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宜
(中鐵隧道股份有限公司,河南 鄭州 453000)
文章依托鄭州新力電廠異地遷建2×660MW機組送出工程,詳細闡述了頂管穿越徐蘭客專工程的施工工藝,對該施工工法做了系統(tǒng)性的總結,總結該工法施工的優(yōu)越性和不足點,對以后類似工程施工提出指導性的意見和工程借鑒。
(1)工程概況。交叉段位于鄭州市二七區(qū)徐蘭客專與西四環(huán)交叉口東側50m處,徐蘭客專南北兩側。自3#接收井至4#接收井(KN1+117.79~KN1+221.65)總長為103.86m,采用頂管施工。頂管采用DN3500的鋼筋混凝土Ⅲ級涵,隧道長92.5m,采用直徑4240mm泥水頂管機施工。(2)頂管隧道與高鐵位置關系。里程KN1+161.65處穿越徐蘭客專,穿越段隧道頂埋深10m,位于徐蘭客專739#~740#橋墩之間,交叉里程K581+241.524,區(qū)間設計列車速度目標值為350km/h,雙線無砟軌道,線間距5.0m,行車47對,穿越處鐵路位于直線段。隧道與橋梁關系如表1所示。
表1 隧道與橋梁關系
(3)工程地質概況。特殊巖土主要為雜填土、砂質黃士。①雜填土(Qm):黃褐色為主,以砂質黃土為主,松散,稍濕,一般厚度1.0~2.0m,主要分布在既有鐵路下,Ⅱ級普通土。②砂質黃土(Q2+p):黃褐色,稍密,針孔及蟲孔發(fā)育,局部含少量砂粒,夾黃土狀粉質黏土、細砂薄層,一般厚度5.0~6.0m,Ⅱ級普通土,為非自重濕陷性黃土,濕陷性等級Ⅰ級輕微,濕陷厚度一般為表層5m左右。頂管區(qū)間隧道范圍內主要地層為粉質黏土、細砂層。
(1)頂管隧道埋深為10m,隧頂距承臺最近距離6.47m,掘進對橋墩沉降影響極大,控制橋墩沉降是本工程重點。(2)徐蘭高鐵已投入運營,施工前應對既有鐵路進行檢測,可知頂管隧道引起徐蘭高鐵738~741號墩間橋墩沉降、墩頂位移和樁基力學結果,應依據(jù)結果采取合理的工籌組織。(3)下穿鐵路高架前應對隧道施工、運營期間對高鐵的影響做安全評估,方案評估可行,并得到鐵路相關部門備案后方可實施。(4)施工各階段對鐵路橋墩變形觀測,驗證和校核理論計算結果,并根據(jù)觀測資料分析,判斷鐵路橋梁變形,對鐵路運營安全進行預警。對觀測變形超標的橋墩,分析產生原因,提出整改措施,保證鐵路運營安全是本工程重點。
(1)始發(fā)和接收端頭加固施工。為保證頂管始發(fā)端及接收端土體的穩(wěn)定,防止土體塌方,在頂管始發(fā)端及接收端采用三道雙重管高壓旋噴樁,樁徑70cm,咬合20cm,間距50cm。以確保頂管機安全、順利、快速實施和高鐵高架兩側土體穩(wěn)定。高壓旋噴樁設計采用P.O42.5級普通硅酸鹽水泥,水泥漿液的水灰比0.8~1.2,提升速度應控制在10~30cm/min。壓力控制氣壓宜大于0.7MPa,高壓水壓力宜大于20MPa,流量應大于30L/min。工程開始實施前,進行了3組工藝性試樁,根據(jù)試樁,提升速度在25cm/min時,在20MPa壓力下水泥參量可以滿足設計要求。
(2)頂管掘進過程控制。①掘進前準備。頂進井設置管道軸線控制樁和臨時水準點,以便復核頂管軸線和頂進井位置是否移動。頂進前,準確測量機頭掘進中心的軸線和標高偏差,作好原始記錄。機具內,安裝傾斜傳感器,動態(tài)檢測機頭的水平狀態(tài),控制機頭的選擇和糾偏。導軌要有足夠的剛度,且安裝焊接牢固,安裝后的導軌軸線和標高誤差小于2mm;主頂油缸和后座的安裝要滿足牢固要求,水平和垂直誤差小于10mm。做好鐵路橋梁、墩的監(jiān)測工作,收集下穿前鐵路橋梁、墩初始監(jiān)測數(shù)據(jù),為后續(xù)施工監(jiān)測分析提供基礎數(shù)據(jù)。根據(jù)批復的施工計劃合理安排掘進,與鐵路局各個部門建立有效應急機制。施工前辦理鄰近營業(yè)線審批手續(xù),與工務段簽訂安全協(xié)議,按照鐵路部門要求的施工天窗期進行施工。②掘進參數(shù)設定。以減少對地層和既有鐵路橋梁擾動為原則,通過對掘進參數(shù)的計算值進行分析總結,下穿鐵路段按照正常掘進參數(shù)的80%進行設定??偼屏?000~1200t,頂進速度10~13mm/min,泥漿黏度3~3.5s,切口水壓力0.17~0.25MPa。③頂管方向控制。由于所選機頭本身所具有的方向誘導裝置,糾偏操作就變得簡單易行,操作員只要通過糾偏動作,始終保證激光點在光耙的中心既可。在每一循環(huán)頂完結束后,從洞口重新對管道內控制點進行引測和復測,并及時復核管道姿態(tài),及時進行糾正,確保軸線滿足設計要求。
