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霞
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寫作是2015年高考語文作文新出現的題型,著重考查考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特別是思維能力,旨在“通過增加任務型指令,著力發(fā)揮試題引導寫作的功能,增加寫作的針對性,使考生在真實的情景中辨析關鍵概念,在多維度的比較中說理論證”。與傳統新材料作文相比,任務驅動型作文增加了任務指令,寫作也更有針對性,這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套作和宿構,從而達到考查的目的。
一、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審題
任務驅動型作文由材料與寫作要求兩部分組成。材料一般是爭議性較大,具有真實性、對立性、現場感和層級發(fā)展的敘述性事件,如2015年全國Ⅰ卷:
因父親總是在高速路上開車時接電話,家人屢勸不該,女大學生小陳迫于無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慮,通過微博私信向警方舉報了自己的父親,警方核實后,依法對老陳進行了教育和處罰,并將這起舉報發(fā)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贏得眾多網友點贊,也引發(fā)一些質疑。經媒體報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圍、更多角度的討論。
該材料取材于新聞事實,兼具爭議性、真實性和對立性,呈現多層級發(fā)展態(tài)勢,可討論的空間很大,留給考生充分的發(fā)揮余地。
任務驅動型作文材料中若出現了爭議(如上題),在審題時便要抓住雙方爭議的焦點(老陳高速接電話或小陳向警方舉報父親或警方將舉報公開),并圍繞此焦點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和立場;若為其他類型的材料,審題方法、過程與傳統新材料作文類似,此不贅述。
寫作要求由兩部分構成:任務性要求與警戒性要求。警戒性要求主要是指不得抄襲、套作、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之類的要求,與寫作關系不大。而任務性要求很重要,它規(guī)定了考生的寫作任務,只有緊扣寫作任務完成寫作,才算切合題意,如果偏離寫作任務,就屬跑題。那么,這些要求通常有哪些呢?
1.內容要求(內容驅動):規(guī)定寫作內容。
2.思維要求(思維驅動):規(guī)定寫作的思維方式。
3.對象要求(對象驅動):規(guī)定寫作的閱讀對象。
4.體式要求(體式驅動):規(guī)定寫作的文體。
下面以2017年全國Ⅰ卷寫作要求為例進行說明:
請從中選擇兩三個關鍵詞來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要求選好關鍵詞,使之形成有機的關聯;選好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該寫作要求中“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屬于警戒性要求,其余文字屬于任務性要求。任務性要求中,“從中選擇兩三個關鍵詞”是內容要求;使關鍵詞“形成有機的關聯”是思維要求,考查的是關聯(因果、條件等)思維;“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是對象要求;“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自擬標題”是體式要求。
綜上,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審題,不僅要審材料,還要審要求,特別是任務性要求。因此,考生在審題時既要有材料意識,也要有任務意識,要從整體理解材料,擺脫摳關鍵詞進行話題作文的寫作慣性,在全面梳理并把握材料含意的基礎上審清任務要求。寫作時,要有強烈的“任務完成”意識,不能脫離“任務”,行文中要習慣于引述任務材料,論述時盡量與材料關聯起來,增強說服意識和說理的針對性。
二、任務驅動型作文的結構
雖說文無定法,但考場作文有其特殊性,還是要做到盡量規(guī)范。梁啟超先生說過:“孟子說得好,‘大匠能予人以規(guī)矩,不能使人巧。世間懂規(guī)矩而不能巧者有之,萬萬沒有離規(guī)矩而能巧者。所能教人的只有規(guī)矩?!笨梢?,“規(guī)矩”是很重要且能夠教的東西。就作文而言,這“規(guī)矩”應該就是結構模式了。而任務驅動型作文的思路結構有一個大致的框架,這個框架為:
1.引——簡引材料,明確態(tài)度或提出觀點。
2.議——就事論事,分析原因。
3.聯——聯系類似,闡明影響。
4.結——尋找對策,勸勉呼吁。
