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民 焦曉駿
摘要
隨著新高考英語形式和內容的變化,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更須順應改革理念,指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廣大初中英語教師應對標學科核心素養(yǎng),重新審視課堂教學的邏輯性;強化學用能力培養(yǎng),優(yōu)化學生語感與語篇能力,在初中階段加強初高中銜接教學。
關鍵詞
初高中英語 銜接教學 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學用能力
在強化核心素養(yǎng)與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初高中英語銜接教學應有何變革?本文擬從蘇州市相關工作現(xiàn)狀及新高考試卷特點的分析入手,對初中階段加強銜接教學的路徑提出參考建議。
一、蘇州市初高中英語銜接教學的現(xiàn)狀
蘇州市中考英語卷與江蘇省高考英語卷在試卷結構、題型及難易度等方面有著較高的匹配度,初中英語學科教學及初高中銜接教學實施總體良好。有關調研表明,學生英語中考成績與高中學業(yè)表現(xiàn)呈高度正相關,與其高考學科成績有較高的契合度。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對初高中銜接教學的感性認識多于理性認識,缺乏必要的計劃性、主動性。
1.對初高中銜接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據(jù)調查,大多數(shù)高中教師認為應該對初高中英語銜接教學進行專題研究,但只有少數(shù)初中英語教師認為專題研究確有必要。大多數(shù)初中教師的研究視野主要限于初中教材、中考試卷及相關教學研究,而對高中教材、高考試卷命制及評價特點興趣不大。
2.初高中英語教師缺乏專業(yè)的交流平臺。
即使是在初高中校園未分設的完全中學,從領導到教師對于跨學部教學研究的意識也沒那么強烈。事實上,初高中絕對分設、學校分管領導與教研機構人員職責分離等因素客觀上也造成了課堂研討、策略研究等活動的相對隔離。
3.初高中教學方法、內容與環(huán)境缺乏必要的過渡。
初中英語課程標準在語法、詞匯、句型等方面要求低、內容少,不強調知識體系的完整性,而是注重語言與社會生活的關聯(lián),注重培養(yǎng)學生基礎語言素養(yǎng),教學活動偏向直觀的教學、訓練、記憶。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則要求較高,教材具有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注重語言與文化的關聯(lián)及知識體系的拓展,教學活動重視知識與技能的靈活應用。可以說,學生在初高中交替時更重視中考及其選拔功能,淡化了走向高中的必要過渡與準備。
二、初高中英語銜接教學的基本路徑
初高中銜接教學不只是高中階段的任務。高中是義務教育的必要延伸,初中是義務教育的關鍵期。輸送合格人才,讓學生為高中學習做準備是初中教學的基本任務。廣大初中英語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強化研究意識,主動對標學科核心素養(yǎng),強化學生學習與運用語言的能力培養(yǎng)。
1.對標學科核心素養(yǎng),重新審視課堂教學的邏輯性。
課程標準對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定義是為學生發(fā)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打基礎,為他們繼續(xù)學習英語和未來發(fā)展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對高中教育的目標則定位在進一步提升綜合素質、著力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上。對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視程度是義務教育與高中教育課程理念最大的區(qū)別,也是初高中英語銜接教學的出發(fā)點與歸結點。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課程標準從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與學習能力四個方面來描述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并由低到高分別劃分了三級素養(yǎng)水平。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界定對初、高中英語教學均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如果說完成高中學業(yè)需要對標第三級水平,那么進入高中需要對標第一級水平。語言能力(一級)包括意識到語言與世界、思維的關系;具有初步英語語感;較熟練使用已有的英語知識,理解多模態(tài)語篇傳遞的信息與意圖,并能進行推斷;能陳述、傳遞信息,表達情感,嘗試構建恰當?shù)娜穗H關系等。文化意識(一級)包括感知文化差異;了解中外優(yōu)秀文化,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感知語言美和意蘊美;能用所學的語言介紹文化現(xiàn)象等。思維品質(一級)要求通過比較識別信息異同,發(fā)現(xiàn)關聯(lián)和差異.從中推斷邏輯關系;根據(jù)信息提取特征并形成新的概念;通過簡單求證,判斷信息的真實性并形成自己的看法。學習能力(一級)要求學生認識到英語的重要性,對學習英語有興趣、有動力、有計劃;有克服學習困難的決心與意志;有合作精神,了解多種學習資源渠道,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教師需要立足于發(fā)展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高度來重新審視課堂教學,避免在忙碌的備課、改作業(yè)、考試中陷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局面。英語課程包含六個要素,即主題語境、語篇類型、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與學習策略。教學活動應當在一定的主題語境下進行,在教學任務的引導下,基于不同語篇來運用語言與技能,獲取、梳理、整合語言與文化知識,深化對語言的理解。教師要重視對語篇的賞析,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汲取文化精華,另一方面通過運用語言表達觀點與態(tài)度,運用學習策略來提升學生理解與表達的效果。六個要素的整合恰恰指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英語學習活動觀。教師要以主題意義引領學生進行理解與應用實踐,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語言知識學習、語言技能發(fā)展、文化內涵發(fā)展、價值取向判斷和學習策略應用,從而提升思維品質與學習能力。
2.強化學用能力培養(yǎng),優(yōu)化學生語感與語篇能力。
英語學科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改善學習效果的關鍵在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讓學生在運用中學習。
要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是要回到以學生為中心的框架內,就是在研究“學”的基礎上研究“教”。學生的參與性是產生學習積極性的前提,這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造民主、和諧的氣氛。教師要摒棄急于求成的功利心,幫助學生建立自尊感和自信心。在教學策略上,教師要以學生已有知識為起點,以學生問題的解決為目標,盡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使用語言的機會,讓使用語言成為學生自己的認識和活動,從而在交際應用中感受使用語言的樂趣,從而形成良好的語感,逐步減少語法規(guī)則對交際活動的干擾。
培養(yǎng)學用能力還需要學生大量閱讀以提高語篇能力。教師要上好閱讀教學課,告別大量講解知識點與反復默寫單詞的課堂,創(chuàng)設學生主動閱讀的條件和氛圍。教師要以課文語篇理解為中心,多角度、多層次地設計閱讀任務,引導學生從表層閱讀向深層閱讀過渡。教師還應開拓教學資源,針對教學主題語境開展拓展性泛讀與討論,用網絡、報刊上更鮮活的材料來提高學生的輸入水平,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語言的熱情。
(作者單位:①江蘇省蘇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②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瀾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