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內(nèi)容提要:2016年1—3月間,淮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淮安市博物館考古部)對清江浦區(qū)拱辰佳苑小區(qū)工地的四座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出土各類器物149件(套)。經(jīng)過整理分析出土器物,可知這四座墓葬屬于明代一處小型家族墓地。M4出土了唯一一合墓志,志蓋顯示墓主人名楊仲康,志石大部分文字已漫滅不清,僅有的文字可簡單了解墓主人及其家族的一些情況。這對于研究該家族墓地的時代、明代中晚期淮安地區(qū)的喪葬習俗以及文獻記載的相關鄉(xiāng)鎮(zhèn)地域范圍的進一步確認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2015年12月28日,江蘇省淮安市清江浦區(qū)生態(tài)新城拱辰佳苑小區(qū)二期在施工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座古墓,并出土墓志一合?;窗彩形奈锟脊叛芯克ㄔ窗彩胁┪镳^考古部)工作人員在接到群眾舉報后立即進入現(xiàn)場并對古墓周圍進行了考古勘探,陸續(xù)又發(fā)現(xiàn)三座墓葬,結(jié)合出土墓志初步確定是一處明代家族墓地。
圖一// 墓葬位置示意圖
墓地位于拱辰佳苑二期東南側(cè),南為白云路,西為拱辰路,北距寧連公路約300米,東距里運河約1.8公里。墓地所在基坑南北長約40、東西寬約20米,面積約800平方米(圖一)。考古勘探與發(fā)掘工作從2016年1月10日開始,至3月1日結(jié)束。
圖二// 墓葬分布總平面圖
此次發(fā)掘的墓葬共4座,開口距地表深2.6~2.8米,呈東北—西南方向排列,方向60—61°(圖二)。形制均為土坑豎穴木棺墓,夫妻合葬。其中M1和M4是一坑雙棺,M2和M3是一坑三棺。以下分別介紹。
(1)墓葬形制
墓口平面略呈梯形,右側(cè)長2.8、左側(cè)長2.7、寬1.66~1.96、深2.1~2.2米。方向60°(圖三)。
墓坑內(nèi)雙棺并列。西棺長2.22、寬0.56~0.72、高0.98~1.12米。東棺長2.29、寬0.71~0.9、高0.9~1.05米。
西棺蓋板厚0.14米,兩側(cè)擋板向外傾斜,底板厚0.1米。在底板下有底座,由兩層木板疊壓,呈階梯狀,分別厚0.1厘米,在底座下面是一周由四塊薄板圍成的棺腳,用于支撐整個棺木,棺腳向外側(cè)傾斜。其中,左右兩側(cè)的相同,高0.18、厚0.05米。前側(cè)薄板高于后側(cè)。薄板與底座的兩層木板用鐵釘連接。蓋板與前后、左右擋板及底板均用榫卯扣合。
東棺蓋板厚0.16米,兩側(cè)擋板內(nèi)側(cè)向兩邊傾斜,外側(cè)呈弧形,底板厚0.1米。底座與西棺底座形制厚度相同,棺腳的薄板高0.19、厚0.05米。
棺內(nèi)人骨保存完整,由于水的長時間浸泡和沖刷,凌亂且發(fā)黑。另外,在棺內(nèi)有較多的軟泥。
兩棺外側(cè),墓坑右上角各放置1件硬陶罐。西棺內(nèi)在頭骨下方有1件銀簪和2件耳墜,中部有1件鐵器,在腿骨位置分別放置2組錢幣,在腳部位置有2件骨簪。東棺內(nèi)在頭骨左側(cè)有1件勺形簪,盆骨位置有4件冥幣,在腳部位置南北向放置1塊木炭。
(2)出土器物
M1出土器物55件,分別是硬陶罐、簪子、耳墜、冥幣、鐵器、木炭和錢幣。
