性惡》英譯;對比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9.078
0 引言
《荀子》可謂中國極其重要的文化典籍之一,其《性惡》篇從提出“性惡”“善偽”的觀點開始,表達出了對人天性欲望的理解,提出了對禮義法度的要求,但其目的并不是爭論善惡是非,重點是對“明禮義”、維持社會秩序的呼吁。然而這樣一部經(jīng)典之作在西方受到的關注度卻不高,其完整的英譯版本只有三種。本文擬從韓禮德(M.A.K.Halliday)語篇功能理論中的主位述位系統(tǒng)、銜接連貫系統(tǒng)、信息系統(tǒng)和邏輯語義系統(tǒng)四個方面對《性惡》篇的約翰·諾布洛克(John Knoblock)譯本(以下簡稱“諾譯”)和德效騫(Homer Hasenpflug Dubs)譯本(以下簡稱“德譯”)進行對比,從而分析因各譯者在翻譯時所采取的不同語篇系統(tǒng)而形成的不同譯文表達形式與語篇結(jié)構(gòu),分析其中得失之處,并最終驗證語篇功能理論在中國文化典籍譯文鑒賞方面的可應用性。
1 文獻綜述
本文是基于系統(tǒng)功能語法理論中的語篇功能對《荀子》中一篇文章的英譯本進行分析,因此主要從《荀子》英譯本和系統(tǒng)功能語法理論這兩個方面對研究現(xiàn)狀做出總結(jié)和歸納。
對于荀子的思想,學界一直給予很高的關注,涌現(xiàn)出不少研究專作,但對其作品《荀子》的英譯本研究的文獻著述卻屈指可數(shù)。文化學派中蔣堅松(1999)和王洪超(2014)都以諾布洛克的《荀子》英譯本為例,從跨文化角度分析在跨文化交際中如何保留原文本的語言和文化特色的翻譯方式。語言學派中張文珍(2014)從關聯(lián)理論視角,張曉旭(2015)從順應論視角對《荀子》的英譯本進行了分析。解構(gòu)學派中江寒冰(2015)從解構(gòu)主義翻譯理論的四個方面對諾布洛克的譯本進行譯例分析。還有潘甜(2011)和孫倩(2012)的期刊論文從不同角度對《荀子》的三個英譯本做出了對比分析。
關于系統(tǒng)功能語法理論的文獻可謂頗多,將從四個方面進行總結(jié)。一是此理論的基本觀點研究。黃國文(2001)、陸欣(2009)和胡壯麟、朱永生等(2010)分別提出自己對系統(tǒng)功能語法理論的認識;黃國文(2000)、張敏(2014)提出關于此理論目的研究;朱永生、嚴世清(2001)、陳風華(2015)等對此理論的核心觀點進行研究。二是以系統(tǒng)功能語法理論為視角,對不同語言不同語篇進行分析。廖喬云(1999)、劉若男(2013)、陳風華(2015)等都從此理論出發(fā),對不同的英語語篇如奧巴馬2012年大選演說進行分析;周曉亮(2012)、姜宏(2014)等學者都探討了系統(tǒng)功能語法理論在俄語語境中的應用。三是學者站在系統(tǒng)功能語法理論角度分析對教學的意義。劉世生(2002)、李宜廷(2009)等分別談及對英語詞匯教學、大學英語教學、英語寫作等方面的啟示。四是學者以批評性語篇分析為視角,分析系統(tǒng)功能語法理論對新聞、政治語篇的價值。
本文將從語言學派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中的語篇功能出發(fā)對《荀子·性惡》的兩個譯本進行簡要對比分析,這也是《荀子》英譯本研究中的一個全新視角。
2 理論概述
根據(jù)韓禮德的觀點,“語言的純理功能分為三種: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保℉alliday,1976)本文只以其中的語篇功能為理論基礎對譯文進行分析,所以只對其進行簡要概述?!罢Z篇功能指語言使本身前后連貫,并與語域發(fā)生聯(lián)系的功能,是指語言中存在著一種機制,它滿足了實際應用中語言前后相關聯(lián)的要求,使上下文具備一定的結(jié)構(gòu),從而使實際的篇章區(qū)別于語法或者詞典中一個個孤立的條目?!保ê鷫痒?,1994:105)即實際應用交流中,人們不是通過一個個詞或一個個句子,而是通過能夠表達完整思想的語篇來完成,把毫無關聯(lián),孤立的詞,句聯(lián)系起來,然后和語境發(fā)生關聯(lián)。語篇功能主要通過主位述位系統(tǒng)、銜接連貫系統(tǒng)、信息系統(tǒng)和邏輯語義系統(tǒng)體現(xiàn)。
3 語篇功能視域下《荀子·性惡》的英譯文對比分析
