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明代大同鎮(zhèn)開中鹽法的實施及其嬗變

2020-06-04 11:50李海林
河北地質大學學報 2020年2期
關鍵詞:戶部萬歷商人

李海林

山西大同大學 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軍屯、民運、京運、開中是明代軍鎮(zhèn)糧餉供應體系中的四個不同來源。戶部尚書劉體乾曾言:“一軍之田足以贍一軍之用,屯糧不足加以民糧,民糧不足加以鹽糧,鹽不足加以京運?!盵1]四項中,屯田與民運在額定范圍內(nèi)一般情況下只虧不增,這樣在一鎮(zhèn)糧餉數(shù)額固定或者是增加的情況下,就依賴于京運年例的補給和開中鹽糧的調(diào)節(jié)。開中制即“招商輸糧而與之鹽”[2]。明初之開中主要用于備急,左都御史馬文升曾言:“遇緊急用兵,缺乏糧餉,卒不能至,或地方水旱災荒,軍民缺食乏糧賑濟,方才招商中納糧米,賴其飛挽以備急用”。[3]

對于開中鹽法的研究,眾多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目前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①但專門研究大同的較少。文章擬以時間為線,以開中鹽法的實施與嬗變?yōu)楣?jié)點,系統(tǒng)探討明代大同鎮(zhèn)開中鹽法。

1 洪武至正統(tǒng)年間大同鎮(zhèn)開中之概況

1.1 開中之始

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由于運糧困難,山西行省上書:“大同糧儲,自陵縣長蘆運至太和嶺,路遠費重,若令商人于大同倉入米一石,太原倉入米一石三斗者,給淮鹽一引,引二百斤,商人鬻畢,即以原給引目,赴所在官司繳之,如此則轉輸之費省,而軍儲之用充矣?!盵4]這是有關大同鎮(zhèn)開中的最早記錄,也是明朝實施開中的最早記錄。實行開中是為了減輕國家負擔,取得充足的邊儲,號召有實力的商人于邊輸米換鹽引。洪武四年(1371年),戶部又制定了各地淮、浙、山東中鹽之例。定大同府倉鹽一引輸米“淮鹽一石,浙鹽八斗”[4]。洪武四年三月,“大同衛(wèi)都指揮使耿忠請以山東、山西鹽課,折收綿布、白金,赴大同易米,以備軍餉?!盵4]開始了納棉布、白金中鹽。洪武十九年(1386年)八月,山西大同府知府鄭彥康奏:“往歲大同中納鹽糧,交易者多,所以稅課益增,自停鹽糧,近年稅課虧耗不及舊額?!盵4]開中鹽法的實施,不僅舒緩了糧餉供應的緊張,而且促進了當?shù)氐慕?jīng)濟發(fā)展。

1.2 “守支”問題

永樂年間,開中法得到了更廣泛的推行,官商軍民只要愿意均能開中。但是永樂時期的開中主要以北平為重點地區(qū),其他地方實施較少。永樂十八年(1420年)七月,鎮(zhèn)守大同總兵官、都督劉鑒奏稱:“大同左、右等衛(wèi)倉糧支給將近,宜募商開中鹽糧,以備邊用?!鄙袝脑茸h覆:“河東鹽每引米三斗五升,淮浙鹽每引米四斗,俱令于大同輸納,不次支給。”[5]淮浙鹽每引米四斗,遠遠低于洪武時期的“淮鹽一石,浙鹽八斗”。這說明永樂時期國家為了開中能夠順利實施,通過降低商人中納米數(shù),吸引商人于邊開中。明政府強調(diào)“不次支給”,反映了當時開中鹽已經(jīng)存在“守支”難的問題。“守支”產(chǎn)生的原因主要是開中商人到了鹽場支取不到鹽貨,不得已只能守候,少則幾年,多則祖孫三代不得。為了加速商人獲取鹽貨的速度,明廷遂采取不用守候支鹽的改革。

宣德二年(1427年),大同總兵官武安侯鄭亨奏:“大同每歲召商中納鹽糧,以實邊儲,因淮、浙鹽每引納米三斗,久乃得支,人少有至者,乞每引減米五升,不次支給,則商旅必至,邊廩可充。”[6]這說明在宣德初年,商人因為守支時長問題依然存在,故而不愿納糧開中,為此,明政府繼續(xù)降低每鹽引納米之數(shù)。另一方面通過實施“不次支給”縮短商人守支的時間。這一時期雖然政府不斷降低鹽價,但是納糧開中的商人仍然不多。主要是由于甘肅、寧夏、大同、宣府、獨石、永平等處,俱邊境要地,途程險遠,故趨中者少。

