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率
摘要:言論自由是公民人權的體現,它既受法律的保護,同時也受一定的限制。然而過度的言論自由當侵犯到國家或集體的根本利益,或對他人造成誹謗、誣陷等形式的自由言論,是違反社會秩序發(fā)展和社會道德的,這樣的言論自由不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也必須受到限制。法律對于言論自由的保護和限制的界定是當前研究言論自由的一個重點課題。本文就來分析《憲法》之下法律對言論自由的保護和限制。旨在為言論自由法律法規(guī)的建設及完善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法律 言論自由 保護 限制
引言:言論自由最早起源于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斗爭,1789年法國的《人權與公民權宣言》最早的將言論自由列為法律條例,成為法律體系中人權保護的重要內容。隨著公民人權的重視,言論自由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列入法律體系。我國《憲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第三十五條中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所有關于言論自由的法律法規(guī)及制度的建設都是來源于它。法律對于言論自由的保護對于公民充分的言論自由提供了保障環(huán)境,使得公民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政府決策中,并對政府官員及政治性表達提出關于自己的意見和見解。然而,近些年隨著互聯網新媒體的發(fā)展,網絡言論自由過度化、越界化使得言論自由的權利與義務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矛盾。研究法律對言論自由的保護和限制對于清晰言論自由權利與義務的邊界及分析言論自由案件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對于完善言論自由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及制度建設有著啟示性的指導。基于此,本文研究該課題。
一、法律對言論自由的保護
(一)國際上法律對言論自由的保護
1966年聯合國大會通過《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將言論自由歸為第一代人權?!豆s》第十九條第十三款規(guī)定“言論自由是一項可以克減的權利,它的行使帶有特殊的義務和責任。如基于他人的權利、名譽、國家安全、公共秩序、公共衛(wèi)生或道德,可依法對言論自由進行限制”。言論自由寫入《公約》之后,在世界各國的政府中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促進了世界各國言論自由法律化進程的發(fā)展,同時也在政府組織之間傳播了公民言論自由權利的意識。也是從言論自由寫入《公約》開始,不少國家也將言論自由寫入國家法,并制定了專門的言論自由保護法。如美國1952年頒布的《統一實施的單一出版物法》、英國1797年生效的《煽動兵變法》等。言論自由保護法專法的建設使得公民行使言論自由的權利更加的具體化。至此,世界各國關于言論自由權利的法律建設和保護標準開始向一致化發(fā)展,言論自由的保護和限制也成為一種權利與義務對等性的標志。凡是超出言論自由權利之外的,法律有權對其進行限制。
(二)中國法律對言論自由的保護
我國《憲法》第二章第三十五條中規(guī)定了關于言論自由保護的內容,并在多次立法中聽取公民意見和建議修改、完善關于言論自由保護的法律法規(guī)。這表明我國法律對言論自由的保護和限制趨向于公開化發(fā)展。在言論自由立法的發(fā)展進程中,關于言論自由的保護逐漸的有私人領域向政治領域過度。這表明法律對言論自由保護的基礎上又強化了基層民主建設與管理。為了適應基層民主建設與管理,還制定了村民自治制度。1998年《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正式頒布,這為公民參與政治言論自由起到了促進作用。這些變化也反映出我國法律關于言論自由的保護開始向立法過渡。隨著社會法制化的需求,言論自由立法制度的建設及完善成為當前公平、合理的行使言論自由權力和言論自由保護的基礎。1997年我國正式簽署《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1998年又簽署《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這表明我國法律對于言論自由的保護和限制正在積極的于國際接軌。這也是我國法律對于人權尊重和基本保障。
