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蔚 陳木蘭 樊莉萍
GAD 屬于慢性焦慮神經癥疾病,患者伴有廣泛性焦慮、緊張、恐懼。如不及時治療可引起泌尿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等疾病,并且很多患者無法及時意識到自己患有精神障礙,導致在多項檢查結果中難以查找到病因。臨床治療中,該病多以藥物控制為主,但用藥初期很多患者難以忍受產生的有害反應使得用藥依從性不高,治療效果不理想。為此,本院提出認知行為療法,通過心理、生理改善患者消極情緒,減緩機體不適感,獲得了顯著的治療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30例GAD 患者,根據(jù)入院時間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15例。對照組:男7例,女8例;平均年齡(66.7±11.2)歲;病程0.24~10.00年,平均病程(7.1±2.8)年。研究組: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齡(67.1±10.4)歲;病程0.23~11.00年,平均病程(7.5±2.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符合廣泛性焦慮癥診斷指標。②患者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總評分>14 分。③血常規(guī)、血生化、心電圖結果正常。④自愿入組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伴有糖尿病、重要臟器疾病患者。②妊娠、哺乳期以及藥物過敏患者。③依從性不高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藥物治療,米氮平,使用劑量為6~30 mg/d,體質較弱患者可減少劑量,1 周內不斷增加劑量。
研究組給予認知行為療法,具體如下:①與患者創(chuàng)建和諧的關系,發(fā)揮醫(yī)學知識作用并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及可能引發(fā)的并發(fā)癥(如泌尿系統(tǒng)、情緒等方面)。講解情緒和生理關系時可以列舉學過的詞句,如心急如焚、樂極生悲等,深化對二者關系的理解程度。講解心理治療的目的、重要性,介紹情緒、行為、認知的關系,使患者掌握錯誤認知對情緒與行為的消極影響。②引導做深呼吸、減輕不安引起的消極反應。鼓勵多飲水,感受膀胱充盈感與排空后的感覺。要求患者堅持自我訓練,安排家庭作業(yè),該過程尤為重要,注意作業(yè)形式要多樣化,例如心理引導后感受心理變化、收獲、心理問題,這也是引導患者掌握內心心理問題與治療效果的過程。③創(chuàng)建認知模式,引導患者掌握產生消極情緒的非理性認知,例如生活中瑣碎小事,患者就會自主思考一些諸如絕對化的“應該、必須”的自主想法。這些思維、認知就會產生消極情緒。為此,創(chuàng)建新的認知形式,創(chuàng)建立足于實際、有助于解決問題的認知形式,如情況沒有那么糟糕、已經進步很多了,擺脫消極認知等就顯得尤為重要。④鞏固新建認知形式,引導患者在心理干預中掌握認知模式對改善焦慮、抑郁情緒的方法,在不斷訓練中釋放內心焦躁情境,更好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⑤每次會晤患者應交流經過與行為實踐并作書面記錄。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以CGL 評估療效,分為SI、GI、EI。其中,SI 為8 級計分法,0~7 分,分別對應無病、基本無病、較輕、輕度、中度、偏重、重度、極重;GI 按照患者的疾病與入組時比較,選擇8 級計分法,0~7 分,分別對應未評、明顯進步、進步、稍進步、無變化、稍惡化、惡化、嚴重惡化;EI 根據(jù)整體治療效果與不良反應評價,0~4 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療效越好。②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AS 評分,分數(shù)越低表示焦慮情緒越輕。③對比兩組臨床療效,根據(jù)參考文獻[1]將本次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④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包括困倦、頭暈、疲乏。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CGL 評分對比 研究組患者SI 評分(2.15±0.64)分、GI 評分(2.25±0.50)分均低于對照組的(2.97±0.71)、(2.59±0.35)分,EI 評分(1.89±0.66)分高于對照組的(1.47±0.25)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SAS 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SAS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2、4、8 周后,研究組患者S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研究組顯效8例,有效6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顯效3例,有效4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46.67%;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 研究組發(fā)生困倦、頭暈各1例,疲乏0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3.33%;對照組發(fā)生困倦3例,頭暈2例,疲乏3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53.33%;研究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1 兩組患者CGL 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患者CGL 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SAS 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SAS 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3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n(%)]
GAD 臨床特征包括:①患者缺乏疾病認知;②敏感、容易接受不良暗示,重視身體變化[1];③個性化特點,對生活存在不滿情緒、想法消極,擔心達不到理想結果,經常處于高警惕狀態(tài);④存在焦慮促使的肌肉緊張,神經功能失衡導致心血管、消化系統(tǒng)疾病。由于患者對一些問題過度擔心進而出現(xiàn)功能亢進、運動性不安,給其生活帶來嚴重影響。而傳統(tǒng)藥物治療不良反應大,加之患者對疾病治療存在抗拒情緒,進一步影響預后效果[2]。為此,本院提出認知行為療法,獲得了良好效果。道家認知療法就是在老子、莊子哲學理論條件下的心理干預,鼓勵清靜無為、順應自然的處事養(yǎng)生之道,從而改善消極情緒。
本研究中,研究組SI、GI 評分低于對照組,EI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SAS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2、4、8 周后,研究組患者S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總有效率93.33%高于對照組的46.67%,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3.33%低于對照組的53.3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認知行為療法是A.T.Beck 在60年代衍生的心理治療,提出了人的情緒并非源于事件主體,源于對事件產生的看法、觀點引起的心理情緒反應。簡而言之,問題自身不是問題,如何解決才是問題。若改變自身想法觀點,對事件的反應也會改變。所以,認知行為療法關鍵是改正不合理認知,緩解消極情緒[3]。GAD 患者認知障礙集中于以下幾點:①自我消極認識:將自己看做有缺陷的或被遺棄的,將自己的不愉快感受歸結于假定的身體、精神。②生活及社會的消極解釋:認為自己的生活困難多于他人,對社會可望不可及,認為自己與快樂無緣。③未來生活的憧憬過于悲觀:GAD 患者認為目前癥狀將無限制的存在下去,只能看到生活的痛苦和黑暗。認知行為療法能夠提升GAD 患者生存質量,究其原因為:引導患者轉變錯誤認識,增強患者判斷自身消極思維能力與認知矯正技術,擺脫錯誤認識。同時,在行為方面計劃愉快事件活動。此外,有報告提出在抗抑郁藥物短時間治療抑郁癥與精神障礙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患者存在自殺傾向與行為風險。因此,用藥時需密切觀察[4-8]。所以,本文章認為需全面推廣認知行為治療,融入心理引導,取締藥物治療效果。相對于常規(guī)藥物治療,該種治療方法效果更加顯著,對改善消極、抑郁情緒起到了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認知行為療法對GAD 患者預后效果良好,糾正患者錯誤認知、保持理性思維。通過放松訓練改善消極情緒從而達到理想的效果,亟待在臨床治療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