硬陶罐 2件。M1︰1,小口,平沿,束頸,溜肩,鼓腹,平底??趶?0.8、底徑10、高28.6厘米(圖四︰1)。M1︰2,小口,圓唇,溜肩,平底。下腹部有數(shù)道內(nèi)凹弦紋??趶?2、底徑11、高29厘米(圖四︰2)。
簪子 4件。M1︰3,整體呈彎曲狀。頭部質(zhì)地為金,其余為銀。頭部頂端為一圓鈕,下面是兩層梯形臺(下層直徑大于上層),臺的側(cè)面刻花瓣紋。簪身上段為四棱狀,下段為圓柱狀。簪腳呈尖狀。簪頭部與簪身之間呈亞腰形,由五層螺紋組成,最下面一層稍寬。簪身氧化變黑。長12.7、簪身上段寬0.35~0.91、下段直徑0.3厘米(圖四︰3)。M1︰4,頭部勺形,柄部由上至下逐漸變細,中間連接部呈螺紋狀,共12層,最下一層呈荷葉形。勺部與10層螺紋為金質(zhì),其余2層和柄部為銀質(zhì)。柄部斷面呈四棱形。柄腳呈尖狀。表面氧化,呈黑色。長8.2、柄部寬0.36~0.75厘米(圖四︰4)。M1︰11,骨質(zhì)。頂部呈六棱尖狀,由頂部至底端逐漸變細。長8.25、直徑0.25~0.45厘米(圖四︰8)。M1︰12,骨質(zhì)。頂部呈圓柱形,由頂部至底端逐漸變細,底端呈六棱尖狀。長8.06、直徑0.4~0.5厘米。其中榫頭長0.27、直徑0.2厘米(圖四︰9)。
耳墜 2件。M1︰5,銀質(zhì),上部分為一圓環(huán)。下部分為一橢圓形球且中空。表面氧化。橢圓形球最大直徑1厘米,總高1.3厘米(圖四︰5)。M1︰6,上部分為一橢圓形。下部分為一橢圓形球且中空。表面氧化。橢圓形球最大直徑0.8、總高1厘米(圖四︰6)。
圖三// M1平、剖面圖
冥幣 4件。M1︰7,正面分內(nèi)、外兩區(qū)。內(nèi)區(qū)由中心方孔至一周連珠紋。方孔外用雙斜線將內(nèi)區(qū)分為四部分,每部分刻一字,為“天下太平”四字。外區(qū)由連珠紋至邊緣,里面是由10個橢圓形連珠紋相互連接組成一周大的橢圓形連珠紋,單個橢圓形之間用一顆圓珠連接。在每個橢圓形連珠紋里面又有2—3個圓珠并列一排的紋飾。背面無紋飾。直徑3.5、厚0.01厘米(圖四︰7)。
鐵器 1件。M1︰13,整體呈不規(guī)則形,邊緣殘缺不齊整,表面有銹蝕。長7.6、寬1.08~4.1、厚0.5~0.58厘米(圖四︰10)。
木炭 1塊。M1︰14,通體漆黑,斷面呈梯形。殘長30.2、寬6、厚4.1厘米(圖四︰11)。
錢幣 41枚。M1︰15,至道元寶。錢文較清晰,旋讀,楷體,光背?!皩殹弊咒P蝕嚴重。直徑2.2、厚0.1、方孔邊長0.6厘米(圖五︰1)。M1︰16,天圣元寶。錢文清晰,旋讀,楷體,光背?!皩殹弊帜:P蝕嚴重。直徑2.2、厚0.1、方孔邊長0.7厘米(圖五︰2)。M1︰17,皇宋通寶。錢文模糊,對讀,楷體,光背?!巴ā迸c“寶”字磨損嚴重。直徑2.2、厚 0.1、方孔邊長0.7厘米(圖五︰3)。M1︰18,弘治通寶。錢文清晰,對讀,楷體,光背。直徑 2.4、厚0.1、方孔邊長0.6厘米(圖五︰4)。
(1)墓葬形制
被擾亂,墓口上部分基本不存,僅在接近棺木底部四周可見墓口總長2.6米(其中右側(cè)墓口向前突出,長2.25米,中部長2.4米,左側(cè)長2.35米),寬2.05~2.31米(左側(cè)墓壁被破壞,此數(shù)據(jù)為復原),深度不同,右側(cè)深1.82米,中部和左側(cè)相同,深2.05米。方向60°(圖六)。
墓坑內(nèi)有三具棺木。西棺 長 2、寬 0.44~0.54、高0.57米(高度以剖面為標準)。中棺長2.19、寬0.58~0.78、高0.88米(高度以剖面為標準)。東棺長2.26、寬0.6~0.71、高0.9~1.04米。
