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基于拉康·雅克發(fā)展階段理論的《麥田守望者》的人物分析

2020-05-26 09:51韓肖
青年生活 2020年11期
關鍵詞:拉康雅克

韓肖

摘要:毫無疑問,《麥田里的守望者》可謂杰羅姆·大衛(wèi)·塞林格最為出色的文學作品之一。許多評論家都討論過該小說的男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卻很少有人基于發(fā)展階段理論這一精神分析學理論對該書進行人物性格分析。

本文旨在運用雅克·拉康的發(fā)展階段理論完成《麥田里的守望者》的人物分析,以達到幫助提供文學作品人物賞析新思路及提高讀者對自身發(fā)展階段認識的目的。本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簡要介紹雅克·拉康及其發(fā)展階段理論,其中發(fā)展階段包括想象界、象征界和實在界;第二個部分著手于《麥田里的守望者》一書的介紹,其中包括創(chuàng)作背景與主要人物;第三個部分運用雅克·拉康的發(fā)展階段理論分析書中的男主人公霍爾頓的人物性格,具體圍繞霍爾頓的需要,欲望和要求展開。

霍爾頓的心理困境,主要源于其在想象界形成的鏡像遭受幻滅,以及受到了象征界的父親之名的威脅。運用發(fā)展階段理論對人物性格進行分析能夠呈現(xiàn)動態(tài)化的人物分析視角,打破靜態(tài)和固化的人物分析模式,揭示小說主人公內(nèi)心的矛盾與訴求,剖析小說的主題思想以及作者的寫作意圖。

關鍵詞:雅克·拉康;發(fā)展階段理論;文學人物分析;麥田里的守望者

引言

作為20世紀美國當代文學的代表,《麥田里的守望者》被公認為文學史上的奇跡之一。一經(jīng)發(fā)布,它就被列為最暢銷的類別,并且到目前為止已經(jīng)被反復出版。該書的作者是美國作家杰羅姆·戴維·塞林格,自1951年出版以來,該書的主角霍頓·考菲爾德一直吸引著讀者和評論家,作為討論的重點。這本書講述了霍頓向精神病院的精神病醫(yī)生親自敘述的一個故事,讀者們也傾向于從心理分析的角度上鑒賞這個故事。

許多批評家從心理分析的角度討論了霍爾頓的心理問題。安妮·古德曼曾經(jīng)評論說,當閱讀如此冗長的小說時,讀者往往會厭倦像霍爾頓這樣的代表人物。她說,霍爾頓并沒有他自身和作者認為的那么敏感或有見地(Salzman,109)。她還指出,霍爾頓是如此地以自我為中心,以至于其他徘徊在這本書中的角色,除了霍爾頓的姐姐菲比之外,都沒有任何原真性。。戴維·史蒂文森(David Stevenson)評論說,這部小說“是這個男孩的寫照,與此同時,他雖然滑稽又可悲,但他試圖重新奪回自己的身份并希望成為一個花花公子度過一個半痛苦、半瘋狂的周末”(112)。

與以往以這種方式對小說進行人物分析的論文不同,本論文不僅根據(jù)拉康的發(fā)展階段理論的三個層次分析了霍頓的三個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并且根據(jù)拉康的與發(fā)展階段理論密切相關的另一種重要理論——欲望理論來對霍頓產(chǎn)生的需要,欲望和要求進行了深入分析。本文旨在從心理分析的角度分析霍爾頓的心理發(fā)展,并通過拉康關于主體心理層次的發(fā)展階段理論,探究霍頓產(chǎn)生心理問題的根本原因。

1.雅克·拉康及其發(fā)展階段理論

拉康從語言學的角度重新解釋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理論,提出了著名的例如鏡像階段理論和發(fā)展階段理論等心理學理論,這些理論對當代心理學研究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他被譽為“法國的弗洛伊德”,也是自笛卡爾時代以來最杰出的法國思想家。

