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記憶之場”:皮埃爾·諾拉的檔案記憶思想發(fā)凡

2020-06-01 07:45丁華東黃琳
檔案與建設 2020年4期

丁華東 黃琳

摘要:法國歷史學家皮埃爾·諾拉主編的三部七卷本的《記憶之場》匯集了眾多法國史學家的研究結晶,是當代法國最具影響力的歷史著作之一。全書內(nèi)容涉獵面廣泛,頗具啟發(fā)性,故文章聚焦“記憶之場”這一主旨概念,對皮埃爾·諾拉的檔案記憶思想進行剖析和揭示,以期為檔案學研究引入新的學術視角。

關鍵詞:檔案記憶;記憶之場;國家權力;檔案強迫癥;歷史研究

分類號:G270

"Places of Memory ": Pierre Noras Ideas of Archival Memory

Ding Huadong, Huang Lin

(Department of Library, Information and Archives of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Abstract:Places of memory, edited by French historian Pierre Nola, brings together articles of many French historians, and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historical works in France. The whole book covers a wide range of contents and is quite enligtening. Focusing on the key concept of "places of memory",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reveals Pierre Noras ideas of archival memory, in order to introduce a new academic perspective for archival research.

Keywords:Archival Memory; Places of Memory; Power of State; Archives Obsession; History Research

“歷史在加速”,法國歷史學家皮埃爾·諾拉(Pierre Nora)在其主編的《記憶之場》導言中這樣說道。于是,在這種時空易逝的壓迫感之下,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諾拉動員120位作者,歷經(jīng)十年的努力,編纂出版了由135篇論文組成的三部七卷、超過5600頁的巨著《記憶之場——法國國民意識的文化社會史》。全書總共涵括第一部《共和國》(一卷)、第二部《民族》(三卷)和第三部《復數(shù)的法蘭西》(三卷),分別于1984年、1986年和1992年出版。[1]該書的一大創(chuàng)見和核心內(nèi)容之一在于對“記憶之場”內(nèi)涵的闡述和解釋,意圖透過各類“記憶之場”現(xiàn)實表征物的歷史生成、演化,另辟蹊徑探討“記憶之場”如何承載和形塑法國國民意識,進而反映不同于以往民族—歷史敘事框架的當代法國記憶景象。伴隨《記憶之場》出版的巨大成功,“記憶之場”這一諾拉生造的詞語成為學界經(jīng)典術語,進而成為引申各領域深入思考的重要啟發(fā)性概念。

縱覽全書,《記憶之場》中不乏對檔案和檔案館的論述,第三部第三卷則開宗明義以“從檔案到標志”為標題。諾拉在全書的導言、結語性等文章中,或以零散字句,或以較大篇幅,多處論及檔案和檔案館。這些對檔案記憶不同層次上的表述和分析,莫不圍繞“記憶之場”這一全書的奠基性概念展開,并折射出諾拉的檔案記憶思想。本文就此對其檔案記憶思想進行了大致提煉。

1檔案和檔案館:一種典型的記憶之場

依諾拉的界定,“記憶之場”這一抽象概念融實在性、象征性、功能性于一體,是“一切在物質(zhì)或精神層面具有重大意義的統(tǒng)一體”。[2]而這些統(tǒng)一體在經(jīng)過人為操控或歲月流逝之后,已經(jīng)轉(zhuǎn)變?yōu)樘囟ㄈ后w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這一概念的提出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代表了法國記憶史研究的前沿成果。諾拉指出:“對記憶之場的研究發(fā)生于兩場運動(注:史學史的反思和記憶傳統(tǒng)的終結)的交匯點上……這兩種趨勢都使得我們以同樣的熱情同時去照觀歷史研究的基本工具和我們記憶中最具象征意義的對象:如檔案,如三色旗,如圖書館,如辭書,如博物館,同樣還有各種紀念儀式、節(jié)日、先賢祠和凱旋門,以及《拉魯斯詞典》和巴黎公社墻”。[3]這段話雖然對檔案僅有只字片語,但我們?nèi)阅軓闹懈Q見他對檔案的態(tài)度和看法。

