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婷
(中山市黃圃人民醫(yī)院,廣東 中山 528400)
冠心病在臨床中較為常見,發(fā)病率較高,是當前影響中老年人群身體健康與生活質量嚴重疾病之一,隨著我國老齡化的不斷發(fā)展,該疾病發(fā)病率逐漸呈上升趨勢[1-2],冠狀動脈內支架置入術為目前臨床中主要治療冠心病方式,且效果較為顯著[3-4],有研究表明,在患者進行治療過程中,易產生多種并發(fā)癥,實施整體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5-6],基于此,本研究組主要針對整體護理對實施冠狀動脈內支架植入術患者應用價值進行分析與探究,匯報如下。
抽選我院收治的93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代表,入選患者均為在我院實施冠狀動脈內支架植入術患者,患者入選時間為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將入選患者依照單雙號分組方式分為兩組,即研究組47例、參照組46例。其中,研究組患者男25例,女22例;年齡53-81歲,平均(63.54±2.19)歲;參照組患者男23例,女23例;年齡52-80歲,平均(63.49±2.31)歲。比較組間患者基線信息,其差異呈P>0.05,不存在統計學意義,可對其進行比較。
參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主要表現為:嚴密監(jiān)測患者病情變化,協助患者進行各種術前檢查,保證病房整潔性,口頭講解關于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等相關知識,口頭進行簡單的心理安撫等常規(guī)護理。
研究組患者實施整體護理干預,主要體現為以下幾點:第一,術前護理干預: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后,主動向其介紹本院環(huán)境,醫(yī)療設施,主治醫(yī)生相關信息,根據患者自身心理狀態(tài)對其進行針對性心理疏導,告知其手術安全性、重要性與必要性,并將手術相關注意事項告知患者,使其對手術具有一定了解與準備;對患者提出的問題進行詳細且專業(yè)的解答,使患者對自身疾病了解程度有所提升,進而降低患者術前緊張、焦慮等不良心理,有效配合手術治療;協助患者進行血常規(guī)、腎功能、凝血功能、電解質、心電圖等檢查,保證手術過程中使用相關儀器的完好性,抗心律失常藥、擴張血管藥、造影劑、鎮(zhèn)痛劑等藥物充足性,根據患者自身病情準備其他基礎藥物,告知患者術前6小時禁止進食,以便防止術中出現不良事件;第二,術中護理干預:指導患者呈平臥位,利用語言與非語言形式對患者進行安慰,進而降低患者緊張、恐懼等不良心理狀態(tài);嚴密監(jiān)測患者心電圖、血流動力學情況變化,觀察患者穿刺過程中手部變化,一旦發(fā)現異常情況,及時進行相應處理;當發(fā)現患者心率過慢,要及時給予其阿托品靜脈注射,發(fā)現患者心室顫動,立即安裝臨時起搏器,第三,術后護理干預:當患者手術結束后,立即送往重癥監(jiān)護病房,患者體位以其舒適為主,嚴密監(jiān)測患者血壓、心率、脈搏等生命體征,尤其對心電圖要加強監(jiān)護,為促進造影劑排除,告知患者應飲用1500 mL以上溫開水,食用易消化食物,并給予患者持續(xù)吸氧;術后前4小時內每20分鐘觀察患者1次穿刺手部是否出現滲血情況與手指末梢循環(huán)及橈動脈搏動情況,4小時后,每60分鐘觀察一次,直至手術結束12小時;告知患者保證充足睡眠,并對其進行定期肢體按摩,促進患者血液循環(huán);第四,出院延續(xù)護理干預:為提升患者治療信心與自我效能,將術后引起的疼痛、焦慮、疲勞、抑郁等癥狀詳細為患者進行講解,是患者可根據自身身體情況制定行動計劃,調整心態(tài),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告知患者嚴格按照醫(yī)囑用藥,定期進行復查,每天實施血壓測量,一旦身體出現異常情況,及時到院就診,隨身攜帶相關急救物品,并告知患者藥物食用后的不良反應;重點告知患者改掉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酗酒等,飲食方面要多食用低鹽、低糖、低脂食物,多食用新鮮的瓜果蔬菜,保證適當運動量與充分睡眠。
①利用SAS焦慮評分表與SDS抑郁評分表比較組間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tài),SAS評分表中,51分表示存在及焦慮情況,分數越高說明焦慮情況越嚴重,SDS評分表中,53分說明存在抑郁情況,分數越高說明抑郁情況越嚴重;②比較組間患者并發(fā)生發(fā)生情況,其中包括:血腫出血、心律失常、迷走神經反射、橈動脈閉塞等。
以上兩組患者實驗研究過程中所得到的相關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包(SPSS 21.0)進行分析研究,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卡方檢驗比較,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平均數()表示,采用t檢驗。研究組與參照組差異呈P<0.05,說明存在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研究組焦慮與抑郁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組間患者心理狀態(tài)均有所改善,其中,研究組患者改善效果更為明顯,與參照組患者相比,差異呈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表1數據呈現。
表1 組間患者比較護理前后心理狀態(tài)(,分)
表1 組間患者比較護理前后心理狀態(tài)(,分)
研究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4.3%,參照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17.4%,經統計學分析比較,其差異呈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表2數據呈現。
表2 組間患者比較并發(fā)癥發(fā)生率[n(%)]
冠心病發(fā)病率較高,發(fā)病人群一般為中老年人,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當前臨床中,該疾病主要治療方式為冠狀動脈內支架植入術治療,該種治療方式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屬微創(chuàng)手術的一種,在治療過程中,患者會產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與生理反應,嚴重影響患者術后恢復及其生活質量,甚至關系到手術成敗。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對患者進行相應的護理干預具有重要意義。
整體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干預模式,可針對患者心理與生理進行全方面護理干預,在術前、術中、術后對患者進行相應護理干預,有效緩解患者焦慮、恐懼、抑郁等不良心理狀態(tài),降低其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改善患者生活質量,進而提升其滿意度,最大程度提升患者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護理后焦慮與抑郁評分(43.65±1.85) 分、(46.34±1.23) 分顯著低于參照組(49.03±2.31)分、(50.43±1.14)分,P<0.05;并發(fā)癥發(fā)生率4.3%明顯少于參照組17.4%,P<0.05,說明,整體護理應用于冠狀動脈內支架植入術中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對實施冠狀動脈內支架植入術患者而言,在其治療過程中實施整體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患者焦慮與抑郁等不良心理,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改善患者預后,提升其生活質量,進而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促進護患關系和諧,具有一定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