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潔
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詞占有一定比例,絕句是其中最大的一類。
在小學語文常態(tài)課堂上,絕句的主要教學內容大致是識字、寫字、朗讀、理解、背誦和默寫。低年級這樣教沒什么不妥,但到了中、高年級,教師應在學生習得絕句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獲得語文知識與技能的累進性提升。
中、高年級的絕句教學如何教更有古詩的味兒,是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 教朗讀:找準節(jié)奏的“三四”變化
絕句教學,必須重視朗讀指導。絕句屬于格律詩,在字數(shù)、平仄、押韻上有著嚴格要求。朗讀指導時要幫助學生了解節(jié)奏,讀出韻律。具體的指導方法是突出節(jié)奏與變化。
1.找準節(jié)奏。五言絕句可使用“二三”節(jié)奏朗讀,比如“春眠/不覺曉”。七言絕句使用“二二三”的節(jié)奏朗讀,比如“碧玉/妝成/一樹高”。
2. 處理變化。不論是五絕還是七絕,如果四句都采用“二三”“二二三”的節(jié)奏朗讀,盡管它們在一句之內有細致的節(jié)奏變化,但四句節(jié)奏同一,持續(xù)到底,反復多遍的話也依然會產生板滯感。為避免板滯,我們在課堂上教古詩詞朗讀時,根據古詩詞平長仄短、依字行腔的吟誦規(guī)則,將絕句的第三、四句在朗讀上做些轉變。如“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坭雨聲——,花落/知多少”,就將第三句中的“風”刻意揚上去,“聲”刻意延長一些,第四句末“知多少”三字采用一字一頓的形式漸慢收尾。七言絕句《詠柳》也可以采用同樣的方式來處理朗讀。
二、教意象:注意感覺的集中統(tǒng)一
小學語文常態(tài)課堂上,教師為了讓學生把絕句讀懂,通常會引導學生結合注釋逐字逐句進行翻譯以促進學生理解。從學理上看,這并不可取。正所謂“詩無達詁”。一旦翻譯,詩的本體語言文字就發(fā)生變異,成為非詩。但在教學中,古詩又似乎不能不譯。文言并非白話容易理解,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方面也確實有困難。不解釋,小學生似乎就更難讀懂。
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是關注意象。我們來看朱熹的《春日》。
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要讓學生讀懂這首詩,逐字逐句翻譯恐怕無濟于事。依據《教師教學用書》的說法,朱熹這首詩表面上寫春日景象,實際上卻是表達對孔子的贊美。從字面上看,好像寫的是風光景物,但我們需要注意朱熹“尋芳”的地點是在泗水之濱。這個地方在朱熹寫這首詩的時候已經被敵人占領了,朱熹根本不可能去泗水之濱欣賞風光景物。詩中的“泗水”跟孔子有關系,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泗水一帶講學,教學生。因此,詩當中的“尋芳”大概是朱熹表明自己要追尋孔子的圣人之道?!叭f紫千紅”則可能是比喻孔子的學說非常有影響力。朱熹尊孔是事實,所以,他在《春日》當中將孔子的圣人之道比作催發(fā)生機、點染萬物的春風——這其實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詩??v看宋詩與唐詩之別,也大約可印證這一點:唐詩重情趣,而宋詩重理趣。
這首絕句,從題目“春日”開始,就是一個暖洋洋的意象。接下來的“勝日尋芳”“無邊光景”“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無一不散發(fā)著暖意?!叭铡薄肮狻薄皷|風”“春”,這些字詞不是隨便用的,有朱熹的匠心在其中。它們嵌在絕句內部,使四句中的意象形成集中統(tǒng)一的“溫暖”感覺,從而達到歌頌圣人講學使人“如沐春風”的目的。不關注《春日》這首絕句四句意象一貫到底的溫暖感覺,只是作字面上逐字逐句的翻譯,學生恐怕是不能感受到字面之下的理趣的。
絕句意象感覺的集中統(tǒng)一不是偶然的現(xiàn)象。它太過短小,不可能像長篇小說那樣以復雜多維的變化取勝。在最多28字的短章中,當四句中的意象都集中統(tǒng)一,能讓讀者更鮮明地感受到其表達秘妙。很多絕句在表達上有這樣的追求:寫“美”,就一美到底,比如《詠柳》;寫“思”就一思到底,比如《夜書所見》;寫“愁”就一愁到底,比如《秋浦歌》;寫“樂”就一樂到底,比如《早發(fā)白帝城》。
三、教聲韻:探析文字運用的秘妙
沒有哪一種文學文本像詩這么講究聲音。從南朝沈約提出“四聲八病”,到唐朝產生律詩,再到宋朝李清照在《詞論》中提出“不諧音律……則不可歌矣”,都可以看出中國古詩對聲音質感的追求是非常執(zhí)著的。下至用平聲,還是用仄聲,選用什么韻,都有講究。為什么如此苛刻?是因為“文字的意義,在它的聲音里”。朱光潛先生在《詩論》中以《江南》為例,闡釋了聲音對詩歌表情達意所起的作用。他說:“……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前三處連用平聲字東、西、南描摹魚兒慢游的情態(tài),最末一句用‘北這個短促的入聲字作結,恰似魚兒擺尾消失不見,魚戲戛然而止。聲音的綿長與短促形成對比,其中就有情趣?!?/p>
聲音對于絕句表達情感的影響,學生不僅要憑借朗讀去感覺,也要依靠教師去引導。
依據徐健順先生的研究,平上去入各有表情達意的功能。入聲可以表達壓抑、痛苦、決絕、快速、輕靈、輕快、突然的情味。《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第一句開頭的“碧”“玉”兩字就是入聲字。由于入聲的短促,結合意象的韻味,就生出驚喜、訝異的聲音感覺:這棵柳樹,美得真是令人驚奇!
絕句的字音表情,學生需教師引導才能感覺得到。上面所引朱光潛先生《詩論》中《江南》一例,末字如若教師不讀作短促入聲,學生就不大能充分感覺這首詩在聲音方面所表達出的趣味。
字的聲音影響詩的情感,但從學生一端來看,只能是“感覺到了才能理解到,理解到了才能更加深刻地感覺到”。怎么通過朗讀、吟誦讓學生直覺絕句的情感,是語文教師需要努力的地方。
依據絕句自身的體式特征來教朗讀、教意象、教聲韻,學生對于絕句的認識和理解可能會更為澄明和深廣,絕句教學也可能會因此而更有古詩的味道。
(作者單位:廣東東莞市寮步鎮(zhèn)香市第一小學)
責任編輯 楊壯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