2 存積、常股的劃分

開中法是在糧餉發(fā)生困難,急需大量糧草的情況下所采取的一個臨時應急舉措,沒有固定的則例。

從表1可知:其一,大同鎮(zhèn)景泰、天順朝開中鹽法主要集中在景泰元年、二年、三年、四年。這一時期大同鎮(zhèn)經(jīng)過多次戰(zhàn)爭,糧餉缺乏,急需補充糧食。其二,這一時期的開中鹽主要是淮鹽、浙鹽、長蘆鹽。原因是在開中的過程中,由于支鹽所需時間有的時候非常長,“祖孫相代不得”[2]。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正統(tǒng)五年(1440年),行在戶部奏:“鹽商因守支年久,雖減輕開中,少有上納者,恐誤邊儲。請令云南、福建、四川、廣東、河東鹽,仍其舊。其兩淮、兩浙、長蘆,每歲鹽以十分為率,八分給守支客商,二分令巡按監(jiān)察御史、按察司官,見數(shù)存積,遇邊方急用糧日,召商中納支給,庶官民兩便,不致誤事?!盵7]英宗批準了戶部的建議。這是中鹽分為常股和存積之始。《明史·食貨志》載:“凡中常股者價輕,中存積者價重”[2]。但是中常股得排隊等候,中存積則隨到隨取。在這種情況下,邊商爭搶淮鹽、浙鹽、長蘆鹽。這就是這一時期開中鹽只集中在這幾個鹽場的原因。其三,淮鹽所占比例是最高的,并且其鹽引與所納糧米的比率也是最高的。其中之因:一個是鹽場距離遠近不同;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淮鹽產(chǎn)量高、質量好,運輸條件好;最后是由于淮鹽的行鹽地幾乎包括了當時最先進的人口密度最高的一半以上生產(chǎn)地區(qū)(南直隸的應天、寧國、太平、揚州、鳳陽、廬州、安慶等地及江西、湖廣二布政使司等)。因此,開中納米之數(shù)亦最多。其四,天順三年(1459年)八月,朝廷撥付大同鎮(zhèn)“淮鹽兩萬引,一引一兩”,這是國家因糧餉缺乏為了補貼北部邊防所采取的一種特殊方式:朝廷派遣官員到兩淮地區(qū),和巡鹽御史一起把各個鹽場累年儲存的沒官鹽、余鹽及私鹽等,共湊十萬引,由犯人和官府分別運鹽至儀真,按照時價開賣鹽引,一引一兩銀子,最后把所得銀兩又運到各邊。當時,給大同鎮(zhèn)、宣府鎮(zhèn)各分配了二萬兩。

表1 景泰、天順兩朝大同開中基本概況Table 1 Basic situation of Datong kaizhong salt law during the period from jingtai to tianshun years

注:作者據(jù)《明實錄》制作

3 運司納銀

成化至正德年間,明朝為了解決開中鹽法在實施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一系列問題,繼續(xù)改革?!斑\司納銀”制度應運而生,商人納銀于運司,換得鹽引,隨時支鹽,從而使“守支”問題得到了改善。

3.1 運司納銀的出現(xiàn)

成化時期的大同開中鹽主要在成化八年之前和成化十六年之后,這段時間明蒙之間戰(zhàn)事頻仍,故而納馬、納草、納糧開中及運司納銀全面展開。成化十四年(1478年)六月,巡撫大同右副都御史李敏奏:“先因大同各城草豆不足,開中長蘆、河東鹽引至今無人上納,乞敕戶部差官分往二處,以鹽賣銀,收買草豆為便?!盵8]這是最早運司納銀就場賣鹽引,以補大同軍餉的實例。納糧開中輸邊,一直就存在著路遠、鹽價高,商人不愿赴邊輸納的問題。基于此,就地賣鹽的運司納銀方法應運而生。更為重要的是運司納銀能夠給政府帶來較大的經(jīng)濟利益。大臣霍韜曾說:“至天順、成化年間,甘肅、寧夏粟一石易銀二錢。時有計利者曰:商人輸粟二斗五升,支鹽一引,是以銀五分得鹽一引也。請更其法,課銀四錢二分,支鹽一引,銀二錢得粟一石,鹽一引得粟二石。是一引之鹽致八引之獲也。戶部以為實利,遂變其法?!盵3]由此可知,政府一引之鹽在實施運司納銀之法后獲利是納糧開中的8倍。

