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蕾
摘 要:為了貫徹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理念,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qū)崿F(xiàn)自我發(fā)展,各小學推出小班化教學模式。每個班級不超過30人的小班化教學,減少了大班化教學中出現(xiàn)的紀律問題,讓因材施教理念更好地實行。本文將分層教學策略和小班化教學結(jié)合起來,以因材施教理念為基礎(chǔ),展開研究。
關(guān)鍵詞:小班化 小學語文 分層教學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5.022
傳統(tǒng)教學大多采取大班制教學模式。在大班制教學中,教師難以很好地維護課堂紀律;由于班級學生較多,容易出現(xiàn)學生學習層次參差不齊的現(xiàn)象。針對這個問題,教育主管部門開始推行小班化教學,確保班級人數(shù)不超過30人。
小班化教學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讓學生坐在寬敞的教室里更好地學習交流。分層教學以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差異性為基礎(chǔ),秉持因材施教的理念,設計多樣化的教學策略。而小班化教學和分層教學的結(jié)合,勢必能夠使教學更具針對性。
一、分層教學理論闡述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張大均教授提出:當今時代對人才的要求是多樣化、多層次的,所以通過教育培育出來的學生也應該是具有個性的。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給予學生學習空間,學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nèi)容和學習方法。
分層教學理論既包含了教學內(nèi)容,也包含了教學方法,強調(diào)教師要在尊重學生學習和心理特點的基礎(chǔ)上,將學生劃分層次,針對每一層次的學生展開有區(qū)別的教學,讓每一位學生都有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在小班化教學背景下,教師采取精細化管理方式,通過實施分層教學,讓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落到實處,發(fā)揮實際作用。
二、小班化背景下小學語文分層教學的意義
1.滿足學生的差異性
在傳統(tǒng)小學教學中,班級人數(shù)過多,教師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對每一位學生的學習基礎(chǔ)和性格特點展開研究,以便了解學生。小學生在成長中經(jīng)常會發(fā)生變化,這需要教師密切關(guān)注。但是由于大班教學人數(shù)過多,教師往往會忽視部分學生的特點和變化。小班化教學可以緩解教師在研究學生方面的壓力。在小班化教學中,各個學生的情況清晰明了,教師可以非常容易地對學生進行分層,歸納學生的特點,以便在課堂上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展開教學,滿足學生的差異性需求。
2.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
古人對教師的要求是:傳道、授業(yè)、解惑。在實際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都能夠很好地做到傳道、授業(yè)的職責,但是在解惑上很多教師顯得非常被動。部分教師認為,每天面對好幾個班的學生,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問題,對學生進行單獨輔導并不容易。
但在小班化教學中,班級人數(shù)較少,學生層次性明顯,相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問題也大致相同,這在很大程度上減小了教師的輔導難度。教師應該做到“有的放矢”,對各層次學生出現(xiàn)的學習問題進行重點突破,減少教學中不必要的時間浪費,最終提高教學
效率。
三、小班化背景下小學語文分層教學的實踐研究
1.教學目標分層
首先教師要根據(jù)班上學生的差異,將其分為不同層次,如將班上學生劃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次的標準是:學習態(tài)度端正,自我表達、閱讀、寫作以及知識運用能力非常強的學生。B層次的標準是:基礎(chǔ)知識扎實,語言知識積累比較豐富,但是語言知識運用能力還有所欠缺的學生。C層次的標準是:基礎(chǔ)薄弱、語言知識積累較差的學生。隨后,教師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教學《一只窩囊的大老虎》時,教師設計契合A、B、C三個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
適合A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是:找出作者在登臺表演前后的心理變化句子,思考作者在表演前后心理變化特點;聯(lián)系文章最后兩個自然段,思考他演的老虎是否真的窩囊;要求學生結(jié)合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事情,將人物的心理活動全部描繪出來。
