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武
蘭州普瑞眼科醫(yī)院屈光手術科,甘肅蘭州 730030
研究稱[1]我國人群近視發(fā)生率為58%,其中約1%~2%為高度近視。目前越來越多人接受屈光手術治療以將視力提高、免除戴鏡的麻煩。眼專科醫(yī)院開展較多的術式為有晶體眼后房型人工晶狀體植入術(ICL植入術)和角膜屈光手術,前者有后房型屈光晶狀體與植入式接觸鏡,即有晶狀體眼人工晶狀體之分。近年來近視眼治療中廣泛使用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使屈光不正患者裸眼視力明顯增強,但對于超高度近視或合并干眼癥、角膜薄及大瞳孔者該術式使用受限,且研究稱[2-3]若近視眼>10.00D,該術式穩(wěn)定性、安全性、有效性均受限,術后對比敏感度會呈降低趨勢而球面相差呈增長趨勢,降低術后視覺質量。ICL術即將角膜完整性得以保留的情況下在后房植入具有屈光度的人工晶狀體,同時將晶狀體調節(jié)功能保留下來,故而被廣泛用于治療高度近視。ICL植入術中人工晶狀體放置位置為自然晶體與虹膜間,晶體襻作用在睫狀溝內固定晶體,與自然晶狀體間存在間隙,防止接觸于自然晶狀體后出現摩擦導致白內障,而該間隙即被稱作拱高,即自然與人工晶狀體表面的垂直距離,可作為手術安全性評估的關鍵指標[4],拱高異??赡軙е孪盗胁l(fā)癥,降低視力?,F選取2016年5月—2019年5月于該院就診的患者60例(118只眼),分析ICL植入術后異常拱高原因,現報道如下。
該次納入對象為該院就診的近視患者60例 (118只眼),均行ICL植入術。納入標準:屈光度處于基本穩(wěn)定狀態(tài);年齡為18~45歲;角膜水平直徑在10.6 mm以上,前房深度在2.8 mm以上;未合并青光眼、視網膜病變、眼瞼病變及白內障等眼部疾病;角膜內皮細胞計數在2 000個/mm2以上;虹膜與瞳孔功能無異常;自身晶體處于透明狀態(tài),且形態(tài)、位置及眼壓均無異常;排除合并眼部疾病及全身系統(tǒng)性疾病或自身狀態(tài)較差者。所有患者均知曉該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該研究經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實施。60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39例,年齡為18~44歲,平均年齡為(27.2±6.4)歲。
術前2周所有患者均接受虹膜周圍切除術,術前20 min開展3次縮瞳處理,使用匹羅卡品。人工晶狀體產自瑞士,為新型中央孔型ICL V4c,晶體型號與度數使用STAAR公司專用公式獲取。指導患者平臥,取顳側位,穿刺刀做3 mm透明角膜隧道切口于顳側,透明質酸鈉注射后于切口放入注射器前端,于近虹膜平面緩慢注入ICL,晶狀體位置確定經由晶狀體前表面標志。將輔助切口做出,旋轉調整鉤以在后房置入ICL,使前房黏弾劑充分置換于BSS液,對ICL位置予以確認后將卡巴膽堿注射液注入以行擴瞳處理。5~6次/d局部滴眼,應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術后隨訪3個月。
術前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檢查,測量數據包括術前中央前房深度(ACD)、眼軸長度(AL)、角膜水平直徑(即白到白,WTW)、平均角膜曲率(Km)、前房容積(ACV)、SE(等效球鏡)等指標,應用眼前節(jié)分析診斷系統(tǒng)測量術后拱高。
對該組獲取的數據開展處理,應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表示方法為(),t檢驗開展組間對比,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依據拱高測量數據大小劃分為3組,拱高<250 μm即低拱高組(22眼),拱高在250~750 μm間則為中等拱高組(86 眼),拱高>750 μm 則為高拱高組(10 眼),3 組術前測量數據見表1,可見低拱高組ACV<中等拱高組<高拱高組,低拱高組ACD<中等拱高組<高拱高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高拱高組WTW、AL均大于其他兩組,而其他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3組SE、Km及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3組術前測量數據()Table 1 3 groups of preoperative measurement data()