1.1雅克·拉康簡介

雅克·瑪利·埃米爾·拉康(Jacques Marie ?mile Lacan)是弗洛伊德時代以來最具爭議的精神分析家,是法國的精神病學家和精神分析家。可以說,很少有20世紀思想家像雅克·拉康這樣對后來的人文知識生活產(chǎn)生如此深遠的影響。拉康的“回歸弗洛伊德的意義”深刻地改變了國際精神分析運動的面貌。他在20世紀50年代舉行的研討會為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法國盛行的哲學思想的形成土壤之一,在英語世界中這種哲學思想被稱為“后結構主義”。(里德,格羅夫斯,25)他的思想對語言學、后結構主義、二十世紀法國哲學、批判理論和臨床心理分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2發(fā)展階段理論的三個層次

在拉康的心理分析理論中,主體的心理結構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包括想象界,象征界和現(xiàn)實界。 接下將詳細介紹這三個層次。

1.2.1想象界

想象界是主體產(chǎn)生圖片,影像和想象力的階段。拉康認為,鑒于自我與在鏡像階段中產(chǎn)生的反射圖像之間的關系,主體的自我與想象界本身就存在根本的異化:“異化是想象界的組成部分?!?(Lacan,1997,146)。這種關系也是自我構成的。拉康在《戀物癖》一書中解釋:象征界,想象界和實在界在性別層面上,想象界表現(xiàn)為性展示和求愛(Lacan and Granoff,158)。

拉康認為和主體產(chǎn)生認同是精神分析師的目標,因此他批評主要的精神分析學派對于精神分析的實踐只停留在了想象界這個層面。而拉康建議使用象征界這一概念來消除想象界的固有定式---分析師用圖像代替文字。

1.2.2象征界

在 “對象的關系”,雅克·拉康舉行的第四次研討會中,拉康堅持認為,除非通過語言,否則“結構”和“規(guī)則”等概念是不可能傳達的。因此,象征界又被認為是一種語言概念。但是,這個階段與基于雙向互惠的語言并不相同,因為語言既包含想象界又包含實在界。

同樣,象征界也是關于極端變化的領域。即,“彼者”。這個“彼者”以無意識為主題。規(guī)則概念是在俄狄浦斯情結過程中調節(jié)主體欲望的因素。(帕格爾,124)相比之下,象征界代表文化的統(tǒng)領階段,想象界代表本性的統(tǒng)領階段。象征界由語言構成。它是人類表達欲望的重要工具,這與動物不同。進行心理分析的唯一工具就是語言。

1.2.3實在界

實在界被視為拉康理論的起點之一,但在拉康后來的思想發(fā)展中經(jīng)歷了許多變化和轉折。實在界是想象界和象征界都無法達到的地方。這是超出理性的存在。(沙鷗,342)實在界將“需求”作為其對象。在符征主導的過程中,諸如乳房,視力,聲音和糞便等的“需求”被標識出來,盡管主體永遠無法滿足這類需求。坦白地說,實在界的定義是模糊的,因為它與想象界完全不同。鑒于實在界不屬于語言活動范圍,因此難以表達且無法解決。它似乎存在于與客觀現(xiàn)實不同的領域之外。它也意味著主觀現(xiàn)實與語言分離。傳統(tǒng)的心理分析認為,鑒于栩栩如生的想象中發(fā)生的事情,其本質是無意識轉變?yōu)橐庾R。換句話說,在實在界出現(xiàn)的想象被神經(jīng)學家視為現(xiàn)實。在拉康看來,這種觀點很難接受。因為他認為無意識本質上是彼者的話語。(Lacan and Granoff,176)

2.《麥田里的守望者》簡介

《麥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由美國作家杰羅姆·戴維·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創(chuàng)作的小說,書中圍繞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考菲爾德(Holden Caulfield)離開學校并流浪至紐約的三天內(nèi)的故事展開。 塞林格使用意識流的奔放寫作風格來全面探索少年的內(nèi)心世界。