三具棺木從右到左依次抬高。西棺蓋板由三塊木板拼合而成,厚0.09米,兩側(cè)擋板向外傾斜,底板由5塊木板拼接而成,厚0.06米。中棺蓋板厚0.13米,兩側(cè)擋板向外傾斜,底板厚0.07米。在底板下有底座,由兩層木板疊壓,呈階梯狀,分別厚0.01米,在底座下面是一周由四塊薄板圍成的棺腳,用于支撐整個棺木,薄板與底座的兩層木板用鐵釘連接。薄板高0.13、厚0.05米。東棺蓋板厚0.13米,兩側(cè)擋板垂直于底板,底板厚0.09米。底板下的底座與棺腳與中棺相同,其中棺腳的薄板高0.19、厚0.05米。東棺棺腳從中部開始向后壓在中棺棺腳上。三具棺木的蓋板與前后、左右擋板及底板均用榫卯扣合。
棺內(nèi)人骨保存完整,由于水的長時間浸泡和沖刷,凌亂且發(fā)黑。另外,在棺內(nèi)有較多的軟泥,將部分人骨掩埋。
圖四// M1出土器物
圖五// M1出土錢幣拓片
東棺前擋板外,底板上放置1件青釉罐。東棺與中棺前擋板外側(cè)中部放置1件硬陶罐,殘破。中棺內(nèi)在頭骨左下方有1件勺形簪,在頭骨右側(cè)放置2件青瓷碗,在青瓷碗北側(cè),2雙筷子緊貼前擋板豎立放置,中部有1枚冥幣,在腳部位置有1塊木炭。東棺內(nèi)在頭骨左側(cè)有1件勺形簪,在小腿骨邊有1塊木炭。西棺內(nèi)在頭骨右側(cè)僅有半塊灰磚。
(2)出土器物
M2出土器物11件,分別是硬陶罐、青釉罐、青瓷碗、簪子、冥幣、筷子、木炭和灰磚。
硬陶罐 1件。M2︰2,小口,圓唇,溜肩,平底。下腹部有數(shù)道內(nèi)凹弦紋??趶?2、底徑11、高29厘米(圖七︰1)。
青釉罐 1件。M2︰1,小口,尖圓唇,斜短頸,溜肩,最大腹徑在器物中部,平底。頸部有幾道弦紋,通體施青釉,接近底部有流釉和露胎現(xiàn)象??趶?.2、底徑9、高25厘米(圖七︰2)。
青瓷碗 2件。敞口,圓唇,斜弧腹,圈足。內(nèi)底和圈足不施釉,其余部分施青釉。M2︰3,口徑13.4、底徑6、高6.8厘米(圖七︰3)。
簪子 2件。頭部勺形,柄部由上至下逐漸變細,連接部成螺紋狀,共15層。斷面為圓形。表面氧化發(fā)黑。M2︰5,長9.1厘米,斷面最大直徑0.4厘米(圖七︰4)。M2︰6,長7.5、斷面最大直徑0.4厘米(圖七︰5)。
冥幣 1件。M2︰7,正面分內(nèi)、外兩區(qū)。內(nèi)區(qū)由中心方孔至一周連珠紋,中間由連珠紋分成四個部分,每部分刻一字,為“天下太平”。外區(qū)是一素面寬緣。背面無紋飾。直徑2.8、厚0.01厘米(圖七︰6)。
筷子 1雙。M2︰8,杉木質(zhì)。上半段呈方形,下半段呈圓柱形,連接部呈“亞腰梯形”。頂端和底部呈抹角狀。長29.5、上半段寬0.6、下半段直徑0.6厘米(圖七︰7)。
木炭 2塊。M2︰10,通體漆黑,殘斷。斷面呈梯形。長41.5、寬3~7.2、厚3.4厘米(圖七︰8)。
灰磚 1塊。M2︰9,殘缺。長7.2~8.7、寬6.6、厚1.3厘米(圖七︰9)。
圖六// M2平、剖面圖
(1)墓葬形制
墓口不甚規(guī)整,左側(cè)較直,右側(cè)略呈弧形,總長2.67米(其中右側(cè)墓口底部向后突出一弧度,長2.67米,中部與左側(cè)長2.4米),寬2.34~2.7米,深度不同,右側(cè)深1.92、中部深1.83、左側(cè)深1.8米。方向61°(圖八)。
墓坑內(nèi)三棺并列。西棺長2.12、寬0.52~0.72、高0.94米(高度以剖面為標準)。中棺長2.26、寬0.55~0.79、高0.91米(高度以剖面為標準)。東棺長2、寬0.54~0.8、高0.91~1.07米。
三具棺木從右到左依次抬高。西棺蓋板頂面呈弧形,最厚處0.12米,兩側(cè)擋板垂直于底板,底板厚0.08米。中棺蓋板由兩塊木板拼接而成,厚0.11~0.13米,兩側(cè)擋板垂直于底板,底板厚0.08米。東棺蓋板厚0.15米,兩側(cè)擋板垂直于底板,底板厚0.08米。三具棺木均有底座與棺腳,形制與M2中棺相同,其中底座均相似,厚度均為0.01米。其中,西棺棺腳薄板高0.16、厚0.05米。中棺棺腳薄板高0.15、厚0.05米。東棺棺腳薄板高0.17、厚0.05米(均以剖面為標準)。三具棺木的棺蓋與前后、左右擋板及底板均用榫卯扣合。
