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陽明文化進校園”為例,倡導地方文化課程教學方法的有效性,闡述校本課程的教育教學策略,用“三動教學策略”實施地方文化課教學,豐富學生綜合實踐活動內容,發(fā)展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地方文化課;三動教學;綜合實踐;核心素養(yǎng)
筆者發(fā)現(xiàn),地方課程在許多學校的實施過程中并不合理,多數(shù)教師所開展的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停留在傳統(tǒng)教學中,并沒有行之有效的校本教材。為此,以“陽明文化進校園”為例,談談學校課程下校本教材教學的“三動教學”策略。
一、 突破教學常規(guī)——教育學習興趣小組聯(lián)動
通過建立學習興趣小組聯(lián)動的形式,突破教學常規(guī),有效提升地方文化課的價值。
(一)建立學習興趣小組間的互動,再現(xiàn)地方文化課特質
考慮地方文化課的特征:地域文化,地理知識,人文風貌,傳統(tǒng)文化,文物景觀等等,課程內容的多樣性,豐富性,特質性,建立學習興趣小組、文化社團,是實施地方文化課的基石。以“陽明文化”為例,通過組織學習興趣小組,探究和交流陽明文化的精神內涵,挖掘其當今社會的營養(yǎng)價值,教育意義,實現(xiàn)文娛、藝術再現(xiàn),能有效再現(xiàn)其精神內涵。
(二)促進校際興趣小組間交流,凸顯地方文化課異質
深挖陽明文化的內涵,通過活動,讓學生對自己的家鄉(xiāng)有深刻的認知,這就是綜合性學習——地方課程的價值所在。一縣之內,名勝文化景觀共享,傳播與發(fā)展優(yōu)秀文化的內容,可以立足于文化景觀的共性,撫育地方學生。校際交流可以借助于同課異構活動,教學教研活動,課題研究活動,形成地方文化課的區(qū)域互動,文化社團聯(lián)動等方式,促進學校、教師、學生之間的交流,彰顯地方文化課的異質,達成地方文化課創(chuàng)優(yōu)、創(chuàng)模的發(fā)展目標。
(三)內化學習興趣小組間認識,激活地方文化課教學
以地方文化課作為聯(lián)系學生的紐帶,通過學生對地方上的風物,人情,文化收集整理,進行綜合性實踐學習,凝練地方文化課中有營養(yǎng),有價值的部分,將現(xiàn)象上升為認識,將認識內化。組織學習小組、興趣小組讓他們利用課余時間搜集整理、調查研究,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反饋,處理他們在生活中,學習上的問題,并升華為課堂,教材,課題。
二、 開創(chuàng)教學模式——情景體驗教學主客互動
解放課堂教學形式,形成多目標、多途徑、多樣化的教學模式,發(fā)展情境體驗與課外教學互動的教學模式,彌補課堂教育時間的不足。
(一)走出教室,開掘教學的新天地
地方文化課并不是簡單的知識輸出,對學習主體的研究發(fā)現(xiàn),學生單純性積累知識遠遠不如在實踐運用下積累知識的成效高,開拓教室以外的教學空間,便是倡導教學與運用,知行合一的教學模式,教學融入了情境,教給學生體驗,教會學生在知識中沉淀和體悟,深化地方文化的撫育功能,涵養(yǎng)并根植了地方文化的精神。教師放手學生,學生主動學習,獨立完成,用知識的輸出倒逼學生情境體驗下的知識輸入。教師僅僅是監(jiān)督、參與、指導的角色,而不是地方文化課主導者,課堂的主導者在學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地挖掘出地方文化課發(fā)展的價值源泉。
(二)走出學校,開拓學習的新視域
對于地方文化課的理解,并不僅僅局限于地方文化課程,它應該是多樣性的學科課程間交互影響的實踐活動。以陽明文化為例,課堂教學時間比重少,如何充分摘出陽明文化的價值才是核心。“陽明文化——良知在我心”活動中,學生查閱書籍,了解王陽明先生的歷史、政治背景,認識“良知”“致良知”,學習良知的文學、哲學精神,再通過觀看電影,實地考察地理環(huán)境,深入陽明洞風景區(qū),組織學習陽明文化,身臨其境,體驗、感悟陽明先生的遭際與頓悟,明白“良知”內涵。
(三)走出教學,開創(chuàng)學習的新氣象
陽明文化地方文化課程去粗存精圍繞核心價值“知行合一”“致良知”進行探究。倡導地方文化課建設家校文化,開辦“綜合課堂(家長+學生綜合性主題班會課)”“親子課堂、文化課堂”等等,將地方文化課充分銜接生活,銜接更多教育對象,開創(chuàng)更多藝術形式(如凈心禪坐等),有效落實地方文化課教學內容,開創(chuàng)全社會學習的新風氣、新氣象。
三、 提質教學內涵——校本教材課題研究推動
以課題研究平臺為載體,為學生主體創(chuàng)設地方文化研究性學習的路徑,打造校本教材課題研究學習方式。
(一)研究學生校本教材認同感——編學生喜歡的教材
教師改變教學策略,教學的立足點回歸學生,在“校本教材”師生合力,編寫出學生喜歡的教材。形成多樣化校本教材風格,滿足各類學生學習的需要。
(二)組織學生對校本教材宣講——教學生喜歡的教材
如:陽明文化中《教條示龍場諸生》“立志、勤學、改過、責善”的重要論述,校本教材可作為教育教學的準繩,拓展延伸,結合學生實踐與生活體驗,進一步落實“知行合一”實踐“致良知”的文化精神。運用地方文化為底本建設校本課程,能促進教與學有機融合,增強校本教材使用的互動性。
(三)調動學生對校本教材運用——展示自己研究成果
以“陽明文化進校園”校本教材為例,既要考慮到了學校教師教學實際,也要關注到學生自主閱讀的需要,所選文本要圍繞著反映到王守仁被貶謫到修文這段時間的相關作品——龍場悟道,使教材能更直接,更直觀,更有效地接近學生,感知先賢在修文的生活狀貌及生活實景,讓教師在教學上能把握地方文化、人情風物、民風民俗等地域特質,從而實施有效教學。
地方文化課程,是常規(guī)教學開出的花朵。弘揚陽明文化精神,地方文化課程更應該沖鋒在前,不斷反思、實踐、總結,進而挖掘它的精神內核,提高心靈品質,敦厚民風教化,發(fā)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作者簡介:
李成文,貴州省貴陽市,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扎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