2.1《麥田里的守望者》背景

《麥田里的守望者》是杰羅姆·戴維·塞林格的最佳暢銷書,奇跡般地讓塞林格出版十年后贏得了普遍的聲譽。除了成功地使這本小說連續(xù)多年成為暢銷書之外,在眾多文學評論家和其主要讀者青少年中都掀起了波瀾。這本書的主人公是美國16歲的青少年霍頓·考菲爾德。由于其糟糕的學習成績和怪異的行為而輟學。然后,他花了三天時間在紐約市四處游蕩,在此期間,他與各行各業(yè)的人,尤其是下層階級的人們產(chǎn)生了交集,他經(jīng)歷的事情對他影響非常深刻,他別無選擇,只能接受心理治療。在這個故事的結尾,讀者很容易發(fā)現(xiàn)這本書的主角霍頓接近于精神崩潰。

1951年,《麥田里的守望者》出版,這時正處于世界大戰(zhàn)結束的時期,在美國,老年人和年輕人之間的差距和隔閡越來越大。原因是由于美國大蕭條的破壞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災難,大多數(shù)老年人渴望獲得穩(wěn)定和財富,而年輕一代,由于生活條件越來越優(yōu)越,人生目標也開始變得不同,他們渴望自由和自我意識,而《麥田里的守望者》就在這個時期應運而生。它引起了年輕人對內(nèi)心深處的關注,并促進了20世紀60年代的反文化運動。

杰羅姆·戴維·塞林格于1919年1月1日出生于紐約市,于2010年去世。塞林格在15歲時被父親送往賓夕法尼亞州的一所軍事學校,于1936年畢業(yè)。1937年,塞林格開始投稿自己撰寫的文章以謀生,其中包括一部出色的中篇小說《逮香蕉魚的最佳日子》。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縮短了塞林格的寫作過程。他于1942年參軍。薩林格受到戰(zhàn)爭期間他所目睹到的悲慘場面的影響,后來寫了很多以戰(zhàn)爭為主題的書。1946年,塞林格離開軍隊,返回紐約,專心寫作。他的第一本小說《麥田里的守望者》為他贏得了全球聲譽。

2.2《麥田里的守望者》主要角色

小說的主人公霍爾頓·考菲爾德具有相對復雜的個性,他的舉止可以被稱為非正統(tǒng)派主角,他既體現(xiàn)了怯懦,又體現(xiàn)了善良。總的來看,霍頓有自己的痛苦和理想。他想成為“麥田里的守望者”,其一生的任務是拯救任何想越過陡峭懸崖的人。他內(nèi)心深處渴望一個純真的世界。相比之下,現(xiàn)實對他來說,他的夢想太難實現(xiàn)。因此,他選擇成為憤世嫉俗的頹廢者。他以非正統(tǒng)派主角的形象出現(xiàn),因為虛偽和怯懦,他不得不放棄崇高的理想,而這最終導致了他精神上的崩潰。

斯特拉達特是小說中的另一個主要人物。他是霍頓大學預科學校的室友之一。從表面上看,斯特拉德勒長得好看,在同齡人中廣受贊譽,并且充滿自信,但是霍頓將他視為“秘密的粗俗漢”,因為盡管斯特拉德勒看似有禮貌,但他的個人物品,比如他的桌子,邋遢得令人作嘔。當談到性的敏感話題時,斯特拉德萊特出人意料地善于談論。霍頓不向他不想做的事情或事物屈服,而斯特拉德特知道如何應付了事并贏得知名度。

《麥田里的守望者》中除霍頓外最重要的角色是菲比。她是霍頓心愛的妹妹。在小說中,菲比很機靈,體貼甚至果斷。她似乎擁有一個十歲女孩無法擁有的美德。盡管如此,她仍然保持著這種純真的行為,她能讓霍頓從心底里真正高興起來。菲比有時會比霍頓顯得成熟,她知道霍頓需要征服的不是霍頓想的悲慘世界,而是他自己。

