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艷
前段時間,我觀摩了一節(jié)《紫藤蘿瀑布》的研討課,其主要流程如下:
1. 導入:花與人的友好關系體現(xiàn)為兩類,一類是花解人語,一類是人解花語……思考這篇文章屬于哪一種類型,你的依據(jù)是什么?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合作探究:
(1)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按什么順序對盛開的紫藤蘿進行描寫?
(2)舉例說明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辭方法,作用是什么?
(3)從哪些內容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4)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景中有情?請試作分析。
(5)本文對景物的描寫生動而細致,這源于作者怎樣的功力,對你有怎樣的啟示?
3. 釋題明理:
(1)你如何理解題目中“瀑布”的含義?作者借本文在表達什么?
(2)根據(jù)學生的反饋,解析“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3)練習:人們往往賦予花木以象征意義,將下列花與其象征意義用直線連接起來。(略)
4. 對比讀《好一朵木槿花》:
(1)文章開頭先寫小園中的其他幾種花有什么作用?
(用襯托的手法來突出木槿花的堅強、勇敢、不嬌氣)
(2)題目流露出作者對木槿花的由衷贊美,作者說木槿花尤其是這朵木槿花“好”的理由是什么?
(3)經(jīng)驗反饋:
a. 文中哪些語句引起了你的共鳴?談談體會。
b. 你認為哪些景物描寫得最好,試著仿寫幾句。
c. 讀了這兩篇文章,你認為應當怎樣對待人生的挫折與不幸?
執(zhí)教教師具有非常好的語文素養(yǎng),但一節(jié)課40分鐘下來,沒有完成預設任務。我與其組內教師深入交流了這一課的教學,再次討論了本課所在的單元目標,單元內幾篇課文的編寫意圖,課后習題的設計意圖,等等,最終一致認為其教學環(huán)節(jié)繁雜。于是,這位教師根據(jù)大家的意見作了三次修改,對教學目標進行精簡,將其教學目標最終確定為兩點:一是品味文章語言,感悟作者含蓄深沉的感情;二是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學習托物言志的文章是如何“托物”的,是怎樣“言志”的。其中目標二為重點。修改后的教學設計主要流程為:
1. 回顧文章內容。
2. 賞藤蘿:
精讀1~6段,圈點勾畫出描寫紫藤蘿的語句,邊勾畫邊思考:你認為這是一株怎樣的紫藤蘿?
3. 悟道理:
跳讀課文,十年前的藤蘿與如今的對比,作者悟出了什么道理?你怎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可結合自己的經(jīng)歷或見聞。
4. 明寫法:
探討寫景狀物的方法,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
本文作者是如何“托物”的,是怎樣“言志”的?
(“物”托得充分,“志”才更鮮明)
5. 拓閱讀:
(1)閱讀宗璞的《好一朵木槿花》,思考文中的“物”與“志”是如何體現(xiàn)的。
(2)閱讀一首小詩《苔》,用本課的“得”談談這首詩的特點。
作業(yè):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寫一種花,表達出其象征意義。
根據(jù)第三次修改后的教學設計,這位教師在另外一個班又執(zhí)教了一次《紫藤蘿瀑布》。結果這堂課的教學讓聽課教師眼前一亮,再次議課時,組內教師紛紛表示這堂課效果很好。
通過對比上述兩種設計思路,我們明顯可以看出,經(jīng)過修改后的教學設計簡化了教學環(huán)節(jié),減少了問題。推究起來,之所以能夠收獲高效扎實的課堂教學,“目標的聚焦”起到了關鍵作用。
一、教學目標為何要聚焦
俗話說“貪多嚼不爛”。僅僅40分鐘的課堂承載的內容是有限的,可是,很多教師往往在一節(jié)課內,要教的“點”過多,有很多“問題”要問——目標多。在有限的時間內,教師必然會加快教學節(jié)奏,導致學生沒讀完文本就被叫停,或是僅找?guī)酌麅?yōu)秀的學生回答問題,甚至直接由教師越俎代庖,看似課堂任務都完成了,實則是壓縮了學生最重要的讀書、思考的時間,學生只能走馬觀花,課堂教學效果自然無法保障。