表1 3組術前測量數據()Table 1 3 groups of preoperative measurement data()
測量指標 低拱高組(22眼)中等拱高組(86眼)高拱高組(10眼) P值年齡(歲)AL(mm)WTW(mm)ACD(mm)ACV(mm3)SE(D)Km(mm)26.7±6.8 26.39±1.52 11.46±0.30 3.01±0.24 167.5±26.7-9.48±3.08 44.20±1.74 26.1±6.0 26.95±1.69 11.61±0.32 3.20±0.26 189.3±28.3-9.20±2.98 43.86±1.50 27.2±6.3 28.05±2.47 11.84±0.28 3.43±0.25 213.7±29.5-10.75±5.11 43.92±1.14 0.814 0.029 0.000 0.000 0.000 0.617 0.374
ICL植入術后異常拱高比較常見,而拱高是手術安全性的具體表現,拱高過低或過高均密切關聯于術后并發(fā)癥。如術后拱高過高可能致使人工晶狀體前頂虹膜后誘發(fā)房角關閉或狹窄、前房變淺、接觸于角膜損傷角膜內皮或相互摩擦于虹膜導致虹膜色素脫失甚至誘發(fā)色素播散性青光眼;拱高過低則可能致使自身與人工晶狀體間接觸摩擦后致使散光型人工晶體位置不穩(wěn)后出現軸位旋轉或晶狀體渾濁等,均對視力產生影響[5-7]。研究稱[8-9]ICL植入術的成功性直接受術后拱高與屈光度影響,拱高適當可有效預防術后并發(fā)癥,目前公認的拱高范圍為250~750μm,多數患者接受ICL植入術后拱高均比較理想,但也時常發(fā)生拱高過低或過高的現象。部分患者甚至出現極端拱高情況,需二次手術將晶體型號更換,導致患者經濟負擔與心理負擔加重,眼內炎感染風險也相應增加。因此要細致分析ICL植入術后異常拱高原因,以將臨床晶體更換率降低。
李娜[10]在其研究中選取行ICL植入術的96例(186眼)患者,同樣依據術后拱高劃分為低拱高組、中等拱高組與高拱高組,結果 ACD 數值分別為(3.00±0.22)mm、(3.17±0.24)mm 及(3.41±0.24)mm,可見低拱高組平均 ACD 淺于中等拱高組與高拱高組,得出拱高線性相關于ACD、AL及WTW等指標,并以ACD影響最為顯著。該組研究后發(fā)現低拱高組 ACV (167.5±26.7)mm3<中等拱高組 (189.3±28.3)mm3<高拱高組 (213.7±29.5)mm3, 低拱高組 ACD(3.01±0.24)mm<中等拱高組 (3.20±0.26)mm<高拱高組(3.43±0.25)mm,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高拱高組WTW、AL均大于其他兩組,而其他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ICL術后異常拱高與ACD、AL及WTW有關且以ACD影響最大,與上述報道一致。ICL型號參數主要經由ACD與WTW計算出來,WTW即角膜3:00-9∶00位白到白距離,測量方法包括設備與人工測量,測量方法不同WTW數值也存在差異,因此在選擇測量設備后需將誤差考慮在內,即使測量結果準確性高也不能單純依據其數值來選擇ICL直徑,還要結合ACD等數值。ACD即角膜后與晶狀體前面的距離,當白到白處于臨界值時若ACD較深則對較大型號予以選擇,反之則選擇小型號,因此ACD直接影響術后拱高。研究稱[11]ACD每變化1 mm拱高相應變化為16 μm,WTW每變化1 mm拱高變化為0.238 mm。該組研究得知ACD越淺則拱高越小,可對前房較淺患者角膜與人工晶狀體距離予以保證。AL也會影響術后拱高,雖然影響不及ACD但也不容忽視。研究稱[12]眼軸增加1 mm則會增加拱高約26 μm,術后拱高正相關于AL長度,可能原因在于眼軸正常后患者自然晶狀體會出現后移現象。
綜上所述,ICL植入術后異常拱高與 ACD、AL及WTW有關,以ACD影響最大。但還有其他因素會影響ICL植入術后拱高,還需未來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