“引”,是引述材料,屬于作文的開頭部分,要善于抓住材料要旨,用簡潔的語言準確地、有針對性地引述。根據材料性質采取不同的引述方式:敘述性材料應概述,名言警句要復述,寓意深刻、內涵豐富的文字要闡述;漫畫型材料要對畫面做簡潔介紹和扼要闡述。此外,作文的開頭部分還要在“引”的基礎上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或提出自己的觀點。
“議”,是針對材料作深入分析。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寫作與傳統新材料作文寫作最明顯的區(qū)別就體現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在任務驅動型作文中,必須根據任務要求對材料展開充分透徹的分析,將事件發(fā)生的契機、過程、影響等及行為動作產生的動機、前因后果進行深入探析,做到“就事論事”“就事論理”。
“聯”,是聯系現實,聯系類似?;騻€人,或集體,或社會;或中國,或外國;或自然,或人類社會。反正對比,可以多角度,多側面地闡述。
“結”,是總結全文,解決問題?;蛘諔牧希c文題或開頭呼應;或深化論點;或發(fā)出號召;或提出對策,將論證更深入一步。
三、任務驅動型作文的論證分析
一篇規(guī)范的議論文一般具備五個特征:結構嚴謹周密、論據典型新穎、內容充實豐富、說理深刻透徹、語言有表現力。其中,“說理深刻透徹”對于任務驅動型作文來說,顯得十分重要,特別能考查考生的思維能力,但對于考生來說,這是一個難題。那么,我們如何做到說理深刻透徹呢?因果分析法是一種易于掌握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所謂因果分析法,是在列舉事實(先將該事實看成結果)的基礎上,沿著“為什么”的思路,對事實中的行為,探求其根源,分析產生這一事實的直接或間接原因;然后,再從此事實行為(再將該事實看成原因)出發(fā),沿著“怎么樣”的思路,往后推求其產生的結果,正面的事實行為談其意義,負面的事實行為論其危害。如下面: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臺灣愛樂樂團到大陸某市演出,場地兩側不斷打出“演出中請勿攝影錄音”字幕。演出中,不少觀眾被精彩表演所感染而猛拍猛錄。在場地維持秩序的工作人員,發(fā)現誰違規(guī),就用鐳射光筆直接照誰。被照觀眾有的自覺理虧,有的惱羞成怒,現場秩序時好時壞。演出后,愛樂樂團官方微博發(fā)出帖子,表明不歡迎那些不尊重藝術的觀眾。
請你以網友的身份,對愛樂樂團、觀眾或工作人員的表現加以評論,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闡述自己的看法。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完成寫作任務。不得泄露個人信息。
在此作文材料中,觀眾的行為有:無視提醒、不停拍錄、惱羞成怒,先將這些行為看成結果,沿著“為什么”的思路探求原因:是不顧他人,罔顧文明,素質低下的表現;再將這些行為看成原因,沿著“怎么樣”的思路推求其產生的結果(負面的行為論其危害):對其自身而言,難免成為冷漠的精致利己主義者;對社會而言,會讓社會變得混亂無序,影響和諧穩(wěn)定。
再來看某同學寫的以下文段:
觀眾為什么“頂風冒死”攝影錄音?歸根結底是喜愛這個演出,否則為何做這種吃力不討好之事?因此,愛樂的處理方式太過強硬,丟了觀眾的面子,還極有可能砸了自己的場子。
然而為什么即使采取如此強硬的手段,大陸觀眾仍是屢教不改呢?我想原因一言難盡。擺在首位的,便是觀眾對藝術的尊重程度,或是認識程度較低,對藝術與娛樂的概念,觀眾混為一談不作區(qū)分。在臺灣或是西方發(fā)達國家,交響樂被視作神圣莊重的高雅藝術,觀眾大多是了解并真心熱愛交響樂之人。他們不覺得曲高和寡,愿意用安靜聆聽的方式尊重音樂和音樂家們。然而大陸觀眾中,這樣的知音比重恐怕不會太大。有多少人是沖著“臺灣愛樂樂團”的冠帽而去,又有多少人是為在門面上“提升”自己而來。他們或許覺得悅耳動人,卻不會意識到交響樂和演唱會的區(qū)別。對于他們來說,這都是娛樂,娛樂就該記錄下來與朋友分享。
該文段既分析了觀眾“攝影錄音”的原因:出于對演出的喜愛,也分析了觀眾“屢教不改”的原因:對藝術的尊重或認識程度較低,將藝術與娛樂混為一談;而對愛樂樂團的行為則推求了其可能產生的后果:丟了觀眾的面子,還極有可能砸了自己的場子。通過運用因果分析,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將論證一步步推向深入,使得說理透徹而又深刻,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總而言之,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寫作是一門需要不斷嘗試與探索的藝術,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同學們要重視平時的作文訓練,在立足材料整體、明確任務要求的基礎上,規(guī)范行文,明辨是非,多維說理,做到既“言之有序”,又“言之有物”,不斷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