針對此類問題,我們要踐行“一課一得”的理念。該理念指向課堂教學,要求目標必須聚焦。黃厚江老師指出,簡單就是有效,教學內容應該具體簡要,減去不必要的環(huán)節(jié),減去不集中、不該有的目標。王榮生教授也指出,只有教學內容相對集中,才能使學生學得相對透徹。
可見,精簡教學目標,使泛化的目標變得更具體、更集中,從而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是讓語文課堂教學增效的有效措施。教師要通過解讀教材,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目標進行合理取舍,選點突破。
二、教學目標如何聚焦
1. 理解教材編排意圖,明確“教什么”
《紫藤蘿瀑布》是統(tǒng)編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其所在的單元導讀中有這樣的提示:本單元學習托物言志的手法,體會如何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寫景狀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發(fā)對社會人生的感悟。
從單元導讀來看,“學習托物言志的手法”是本單元的一個重要目標?!蹲咸偬}瀑布》正是運用這一寫法的典型。其課后“積累拓展”第四題提出:與同學討論交流,上個單元學習的課文中是不是也有使用這種托物言志寫法的文章。第五題要求學生在課外找作者宗璞的其他寫景狀物散文進行比較閱讀,如《丁香結》《好一朵木槿花》等,發(fā)現(xiàn)這些作品有什么共同的特點,此題也是圍繞托物言志的寫法設置的。而本單元的第二篇課文《一棵小桃樹》為自讀課文,也是托物言志的散文。文后的“閱讀提示”中“本文與《紫藤蘿瀑布》在寫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的提示性思考,同樣指向“體會托物言志寫法”。
由此推斷,教材編者的意圖即用《紫藤蘿瀑布》來實現(xiàn)單元導讀中的“學習托物言志的手法”目標,用第二篇《一棵小桃樹》來進一步學習這種手法,讓學生體會如何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寫景狀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發(fā)對社會人生的感悟。
基于上面所述,《紫藤蘿瀑布》的教學設計中,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應該作為一個聚焦的核心目標,問題設計、能力發(fā)展訓練等都圍繞這個目標進行。而這位教師在第一次設計的教學流程中,幾個環(huán)節(jié)之間缺少一個核心目標的統(tǒng)領。因此,一堂好課首先目標是要聚焦的。
2. 從學情需要出發(fā),因學施教
教學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發(fā)展,因此教學必須從學情需要出發(fā)來分析教學的起點,確定教學的終點。教學目標的設計只有在學生已有起點的基礎上,確定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才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發(fā)展。目標與學生實際的吻合度越高,教學就越具有針對性,這樣才能確保教學的有效性。其實,低效的教學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學情分析預設不佳導致的。
一些教師在課堂上總是追求面面俱到,有些課甚至是按照文本先后順序碰到什么教什么,唯恐遺漏某個教學點。如這位教師第一次的教學設計中,關于描寫順序、修辭手法等,可不作為重點目標,因為七年級下學期時,學生已經(jīng)多次學過,無須再作為要點重復。其實,也正因為有的老師頻繁地在學生原有水平的基礎上重復某些“點”,才出現(xiàn)了有的學生一兩周甚至一學期不聽語文課也不會有什么影響的尷尬情況。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要考慮學情需要,心中始終有學生,教學設計才不至于變成走過場。學情需要,應該是一節(jié)課的基本出發(fā)點。
三、教學目標聚焦的策略
1.“例子”策略