3. 從雅克·拉康的發(fā)展階段理論分析霍爾頓的性格

為了更好地理解拉康的發(fā)展階段理論,了解他的欲望概念是很有必要的。拉康的欲望概念分為三個層次,包括需要,欲望和要求。具體來說,需要表示生理需要。它本身具有客觀性和條件性,其可滿足性體現(xiàn)了這一點。如果是嬰兒,則直接需要母親的牛奶,水等。隨著嬰兒的成長,他開始對愛也有所需求,他希望母親和其他成年人經(jīng)常愛護和寵愛自己。一個人總是認為賦予他愛的物體越多越好。因此,如果需求仍未得到滿足,主體將變得焦慮不安。最后,欲望存在于需求隨要求分裂的地方?!坝切枨蟮拿鞔_表達所產(chǎn)生的剩余:‘欲望在要求從需要中分離出來的階段便開始形成”(Lacan,1998,68)。

根據(jù)上面的定義和拉康發(fā)展階段理論的簡要介紹,要求存在于想象界,欲望存在于象征界,而需要存在于實在界。以下是根據(jù)拉康的發(fā)展階段理論對小說主角霍頓進行的進一步分析。

3.1霍頓的需要

在拉康的理論中,主體的心理結構包括三個層次:想象界,象征界和實在界。 “鏡像”是想象界的重要概念。拉康曾經(jīng)說過:“鏡像階段這種現(xiàn)象,我賦予它雙重價值。首先,它具有歷史價值,因為它標志著兒童心理發(fā)展的重要轉折點。其次,它代表了與身體形象至關重要的性欲關系”(Lacan,1998,109)。在這個階段中,主體的自我是通過外在化過程形成的。在經(jīng)歷了對象的感知視野和心理過程之間的沖突之后,對象的自我最終得以構建。拉康將這個過程稱為異化。

大約六到十八個月大時,嬰兒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協(xié)調運動。但是,當他第一次站在鏡子前時,鏡子中的圖像可以為他提供一定的身份和復雜性,或者他可以說出他的身體與圖像之間存在某種聯(lián)系。在此過程中,他首次將自己形象化為一個自我協(xié)調一致的主導實體,這是主體在發(fā)展過程中的對自我身份的首次認同。鏡像成為對象的“理想自我”,即完美無瑕的自我。

對于霍頓來說,他的兄弟艾莉代表了一個孩子的理想形象,是童真和純潔的完美代名詞。霍頓將艾莉視為自己的鏡像,并在許多方面尋求與艾莉的認同,一名純潔的保護者即是他的“理想自我”。

霍頓和艾莉很小的時候打高爾夫球的場景給霍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表明艾莉對霍頓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也說明霍頓希望獲得艾莉的認可。 “我十歲時就開始打高爾夫球。我記得有一次,夏天大約十二歲時,我準備參加所有比賽,并有種預感,如果我突然轉身,我會去見艾莉。所以我去見了他,而且肯定的是,他正坐在籬笆外的自行車上-籬笆一直圍著他-他坐在那里,在我身后一百五十碼的地方,看著我開球”(Salinger, 138)。在這種情況下,艾莉似乎成為了麥田里的守望者,他仔細地看著霍頓在籬笆外打高爾夫球,而霍頓成了在麥田中打球的孩子。菲比要求霍頓列出他喜歡的一件事時,他回答說,他想成為麥田里的守望者。他沉迷于這樣的影響以及他自己想象的認同。顯然,霍頓的需要,成為麥田里的守望者,意味著要成為一個保護無辜兒童免于陷入虛偽的成年世界的人,而艾莉最終死于白血病,因此霍頓無法在現(xiàn)實生活中滿足這一需要。

3.2霍頓的欲望

霍頓在想象界中將艾莉識別為“彼者”(Other),他感到滿足,沒有失落感。但是涉及到成人世界時,霍頓面臨著“父之名”(Name-of-the-Father)帶來的風險。拉康認為象征界是造成極端改變的領域。即,彼者,它以無意識為主題。