諾布洛克致力于中國典籍及中國哲學的研究,對此曾發(fā)表不少相關論文,其《荀子》譯本是第一個英文研究全譯本,可以說在西方學術界引起強烈反響,對后來學者的研究產(chǎn)生深刻影響。德效騫是一位出色的美國漢學家,多次到中國學習考察居住,對中國有著深厚的感情,其《荀子》譯本并不完整,只包含其中的十九篇,但卻是最早的譯本,是在西方傳播荀子思想最早的譯介。兩位出色譯者的譯作當然值得探究,現(xiàn)實卻是對它們的研究屈指可數(shù)。作為世界語言學界的杰出代表,韓禮德的語言學框架在學界有著深遠影響,他堅持從系統(tǒng)和功能的角度研究語言,而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涉及面可謂相當廣。接下來本文就將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即語篇功能來詳細對比分析兩篇譯文。
3.1 主位述位系統(tǒng)
韓禮德指出,“在小句的結(jié)構(gòu)配置中,主位和述位一起構(gòu)成一則信息?!保ㄅ硇S,2000:178)“小句和小句復合體的第一個成分是主位,述位緊隨其后。主位是信息的起始點,不同的主位將產(chǎn)生不同的意義?!保ê鷫痒?,1989;124)也就是說,主位是一個小句的開始點,述位是除主位以外的剩余部分,即圍繞主位加以敘述發(fā)展的部分。主位可由不同部分組成,主位推進也有不同模式,對于翻譯影響很大。
(1)今人之性,生……焉,順是,故……亡焉;生而有……,順是,故……亡焉;……耳目之欲,……好聲色……,順是,故……亡焉(注:正文中所有例子只展示與之后分析相關的文字,其他文字/單詞省略,完整版例子參見原文)。
德譯:The original nature of man … If this desire is followed,… Man originally is … If these tendencies are followed … destroyed. Man …; he likes… If these, … done away with.
諾譯:Now, the nature of man … Following … will cause … to grow and … to disappear. Humans are born … Indulging these feelings causes… develop and… to perish. Man … (which are …). Indulging … to result … to perish.
原文的長句由三個分句組成,這三個連續(xù)的分句共同使用主位“人之性”,為無標記主位,但是在兩個譯文中,均未保留這種同一主位推進結(jié)構(gòu)。德譯中第一個小句主位為“The original nature of man”,與原文相同,其余兩個小句主位為“man”;而諾譯中第一個小句主位為“the nature of man”,也與原文相同,其余兩個小句主位分別為“humans”和“man”??梢钥闯鰞晌蛔g者的處理方式大致相同,都把其處理為三個獨立的句子,雖沒有保留原文的同一主位模式,結(jié)構(gòu)上沒有完全對等,但也很好地傳達了原文含義。在“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的主位處理問題上,兩位譯者采取的方式不同。德譯用分號連接兩個小短句,主位分別為“man”和“he”,結(jié)構(gòu)上與原文相同;而諾譯把這兩個小短句處理為which引導的定語從句,主位為man,很好的說明二者之間的關系,點明其內(nèi)在聯(lián)系。
3.2 銜接連貫系統(tǒng)
語篇是由句子來實現(xiàn)的語義單位,其各成分間,在形式上是銜接的,在語義上體現(xiàn)為連貫,但連貫語篇的形成不一定由明顯的銜接手段實現(xiàn)。也就是說,銜接是通過語篇體現(xiàn),是使語言連貫的語法手段,連貫則是心理方面,無法完全在語篇表面找到明確指示。韓禮德指出:“當語篇中的某一語言成分需要依賴另一語言成分來解釋時,便產(chǎn)生銜接關系。銜接手段有語法銜接、詞匯銜接和結(jié)構(gòu)性銜接三類”(Halliday,1976;98)。