中棺內(nèi)泥土較多,將部分人骨掩埋,東棺和西棺較少。三具棺內(nèi)人骨保存皆完整,由于水的浸泡和沖刷,變得十分凌亂且發(fā)黑。
西棺前擋板外側(cè)放置1件硬陶罐。東棺前擋板外側(cè)放置1件硬陶罐。中棺棺內(nèi)右上角放置2件青瓷碗。東棺在人骨腳部位置有散落的錢幣。
(2)出土器物
M3出土器物53件,分別是硬陶罐、青瓷碗和錢幣。
硬陶罐 2件。小口,平沿,束頸,溜肩,鼓腹,下腹內(nèi)收,平底。M3︰1,口徑9.9、底徑9.8、高28.3厘米(圖九︰1)。M3︰2,頸部有兩道弦紋。口徑8.8、底徑7.1、高19.8厘米(圖九︰2)。
青瓷碗 2件。敞口,尖唇,弧腹,圈足。內(nèi)底印有一朵五瓣海棠花。外底不施釉,有火石紅。外壁印有一周瓜棱紋。器身有較多小開片。M3︰3,口徑13.8、底徑5.2、高8厘米(圖九︰3)。M3︰4,口徑14.5、底徑4.8、高8厘米(圖九︰4)。
錢幣 49枚。M3︰5,開元通寶。錢文較清晰,對讀,楷體,光背。直徑2.4、厚0.1、方孔邊長0.7厘米(圖一〇︰1)。M3︰6,咸平元寶。錢文清晰,旋讀,楷體,光背。直徑2.2、厚0.1、方孔邊長0.6厘米(圖一〇︰2)。M3︰7,祥符通寶。錢文較清晰,旋讀,楷體,光背。“通”與“寶”字磨損嚴重。直徑 2.3、厚0.1、方孔邊長0.7厘米(圖一〇︰3)。M3︰8,祥符元寶。錢文不甚清晰,旋讀,楷體,光背。“寶”字磨損嚴重,筆畫無法辨認。直徑2.3、厚0.1、方孔邊長0.7厘米(圖一〇︰4)。M3︰9,治平元寶。錢文較清晰,旋讀,篆體,光背。“寶”字磨損嚴重。直徑2.3、厚0.1、方孔邊長0.7厘米(圖一〇︰5)。M3︰10,紹圣元寶。錢文較清晰,旋讀,篆體,光背。直徑2.3、厚0.1、方孔邊長0.7厘米(圖一〇︰6)。M3︰11,大觀通寶。錢文清晰,對讀,楷體,光背。直徑2.3、厚0.1、方孔邊長0.6厘米(圖一〇︰7)。M3︰12,政和通寶。錢文清晰,對讀,篆體,光背?!皩殹弊帧柏悺辈績蓹M與左右兩豎相連。直徑2.3、厚0.1、方孔邊長0.7厘米(圖一〇︰8)。M3︰13,大定通寶。錢文較清晰,對讀,楷體,光背。直徑2.4、厚0.1、方孔邊長0.6厘米(圖一〇︰9)。
圖七// M2出土器物
(1)墓葬形制
遭機械破壞,殘存東側(cè)與南側(cè)墓壁。在平面和南側(cè)地層上可見墓葬原來的封土,呈橢圓形,是由較純凈的黃土堆筑而成,長4.8、寬3.7、最高處5米。復原墓口長2.7、寬1.95~2.15米。方向60°(圖一一)。
墓壁較直,坑內(nèi)雙棺并列。西棺長2.24、寬0.59~0.77、高0.98米(高度以剖面為標準)。東棺長2.39、寬0.71~0.91、高0.81~1.07米。東棺高于西棺。
西棺蓋板厚0.13米,兩側(cè)擋板垂直于底板,底板厚0.09米。東棺蓋板厚0.13米,兩側(cè)擋板垂直于底板,底板厚0.09米。棺木均有底座與棺腳,形制與M3棺木相同,其中底座均相似,厚度均為0.01米。西棺棺腳薄板高0.16、厚0.05米。東棺棺腳薄板高0.17、厚0.05米(均以棺木側(cè)板中部剖面為準)。東棺棺腳前側(cè)薄板高0.17、厚0.05米;后側(cè)薄板高0.13、厚0.05米。兩具棺木的棺蓋與前后、左右擋板及底板均用榫卯扣合。
人骨保存完整,由于水的浸泡和沖刷,凌亂且發(fā)黑。棺內(nèi)泥土較少。