在一個嬰兒十八個月到四歲時,他和他母親(最初的“彼者”)在想象界中的二元關系由于父親的干預而破裂,形成三元關系。更確切地說,在俄狄浦斯階段,父親的名字代表了規(guī)章制度,規(guī)定了交流和欲望兩種方式。在這里父親不是生物學意義上的父親,而是代表父親的職能:最大的權威。這種權威可以嚴格限制對象的欲望。在嬰兒違背父親律法的條件下,嬰兒必須接受相應的懲罰。由于主體遭受到了象征性的閹割,所以會出現(xiàn)失落感,在象征界尋求欲望的過程就此開始了。

霍頓心理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轉折點之一是他與室友斯特拉德萊特之間的斗爭。特拉德萊特在知道霍頓沒有按照自己的要求寫文章之后,他憤憤不平地指出霍頓的人格弱點并呵斥道:“您做事總是落后。難怪你總是該死地考試不及格。您不會按應有的方式做一件該死的事情。這話我是認真的。一件該死的事情都沒有?!保⊿alinger,189)實際上,斯特拉德萊特相當于父之名的角色,他侵犯了霍頓的秘密世界,褻瀆了純真的美德。那篇關于艾莉的棒球手套的文章象征著純真和善良,是霍頓鏡象的反映;然而,斯特拉德萊特的反對卻象征著霍頓的幻滅。

霍頓因為珍和斯特拉德萊特之間的約會感到非常焦慮,因為他知道斯特拉德萊特是一個花花公子,擔心他讓簡成功上鉤?;纛D的鏡像是純真的保護者,他擔心簡的純潔被玷污而去向斯特拉德萊特宣戰(zhàn)。(Taylor,655)結果,霍頓被斯特拉德萊特打倒,鼻子和臉上滿是鮮血,他的狩獵帽也掉了。在這場斗爭中,斯特拉德萊特變成了象征性的父親,對霍頓理想的自我構成了威脅。另外,霍頓被擊敗的事實意味著他象征性地被閹割。在父之名的統(tǒng)治下,霍爾頓必然意識到了自我的損失。血淋淋的傷口是指純真和純潔的喪失。代表霍頓理想自我的獵帽的丟失也表明他的鏡像崩塌了。

根據(jù)拉康的理論,在俄狄浦斯階段的過程中,主體開始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因此欲望就產(chǎn)生了。(Lacan,Granoff,436)也就是說,欲望就是對處于象征界核心的“彼者”的渴望,無人能到達這個讓人感到完整并獲得認同的地方。在被象征性地閹割之后,霍頓進入到了象征界這個層次。對霍頓來說,他在某種程度上依賴于理想自我,這個理想自我是在想象界中形成的,而他在象征界中也不愿意服從象征秩序的父之名的統(tǒng)治。

3.3霍頓的要求

霍頓被困在想象界和象征界,也為理想中的自我和父之名的規(guī)則所困,他產(chǎn)生了尋死和“回歸母體”的沖動,這表明他渴望回到實在界。根據(jù)拉康的理論,嬰兒和其母親在實在界處于共生關系。他們之間沒有特定的界限,因此嬰兒沒有自我或彼者的概念。實在界是一個心理上的概念,象征完成和整體。然而,“不可能到達實在界”(Lacan,1997,373)。一旦進入想象界和象征界,主體就不能回到實在界。

就霍頓而言,他渴望回到實在界,以彌補自己的損失并恢復完成感。小說中曾這樣描述霍頓拉下他的狩獵帽的邊緣,他自言自語道:“我覺得我要變成瞎子了,親愛的母親!為什么這里的一切都這么黑……親愛的媽媽,請把你的手給我!你為什么不把手給我?” (Salinger,685)在這個場景中,他正在黑暗中尋求母親的幫助,這種場景和處于母親的子宮的胎兒很相似。書中,霍頓常常會表現(xiàn)出他尋死的意圖。死亡是接近實在界的一種方式?;纛D在想象界和象征界之間不斷徘徊,他受到犬儒主義和死亡動機的控制。

