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
我走過千山萬水,驀然回首,你在那“燈火闌珊”處——長盛不衰的荊楚文化!
楚長廊文化燈組,引領我走進時空隧道。夢回大楚,在那里,我領略了八音齊全的音樂,婀娜多姿的舞蹈,義理精深的哲學,汪洋恣肆的散文,驚采絕艷的辭賦,恢詭譎怪的圖畫……
高冠廣袖、踽踽獨行的人兒,是你在呼喚屈子的游魂嗎?盤踞在荊楚大地的城墻是你卓爾不群的英姿嗎?
也許是因為燈光湖影的搖曳,一瞬間,我似乎聽見屈原在低吟淺唱“鳥飛返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丘”。可如今荊州大地的子孫們,有多少在外漂泊,有多少人妄自菲薄?古人云:父母在,不遠游,泱泱楚地、浩瀚文明,不正是我們靈魂深處的根?回來吧,游子,莫棄荊楚于不顧,用你們的才華與奮斗開啟新時代的篇章,用你們的熱血與激情鑄造楚都的新輝煌!
長袖飛舞,楚歌悠揚,張九齡“且訊籬下菊,還聆郢中唱”的贊嘆,彰顯了民間文化以及音樂的生命力。荊州以馬山民歌為代表的非遺項目,在保持荊楚風韻的基礎上,融入地方語言,生動再現(xiàn)了郢中“下里巴人”的文化場景,體現(xiàn)了楚文化的博大胸襟。這種與生俱來的特性,深深植根于荊楚大地的人民心中,為荊州的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了養(yǎng)分。如此,才有我們所看到的立體交通網絡和大產業(yè)的興起。
荊楚的榮耀,始于春秋時期,楚莊王飲馬黃河,問鼎中原,“車轂擊,民肩摩,市路相排突,號為朝衣鮮而暮衣弊”,為何偏遠之國能一瞬崛起?不得不歸功于早于商鞅變法的吳起變法,那是一次悲壯的,也是一次大膽的改革,閃耀著“篳路藍縷”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創(chuàng)造了歷史奇跡。如今荊州的地位不可與之前相較,但作為楚之源地,擁有著重回巔峰的潛力,乘龍高升、丹鳳朝陽燈組,正昭示著荊州欣欣向榮、前程遠大、蒸蒸日上的氣象!
穿梭在燈海中,我看見這塊非凡大地上,孕育著銳意進取、不斷開拓的創(chuàng)新精神,滋養(yǎng)著荊楚人民獨樹一幟的奮斗之氣,必將推動荊州這條騰飛的巨龍直上云霄!
【湖北省公安縣第二中學云帆文學社,指導老師:周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