諾拉在記憶之場視域下對檔案和檔案館的本質(zhì)屬性展開探究,明確將檔案和檔案館定性為一種具有某種象征意義的客體物質(zhì)(也即物質(zhì)和精神的統(tǒng)一體)。他說:“記憶已經(jīng)完全轉(zhuǎn)化為最細致入微的重構。這是一種被記錄的記憶,它讓檔案去為它銘記,并刪減承載著記憶的符號的數(shù)量,就像蛇蛻去死皮一樣”[4]。檔案伴隨著個人、團體組織和企事業(yè)單位等各類主體的社會活動而生成,它以文字文本形式記錄和固化著特定的活動信息。當人類活動成為過去時,這些檔案便以歷史記憶承載體的身份留存和累積下來。然而由于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和活動內(nèi)容、形式的多樣化,檔案文件形成和積存數(shù)量逐漸呈現(xiàn)出一種爆炸性的增長趨勢。不同館藏結構和建構形式的檔案館的出現(xiàn)成了人類社會和檔案事業(yè)發(fā)展的必然?!叭R布尼茨所稱的‘紙面記憶已經(jīng)變成了一種獨立的體制……僅就公共檔案館而言,根據(jù)專家們的估計,幾十年內(nèi)發(fā)生了數(shù)量上的革命,它們增長了上千倍”。[5]檔案和檔案館之間存在著天然的聯(lián)系。因此,諾拉同樣也將檔案館視為具有象征意義的記憶之場。[6]檔案館是歷史檔案保管基地,可想而知,它的象征意義是由其館藏檔案所賦予的。單份檔案文件所反映的可能只是碎片、零散的歷史,而檔案館作為眾多檔案的聚集地,它利用檔案與社會間的實踐對應關系,以及各份檔案文件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清晰地揭示出國家—社會范圍內(nèi)的歷史發(fā)展脈絡,進而象征著國家—社會的整體歷史進程和國民意識變遷。

從諾拉對檔案和檔案館的表述中,我們可以認識到它們新的身份定位和社會功能。當今的檔案學界需要對檔案和檔案館在社會中所處的立場重新思考并調(diào)整自我認識。檔案不再僅僅是記錄歷史事實和社會活動的文本,它更是特定人群用以回溯歷史根源和集體記憶的線索。而檔案館在檔案記憶思想的引導下也逐漸轉(zhuǎn)換新的社會角色、承擔新的社會職能。檔案館作為一種典型的記憶之場,它存在的理由是將其象征意義最大限度地封鎖在固化的場域之中,讓已經(jīng)或正在流逝的時間暫時靜止下來,讓無形的東西有形化,從而鞏固記憶減緩遺忘。[7]檔案館憑借其記憶象征性將觀者代入到特定的歷史場景當中,以達到傳達歷史價值觀念、維系某個風俗習慣或者延續(xù)某種情感認同的目的。檔案館不再是被動接收和保管檔案文件的國家輔助性機構,它已然演變成為一個主動存儲、傳承、建構和控制檔案記憶的場所,憑借其天然的權威地位在國家—社會范圍內(nèi)發(fā)揮傳揚歷史記憶和文化知識的作用。

2國家權力形塑了檔案“記憶之場”