3.2 運司納銀的發(fā)展及地位

弘治年間,運司納銀次數(shù)相對增多,據(jù)表2統(tǒng)計,運司納銀和開中引鹽共十次,國家下?lián)苓\司銀四次,共25萬兩,開中引鹽數(shù)為235萬引多一點?!度~淇改制辨疑》一文中,孫晉浩先生認為弘治年間:“開中引鹽仍在鹽政運行中占絕對優(yōu)勢,保持著主流鹽制的地位。而開賣引鹽,在鹽政中還只起著從屬及補充的作用,與成化年間的狀況相比,并無大的改變?!盵9]《山西商人研究》一書中,寺田隆信先生則認為:“自成化末年,經(jīng)弘治至正德年間的大約五十年當中,運司納銀開中制,作為開中法的主要形態(tài),曾經(jīng)大規(guī)模地實施過?!盵10]并且還提到“此時北邊商人的活動僅限于偶一有之的納糧中鹽”[10]根據(jù)對大同鎮(zhèn)弘治時期開中的分析,至少這個情況與寺田隆信先生所說“運司納銀開中是開中法的主要形態(tài),而納糧中鹽只是偶一為之”之說不符,此時,雖然運司納銀數(shù)量增多,但是開中引鹽仍然居于重要地位。

此外,正德時期運司納銀和開中引鹽共八次,其中運司納銀三次,明政府所賣鹽引當不超過80萬引,得銀大約是16.5萬兩。而此時的開中鹽引為160多萬??梢?,運司納銀與開中引鹽仍是雙軌并行。

表2 成化至正德時期大同鎮(zhèn)之開中鹽法Table 2 The kaizhong salt law method in datong during the period fromchenghua to zhengde yesrs

注:作者據(jù)《明實錄》制作

4 嘉隆時期大同鎮(zhèn)開中鹽概況

4.1 《萬歷會計錄》所載大同鎮(zhèn)嘉靖、隆慶年間開中鹽概況

《萬歷會計錄》[11]是成于16世紀的中國現(xiàn)存的唯一一部國家財政會計專著。著名學者賴建誠先生在《邊鎮(zhèn)糧餉——明代中后期的邊防經(jīng)費與國家財政危機·1531-1602》一書中認為《萬歷會計錄》是一部低估邊鎮(zhèn)實際需求的預算書,是規(guī)劃性的收支項目與數(shù)額,而非執(zhí)行之后的實際數(shù)額。[12]著名明史專家萬明先生在《〈萬歷會計錄〉的重新認識與明史研究的新議題》一文中也提到:“第一,《萬歷會計錄》的數(shù)字有一定的可信度,是在各省直冊報基礎上的檔案冊籍的匯編。第二,《萬歷會計錄》的數(shù)字是實征數(shù)字,并非是完全估算而來。第三,《萬歷會計錄》中的數(shù)字是明代國家財政的官方統(tǒng)計的數(shù)字,與地方實際收支具體運作有所區(qū)別?!盵13]總之,《萬歷會計錄》一書的數(shù)據(jù)并非一年財政的全部實際數(shù)據(jù)。筆者就《萬歷會計錄》與《明實錄》同一年份開中鹽的數(shù)據(jù)相比,確實有出入?!度f歷會計錄》是一個靜態(tài)的數(shù)據(jù),反映了國家對開中鹽法的一些制度和變化,《明實錄》則反映了開中鹽法在地方實施過程中的動態(tài)過程。兩者互相補充,對了解嘉隆年間大同鎮(zhèn)開中鹽法的概況有非常重要的價值(見表3)。

表3 《萬歷會計錄》所載嘉靖、隆慶年間大同鎮(zhèn)開中概況Table 3 “Wanli accounting record” contained kaizhong salt law overview in datong town during the period from jiajing to longqing years

注:作者據(jù)《萬歷會計錄》統(tǒng)計

戶部撥發(fā)鹽引主要有3個用途:一為備客兵支用。“國初,引鹽止納糧草,弘治間始有折銀之例,嘉靖三年始一發(fā)客引,后(嘉靖四十五年)定派淮蘆鹽共七萬引,專備客兵,著為額,而主客引始分矣,其主引多寡,皆臨時酌量及視民屯、京運,以為盈縮,無定額也?!盵14]嘉靖三年(1524年),開始撥發(fā)客引??鸵诩尉杆氖迥?1566年)額定鹽引之前,是沒有定額,視情況而發(fā)。表3中共有五項關于客引的記錄,有兩項是7萬引,其它都不一樣。二為抵作年例,鹽引抵作年例自弘治年間納銀運司始。三為補充民運不足之數(shù)。

