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印華
髖部骨折是骨科常見的骨折類型之一,多發(fā)人群常集中于老年人?;颊咭蚰挲g的增長而導致生理機能衰弱,造成髖部骨折,一旦骨折,對患者的凝血功能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且極易引發(fā)相關并發(fā)癥[1]。其中,下肢深靜脈血栓(DVT)是髖部骨折后發(fā)生率較高的一種并發(fā)癥,主要因靜脈內(nèi)血液凝結異常,或發(fā)生血栓,導致靜脈回流出現(xiàn)障礙或完全閉塞,進而引起周圍血管疾病[2-3]。臨床常采用西藥注射法進行防治,但長時間治療易產(chǎn)生較多的不良反應,且效果不盡理想。為此,本研究采用七味三芎湯中藥對髖部骨折患者進行治療,旨在分析該治療方案對患者凝血功能及DVT發(fā)生率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78例髖部骨折患者,根據(jù)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兩組,每組各39例。觀察組男20例,女19例;年齡21~77歲,平均年齡(44.35±3.74)歲;骨折至入院時間1~3 h,平均時間(1.84±0.35)h。對照組男21例,女18例;年齡22~75歲,平均年齡(44.49±3.81)歲;骨折至入院時間0.5~3 h,平均時間(1.76±0.22)h。統(tǒng)計學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
診斷標準:均符合《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診斷及療效標準》的診斷標準[4],證型:氣虛血瘀;主癥:下肢腫脹、晨輕暮重;次癥:懶動嗜臥、面色淡白無華、髖部疼痛;舌脈結帶或細澀、舌有瘀點瘀斑,呈淡紫色。
納入標準:均了解并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均已接受髖部骨折術。排除標準:術前兩周內(nèi)接受抗凝藥物者;血液系統(tǒng)障礙者;已參與至其他研究中者;對本研究用藥過敏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低分子肝素鈣注射液(深圳賽保爾生物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190,1 mL:5 000 AXa)常規(guī)治療:皮下注射4 100 U/次,2次/d,同時給予相應的康復訓練,連續(xù)治療14 d。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七味三芎湯治療:湯中藥方包括川芎10 g、白芍10 g、生地黃10 g、當歸10 g,紅花、檀香及丹參各20 g,腫脹者加15 g澤瀉,血虛者加15 g雞血藤,氣虛者加25 g黃芪,諸藥充分攪拌,加水熬制400 mL,分早晚2次口服,連續(xù)治療14 d。
1.3 觀察指標 ①中醫(yī)證候積分:根據(jù)下肢腫脹、面色淡白無華、髖部疼痛程度分別予量化賦值,0分為無癥狀,1分為癥狀輕,2分為癥狀中,3分為癥狀重。②采用PUN-2048A型凝血檢測儀(北京普朗新技術有限公司,京械注準20172400578)對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4 d后的凝血功能進行評估,包括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D- 二 聚 體(D-D)以 及 纖 維 蛋 白 原(FIB)。③觀察并統(tǒng)計兩組患者治療后第7天與第14天的DVT發(fā)生率。
1.4 療效標準 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擬定療效標準,顯效:癥狀明顯改善,無疼痛感,骨折愈合良好;有效:癥狀明顯緩解,輕微疼痛感,骨折愈合較好;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疼痛感依舊,或病情加重。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若期望值<5,則采用連續(xù)矯正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4 d后凝血功能和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4 d后凝血功能和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a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PT/s APTT/s FIB/(g·L-1) D-D/s 中醫(yī)證候積分/分對照組 39 治療前 10.27±1.93 29.56±5.52 4.51±0.85 218.86±35.54 7.24±1.38觀察組 39 10.35±1.94 29.67±5.66 4.63±0.96 219.11±35.65 7.17±1.41 t值 0.183 0.087 0.585 0.031 0.222 P值 0.856 0.931 0.561 0.975 0.825對照組 39 治療后 12.64±2.33a 24.26±4.98a 3.87±0.78a 185.48±31.54a 4.68±1.12觀察組 39 15.27±3.08a 21.34±4.13a 3.16±0.74a 156.55±26.76a 2.83±1.07 t值 4.253 2.819 4.124 4.368 7.45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表3 兩組患者DVT發(fā)生率比較[n(%)]
據(jù)相關研究表明,DVT患者無明顯癥狀的比例約占80%,其中因肺栓塞而死的約70%,髖部骨折術后導致的DVT占比40%~70%,即使進行抗凝治療,其發(fā)生率也高達25%~30%[5-6]。髖部骨折患者術后需臥床1~3個月,期間進行活動易導致補體系統(tǒng)開啟,使組織因子暴露,因此影響到血流流速,活化凝血因子,從而引起血栓。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DVT屬于“股腫”“脈痹”“血瘀”,而自古就有“氣血瘀滯則腫痛”的說法[7-8]。因此,在DVT形成前及早發(fā)現(xiàn)、及早干預是預防的關鍵所在。
FIB及D-D是判斷血栓形成的重要標志,如血漿中FIB水平升高,則靜脈血液黏度會在血小板的作用下相應提高,與FIB呈正相關;而APTT及PT的特異性及敏感性較高,可從APTT水平了解內(nèi)源性凝血系統(tǒng)情況,與之相反的PT則可對外源性凝血系統(tǒng)情況進行如實反映,當患者受創(chuàng)后,二者會產(chǎn)生進行性縮短,通常在血栓性疾病及血液高凝狀態(tài)中可見[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PT指標、療效高于對照組,中醫(yī)證候積分、APTT、FIB、D-D及DVT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表明七味三芎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且可有效降低DVT發(fā)生率。祖國傳統(tǒng)中醫(yī)學認為,當患者因髖部骨折而長期臥床,可造成“久臥傷氣”,而加之手術時血量降低與患者自身的創(chuàng)傷,使患者氣隨血脫,形成氣虛血瘀[10]?!皻鉃檠畮?,血為氣之母”,當患者造成髖部骨折后,極易引發(fā)其肝氣郁結,情志不舒,氣血運行瘀滯,肝失調(diào)達,脈道滯澀[11]。因此,其主要病理機制為血瘀,形成本虛標實,如予以治療,其目的應在于化瘀通絡,使之血氣乃行、脈道以通。七味三芎湯是一種將中西醫(yī)理論巧妙結合的純中藥天然制劑,湯中四物分別為川芎、白芍、生地黃及當歸,加之丹參、檀香及紅花煉制而成,不僅可對血管內(nèi)皮細胞起到保護作用,亦可增加缺氧耐受力,對損傷的線粒體進行修復,從而改善其血流,促進凝血功能的恢復。通常DVT患者伴有舌有瘀斑瘀點或呈淡紫色、舌下脈絡迂曲、脈弦澀或弦細,利用七味三芎湯的“理氣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明顯改善髖部骨折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DVT發(fā)生率,可見其效果較可觀[12-13]。
綜上所述,對于髖部骨折患者采用七味三芎湯可有效改善其凝血功能,降低DVT的發(fā)生率,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