結語

總而言之,本文通過雅克·拉康的發(fā)展階段理論,特別是通過分析霍頓的需要,欲望和要求,著重于《麥田里的守望者》中對霍頓進行性格分析。

在想象界中,霍頓在他的兄弟艾莉的深刻影響下,試圖在他身上得到身份認同,并希望保持純真的品質,正如童真、純潔的艾莉一樣。盡管霍頓似乎讓自己沉迷在酗酒,抽煙和罵臟話當中,但他這樣做是為了表現(xiàn)出對外界的抵抗力,他的內(nèi)心是簡單而純潔的。

在象征界中,成人世界象征著父之名或父親的統(tǒng)治?;魻栴D在其權威的控制箱感到沮喪和悲痛,無法反擊。結果,他不愿遵守父之名的律法,這從他對社會法規(guī)的違反以及對社會正統(tǒng)性的無知中可以反映出來。上述所有導致他被大多數(shù)其他社會成員所孤立,無法在社會中立足。

在面對想象界中無法實現(xiàn)的理想自我以及在象征界父之名的高壓統(tǒng)治下,霍頓于實在界中渴望回到自己的出生地,這代表著他的主體性和最大程度上的自由。拉康解釋道,真實階段是不可能獲得的。因此,霍爾頓顯現(xiàn)出他渴望死亡和重新開始的動機。

由此可以看出,霍頓在其心理發(fā)展的過程中逐漸接近崩潰的邊緣。他的異常實際上是由于他為自己的主體性而奮斗,而他的神經(jīng)癥是由于他在想象界中被壓抑的自我以及他在象征界中對父之名戒律的反叛。最后,霍頓因精神崩潰而受打擊,被送往精神病院,接受心理治療。

通過這種方式來解讀《麥田里的守望者》,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雅克·拉康的發(fā)展階段理論以及本書主人公心理困境的原因。這種困境不僅體現(xiàn)了20世紀50年代年輕一代普遍的心理動蕩,而且反映了作者自己的生活狀況。將霍頓的心理發(fā)展與拉康的發(fā)展階段理論聯(lián)系起來,可以為文學作品人物分析提供一個新的視角,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人物心理的發(fā)展階段,并幫助年輕人更好地應對人生成長過程中的曲折。

參考文獻:

[1]達瑞安·里德、朱迪·格羅夫斯,《介紹叢書:拉康》,李新雨 (譯),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4年。

[2]菲利普·拉古-拉巴特,讓-呂克·南希,《文字的憑據(jù):對拉康的一個解讀》,張洋(譯),桂林:漓江出版社,2016年。

[3]格爾達·帕格爾,《拉康》,李朝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4]坎尼斯·斯拉文斯基,《塞林格傳:永遠的麥田守望者》,史國強 (譯),北京:現(xiàn)代出版社,2015年。

[5]納塔莉·沙鷗,《欲望倫理:拉康思想引論》,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年。

[6]齊澤克,《斜目而視:透過通俗文化看拉康》,季廣茂(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

[7]吳瓊,《雅克·拉康:閱讀你的癥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8]雅克·拉康,《拉康選集》,褚孝泉(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出版社,2001年。

猜你喜歡
拉康雅克
讀書的快樂
王子“搶鏡”
Inevitability of Willy’s Tragedy as Seen from Lacan’s Mirror Stage
黑格爾對決海德格爾
結構與癥象
晚安,老爸
有人說過“大他者”嗎?
晚安,爸爸
用拉康心理學理論解讀《動物兇猛》中的我
晚安,老爸
浦东新区| 和硕县| 德兴市| 胶南市| 调兵山市| 工布江达县| 囊谦县| 株洲县| 贡嘎县| 安福县| 石屏县| 吕梁市| 原平市| 额济纳旗| 亳州市| 嘉定区| 安义县| 石台县| 无为县| 伊春市| 双辽市| 无锡市| 阜康市| 丰顺县| 鸡西市| 聂拉木县| 临澧县| 长子县| 屯昌县| 新巴尔虎左旗| 金平| 南召县| 嘉兴市| 贡觉县| 郯城县| 米林县| 昌图县| 鄱阳县| 宁海县| 金门县| 常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