表3還出現(xiàn)了余鹽和工本鹽?!坝帑}者,灶戶正課所余之鹽也”。[2]余鹽原由政府收買,以備不時之需,但是因為通貨膨脹,灶戶所得鈔值日少,不得不把余鹽賣給商販,以獲得高于國家所給的錢額。而商人也因為“正鹽守支日久,愿中者少;余鹽第領勘合,即時支賣,愿中者多”[15]。余鹽盛行之后,正鹽滯行,明政府又實行了正鹽搭配余鹽的余鹽代銷制度,這種制度以余鹽為餌,強制商人報中正鹽。發(fā)展到最后,商人為了獲得私鹽,而不得不購買正鹽。因此,嘉靖二十年(1541年),“帝以變亂鹽法由余鹽,敕罷之。……然令甫下,吏部尚書許贊即請復開余鹽以足國用。戶部覆從之,余鹽復行矣?!盵2]但是余鹽盛行十余年后,也被權豪勢要侵占,最后余鹽亦同正鹽一樣,引目壅滯,商人久不能支。基于此,商人也就不愿購買余鹽。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大同鎮(zhèn)停止添派余鹽,正是余鹽敗壞的結果。同年,明政府又行工本鹽。工本鹽“是一種變相的余鹽,做法是運用割沒的鹽銀,來斂取灶戶的存鹽,以增加政府的引課”。[12]工本鹽通行之后,嚴重影響正鹽,致使鹽商與灶戶俱困。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著手革除工本鹽,至隆慶元年(1567年)完成。大同鎮(zhèn)工本鹽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才行革除。

4.2 《明實錄》所載嘉靖、隆慶年間大同開中概況

嘉靖年間,蒙古部族最強一支俺達興起于宣大邊外,大同鎮(zhèn)成為明蒙交戰(zhàn)的主要戰(zhàn)場,為了加強防御,滿足軍事需求,明廷不得不大量的撥發(fā)糧餉。開中鹽所占比例隨著戰(zhàn)爭也逐漸加大(見表4)。

表4 《明實錄》所載嘉靖、隆慶年間大同鎮(zhèn)開中概況Table 4 “ Records of Ming dynasty” contained kaizhong salt law overview in datong town during the period from jiajing to longqing years

注:作者據(jù)《明實錄》繪制

據(jù)表4,嘉靖朝政府撥發(fā)鹽額是隨著邊防情勢的急緩而不斷變化。嘉靖元年、十三年、十九年、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均是蒙古入侵頻繁之年,所需軍費激增,因此鹽額也隨著水漲船高。此時國家撥發(fā)鹽引的用途主要是:一是接濟邊餉,二是供主客兵支用,三是補給代府宗室,四是賑災。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世宗曰:“祖宗設鹽引令商人輸芻粟于邊,本色常足,近年鹽法大壞,以致多支折色,軍餉日虧。爾等仍會戶部科臣,取各邊中鹽及各運司鹽法事,宜詳議以聞?!盵16]開中由納糧到運司納銀,雖然有一定的便利性,但是運司納銀的實施,直接導致邊鎮(zhèn)糧食缺乏、糧價騰貴等不良后果,引起朝廷注意,于是世宗令戶部科臣詳細商討計議。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二月,大同右衛(wèi)告警,威脅京師,邊餉匱乏,急需糧餉之際,戶部卻是“坐守空藏調(diào)度無策,欲取之官而官府之搜括已盡,欲取之民而民間之科派已極?!盵16]最后尚書方鈍等計議將各邊存積鹽引,“嘉靖三十四年以后存積未中者,照依原價每銀一錢加三分,召商納銀太倉,特行超掣。”并且議處各邊開派鹽引,“欲將三十三年以前開派鹽引該納本色,如原定估米一石者量減一斗,草束以五十斤為則者減一斤八兩,其有原改納折色者,許照原派量增折色分數(shù)?!盵16]這是明政府為了解決糧餉危機,刺激商人開中積極性,給予商人的優(yōu)惠政策。

