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霧峰 趙方方 黃 芳 楊雪軍
(1.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七人民醫(yī)院,上海200137;2.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yī)院,上海201203)
高尿酸血癥(HUA)是一種由于嘌呤代謝異常而引起的代謝性疾病。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HUA與代謝綜合征、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腦血管意外、慢性腎功能衰竭密切相關[1-3]。目前西醫(yī)治療本病多使用促尿酸排泄或抑制尿酸生成藥物,主要為非布司他、別嘌醇、苯溴馬隆等3種,雖然服用簡便,療效明確,但存在副作用多、中重度腎功能不全禁用、尿酸迅速下降過程中易誘發(fā)痛風等問題。薏苡附子敗醬散方出自《金匱要略》,原為腸癰專方,后用于皮膚、消化、呼吸、婦科等多科病癥,對于陽虛而夾濕寒瘀熱諸邪,異病而同治[4-5]。本研究我們觀察了加味薏苡附子敗醬散聯(lián)合小劑量非布司他對脾陽不足、濕熱痹阻型高尿酸血癥患者血尿酸、中醫(yī)證候的影響,并與足量非布司他組進行比較,同時觀察停用西藥4周后,血尿酸的維持情況,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8月至2018年4月上海市第七人民醫(yī)院確診為HUA且符合“脾陽不足、濕熱痹阻”證候的患者68例,按就診順序編號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研究期間因轉院和死亡脫落2例,最終每組33例。治療組男31例,女2例;平均年齡(51.21±12.13)歲;基礎血尿酸(567.42±54.65)μmol/L。對照組男32例,女1例;平均年齡(50.48±12.29)歲;基礎血尿酸(558.30±56.35)μmol/L。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批件號:2018-608-37-01。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HUA診斷標準參考《高尿酸血癥的發(fā)病機制與分型診斷》[6]擬定。在正常嘌呤飲食下,非同日的2次隨機空腹血尿酸水平,男子>416.5 μmol/L(即7.0 mg/dL),女子>357.0 μmol/L(即6.0 mg/dL)。
1.2.2 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 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及《中醫(yī)辨證學》[8]中“脾陽不足、濕熱痹阻”證診斷標準。主癥:關節(jié)紅腫熱痛,頭重身困。次癥:倦怠乏力,口干多汗,便艱或溏薄。舌脈:舌質胖嫩或有齒痕,苔膩或白或黃,脈濡滑或數(shù)。具備主癥1項,次癥2項,參考舌脈,即可診斷。
1.3 納入標準 符合高尿酸血癥診斷標準和脾陽不足、濕熱痹阻證辨證標準;年齡在18~75歲;近3個月內未參與其他臨床藥物研究或已經過有效的藥物洗脫期;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加本研究。
1.4 排除標準 備孕、妊娠及哺乳期的婦女;嚴重腎功能不全及透析患者;合并嚴重原發(fā)性疾病、惡性腫瘤、傳染病及導致消耗增加的疾病者;藥物引起的繼發(fā)性高尿酸血癥患者;未按規(guī)定用藥或未完成研究計劃致資料不全者。
2.1 治療組 予加味薏苡附子敗醬散中藥湯劑口服。藥物組成:薏苡仁30 g,敗醬草30 g,熟附片3 g,白術15 g,茯苓30 g,萆薢12 g,威靈仙12 g,虎杖30 g。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服200 mL。非布司他(江蘇萬邦生化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0058,40 mg/片)20 mg/d,1次/d。前4周中藥湯劑聯(lián)合西藥口服,后4周停用西藥,僅服用中藥湯劑。
2.2 對照組 予非布司他,40 mg/d,1次/d。連續(xù)服用4周后停藥觀察4周。
2組患者治療期間如痛風急性發(fā)作,根據其耐受情況,選用秋水仙堿或非甾體消炎藥對癥處理,如發(fā)作劇烈且口服藥物療效欠佳,在排除反指征的情況下,可使用糖皮質激素。
3.1 觀察指標
3.1.1 血尿酸 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4周、8周后使用尿酸酶過氧化物偶聯(lián)法檢測2組患者血尿酸。
3.1.2 中醫(yī)證候積分 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4周、8周后統(tǒng)計2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主癥關節(jié)紅腫熱痛、頭重身困,按無、輕、中、重度,分別記為0、3、6、9分;次癥倦怠乏力、口干多汗、便艱或溏薄,按無、有,分別記為0、2分;舌脈按舌質胖嫩或有齒痕、苔膩或白或黃、脈濡滑或數(shù)的有、無,分別記為0、2分。
3.1.3 甘油三酯 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4周后使用游離甘油法檢測2組患者甘油三酯水平。
3.1.4 不良反應 統(tǒng)計2組患者治療期間痛風發(fā)作次數(shù),以至少1個關節(jié)出現(xiàn)紅腫熱痛表現(xiàn),并除外感染、外傷等其他因素為標準。治療前后檢測2組患者谷丙轉氨酶、血肌酐、血常規(guī),并記錄各項不良反應。
3.2 中醫(yī)證候療效判定標準 臨床痊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0%;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
3.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進行描述。正態(tài)分布者采用 t 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 t 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兩樣本 t 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者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 治療結果
