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潔瑤
葉圣陶教育思想最重要的體現(xiàn),是“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理念。他認為,教育過程就是引導學生自己學習,學會自學,并能堅持終身自學的過程。我校正在進行“自主探究性”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旨在喚醒教師的主導意識和學生的主體意識,激活師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回歸教與學的本質意義。就課堂教學而言,質疑應當是在教師引導之下的一種規(guī)范化、針對性的自主學習行為,是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運用舊知與生活經驗發(fā)現(xiàn)并提出問題的過程。這一過程既是學習興趣激發(fā)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需要,更是獨立思維培養(yǎng)和播種智慧種子的需要。筆者認為,引導學生質疑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抓住題眼質疑
所謂題眼,指教材題目中傳遞著新知重要信息的關鍵詞。引導學生扣住“題眼”質疑,就是要幫助學生理清初步感知新授內容的基本目標和思路,建立新、舊知之間或新知之間的思考聯(lián)系點,為學習動因架設一個支撐點。
扣“題眼”質疑的方法一般有四種:一是學生自主讀題,自主提問,由教師隨機肯定學生扣住“題眼”而提出的有價值問題;二是學生自由質疑課題,教師根據(jù)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篩選出與“題眼”相關的問題;三是教師直接指向“題眼”,啟發(fā)學生質疑;四是由舊知導入,在與新知鏈接點處(隱指“題眼”),讓學生設疑。此外,倡導中高年級學生通過課前預習扣“題眼”質疑,引領他們提前進入學習新知的角色,以此不斷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也為教師有的放矢地指導提供第一手資料。
比如學生在預習《厄運打不垮的信念》一文時,就有學生結合課題提出了這樣的自學題:1.誰遭遇了怎樣的厄運?2.面對厄運,他是憑著怎樣的信念來克服的?帶著這樣的問題學生進行預習學習,就有了明確的學習目的。
二、抓住重點質疑
如果說扣“題眼”質疑是為了解決“是什么”的問題,那么,抓教材重點質疑應該著眼“為什么這樣”的問題上來。換句話說,質疑“重點”這一環(huán)節(jié),是由認知事物的表象轉向理解事物的本質,由關注事物的外在聯(lián)系轉向研究事物的內在聯(lián)系,是“深度”學習的一種自然“下沉”。
質疑“重點”大多可以從四處入手:一是在認知障礙處質疑,誘導學生發(fā)現(xiàn)新的知識點;二是在理解困惑處質疑,勾起學生撥云見日的欲望;三是在方法差異處質疑,筑建學生走向探究的平臺;四是在矛盾沖突處質疑,巧設學生明晰事物關系的契機。當然,具體的質疑方式應該根據(jù)學科和教材特點、學生年齡和學情狀況而定,杜絕任意由學生“自由發(fā)揮”,形成熱熱鬧鬧的“自主”假象。
《說勤奮》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的說理性的文章。對于這樣的文章,不僅要通過學習認識道理,更要了解為什么在說明事理的過程中要選擇一些具體的事例,事例選擇又有哪些要求?這是教學的重點所在。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質疑,從而掌握說理性文章寫作的一般規(guī)律,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三、抓住難點質疑
教材中設計的知識性難點或操作性難點,既是體現(xiàn)學科知識體系或操作體系發(fā)展性的需要,也是促進學生知識建構拓寬拓深、學習方法及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的需要。
要確保學生叩問“難點”有真“難”可尋,有真疑可問,需要把握三個“度”:一是動靜適度,合理安排時間,讓每個學生有自主嘗試實踐與獨立質疑的時空;二是評價有度,教師要善于辨析學生所提問題的真、偽,不要一味地點頭稱道,誤導質疑的正確取向;三是主導有度,教師要順應學生的質疑思維,引而不露,導而弗牽,讓學生真正收獲自己的思考成果。同時,拷問“難點”,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應當聽取各個層面學生的質疑,充分掌握學情,為展開探究做好策略準備。
四、抓住整體質疑
質疑教學要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因為只有當學生提出了自己關心的問題,學習的自主性才有可能得到持續(xù),主體的覺醒意識才可能得到強化?;蛘哒f,要改變學生被自主、被思考的學習狀態(tài),就必須從質疑開始。
對教材的整體質疑一般置于初學以后或教學尾聲階段。
前者可以圍繞教材內容特點和表達特點、教材內容的前后關系、教材編寫意圖(作者意圖)等方面展開質疑,主要將學生導向于把握教材知識脈絡,關注與生活實際的關聯(lián),感受學習所產生的情感影響。比如,在學習《早》這一篇文章時,有學生提出了這樣的疑問:全文寫的是去三味書屋游覽時的所見所聞,應該用《記三味書屋》這樣的題目更合適,為什么要用《早》來作為文章的題目呢?這樣的質疑很有價值,為下文的學習明確了目的。后者則主要將學生導向于對該課教材所學內容的反思性質疑,為學生自主進行拓展性學習與研究起到激趣作用。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引導為主,逐漸放手,做到“疑難能自決,是非能自辨,斗爭能自奮,高精能自探”“要特別注意引導他們知變、求變、善變,有所改革,有所創(chuàng)新:這就是引導他們自學”,促使孩子養(yǎng)成自主質疑的習慣,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