明廷雖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鹽引額定經(jīng)制,規(guī)定大同鎮(zhèn)主兵“淮蘆鹽4.380 4萬引150斤”,客兵淮蘆鹽“7萬引”。[14]但根據(jù)表3、表4統(tǒng)計,嘉靖、隆慶年間開中鹽引的撥發(fā)并沒有按照額定數(shù)額執(zhí)行。這說明這種額定經(jīng)制的政策在實際中很難執(zhí)行。

5 萬歷時期開中之概況

隆慶五年(1571年),俺答封貢,邊境幾無戰(zhàn)事,對于軍餉的需求較之嘉隆朝有所降低,政府劃撥給大同鎮(zhèn)的鹽引也減少。以下是根據(jù)《明神宗實錄》《萬歷會計錄》《太倉考》[17]《武備志》[18]整理的有關萬歷年間大同鎮(zhèn)開中的情況(見表5、表6)。

表5 萬歷時期大同鎮(zhèn)開中概況Table 5 Overview of salt in Datong town during the Wanli period

注:作者據(jù)《萬歷會計錄》《武備志》《太倉考》繪制

表6 萬歷時期大同鎮(zhèn)開中概況Table 6 Overview of salt in Datong town during the Wanli period

注:作者據(jù)《明實錄》繪制

明廷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額定經(jīng)制,規(guī)定大同鎮(zhèn)主兵鹽引“淮蘆鹽4.380 4萬引150斤”,客兵淮蘆鹽引“7萬引”[14]。從表5可見,萬歷八年、十年、三十年,大同鎮(zhèn)鹽引之額與預算額沒有變化。表6可見,萬歷十六年、十九年的鹽引數(shù)亦是戶部嘉靖四十五年額定數(shù)。萬歷年間,大同鎮(zhèn)幾無戰(zhàn)事,從萬歷八年(1580年)至萬歷三十年(1602年),在不是特殊情況下,劃撥給大同鎮(zhèn)鹽引數(shù)當于嘉靖四十五年額定數(shù)相當。表5萬歷二年、三年、五年都是戶部預開的第二年的鹽引數(shù)。查閱《明實錄》可知:萬歷元年②、萬歷二年③、萬歷四年④,戶部預定配發(fā)九邊的鹽額,大同鎮(zhèn)是比較少的。萬歷三年(1575年),預定的兩淮鹽引價,降到了歷史最低,每引三錢五分。鹽引少、鹽價低嚴重影響明政府收入。因此萬歷四年(1576年)九月戶部言:“大同鎮(zhèn)開派鹽引,先年誤減引價,致?lián)p軍儲,宜如管糧郎中賈實議,仍照原定引價,兩淮每引價銀五錢,長蘆每引價銀二錢,召商報中。”[19]從表5可知,萬歷十九年(1591年)、三十三年(1605年)淮鹽價是五錢、長蘆鹽價是二錢。由此可以推知,從萬歷五年(1577年)起至萬歷三十三年淮鹽和長蘆鹽價可能沒有變化。

萬歷中期,鹽法大壞,中官魯保視事,“開存積8萬引,引重570斤,越次超掣,壓正鹽不行”,[2]至商困引壅。隨后改革鹽政,巡鹽御史龍遇奇立鹽政綱法,以舊引附見引行。至天啟時,“鹽利者恣搜括,務增引超掣”,[2]魏忠賢當?shù)?,巧立各種名目,極盡所能搜刮;崇禎年間給事中黃承昊條上鹽政,正準備大興整頓鹽政,時兵餉大饋,不能行。

6 小 結

大同鎮(zhèn)實行開中最早。明初開中鹽法的實施,不僅舒緩了糧餉供應的緊張,而且也促進了當?shù)氐慕?jīng)濟發(fā)展。商人在開中過程中存在著“守支時長”“納糧重”“道路險遠”等問題,日漸報中人少,為此,明政府亦不斷調(diào)整鹽價及變化政策。為了解決“守支”時長問題,明政府把鹽分為“存積”“常股”,大大地提高了商人報中的積極性。成化十四年(1478年),大同鎮(zhèn)出現(xiàn)了運司納銀就場賣鹽。運司納銀的出現(xiàn)一是因為開中地糧草價貴,導致商人不愿納糧或銀開中,二是運司納銀能夠給政府帶來更大的經(jīng)濟利益。弘治年間,運司納銀逐漸增多。此時雖然運司納銀增多,但開中引鹽在鹽制中仍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嘉靖三年(1524年)大同鹽引始分主、客引。嘉靖時期余鹽盛行,正鹽阻滯,導致鹽法大壞,嘉靖三十二年(1556年)大同停止添派余鹽。同時工本鹽出現(xiàn),是變相的余鹽,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大同鎮(zhèn)割除工本鹽。俺答封貢后,大同鎮(zhèn)幾無戰(zhàn)事,在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之前所需糧餉數(shù)額浮動不大,對開中鹽引的派撥亦比較固定。萬歷中期以后,鹽法大壞。