二、法律對言論自由的限制
(一)限制損害國家、社會、集體利益的言論自由
我國《憲法》地五十一條明確規(guī)定,“公民在行使言論自由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與權利”。例如不得使用攻擊黨和政府、進行反革命宣傳、反革命煽動的言論;不得對他人進行言論性的誣告和陷害;不得使用侮辱、誹謗和詆毀其他公民人格與尊嚴的言論。
(二)限制過分行使言論自由權利的行為
隨著互聯網的發(fā)展,網絡暴力的出現讓人們意識到過分行使言論權利的行為會對他人及社會造成不良影響,甚至是釀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法律對言論自由的限制包括對公民通過言論造成恐嚇、人身攻擊等網絡暴力的行為,這都是違反刑法和民法的。
(三)限制負面的言論自由及言論傳播
法律對言論自由的限制中,對于言論類內容有著明確的規(guī)定。負面及對社會產生不良影響的言論都屬于法律限制的內容。例如限制色情網站及其色情言論的傳播;限制特定的違法的宗教觀點;限制明顯違反道德的言論。
(四)限制非針對性言論
我國《憲法》關于非針對性言論的限制內容包括言論不當的表達方式,如集會游行的時間、地點管制、報紙張數的限制等,它是與針對性言論相對應的。非針對性言論中凡是對集體、國家及他人利益造成損害的,且存在雙軌理論的言論也屬于法律限制的范圍。
(五)限制其他違法的言論自由
在新媒體時代,網絡言論自由的權利過分的夸大,這種夸大行為直接對被言論攻擊者造成人身傷害,在言論自由合法的制度中,這屬于違法行為,需要受到法律限制,如人肉搜索。其他言論自由違法行為的限制與地方法規(guī)緊密相連,在實踐中需要具體參考當地法規(guī)對言論自由的保護和限制。
三、法律保護下言論自由限制的原則
言論自由的法律保護與限制具有相對性,這是由言論自由的權利與義務之間的對等性決定的。法律保護相對的言論自由,限制絕對的言論自由。因此,任何基于法律保護下的言論自由當超出了保護范圍時就需要進行言論自由的限制。關于法律對言論自由的實踐性限制應該遵循以下原則:(1)公共利益原則。法律及政府對言論自由的限制都是基于公共利益的基本原則及行為合法性的前提下進行的。(2)明顯且顯示的危險原則。關于限制的內容和行為,應該針對的造成社會混亂、攻擊黨和政府、散播非法言論、擾亂社會治安等明顯的危險性的言論。(3)比例原則。法律和政府對于國家權利和公民權利的保護與限制應該遵循適當、均衡、必要、不過度的比例,當二者權利發(fā)生沖突,處理權利沖突時根據利益大小來取舍限制與否。(4)傷害原則。凡是涉及他人利益損害、引起必然傷害的言論自由都應該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這是為了避免個人行為隨心所欲造成的社會負面影響的產生。所以法律對言論自由的保護與限制在實踐中應該注重相對性,充分認識言論自由并非絕對的權利,對造成公眾危害和他人危害的言論自由進行合理限制,才能有效的避免公民過分行使言論自由權而產生的破窗效應,避免言論自由引發(fā)的利益沖突。
四、結語
綜上所述,法律對言論自由的保護是基于《憲法》中關于公民人權的保護。言論自由是每個公民應有的權利,這是人權平等性的需求。然而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并不是一味的保護公民的言論自由。近些年發(fā)生的公民過分的行使言論自由權利引發(fā)的社會輿論,對黨和政府、集體或他人辱罵、污蔑、誹謗等行為,對公共領域、集體或個人利益造成損害的事件告訴我們,言論自由脫離了法律約束和政府的限制,將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形成言論攻擊的破窗效應。因此,我認為建設和完善言論自由約束法,政府主動的對侵害公共權益、集體利益及他人利益的言論進行限制是非常有必要的。法律對言論自由的保護和限制應該站在人權保護和利益平衡的共同基礎之上,限制利用言論自由造成利益損害的權利,保護規(guī)范性和合理性的言論自由,促進言論自由權利與義務的平衡。只有當言論自由的權利與義務達到平衡時,法律才能更好的保護言論自由的權利,維系多方利益的平衡。
參考文獻:
[1]我國民事判決中憲法言論自由條款的解釋——以2008-2016年103份民事判決為樣本[J].陳道英.華東政法大學學報, 2017(01):180-192.
[2]曾婷.網絡言論自由的法律規(guī)制[D].暨南大學,2014.
[3]高萍.論自媒體言論自由的法律限度[D].山東大學,2016.
[4]姜杉.自媒體時代的言論自由及其法律規(guī)制[D].河南師范大學,2018.
[5]張明楷.言論自由與刑事犯罪[J].清華法學,2016(01):56-74.
[6]李云云.論網絡言論自由的限制[D].河北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