諾拉對法國大革命爆發(fā)前后的檔案工作作了詳細闡述,并高度重視權力在檔案、檔案館演化為“記憶之場”中的運作力量。他在書中借用拿破侖的話“一個優(yōu)秀的檔案學家比一個優(yōu)秀的炮兵部隊指揮對國家更有用”[8],來說明“檔案始終只是王室的私有財產(chǎn),只用于十分功利主義的用途”“檔案工作者們無論想表現(xiàn)得多么獨立,始終只是權力的忠實附庸”[9]。檔案工作者本身不得不生活在一個受主流意識主宰和控制的時代,其處于國家權力的末梢,在檔案鑒定、歸檔、保存和利用工作中需要時刻貫徹執(zhí)行國家政府的意志。檔案和檔案工作作為國家權力的附庸,一方面,體現(xiàn)在檔案收集保存范圍上,檔案工作者僅“保存關乎王室權威和統(tǒng)治的文書,為王室儲備涉及權力與權利的法律文件”[10],另一方面,還體現(xiàn)在檔案提供利用服務上,如克日什托夫·波米安所言,“在古代法國,資料交流在最好的情況下被視作一種恩賜與奢求,要經(jīng)歷繁復的程序,而且常常無果而終”[11]。因此,經(jīng)由檔案工作者建構的檔案記憶自始至終都是維護國家權威統(tǒng)治的產(chǎn)物和工具,檔案記憶屬于國家。檔案保存地點向政府內(nèi)部的遷移、對檔案收集范圍的限制以及中央保管機構的建立等都是源于君主制政權勢力對公民思想意識的嚴格把控。這樣保守刻板的做法一直持續(xù)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爆發(fā),才被逐漸瓦解和攻破?!按蟾锩剂艘豁椈驹瓌t:檔案屬于整個國家,應當供每位公民使用”[12],這才使得“公共檔案”理念在實際工作中得以落實和體現(xiàn)。

但人們對于法國大革命在檔案工作領域做出的改革仍存在巨大爭議,并未對此達成一致觀點。在法國大革命之后,“‘歷史性檔案歸于國家圖書館;對國家行政與訴訟有用的檔案被保存起來;而‘無用的文件將被出售,有關‘暴政與迷信的檔案則要鄭重銷毀”。[13]因此,“正如羅貝爾-亨利·博迪耶指出的那樣,大革命并不意味著與傳統(tǒng)檔案觀的徹底決裂,相反,它甚至為傳統(tǒng)加冕。檔案公開的原則存在于從君主制合法性向國家主權的過渡過程中,它并不意味著放棄國家政府的特權”。[14]法國大革命雖然允許檔案向社會公眾開放并提供利用,但仍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其為國家統(tǒng)治者服務的性質(zhì)。

諾拉的上述論述揭示出如下國家檔案記憶觀:即無論在哪個時期,檔案的收集、鑒定、保存和開放利用工作始終都為國家政府所把握和掌控。檔案記憶歸根結底是在國家權力操控下建構而成的產(chǎn)物,也是維護統(tǒng)治階層核心利益和控制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有效工具。這種觀念體現(xiàn)出后現(xiàn)代主義思想的影響,動搖了檔案原始性、真實性和客觀性的傳統(tǒng)定位,促使人們重新思考和審視權力運作在檔案“記憶之場”構筑過程中的具體影響。

3“記憶之場”誘發(fā)了當代檔案強迫癥

作為記憶凝結之所,“記憶之場誕生并維系于這樣一種意識:自發(fā)的記憶不再存在,應該創(chuàng)建檔案,應該維持周年紀念活動……對文件進行見證”[15]。諾拉在《記憶之場》中指出,要對真實的記憶和已經(jīng)轉(zhuǎn)變成歷史的記憶抱有一種清晰的差別意識。真實的記憶“今天已經(jīng)隱藏在行為和習慣中,隱藏在傳承無聲知識的職業(yè)中,隱藏在身體的知識中”[16],這是一種無意識的、不自覺的直接記憶。直接記憶的傳承具有一定的自發(fā)性和內(nèi)隱性,往往在人們?nèi)粘5闹w動作和語言交流中得以實現(xiàn)。而轉(zhuǎn)變成歷史的記憶“是自覺的,有意識的,它被視為一項責任來經(jīng)歷,不再具有自發(fā)性”,[17]諾拉又將其稱為間接記憶。從直接記憶到間接記憶的轉(zhuǎn)變,事實上是一種“檔案化”的過程,是有意識地將歷史痕跡留存下來的過程。就作為責任的記憶而言,一面是根源、身份、歸屬感,一面是疏離、斷裂、陌生感?!坝洃浿畧觥钡南笳髋c功能意義恰可回應人們對過去流逝的恐慌、痕跡的迷戀?!皻w檔,歸檔,總得留下點什么!”[18]人們也由此患上了檔案強迫癥,自下而上的歷史如口述史的興起也就不足為奇了。