西棺前擋板外側(cè)中部,貼近坑壁處放置1件醬釉罐。東棺前擋板外側(cè)放置1件硬陶罐;前擋板外,底板上放1塊買地券。東棺內(nèi)在頭部右側(cè)有2件青瓷碗和1雙筷子,在底部有1雙鞋,冥幣和銀簪在棺內(nèi)中部位置。西棺內(nèi)頭部右上角放置2件青瓷碗和1雙筷子,在底部橫向放1塊木炭,2枚戒指在中部位置,頭骨下方有一只銀簪。在西棺人骨上有一層麻質(zhì)類的覆蓋物,保存非常差,基本上腐爛。由于M4被機械擾動過,墓志被發(fā)現(xiàn)時位于M4西南約1米的地方,據(jù)工人講述是從M4棺木尾部挖出。
圖八// M3平、剖面圖
(2)出土器物
M4出土器物29件,分別是醬釉罐、硬陶瓶、青瓷碗、簪子、冥幣、戒指、筷子、木炭、鞋、買地券和墓志。
釉罐 1件。M4︰1,小口,圓唇,束頸,鼓腹,下腹內(nèi)收,平底。器表施醬釉??趶?.6、底徑11.5、高28厘米(圖一二︰1)。
硬陶瓶 1件。M4︰2,小口,平沿,尖唇,最大腹徑在器物中部,平底。腹部有四道弦紋??趶?.5、底徑5.8、高21.2厘米(圖一二︰2)。
青瓷碗 4件。敞口、弧腹。M4︰3,尖圓唇,高圈足,口沿外側(cè)有兩道弦紋??趶?2、底徑5、高9厘米(圖一二︰3)。M4︰4,尖圓唇,高圈足。口徑 12.7、底徑 5.2、高 9厘米(圖一二︰4)。M4︰5,圓唇,圈足,內(nèi)底和外底不施釉??趶?3、底徑6、高6.2厘米(圖一二︰5)。
簪子 2件。頭部金質(zhì),分別呈蘑菇狀和金字塔狀。簪身銀質(zhì),由上至下逐漸變細,簪腳尖狀。表面氧化發(fā)黑。M4︰7,蘑菇頭,長8.3、最大直徑0.3厘米(圖一二︰6)。M4︰8,金字塔頭。長5.5、最大直徑0.35厘米(圖一二︰7)。
圖九// M3出土器物
冥幣 13件。銀質(zhì)。正面分內(nèi)、外兩區(qū)。內(nèi)區(qū)由中心方孔至一周圓點紋,中間由弧形圓點線紋分成四個部分,每部分內(nèi)分別刻字,為“天下太平”。外區(qū)是一素面寬緣。背面無紋飾。M4︰11,冥幣。直徑3.6、厚0.01厘米(圖一二︰8)。
戒指 2件。指環(huán)稍變形。戒面呈長桃形,向內(nèi)一面素面,石碗外圍呈三級階梯狀,內(nèi)嵌一顆黑曜石。M4︰23,長2.8、最寬2厘米。戒面長1.8、最寬1.1厘米(圖一二︰9)。
筷子 2雙。杉木質(zhì)。上半段呈方形且表面內(nèi)凹,下半段呈圓柱形,中間由三截雕刻成“亞腰梯形”的連接??曜拥捻敹撕偷撞砍誓ń菭?。M4︰25,長31、上半段寬0.9~1、下半段直徑0.69厘米(圖一二︰10)。
木炭 1塊。通體漆黑,殘斷。斷面呈不規(guī)則形。M4︰26,殘長 36.6、寬11.3、厚5.2厘米(圖一二︰11)。
鞋 1雙。由麻繩編織而成,由于水的浸泡,出土時上半部形狀可見,余皆腐爛,無法提取。M4︰27,長26、寬12厘米,高度不詳。
買地券 1塊。M4︰28,灰磚質(zhì)地,基本完整。正面刻字,小楷,字口涂朱,大部分已脫落。長39.8、寬29.5、厚7.4厘米(圖一三)。殘存文字抄錄如下。
庚辰三月己丑□越/直隸淮安府山陽縣滿浦/主楊寶等伏緣故兄楊/趙氏□□奄奄逝未卜塋/所厝遂令日者擇此高原□地屬山陽縣安樂鄉(xiāng)歸/宅兆出備錢財買到墓/十三丈東西口闊十七丈/南至朱雀北至玄武內(nèi)/承墓□封步界畔道/致□千年萬□永無殃咎/將軍亭長□付河泊□備牲/共為律□□□□相各已/安厝已后□□□□/月主代付人□□□□日直/不得□□□□居者永避/地□□吏月當□□助/安吉/者女青律令/戴氏。
圖一二// M4出土器物
墓志 1合。M4︰29,由志石和志蓋組成,志石邊角有殘缺,表面上半部被水長期浸泡,字跡不可辨識。質(zhì)地為灰磚。志蓋邊長53.5、厚6.8厘米。志石邊長53.5、厚6.8厘米。志蓋篆書為“明處士楊公仲康偕配戴氏合葬墓志銘”(圖一四)。志石為陰刻楷書,共27行,根據(jù)前后左右文字推斷,滿行28字(圖一五)。抄錄如下。