適合B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是:本文敘述了哪些故事,課文可以分為幾段,文章從哪些地方突出了作者扮演的老虎非常窩囊。
適合C層次學生設計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通過查字典準確讀出課文中的生字生詞,并理解其意思,教師會隨機抽查;想一想自己以前遇到過的老虎是什么形象的;談一談本文中作者所扮演的老虎和大家以往所見到的老虎有何區(qū)別。
對于A層次學生來說,他們的理解能力和基礎(chǔ)都非常強,所以教師設計的問題傾向于關(guān)注作者的心理活動,側(cè)重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對于B層次的學生來說,教師希望學生能夠把握文章主旨大意,并做一些簡單的文本分析。C層次學生基礎(chǔ)知識欠缺,所以教師在教學目標上側(cè)重對該部分學生語言知識的
積累。
2.教學過程分層
在小班化背景下的分層教學中,由于學生人數(shù)少,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更好地關(guān)注到每一位學生。因此對不同的學生,教師應該設計不同的教學模式,以此來促進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和提高。
例如在講授《陶罐和鐵罐》時,針對C層次的學生,雖然教學目標是以積累語言文字知識為主,但是生字詞和多義詞畢竟都是比較枯燥的知識,學生學起來很容易提不起興趣,因此在課堂上,教師需要去調(diào)動這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教師可以選拔該層次的學生來扮演陶罐和鐵罐,利用書上的原話來表演文章的故事情節(jié)。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字詞的發(fā)音,當遇到一些比較復雜的字詞時,教師可以讓參與表演的學生把它們寫在黑板上,寫完后繼續(xù)表演。對于C層次的學生來說,這種教學策略不會那么枯燥無味,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會大大提高。
對于B層次的學生,教師應該采取鼓勵的方式,要求他們多舉手回答問題。因為該部分學生基礎(chǔ)較好,只是思維能力有所欠缺,多動腦、多展示才能夠鍛煉該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
對于A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探究性拓展問題,比如:假設鐵罐并沒有被氧化,而且最后和陶罐一起被挖掘出來,你們想象一下,經(jīng)過千年洗禮之后的陶罐和鐵罐在外形上會有什么差別?在心理活動上它們有何差異性?教師讓該部分學生發(fā)揮自己的長處,展開想象的翅膀,帶領(lǐng)全班學生走進想象的
殿堂。
根據(jù)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教師需要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策略,讓每一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在課堂上展示自己,都能夠有所提高,這才是小班化分層教學的初衷。
3.評價及作業(yè)分層
最后,在教學評價和作業(yè)設計上,教師也要體現(xiàn)分層教學理念,不同層次的學生,基礎(chǔ)和學習方法不一樣,不能夠采取一刀切的評價模式和作業(yè)設計。對于C層次的學生,教師就要以鼓勵性的語言評價為主,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到自己的成功之處,看到自己的閃光點。
對于B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多指出他們的缺點,因為該層次學生雖然基礎(chǔ)較好,但需要突破學習上的瓶頸,培養(yǎng)思維能力和延伸知識的能力。
對于A層次的學生,教師在進行評價時,可以以一個合作者的身份加入其中,共同研究問題,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應用方法。在作業(yè)設計方面,教師不能一味要求學生完成練習冊上的內(nèi)容,而應該自主設計題目讓學生作答。
教師需要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設計不同的題目,比如對C層次的學生,需要多設計一些辨別字音、字形、多音字或修改病句等題目;而對于A層次學生,則需要設計寫作、擴寫等題目;對于B層次學生,就要設計文本分析的題型。
總之,小班化教學已經(jīng)成為新時代小學語文教學中一種非常實用而且流行的教學模式,因為人數(shù)少,教學過程容易控制,教學突發(fā)事件少,所以教學工作開展得也比較順利。本研究將分層教學理念和小班化教學相結(jié)合,針對分層教學的特點,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提高學習能力,激發(fā)學習興趣,讓小學語文教學能夠更好地貫徹因材施教的理念。
參考文獻:
[1] 王影《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策略構(gòu)建及其運用探析》,《考試周刊》2020年第45期。
[2] 盧秀萍、鄭榮友《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分層與同課異構(gòu)教學》,《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