時空無限的變遷流逝和人類有限的壽命二者之間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造成了不同代人記憶斷層和歷史遺忘的現(xiàn)象。人類活動總是隨著實際利益需求的滿足而轉(zhuǎn)瞬即逝。一個活動一旦完成,它就不再存在。那么關于該活動的記憶該如何傳承給后世呢?對此諾拉指出,“記憶的內(nèi)在體驗越是薄弱,它就越是需要外部支撐和存在的有形標志物,這一存在唯有通過這些標志物才能繼續(xù)?!盵19]記憶的傳承和延續(xù)需要人們有意識地借助可以持續(xù)存在的外部物質(zhì)來實現(xiàn),如馬賽曲、埃菲爾鐵塔、萬里長城、圓明園、博物館和檔案(館)等。只有通過制作形成并且有意識地保管現(xiàn)實可觸及、可感知的象征物并利用其教化后代,該歷史文化才能形成人們世世代代的慣例和準則。換而言之,傳承歷史文化首先需要依靠人們有意識、有目的地把握象征物的客體實在性和穩(wěn)定持久性。

檔案因其具體直觀的歷史記錄在眾多標志物當中脫穎而出,承擔起了傳承記憶的重任。諾拉認為,“檔案強迫癥影響著當代人,它既想完整地維持當下,又想完整地保存過去。迅速而決定性的流逝意識與對當下確切意義的焦慮、對未來的不確定感結合在一起,并賦予最微不足道的遺跡、最細微的證物潛在紀念物的榮譽”[20]。檔案記錄通過將社會記憶外顯化和固態(tài)化,取代了人類大腦記憶機制,使歷史記憶能夠脫離形成者而穩(wěn)定持久地存在,進而跨越漫長時空傳承給沒有親身經(jīng)歷過和體驗過該歷史事件的后代。因此,檔案的形成和保管是保障歷史文化傳承的前提條件,是后世建構社會記憶的重要基石。人們今天所稱的記憶,實際上是由龐雜巨型的檔案資源庫所構成的。[21]

而在另一方面,對歷史根源性和連續(xù)性的追求、對未來的茫然無措以及對社會失憶的巨大恐慌導致人們無限度地形成檔案。人們已經(jīng)不再將記憶傳承的希望寄托于不穩(wěn)定、無意識的個體化實踐,而是對穩(wěn)固可靠的檔案介質(zhì)產(chǎn)生過度依賴情緒?!叭藗兘逛N毀,將所有東西都立為檔案,紀念物的領域被不加區(qū)分地擴大,記憶的功能病態(tài)地膨脹,這種功能與對記憶失落的焦慮緊密相連,于是各種記憶機構也就相應地強化了?!盵22]檔案數(shù)量的急速擴張導致檔案意義和地位的變化?!八辉偈墙?jīng)歷過的記憶的多少帶有目的性的殘留,而是失落的記憶的有意識的、有組織的分泌物”。[23]關于這一檔案生產(chǎn)的轉(zhuǎn)變的后果,諾拉甚至稱之為“歷史化記憶的恐怖主義”[24]。面對著檔案漫無邊際、不加限制的制作和留存現(xiàn)象,諾拉敏銳指出,對于檔案學者而言,其職業(yè)關鍵在于“審慎的銷毀藝術”[25],這也為探討遺忘引出了線索。記憶的另一端即使遺忘。作為讀者的我們需要反思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zhì)及其帶來的社會影響。身份、記憶、遺產(chǎn)三者相互交織,已成為“當代意識的三個關鍵詞”[26]。在傳統(tǒng)的民族—記憶更多以遺產(chǎn)—記憶的形式進入全球化視野時,我們更需關注檔案記憶如何以記憶遺產(chǎn)的形式加以再現(xiàn)和表達。

4史學研究重構了檔案“記憶之場”