(1)監(jiān)測范圍。本項目檢測范圍為電力隧道與高鐵交叉工點,盡量使用橋墩原有變形監(jiān)測基點,具體監(jiān)測范圍為徐蘭客專738~741號橋墩。同時還應在頂管掘進過程中對地面進行檢測。(2)監(jiān)測方法、頻率。橋梁變形監(jiān)測采用自動化監(jiān)測方法,橋墩沉降及變形監(jiān)測按照固定的觀測路線和觀測方法進行,觀測路線必須形成附和或封閉線路,使用固定的工作基點對應沉降及變形監(jiān)測點進行觀測。變形測量精度要求為:垂直位移測量,變形觀測點的高程中誤差為0.5mm、相鄰變形觀測點的高差中誤差為0.3mm;水平位移觀測,變形觀測點的點位中誤差為1.5mm。(3)控制標準。根據(jù)《公路與市政工程下穿高速鐵路技術規(guī)程》(TB 10182-2017)規(guī)定,橋墩監(jiān)測報警值可取橋梁墩臺頂?shù)奈灰葡拗?,墩臺頂位移限值為有砟軌道:橫向縱向水平位移、豎向位移均為3mm;無砟軌道:橫向縱向水平位移、豎向位移均為2mm。
通過對高鐵橋梁、墩的監(jiān)測可知頂管隧道引起徐蘭高鐵738~741號墩間橋墩沉降、墩頂位移和樁基力學參數(shù)結果,具體參數(shù)如表2~表4所示。(1)根據(jù)橋梁基礎沉降結果:頂管隧道施工引起墩頂最大附加沉降為0.39mm,最大附加差異沉降為0.28mm,滿足《公路與市政工程下穿高速鐵路技術規(guī)程》(TB 10182-2017)中墩臺頂位移不大于2mm的規(guī)定;最大累計工后沉降為2.69mm,最大累計工后差異沉降為0.78mm,累計工后沉降與相鄰墩臺沉降差滿足《高速鐵路設計規(guī)范》(TB 10621-2014)中墩臺均勻沉降不大于20mm,相鄰墩臺的沉降差不大于5mm的規(guī)定。(2)根據(jù)橋梁墩頂位移結果:墩頂最大縱橋向位移0.088mm,最大橫橋向位移0.072mm,與原設計位移疊加后最大縱橋向位移6.332mm,最大橫橋向位移4.099mm,均未超過位移容許值,滿足規(guī)范要求。(3)根據(jù)橋梁樁基力學結果:樁基軸力最大增加7.18kN,樁側摩阻力減小值最大為1.96kPa,原設計樁基承載力安全系數(shù)最小為5.08%,疊加后樁基承載力安全系數(shù)最小為4.88%,最大減小了0.21%,頂管隧道施工對高鐵橋梁樁基影響較小。通過以上分析,頂管隧道施工工況對徐蘭客專738~741號橋墩的影響較小,安全可控。
表2 高鐵橋梁基礎沉降表 單位:mm
表3 高鐵橋梁墩頂位移表 單位:mm
表4 高鐵橋梁樁基力學表
(1)通過優(yōu)化施工組織和施工計劃、優(yōu)化頂管掘進期間的施工參數(shù),并對穿越段既有鐵路橋梁持續(xù)監(jiān)測,施工后對既有鐵路橋進行安全評估等一系列措施,將頂管施工對既有鐵路的影響減少到最小,施工期間和施工后頂管隧道和既有鐵路橋均安全可控,為以后類似工程提供成功的工程實踐案例。(2)城市頂管隧道建設與既有鐵路或其他建構筑物有交叉影響時,以優(yōu)化方案為重點,該工程在該條件下選擇采用頂管施工是最優(yōu)解,相對于盾構、暗挖等工法,極大的減小了橋梁沉降風險。(3)必須對建構筑物進行實體檢測和測量,為方案設計及評估提供準確依據(jù)。(4)涉及鐵路段施工,安全風險大牽涉部門眾多,協(xié)調工作量大,提前籌劃,施工過程中建立有效聯(lián)動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