注釋:

① 主要有羅冬陽.《明史》商屯意想補論、羅冬陽.葉淇變法與明代兩淮余鹽開中、孫晉浩.開中法與明代鹽制的演變、李三謀.明代后期的鹽政變革、汪崇貫.明代隆慶年間鹽政狀況分析、寺田隆信.山西商人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鄧智華.龐尚鵬對兩淮鹽法的清理和整頓、張金奎.明代山西行都司衛(wèi)所、軍額、軍餉考實等文章。

② 萬歷元年四月戶部奏明年分“各邊常股存積鹽141.686 8萬引,計該銀54.498 8萬兩,甘肅10.215萬兩,延綏9.537 5萬兩有奇,寧夏8.799萬兩,宣府8.489 9萬兩有奇,大同4.568 9萬兩有奇,遼東4.003 1萬兩有奇,固原1.743 9萬兩,山西神池等堡5.783 2萬兩有奇,薊鎮(zhèn)1.358 1萬兩有奇”。

③ 萬歷二年四月戶部預開萬歷三年分“兩淮常股存積鹽共59.476 9萬引149.2斤,每引率價銀三錢五分,甘肅減五分,長蘆常股存積鹽共18.080 8萬引86斤,每引率價銀二錢;山東常股存積鹽共9.611 0萬引19斤零,每引率價銀一錢五分。內(nèi)派甘肅鎮(zhèn)算該銀9.357 75萬兩,延綏鎮(zhèn)算該銀8.832 25萬兩,寧夏鎮(zhèn)算該銀7.436 642 5萬兩,宣府鎮(zhèn)算該銀7.618 001 7萬兩,大同鎮(zhèn)算該銀3.995 73萬兩,遼東鎮(zhèn)算該銀3.439 51萬兩,固原鎮(zhèn)算該銀2.159 8萬兩,山西神池等堡算該銀5.107 34萬兩,薊州鎮(zhèn)算該銀1.358 1萬兩”。

④ 戶部題預開萬歷五年分“各邊常股存積鹽兩淮則59.940 3萬兩,浙鹽則44.476 9萬引,長蘆則1.880 8萬引,山東則9.611 0萬引,共常股鹽101.764萬引163斤,存積,30.345 0萬引90斤。甘肅鎮(zhèn)則25.795 0萬引,延綏鎮(zhèn)則20.837 4萬引190斤,寧夏鎮(zhèn)則18.151 8萬引100斤,宣府鎮(zhèn)19.767 5萬引58斤,大同鎮(zhèn)10.234萬引,遼東鎮(zhèn)則10.204萬引,固原鎮(zhèn)則5.241 1萬引10斤,薊州鎮(zhèn)常股、存積、長蘆鹽則6.790 6萬引。

猜你喜歡
戶部萬歷商人
書坊與名士:萬歷年間戲曲評點興起的雙驅
朱元璋道歉
朱元璋道歉
言而無信的商人
光緒元寶戶部庫平一兩金幣
威尼斯商人
嘉靖、隆慶、萬歷時期景德鎮(zhèn)瓷器胎體與青花發(fā)色特征研究
論萬歷朝播州楊氏土司之覆滅
我所見識的印度商人
來武漢戶部巷「過早」
松桃| 郯城县| 富平县| 藁城市| 白河县| 获嘉县| 安化县| 沭阳县| 永昌县| 洪洞县| 泰宁县| 资兴市| 易门县| 凤山市| 临西县| 和林格尔县| 蒙阴县| 河源市| 汶川县| 郁南县| 东源县| 竹山县| 太康县| 额济纳旗| 萍乡市| 丹东市| 石林| 石嘴山市| 柳州市| 漠河县| 类乌齐县| 信丰县| 姚安县| 洪泽县| 安仁县| 吉隆县| 和顺县| 常德市| 崇阳县| 荆门市| 永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