諾拉的歷史—記憶觀對檔案記憶與史學研究二者關系的考察有著深刻的啟發(fā)價值。他延續(xù)了哈布瓦赫將集體記憶與歷史區(qū)分開來的思想,認為歷史與記憶存在對立性的顯著區(qū)別,事實上,諾拉正是在歷史與記憶的拉斷、歷史對記憶的控制中引申出了為歷史學家所忽視的當下記憶之場。諾拉在“檔案效應”一節(jié)中明確說明了檔案學與史學二者之間存在緊密的聯(lián)系。他指出,“當代提出的最新問題根源于最古老的文獻資料。因其誕生條件,批判歷史學長期保持著一種文獻情結,甚至直至今日都可能還未擺脫這種情結?!盵27]“契約、文書、契據(jù)集很長時間以來都是史學家‘象征資本的核心。檔案不僅強加了一種‘起源的困擾,而且還強加了一種對‘資源的借代性使用?!盵28]一直以來,人們將檔案學認定為史學的輔助性學科,將檔案視為史學研究的重要信息資源。檔案所涉及的范圍之廣和數(shù)量之多為歷史學科的建設提供了有力的幫助,其最大的效應在于“它所引發(fā)的歷史類著作的數(shù)量突然甚至可以說是爆炸性的增長”[29]“這種數(shù)量的變化只是史學擴大化的一個表面現(xiàn)象,這一擴大化由檔案引起又由檔案提供支持,后者自始至終地貫穿了整個過程。檔案的內(nèi)容如此寬泛甚至無邊無際,因此史學家們長期滿足于汲取檔案中已明確記錄的內(nèi)容也就不足為奇了?!盵30]

但諾拉也明確指出檔案學與史學之間雖然存在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但二者并不等同。他認為,史學從本質(zhì)上而言并不是對歷史事實的客觀表述,也不是對檔案文獻的照搬利用。他將檔案資源在史學研究中的使用情況分為兩種:“在第一種情況下,盡管作者充分運用了‘資源,但也只是對傳統(tǒng)的一種復制;而在第二種情況下,作者對資源抱著懷疑態(tài)度,有目的地進行了重新建構,也就進入了批判與研究的范疇。一切被稱為‘實證主義的歷史學都經(jīng)歷了從第一種向第二種的過渡,亦即敘述性資料和文獻檔案之間的區(qū)分?!盵31]敘述性資料與文獻檔案的區(qū)別,清晰地揭示出了檔案學與史學之間存在的聯(lián)系和界限。檔案作為有意識累積的人類活動的原始歷史記錄,為史學研究提供重要資源,使歷史學家得以在此基礎上進行主觀能動的組織和闡釋。

歷史學家雖然總是宣稱要確立一個絕對真實的、完整的歷史,但事實上再現(xiàn)的仍是體現(xiàn)個人歷史價值框架的個別化記憶。“科米納不知道自己搜集的只是一種王朝記憶,拉波普里尼埃不知道自己撰寫的只是法國人的記憶,博須埃寫的只是基督教和君主制的記憶,伏爾泰描述的只是關于人類進步的記憶,米什萊的筆下只是關于‘人民的記憶,拉維斯的作品則僅僅是有關民族的記憶。”[32]歷史學家以其主觀能動性不斷修正和擴展檔案史料的意義內(nèi)涵,從而使歷史表述能順應當下的主流價值觀念?!罢麄€史學傳統(tǒng)的發(fā)展都表現(xiàn)為對記憶的規(guī)范化和自發(fā)的深化,表現(xiàn)為對過去的完整無缺的重構?!盵33]某種程度上,這也體現(xiàn)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全球史學研究的一種“記憶轉(zhuǎn)向”。