語法銜接中的指代可以很好地在例(1)中得以體現(xiàn)?!绊樖恰币辉~出現(xiàn)了三次,其中的“是”指代前面敘述的內(nèi)容,也可以籠統(tǒng)地說指的是“人之性”,但兩位譯者在處理時都沒有把其簡單譯為三個相同的結(jié)構(gòu),而是根據(jù)不同內(nèi)容選用更恰當?shù)脑~匯來指代前文提及的內(nèi)容,德譯分別選用“desire”“tendencies”“these”,諾譯分別選用“nature”“feelings”“desires”來指代??梢钥闯鏊麄兲幚矸绞蕉疾凰腊?,不拘泥于原文結(jié)構(gòu),使表達靈活多變,富有生機。
(2)然則從人之性1,順人之情2,必出于爭奪3,合于犯分亂理4,而歸于暴5(標記便于下文邏輯關系的說明)。
德譯:Therefore to …, to …, inevitably results in …, together with … of doing things: there is…
諾譯:This being the case, when …,? … develop. This is accompanied by … resulting in …
(3)故必將有師法之化A、禮義之道B,然后出于辭讓C,合于文理D,而歸于治E(符號標記便于下文邏輯關系的說明)。
德譯:Hence the …, the … is absolutely necessary. Thereuponcourtesy appears, … observed, and … is the consequence.
諾譯:Thus, it is necessary that … that he be guided by … Only after … do … develop. Unite … with …, and the result is …
語法銜接中的連接如例(2)例(3),德譯中用“therefore”“thereupon”“together with”“hence”,諾譯中用“This being the case”“when”“thus”這些連接成分來聯(lián)系語篇中的不同成分和各個小句,以此來體現(xiàn)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和語義關系。在連接手段的應用這方面,兩位譯者處理都很得當。
結(jié)構(gòu)性銜接中的平行對稱結(jié)構(gòu)由例(1)體現(xiàn),原文有三個平行對稱結(jié)構(gòu),體現(xiàn)出小句與小句之間形式上的關系,兩個譯本也都以不同形式保留和體現(xiàn)了這種結(jié)構(gòu)。德譯以“Man originally is …. If … is/are followed …”諾譯以“man is born …”和動名詞短語做主語接causes/will cause這種形式的三個句子來詮釋原文,比較工整。
3.3 信息系統(tǒng)
“信息結(jié)構(gòu)是指把語言組織成為信息單位的語言結(jié)構(gòu),一個信息單位通常包括已知信息和新信息?!保℉alliday,1976)在信息結(jié)構(gòu)中,呈現(xiàn)已知信息不是必要的,是否呈現(xiàn)可以根據(jù)交際語境和具體需要而定,但新信息是必須要呈現(xiàn)的,因為新信息是說話者或譯者最想傳遞的、最想表達出來的關鍵信息,也正是新信息使信息結(jié)構(gòu)得以成立,也使話語具有交際價值。
例(1)由11個小句構(gòu)成,如果以小句劃分出11個信息單位,則每一個小句都有自己的已知信息和新信息,但這是孤立的、不考慮語境的分析。如果以4、3、4作為一個整體,它自身構(gòu)建了一個語境,在這個語境中存在著三個信息單位,第一個中“人之性”為已知信息,其后緊接的“生而……辭讓亡焉”這十七個字為新信息,剩下兩個中“生而有……焉,順是,故……生而……亡焉”為已知信息,在這個框架中變化的詞為新信息。兩個譯文中,對第一個信息單位的翻譯處理都與原文相同,對其余兩個信息單位中的已知信息整體框架處理與原文相同,但個別字眼處理為了新信息。例如,“順是”一詞,德譯中“是”分別處理為“desire”“tendencies”“these”,諾譯中“順是”分別處理為“Following this nature”“Indulging thesefeelings”“Indulging thesedesires”德譯中“死”分別譯為“die”“destroy”“done away with”,諾譯中“生”“死”、分別譯為“grow disappear”“develop perish”“result perish”。信息結(jié)構(gòu)的新信息有可能有多層內(nèi)容,他們的重要性是不同的,有些層面是次要的,其功能是參與新信息整體結(jié)構(gòu)的構(gòu)建,有些層面是重要的,屬于需要被凸顯和強調(diào)的信息,可稱之為信息中心。信息中心的定位是主觀的、相對的。對于兩位譯者把個別已知信息處理為新信息的解讀也就是一他們想要更準確的傳達原文信息,二詞匯靈活多變,不死板,為譯文增加生氣。當然這些處理方式都取決于譯者的視點。