“例子說”是葉圣陶對語文教材的科學定位:“學生聽說讀寫的培養(yǎng),教師不能空著手,得有所憑借。憑借什么?就是課本和選文?!苯滩闹忻恳黄倪x擇的文章,都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憑借。上面所述的教學案例中,對于完成“學習托物言志的文章是如何‘托物的,怎樣‘言志的”這一教學目標來說,《紫藤蘿瀑布》《一棵小桃樹》這些課文都是典型的、極好的“例子”。再如,可以用教材中《偉大的悲劇》作為學習瀏覽方法的例子,用八年級游記單元的幾篇課文作為仿寫游記的例子,用《登勃朗峰》《壺口瀑布》等一組文章作為學習寫景的例子等。
教材中的課文是各具特色的“例子”,是用來設計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憑借,值得細細學習鑒賞的東西很多。合理充分、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好這些例子,才會盡可能地發(fā)揮課文的作用,讓確定好的目標得以實現(xiàn),教有所得。
2.“整合”策略
整合,簡單地說就是通過調整重新組合,即由某一個教學價值點出發(fā),適當補充相關課程資源(教材內外均可),讓學生在比較分析中拓展視野,使認識更加充分、深刻。
語文教學要立足例子,但又不能僅盯例子,限于課文,因為比起浩瀚的語文海洋,它只是滄海一粟。整合的教學策略,可以實現(xiàn)課內向課外的遷移,培養(yǎng)學生的課外閱讀習慣,把學生的思考和目光引向更深遠的地方——經(jīng)典文或整本書。葉圣陶語文教學的基本思想為:把語文教材視為學生課外學習的基礎,要求學生從教材出發(fā),把從例子中學到的閱讀方法,遷移運用到課外的廣闊閱讀天地。
科學合理的整合,需要恰當?shù)剡x取切入點。這位教師的《紫藤蘿瀑布》第二次教學設計就是以“托物言志”為切入點的,整合了宗璞的另一篇文章和一首小詩,課文的閱讀是舉一,拓展到其他材料的閱讀是反三。就前面兩個教學設計在課堂上所呈現(xiàn)的效果來看,很明顯,采用整合策略的教學設計大大節(jié)省了課堂時間,有利于解決瑣碎講解分析課文的問題,從根本上優(yōu)化了課堂結構,使課堂更立體、更深厚。學生能在兩篇文章和一首詩的比較與系統(tǒng)思考中訓練思維能力,實現(xiàn)自主閱讀與運用的密切配合。這樣,從第一次教學設計的多個目標的面面俱到,到聚焦一個教學目標的學習,教學目標落實得更到位了,課堂也變得更高效了。
整合的切入點可以根據(jù)學情需要靈活選取。如可將《阿長與〈山海經(jīng)〉》《老王》《藤野先生》進行整合,學習詳寫、略寫;將《驛路梨花》《植樹的牧羊人》《羚羊木雕》整合,學習插敘;將《范進中舉》《劉姥姥進大觀園》整合,學習人物描寫技巧等。整合,賦予了語文課堂以廣度、深度。
3.“主問題”策略
雖然語文教學改革在逐步深入,可總有部分教師執(zhí)拗地困于原有的教學模式,放不開手腳?;蛘谜n都在教材內容上迂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多,一篇課文上了兩三節(jié)課還沒教完。結果,學生苦,教師也累,教學目標、任務都沒落實好。因此,教學設計刪繁就簡特別重要。
對比《紫藤蘿瀑布》的兩次教學設計,第二次的教學設計在聚焦目標的統(tǒng)領下,教師精心設計了這堂課的主問題,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凸顯脈絡,引領整節(jié)課的學習。如:“十年前的藤蘿和如今的對比,作者悟出了什么道理”“本文作者是如何‘托物的,是怎樣‘言志的”“文中的‘物與‘志是如何體現(xiàn)的”以及“用本課的‘得談談這首詩的特點”。這些問題都是直擊本課教學目標的主問題,不枝枝蔓蔓,不旁逸斜出,而且主問題串起了幾個大環(huán)節(jié),能臺階式地梯次向目標行進。這樣,學生才能有足夠的時間閱讀、思考和交流,學習才會深入。與本節(jié)課的目標沒有關系或者關系不大的問題,要果斷刪除,簡化教學流程。
4.“靜讀”策略
語文教育家崔巒指出,語文教學應靜下心來“潛心會文本”,切忌“把語文都講腫了”。語文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貌靜而思維活躍。語文課堂無須追求表面熱鬧,不要喋喋不休整堂問,要回歸傳統(tǒng),讓學生靜下心來讀書,這對語文學習而言非常重要,也是傳統(tǒng)的學習方法之一。學生有了真實的讀書過程之后,師生、生生思維碰撞時的“熱鬧”才會有價值。
總之,目標聚焦的語文課堂才更有效,有利于學生在某一點上拓展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切實提高各項語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