不可否認,檔案對史學的建設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歷史學家“將檔案提升至真理之保障、科學性之標準的地位,最后又賦予其證據(jù)般的明確權威性”。[34]他們所從事的史學研究是在檔案的基礎上進行挖掘、加工、組織和整合,從而建構記憶的過程。史學是客觀歷史事實和主觀現(xiàn)實意識二者相結合的產(chǎn)物,并且總是隨著人們認知程度的變化而呈現(xiàn)出隨時擴充或刪削檔案記憶內(nèi)容的動態(tài)。因此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qū),檔案歷史記錄都有特定的象征意義,而這種象征意義就是特定時代框架和特定社會范圍內(nèi)所達成的記憶的一致性。諾拉就認為,正是在近代民族—國家意識主導下,拉維斯的27卷《法國史》如大熔爐般實現(xiàn)了“檔案的普遍真理性以及民族的特殊真理性”[35]的融合,成為法蘭西民族的經(jīng)典“記憶之場”。而同樣作為鴻篇巨著的《記憶之場》,回應的則是“全球化、民主化、大眾化和媒體化”[36]下法國民族—記憶面臨消解乃至趨向扁平化遺產(chǎn)記憶的挑戰(zhàn),其歷史敘事的關鍵不在于對史實的考索,而在于縷析其何以傳承、再現(xiàn)、重構為當代形態(tài)的“記憶之場”。

諾拉在《記憶之場》一書中大致提出四個層次的檔案記憶思想,分別是在“記憶之場”視域下對檔案和檔案館的本質(zhì)分析、對國家檔案記憶觀的論述、對當代檔案強迫癥機理的探索以及對檔案記憶與史學關系的研究,從中不難看出諾拉本人對檔案記憶研究的持續(xù)關注。他的檔案記憶思想主要服務于“記憶之場”理論的闡述,并深受二戰(zhàn)后法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和史學研究影響。盡管諾拉也曾慨嘆這一概念在廣泛傳播、運用中有縮減為狹義物質(zhì)場所的傾向,“因試圖包羅萬象,結果變得一無所指”[37],但“記憶之場”所富含的創(chuàng)新性思想,以及諾拉對歷史、記憶與檔案的深刻闡述,無疑對檔案記憶研究有著深刻的啟發(fā)和引導價值。本文僅從“記憶之場”角度略概其要,其豐富內(nèi)涵不止于此。我們有必要深入挖掘諾拉的檔案記憶思想,為后續(xù)的檔案記憶研究提供支撐力和持續(xù)注入思想活力。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檔案記憶再生產(chǎn)研究”(項目編號:19BTQ093)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釋與參考文獻

[1]孫江.皮埃爾·諾拉及其“記憶之場”[J].學海,2015(3): 65-72.

[2][3][4][5][6][7][15][16][17][18][19][20][21][22][23][24][25][32][33][36][法]皮埃爾·諾拉.記憶與歷史之間:場所問題.黃紅艷,譯.[M]//皮埃爾·諾拉.記憶之場:法國國民意識的文化社會史.孫江,編.黃紅艷等,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76,10,12-13,13,20,21,11,12,12,14,12,12,13,13,14-15,15, 13,7,6,4.

[8][9][10][11][12][13][14][27][28][29][30][31][34][35]皮埃爾·諾拉.拉維斯的《法國史》:對祖國的敬愛.胡蝶,驁龍,施雪瑩,譯.曹丹紅,校.[M]//記憶之場:法國國民意識的文化社會史.孫江,編.黃紅艷等,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405,405, 405,406,407,406,407,408,409-410,410,411,410,412,400.

[26][法]皮埃爾·諾拉.紀念的時代.查璐,譯.曹丹紅,校.[M]//皮埃爾·諾拉.記憶之場:法國國民意識的文化社會史.孫江,編.黃紅艷等,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64.

[37][法]皮埃爾·諾拉.如何書寫法蘭西歷史.安康,譯.黃紅艷,校.[M]//皮埃爾·諾拉.記憶之場:法國國民意識的文化社會史.孫江,編.黃紅艷等,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74.

抚松县| 彰化市| 盐城市| 阿鲁科尔沁旗| 松溪县| 泰州市| 芮城县| 沅陵县| 宁夏| 沛县| 德昌县| 即墨市| 镇康县| 论坛| 太仆寺旗| 吉首市| 宁强县| 巧家县| 泾源县| 玉门市| 赫章县| 腾冲县| 仁化县| 涡阳县| 兴和县| 疏附县| 玉林市| 安平县| 广东省| 太保市| 武汉市| 剑川县| 岱山县| 都兰县| 乾安县| 云梦县| 临潭县| 连南| 商南县| 稻城县| 雷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