3.4 邏輯語義系統(tǒng)
不同學者對邏輯語義的闡述不同,分析方面也不同。韓禮德是從相互依賴性和邏輯語義關系兩個角度研究小句間關系,相互依賴性包括并列型和從屬型,即兩個小句間的關系屬于平等或主從關系;“邏輯語義關系包含擴展和投射兩大系統(tǒng)。擴展指次要句對首要句的詳述、延展和增強;投射則包含了述說和觀點?!保℉alliday,1976)接下來也將從這兩個方面及其包含的下義內(nèi)容進行分析。
上文中的例(2)例(3)是邏輯語義關系分析的最好例子。例(2)原文中1+2與3兩者間是主從關系,屬于邏輯語義關系中的增強。德譯完全保留原文形式,用幾個小句組成一個長句,兩者間的關系處理為并列;而諾譯則劃分為兩個句子來翻譯,把兩者關系處理為用when引導的表示主從關系的狀語從句。例(3)原文中A+B與C間是主從關系,屬邏輯語義關系中的增強,C+D與E之間也是主從關系,屬邏輯語義關系中的增強。德譯劃分語義群時是從B后面斷開的,第一句把A、B處理為并列關系,第二句把C、D、E也處理為并列關系,屬邏輯語義關系中的延伸,與原文相差甚多;而諾譯把原文劃分為三個語義群,第一句是用“it is necessary”引導的表示主從關系的表語從句說明人性經(jīng)歷師法之化和禮義之道的重要性,第二句是用only引導的表示主從關系的倒裝句來處理A+B與C之間的關系,屬邏輯語義關系中的增強,第三句用“unite…with…,and…”連接各個成分,屬邏輯語義關系中的增強。至此可以看出在邏輯語義系統(tǒng)層面,諾譯處理得非常好,清晰明了的展示出源語語篇內(nèi)部各詞組、小句、句子等語言單位間的邏輯語義關系。
4 結(jié)論
本文運用語篇功能理論從主位述位系統(tǒng)、銜接連貫系統(tǒng)、信息系統(tǒng)和邏輯語義系統(tǒng)四個方面對《荀子·性惡》的兩個英譯本進行對比和評析,發(fā)現(xiàn)在前三個方面,兩位譯者的處理方式雖有不同但都還是很恰當?shù)?,在邏輯語義系統(tǒng)層面,德譯明顯不如諾譯處理得細致得當,當然,這與譯者的主體性與翻譯視點是分不開的,在德效騫看來,逐字翻譯在所有考量如譯文整體的文學性中最重要,他想要還原他所認為的《荀子》想要傳達的東西,以求“原汁原味”,而諾布洛克想要提供一個全方位研究型譯本,他費盡心力傳達原文內(nèi)容,以求讓讀者讀懂讀通有所共鳴,更好的了解中國哲學中國文化的內(nèi)涵,這都是時代,歷史,個人視點造成的差異。最終,語篇功能理論在中國文化典籍翻譯研究方面的可應用性在本文得到相應驗證。
參考文獻
[1]Geoff Thompson.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Halliday, 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M]. London: Longman,1976.
[3]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4]胡壯麟.系統(tǒng)功能語法概要[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5]彭宣維.英漢語篇綜合對比[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6]劉熠.論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元功能理論及其應用[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
[7]羅屹,王樂.從語篇功能分析唐詩《泊秦淮》的英譯[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4,(01):169-172.
[8]王凈.英語“投射”小句復合體的邏輯——語義功能初探[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