墓志銘/楊 富 撰/參議前監(jiān)察御史山陽李元書丹/林郎吳郡蔡昂撰蓋/□□□□□□□□□□□□□楊富之伯兄也曾祖九一祖克聲操履/□□□□□□□□□□□□□□不仕府志鄉(xiāng)彥有傳今楊家溝偕仲/□□□□□□□□□□□□□□伯兄偕嫂告終富謹錄其事為志銘/□□□□□□□□□□□□伯父□清乏嗣送終殯葬如禮次第仲誠/□□□□□□□□□□□□□□□□命富業(yè)禮經(jīng)由邑庠生入太學/□□□□□□□□□□□□□□□□其間匾曰怡樂子侄舉觴稱壽/□□□□□□□□□□□□□□□□欺人嘗訓諸子曰吾父以良善/傳家□□□□□□□□□□□□□□鄰里爭訟曲喻曉譬務底其平/□□□□□□□□□□□□□□□□□□□□淮郡太守安福劉公/□□□□□□□□□□□□□善□□□□□□大河衛(wèi)戶侯戴君恩/□□□□□□□□□□□□□母□□□□□□□善女紅歸吾□□/□□□□□□□□□□□□□□□□□□□□□□遇□獲訚訚無/□□□□□□□□□□□□□□□□□□□□□□生子二恩憲英/□□□□□□□□□□□□□□吳踴躍□□□□高代俱表表翰/□□□□□□□□□□□□□□愈□□□□□□冗稿方昂藏不群/□□□□□□□□□□□□坐享一堂□□□□□矣倘得偕老不亦/□□□□□□□□□□□嫂少一焉□生于正統(tǒng)丁卯歿于正德戊寅/□□□□□□□□□正德丁丑一□□□□□□正德庚辰季春念六/日□□□□□□□□□莊之原將□□□□□□□□□墩祖塋□□/□□□□□□貫也銘曰/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哉同□□□□□□□哉既固且安子孫/亦利其厚哉/正德十五年歲次庚辰三月吉旦 朱承學□。
圖一三// M4出土買地券拓片(M4︰28)
圖一四// M4出土志蓋拓片
此次發(fā)掘的4座墓葬開口層位相同,排列有序,方向基本一致,隨葬器物也較為接近,應該是一處家族墓地。這種相似的家族墓地在江蘇境內(nèi)及其他省份均有發(fā)現(xiàn),例如江蘇淮安楚州區(qū)翔宇花園明代吳信家族墓[1],常州花園底明代白氏家族墓[2],南京中華門外明代宋晟家族墓[3],江陰葉家宕周氏家族墓地[4],常州武進明代王洛家族墓[5],四川平武明王璽家族墓[6]等。
根據(jù)出土墓志與買地券上僅存的文字分析判斷,墓志人楊仲康生于正統(tǒng)丁卯(1447年),死于正德戊寅(1518年),于正德庚辰年三月吉旦入葬,因此M4的時代為明代正德十五年(1520年)。M1西棺中出土了一枚“弘治通寶”錢幣,錢文清晰,保存完好,其余均為宋代錢幣,因此其時代上限不超過弘治時期。根據(jù)墓葬頭向和家族墓的排位規(guī)律分析,M4的時代應該是最早的。綜上所述,該家族墓的時代為明代正德十五年至明代晚期。
圖一五// M4出土志石拓片
根據(jù)墓志中“吾父良善”與“鄰里爭訟,曲喻曉譬務底其平”等文字可以看出墓主人一生良善,為人謙和而恭敬,樂善好施,與鄰里相處融洽。志文中“匾曰怡樂,子姪舉觴稱壽”與“坐享一堂”的記述從側(cè)面也反映出墓主人與族人之間的關系也是和諧融洽的。
楊仲康曾祖楊九一,祖父楊克聲,父親名字不詳,楊富為“嘉靖乙酉年淮安府學貢生”[7]。從志文中可知,楊仲康希望其弟能繼續(xù)讀書考取更大的功名。楊仲康生二子,一名楊恩憲,一名楊英□。墓主人配偶戴氏,推測應該是大河衛(wèi)戴某之女,擅長女紅,性格也是謙和而恭敬(“訚訚”),由于志石保存不佳,其余信息不得而知。
志文中涉及到了幾處人名,分別是志文撰寫者楊富,志文書丹者李元及志蓋書寫者蔡昂?!度f歷淮安府志》記載:
