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冬玲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研究學生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會學”“愛學”、掌握學習方法,進行有效的學習。在教學中,要真正讓學生從單純的“接受學習”轉變?yōu)椤敖邮軐W習”與“發(fā)現學習”的有機結合,積極實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發(fā)揮教師角色的作用下培養(yǎng)孩子們自主學習、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數學來源于生活,同時應用于生活。數學學習是知情合一的學習,它旨在讓學生通過手腦并用的探究活動,增進對知識的理解,體驗探索的樂趣。自主探究性學習,是教師積極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一種課堂學習模式,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全程參與探索發(fā)現、主動實踐、合作交流、自主獲取知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眾所周知,小學生好奇心、求知欲強,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抓住這一心理特征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主嘗試,積極探索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發(fā)現和總結規(guī)律,為學生搭建探索的空間,營造主動“學”的機會,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探索中學習。
二、增加學生實操機會
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提高學生對社會的實踐水平是小學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實踐證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入動手操作活動,既能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保障學生教學主體地位,又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在數學教學中,伴隨著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用語言來表達操作、思考的過程,強化實踐引起的形象思維,幫助學生用語言對實踐結果進行認真總結。教師要讓學生說想法、說做法,學生通過語言的內化與輸出,完成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化,抽象概括出規(guī)律、公式、法則等,從而擺脫對直觀現象的依賴,使具體動作思維逐步向邏輯思維轉變。
例如,在教學圓的半徑有無數條時,我設計了“看誰在20秒內畫的半徑多”的比賽活動。20秒后我提問,“你畫了幾條?”“5條?!薄?條。”“有沒有更多的?”我問?!?4條?!币粚W生回答。為此,我問這個畫得最多的學生:“如果沒有時間限制,你能畫幾條半徑?”
簡單的操作與對話,“圓的半徑有無數條”的概念在學生的頭腦中自然就形成了。但我并沒因此而停止,而是引導學生回憶剛才的操作及對話,讓學生說說由操作得到的啟發(fā)和對話中的思維變化,最后歸納出“圓的半徑有無數條”的理論。為此,課堂在輕松活躍的氛圍中,學生經歷了操作感知——建立表象——理性認識的過程,把外部活動逐步內化為智慧活動。
三、引導學生遷移類推
每一個學生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潛在的類推遷移思維能力,這種能力要求教師在具體的數學教學活動中去發(fā)掘,而且在學生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要得到充分的體現,這樣才能在實踐運用中培養(yǎng)學生的類推遷移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和指導學習方法,還應指導學生學會抓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要矛盾,學會遷移和類推、觀察與比較、整理與歸納,借助實驗、圖示等直觀方法解決問題,培養(yǎng)自學能力。如,學習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時,教師可先讓學生回憶長方體、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總結其推導方法都是借助剪拼把圖形轉化,化未知為已知,并引發(fā)學生進行思考:要推導圓的面積計算公式,除以上策略外,還需解決什么問題呢?(化曲為直、化圓為方)這時才讓學生動手實驗:把圓切分為16個相同的小扇形,拼成近似的長方形,從而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
四、培養(yǎng)學生思考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應特別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例如,在教學“用三步計算解決問題”時,這種題型有兩種解題方法,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根據課本提示,討論出兩種不同的方案,然后將學生分成兩組進行檢驗,期間學生們提出了不同的問題,都通過小組討論中解決了。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一起歸納兩種解題方法的異同,由此讓學生體會到了“殊途同歸”的妙處。通過這樣的教育,不僅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而且能使學生在解題時,不斷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并進行獨立思考。只要學生把小組討論和老師點撥有機地結合起來,再運用轉化的思想,就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思考能力,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享受到成功的樂趣。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