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民
按照北方民間習俗,臘月二十三是小年,由此拉開過年的大幕。自古至今,這天最重要的儀式是送灶王爺升天,也就是祭灶神。老祖宗把祭灶日同小年置于同日,可見灶神在先民心目中的地位很不一般。
照實說來,在諸神之中,灶神不過是地位最卑微的毛神罷了。龍王有龍王廟,山神有山神廟,土地老倌尚且有個小小的土地廟供奉,唯獨灶神無廟堂可居,只能蹲在各家鍋灶旁聽任煙熏火燎。然而,正由于灶神長年居于家家戶戶,使之成為深入百姓之中、最了解百姓實情的“下派蹲點兒”干部。
灶神職位雖然不高,但極特殊,有一點其他神靈與其無法相比——灶神是天庭玉帝派往人間專門督察一家一戶善惡功過的“是非官”。也可以看作是玉帝特派到家家戶戶的聯(lián)絡員,每年自臘月二十三開始,直接向玉皇大帝“秘奏”一年里的民情,握有“通天”的特權。
據傳,灶神有隨侍兩員,一捧“善罐”,一捧“惡罐”,隨時記錄一家人的善惡行為,年終算總賬并向玉帝匯報?!侗阕印の⒅肌份d:“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一百日也。”也就是說,誰做了灶神認定為罪惡或大逆不道之事,嚴重的折壽三百天,輕微的也要少活一百天。此種懲罰著實讓人畏懼,而灶神的“認定”幾近于判詞。倘若年年有惡行而被老天爺懲罰,不出幾年,怕是小命不保?!抖Y記·記法》也說:“(灶神)居人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也。”據考證,祭灶之風俗起于夏朝,也就是說,自夏朝始灶神就已成為督察人間罪惡過錯的“特派員”。
由是觀之,這個“是非官”的職責非同小可。而灶神向玉帝報告每家每戶是非功過,其準確與否,直接關系到人的福禍性命。難怪,古代祭祀灶神,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誰都含糊不得。
于是,我們的先民無論身份貴賤高低,從防災免禍起見,對灶神都是畢恭畢敬。祭灶神時,家家不惜破費錢財,必購買上好的“灶糖”、美酒、鞭炮以至香燭等一應貢品。而且頗講套路,先用糖瓜甜甜灶神的嘴巴,再用酒灌得暈暈乎乎。待灶神酒足飯飽,再燃上香燭,備好貢馬,放一通鞭炮,送灶神高高興興上天去。祭祀灶神的先民,無非指望著,你灶神收受了人家恩恵,嘴巴里甜味猶存,即便是送灶人有些惡錯,總該幫忙掩飾一番,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你好我好他好人人好吧!這大概便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出處。不過,這似乎是祭灶者的一廂情愿。灶神盡管對恭敬來者不拒,但卻態(tài)度曖昧,對誰都是“哈哈哈”,可究竟向玉皇大帝匯報些什么,誰能曉得呢!
由此我突發(fā)奇想,假若特立獨行違逆風俗,不買灶神的賬,又當如何?
重德行善之人,行為端方,不因惡小而為之,本來心中無愧,只要灶神秉持公道之心,將其善舉如實報告玉帝,即便得不到獎賞,也不該受到懲罰。然而,人們還是惴惴然,主要是對灶神信任缺失,酒喝多了,難免犯些糊涂,萬一他在玉帝面前說些走板話,可如何是好?與其提心吊膽怕受冤屈,倒不如好生祭祀。
而奸惡之徒,本性使然,即便明里不做傷天害理之事,暗中也難免做下罪惡勾當,為掩飾自身的罪過,祭起灶神來就更賣力氣。一應貢品皆選精品,三叩九拜,愈顯虔誠,恭敬得灶神暈頭轉向,不達“好話傳上天,壞話丟一邊”的目的絕不罷手。
這樣一來,就弄得人不明不白,善惡難辨,讓人覺得記下了一本糊涂賬,大過年的,心里難免忐忐忑忑??磥?,不買灶神的賬還真不行。為趨吉避禍、內心安寧考慮,只好熱熱鬧鬧祭祀一番,跟風隨俗,無非破費些銀兩罷了。
民俗往往是國民心態(tài)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反映,而國民的心態(tài)又是在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中養(yǎng)成的。人們對灶神的敬或懼,總隱約含著糾結與無奈。
按理說,灶神肩負著“下情上達”的重任,而他“上達”的“下情”,誰能知道讓他“吃”掉了多少?喝去了幾成?而更關鍵的是,似乎督察人間世態(tài)的體制機制存在不小問題,玉帝僅憑灶神的匯報而降禍福,大有偏聽偏信之嫌,獎懲也未必公允,由此引發(fā)些冤屈或誤獎亦屬正常。
倘若一邊聽灶神匯報,一邊著手查證實情,無論降福降禍,均公開透明,再引入責任追究機制,情況恐怕就大不一樣了。一旦糊涂神失去了“糊涂廟”,灶神的工作作風一定會大為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