蔡昂,字衡仲,別號鶴江,學者稱為鶴江先生。少穎異,嗜讀書,家貧不能致,每假之畜書家,一覽即歸之,輒能成誦。丁卯領鄉(xiāng)薦第二,甲戌試南宮,奉大對,皆登名第三。為鄉(xiāng)試主考者一,會試同考者三。在史館侍經(jīng)筵者幾三十年,以良主司、良史聲震當時。升禮部右侍郎兼翰林侍備學士,俄改翰林學士兼詹事府府丞,卒于官。公宏中雅量,而性度嚴整,人不敢干以私。其在朝廷,斤斤然,不為權貴少動,雍容清近,人方以樞軸期之,未觀而逝惜哉。
論曰:淮多文人,登甲第官禁林自蔡先生始。人言先生陸敬與之儔當楊不足道也,今觀之良然。[8]
另據(jù)《乾隆淮安府志》記載:
李元,弘治十七年甲子,山陽人,有傳。正德三年戊辰,山陽人,授監(jiān)察御史,歷官山西左參政。[9]
蔡昂生于成化十六年(1480年),正德九年(1514年)廷試,一甲第三名,即“探花”。李元為弘治十七年舉人,正德三年戊辰(1508年)進士。綜合分析,在墓主人逝世時,蔡昂37歲,李元中進士剛過去12年。墓主人應是一位地方鄉(xiāng)賢,推測與蔡昂和李元有某種特殊的關系,遂請他們撰寫了墓志銘。
墓志中有“楊家溝”與“安樂鄉(xiāng)”兩個地名,地券中有“滿鋪”地名,《正德淮安府志》中記錄:“滿鋪坊八圖。安樂鄉(xiāng)六圖。安樂村萬家村仁和村俱安樂鄉(xiāng)?!保?0]圖就是里甲制度中的里。一般而言,一圖包含若干個自然村。筆者推測,楊仲康一族在其父輩時居住在滿鋪坊楊家溝,等到墓主人逝世后,其兄弟與子孫在安樂鄉(xiāng)選擇了一塊吉地將其安葬。
此外,在淮安地區(qū)歷年出土的墓志中也有提到“安樂鄉(xiāng)”的。《淮安金石錄》中記載:“蔣處士墓志銘……以成化五年己丑三月二十五日卜葬于安樂鄉(xiāng)曾家莊之側(cè)”[11],“明故拙翁陳君暨配沈孺人合葬墓志銘……初沈孺人葬安樂鄉(xiāng)石橋之原者,三十有二年,茲以嘉靖辛卯十二月十八日乃啟其竁而合之,大事襄矣。”[12]墓志中的曾家莊和石橋應該是兩個村莊,是當?shù)乩习傩盏牧晳T叫法。在《正德淮安府志》中有關安樂鄉(xiāng)只記載了三個村莊?!短靻⒒窗哺尽分杏嘘P“鎮(zhèn)集”的記載與《正德淮安府志》中的記載基本一致[13]。成化時期在安樂鄉(xiāng)有曾家莊這個村莊,而到了正德時期的文獻中卻沒有記載,有可能是行政區(qū)劃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
2008年4—7月,市博物館配合基本建設在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山頭發(fā)掘了62座墓葬,時代從東漢至清代,其中M21出土的地券(M21︰1)記載:“維大明萬歷十二年歲次甲申三月戊寅朔越初八日乙酉良辰直隸淮安府山陽縣民籍見于新城內(nèi)北辰坊地方居住祭主孝子勞汝橋伏緣故考勞公諱儀字太用號德軒之靈近于萬歷六年二月初十日巳時奄逝……買到墓地一方坐落安樂鄉(xiāng)缽池山地方……”M25出土的地券(M25︰2)記載:“維大明萬歷九年歲次辛巳冬十二月辛卯朔越二十四日甲寅良辰祖籍系陜西延安府綏德州宣花里南關廂人氏今寓直隸淮安府山陽縣□浦坊西湖□一鋪地方居住祭主孝子許□伏緣故考許公諱□字成之號雙湖……買到墓地一方坐落缽池山安樂鄉(xiāng)……”[14]
《蔣處士墓志銘》于1991年出土于清浦區(qū)黃碼鄉(xiāng)港心村?!睹鞴首疚剃惥吲渖蛉嫒撕显崮怪俱憽?0世紀70年代出土于清浦區(qū)黃碼鄉(xiāng)周陳村石橋陳家洼。再結(jié)合2008年山頭明墓出土的買地券及本次楊氏家族墓出土的墓志銘,我們初步可以了解到在明代正德十五年至萬歷十二年,西北至缽池山公園東側(cè),南至黃碼鄉(xiāng)港心村,西南至黃碼鄉(xiāng)周陳村(東南由于缺乏資料暫不能確定。山頭墓地距拱辰佳苑楊氏家族墓3.4公里,拱辰佳苑楊氏家族墓距黃碼鄉(xiāng)周陳村5.2公里,周陳村距港心村2.7公里)都是安樂鄉(xiāng)的地界。