3.4.1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尿酸水平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血尿酸水平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4周后,2組患者血尿酸水平明顯低于治療前(P<0.01),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停藥4周后血尿酸水平較治療4周時明顯反彈(P<0.05),但仍顯著低于治療前(P<0.01);治療組治療8周后血尿酸水平稍有反彈,但與治療4周時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且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血尿酸水平比較 單位:μmol/L
3.4.2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2組患者治療前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4周后2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均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P<0.01),治療組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對照組停藥4周后中醫(yī)證候積分較治療4周時明顯反彈(P<0.05),但仍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治療組治療8周后中醫(yī)證候評分與治療4周時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且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單位:分
3.4.3 2組患者治療4周后甘油三酯比較 治療組治療前甘油三酯水平為(21.09±3.08)mmol/L,治療后為(8.48±4.15)mmol/L,明顯低于治療前(P<0.01)。對照組治療前甘油三酯水平為(20.91±3.43)mmol/L,治療后為(16.78±3.56)mmol/L,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甘油三酯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
3.4.4 2組患者治療4周后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 見表3。
表3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4周后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 單位:例
3.5 不良反應 治療組治療4周內痛風發(fā)作3人次,停用西藥后的4周無痛風急性發(fā)作記錄;對照組治療4周內痛風發(fā)作12人次,停用西藥觀察的4周內痛風發(fā)作2人次。治療組痛風期間患病率9.09%,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2.42%(P<0.01)。所有痛風急性發(fā)作患者均由對癥治療后緩解。對照組有1例既往有陣發(fā)性室上速病史患者,在8周內快房顫發(fā)作2次。2組患者谷丙轉氨酶、血肌酐、血常規(guī)指標均未見異常。
尿酸由次黃嘌呤、黃嘌呤在黃嘌呤氧化酶的作用下生成,是人體代謝的終末產物之一,無論尿酸生成過多還是排泄減少,抑或兩者兼有,均可致高尿酸血癥。目前西醫(yī)對于本病首先是飲食控制,避免影響尿酸代謝的生活習慣,改善酸堿平衡,在藥物治療上多采用促尿酸排泄或抑制尿酸生成的藥物[9]。其中非布司他作為新一代抑制尿酸生成藥物,療效顯著,但仍不能避免易反跳、易誘發(fā)痛風及諸多副作用。
本病機理及治則,各地醫(yī)家認識迥異,應與我國地域廣大,氣候地理、生活風俗及經濟水平差異大有關,這一點《異法方宜論》中即有詳解,篇幅所限不予贅述[10-12]。結合本病與本地區(qū),江南地區(qū)地勢低下,濱海傍河,水濕本重,加之財?shù)摼奂?,享口福而苦心智,謀慮策劃夤夜不寐,思慮勞倦,脾土乃傷,加之久臥久坐傷肉傷氣,遂爾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氣血,勢必變生敗濁,敗濁即為尿酸等代謝產物。若嗜好醪酒,更滋濕熱,困頓中州,升降失序,三焦宣阻。陽明之熱,隨精微運化入營血,聚于皮里膜外及臟腑脈絡間。脈絡既已痹阻,水濕無由出路,濕勝則陽微也。其痹阻常位于脾胃二經循處,如第一跖趾關節(jié)、足背、膝踝。綜上,我們認為本病病機當為“脾陽不足,濕熱痹阻”。
我們臨床使用加味薏苡附子敗醬散為主方治療本病,取其溫脾陽、清濕熱、除痹阻之效。薏苡附子敗醬散為《金匱要略》名方,意在溫陽化濕解毒治癰,現(xiàn)增以清熱疏瘀除痹之味,正合江南地區(qū)高尿酸血癥脾陽不足濕熱內蘊之機。原方中,薏苡仁利水滲濕,健脾除痹;附子散陰寒,逐冷痰,通關節(jié);敗醬草清熱解毒,消癰定痛。我們另加白術除濕和中益氣;茯苓伍白術,利水滲濕健脾;萆薢利濕祛風蠲痹;威靈仙猛急走竄,宣通經絡;虎杖治“風在骨節(jié)間”。
本研究結果表明,小劑量非布司他聯(lián)合加味薏苡附子敗醬散可達到足劑量非布司他相同的降尿酸療效,且本方作用持續(xù),停用非布司他后,治療組仍能保持尿酸穩(wěn)定,而對照組已出現(xiàn)尿酸反跳。從中醫(yī)證候積分的結果可以看出,本方對患者癥狀有較明顯的改善,單純口服非布司他的對照組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也明顯降低,印證了陽虛濕阻蘊熱與高尿酸血癥確是互為表里。有研究表明,血尿酸與血脂代謝密切相關,血脂異??赡軐е卵蛩岬那宄系K,體內尿酸水平的增高可導致脂蛋白脂酶活性降低,甘油三酯的分解減少[13]。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治療組患者甘油三酯較治療前明顯降低,而對照組治療前后甘油三酯含量未見明顯差異,同時治療組患者痛風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由此我們猜測,加味薏苡附子敗醬散降尿酸的作用并非加速尿酸的排泄,而是減少體內以尿酸和甘油三酯為代表的“邪濁”,恰與方義相合。對照組有1例患者既往有陣發(fā)性室上速病史,治療期間快房顫發(fā)作2次,因僅1例此類不良反應,臨床報道亦較少,無法推斷該患者情況是否與非布司他的心臟損害有關,有待日后進一步觀察。有關加味薏苡附子敗醬散治療高尿酸血癥的確切作用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