本次發(fā)掘的四座墓葬,規(guī)模雖然不大,出土器物也不多,但M4出土的墓志和買地券,對墓葬時代的確定,墓主人身份及楊氏家族的了解,墓主人與當時名士蔡昂和李元關系的認識,明代安樂鄉(xiāng)地望的進一步確定以及明代中晚期淮安地區(qū)的喪葬習俗等都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該家族墓位于出土《蔣處士墓志銘》的港心村北部偏西,相距6.6公里,位于出土《陳君暨配沈孺人合葬墓志》的周陳村北部偏東,相距4.6公里。楊廟村位于墓地東南,運河西岸,相距約8公里。該區(qū)域還有鑼鼓墩、金牛墩和和尚圩等遺跡(其中金牛墩已確認屬于一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鹽河鎮(zhèn)楊廟村也是唐代至清代墓葬埋藏的集中地區(qū),曾經(jīng)出土過精美的宋代壁畫墓[15]。該區(qū)域?qū)儆诨窗彩形奈锞謩澏ǖ闹匾奈锫癫貐^(qū)的核心地區(qū)。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時刻對該區(qū)域基本建設進行監(jiān)控,防止重要遺址和墓葬遭到不必要的毀壞。
(附記:本次發(fā)掘項目負責人祁小東;發(fā)掘王劍、胡兵、祁小東、劉光亮、褚亞龍、趙李博;技工劉曉峰、曾紅強、曾紅兵、劉顯豐、劉顯謀;繪圖薛玲玲、趙李博、祁小東;照相祁小東、趙李博;執(zhí)筆祁小東、薛玲玲、趙李博。)
執(zhí) 筆:祁小東 薛玲玲 趙李博
[1]淮安市博物館:《淮安楚州翔宇花園明清墓葬群發(fā)掘簡報》,《東南文化》2012年第1期。
[2]常州市考古研究所:《江蘇常州花園底明代白氏家族墓發(fā)掘簡報》,《東南文化》2014年第6期。
[3]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南京中華門外明墓清理簡報》,《考古》1962年第9期。
[4]江陰博物館:《江蘇江陰葉家宕明墓發(fā)掘簡報》,《文物》2009年第8期。
[5]武進市博物館:《武進明代王洛家族墓》,《東南文化》1999年第2期。
[6]四川省文管會、綿陽市文化局、平武縣文保所:《四川平武明王璽家族墓》,《文物》1989年第7期。
[7]清·衛(wèi)哲治等修、葉長揚等纂、荀德麟等點校:《乾隆淮安府志》卷二“人物表”,方志出版社2008年,第901、908、909頁。
[8]明·陳文燭修、郭大綸等纂:《萬歷淮安府志》卷十四“名賢傳”,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xù)編(八)上海書店1990年,第712、713頁。
[9]同[7]卷二十“選舉·舉人/進士”,第842、864頁。
[10]明·薛 修,陳艮山纂,荀德麟、陳鳳雛、王朝堂點校:《正德淮安府志》卷五“里圖村附”,方志出版社2009年,第53、54頁。
[11]淮安金石錄編纂委員會:《淮安金石錄》,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341頁。
[12]同[11],第345頁。
[13]明·宋祖舜修,方尚祖纂,荀德麟、劉功昭、劉懷玉點校:《天啟淮安府志》卷三“鎮(zhèn)集”,方志出版社2009年,第137頁。
[14]江蘇省淮安市博物館:《江蘇淮安山頭遺址墓地發(fā)掘簡報》,《考古與文物》2010年第6期。
[15]南京博物院:《江蘇淮安宋代壁畫墓》,《文物》1960年第8、9期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