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慶齋
摘 要:在兩種語言的互譯過程中時常會受到由文化差異而引起的干擾。本文從對客觀事物認識、思維方式、宗教與習俗,三個角度來剖析對阿漢翻譯造成文化干擾的原因,旨在為阿語學習者掃去學習翻譯道路上的一些障礙。
關鍵詞:翻譯工作;文化干擾;阿漢翻譯
語言不僅是用來交流的工具,也是社會文化的反映。在兩種語言進行互相轉換的同時,兩種文化之間也在密切交流。而因在交際中缺乏對對方民族文化、社會背景的認識、了解,很容易受到母語文化的干擾從而對交際構成障礙或導致交流失敗,我們將這種現(xiàn)象稱之為文化干擾現(xiàn)象。中華民族和阿拉伯民族隸屬于兩種不同的文化體系,在社會背景、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多差異,這些差異性會在我們從事跨文化交際時體現(xiàn)出來。本文將著重于剖析阿拉伯文化中有別于漢文化的文化特征并從以下三個方面的差異來探討造成文化干擾的因素。
一.對客觀事物認識的差異
人們生活在這個物質世界,一定會與客觀存在的事物產生交集。長期以來,這些事物不僅服務于人類的物質生活,而且還進入了他們的情感世界。與此同時,由于不同民族在各自的自然環(huán)境、生活習慣等存在差異,不同的客觀事物在各自的語言文化中被附上了不同的文化內涵。我們來看如下例句:
字面上的意思是“他的話讓我的心結了冰”或是“他的話讓我的心如同下起了雪”, 如若按照中文的表達習慣或按對“雪”“冰”的認知,我們可能會將其理解為“你的話讓我寒心”或是“你的話讓我心涼”。在了解了阿拉伯語言文化背景之后,就會明白由于阿拉伯人多生活在炎熱的沙漠地帶,他們痛恨“炎熱”,所以在炎炎烈日之下,一場大雨、或是一場雪,這被他們認為是安拉的饋贈,十分珍貴。由此我們就可以斷定這句話的涵義是:“你的言語讓我感到愉悅。”
2. 他爸突然闖了進來,讓他嚇出了一身汗。
在將上述例句翻譯成阿拉伯語的時候,我們應該尤其注意“使他嚇出了一身冷汗”這一句話。因為“嚇出冷汗”這是中國人關于恐懼的特有的表述,若直接將其翻譯為" " (他出了冷汗),阿拉伯讀者很難將它與恐懼、恐怖聯(lián)系起來??紤]到這一文化的差異,我們講此句話譯為:" " ,巧妙地解釋了漢語中“嚇了一跳”的意思,靈活表達了原文的含義。
除了上述提到的這些以外,阿拉伯語中有別于漢語認識的客觀事物、客觀現(xiàn)象依然還很多,尤其很多的顏色、動物、植物等都被賦予了特有的阿拉伯文化內涵,這里就不再一一列舉。
二.思維方式的差異
語言和思維密不可分,語言反映著思維方式,同樣思維方式也影響著語言??枴ぷV利布蘭姆在《思維方式之矛盾》中曾指出:“世界各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與和睦的關系之所以受到阻礙,不僅是由于語言的復雜多樣,更是由于思維模式的差異?!币虼巳チ私?、比較語言背后蘊藏的思維方式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兩種語言的差異性,進而很大程度上可以減少我們在進行翻譯工作中的干擾。思維方式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主體和客體的關系
中國傳統(tǒng)哲學很早就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常偏重于從主體的需要而非從客體本身去反映客體。在一些表現(xiàn)施受關系的句式中(特別是主謂賓SOV句式),多以人作為主體,即施事者,而以物作客體,作為受事者。而在有些情況下,阿語句子的主客體關系與漢語正好相反,這種主客體思維方式顛倒主要來自兩方面的原因:第一,中世紀的阿拉伯哲學家同時也是自然科學家,他們熱衷于用物質的原因來分析事物,使用客觀的方法而非主觀的體驗來描述客體,在他們看來人和自然的界限十分清楚,有時甚至是相互對立;第二,在伊斯蘭教教義中,萬物為真主所創(chuàng)造,真主被確立是超越了自然的存在,而人不是,“以物配主”被定為大罪。這種“神人同形”的觀念和漢民族“天人合一”的觀念是有區(qū)別的。體現(xiàn)在語言中就是阿語句子中的主客體關系或施受關系與漢語有所不同,例如:
1. (字面意思:勞累勞累抓住了我。)
2.? (字面意思:我絕不會忘記那些跟隨我的損失。)
3. (字面意思:他的妻子跳上他的心頭。)
上述這些句子會讓中國讀者讀起來十分別扭,因為它們的主客體關系有別于漢語以人為主體的習慣。我們在將這些句子翻譯成漢語時,應該按照漢民族的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將句子的主體、客體關系顛倒過來,則上述句子較為合理的翻譯應該是:“我感到勞累”;“我絕不會忘記那些我所遭受的損失”;“他想念他的妻子”。
(二)主動與被動
阿拉伯語的被動語態(tài)遠比中文的使用頻率高得多,這與阿、漢民族的思維方式有很大關系。漢人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具有形象思維的特點,語法結構上強調“以意運法”,在漢語的被動句中,動詞沒有主動語態(tài)和被動語態(tài)之分,常常它會借助“被、將、讓、給、”等詞語來體現(xiàn)被動含義,有的時候甚至不需要借助詞語僅僅通過使用句子內在意義來表現(xiàn)。而阿拉伯民族的思維方式不像中國人那樣注重內因,他們更加注重對外部事物的客觀描述和理性分析,通過被動名詞、被動動詞等外顯的語法符號,用形式上的被動語態(tài)來表現(xiàn)事物的內部邏輯。例如:
1.已經打鈴了。
2.我們學校在去年就已經配備了現(xiàn)代化教育設備
上述中文的例句中并未出現(xiàn)明顯的具有被動語態(tài)標志語態(tài)的詞語,通過對句子主謂關系和內在邏輯的分析去找到句子的被動關系,我們很容易理解“鈴本身是不會自己敲響的,學校也不可能自己配備設備”。所以我們在將漢語被動語態(tài)句子翻譯成為阿語時,不管漢語句子中是借助詞語的有形被動語態(tài),還是隱含于內在意義中的被動,都應該借助于被動動詞或者被動名次將句子中的被動關系外顯出來。則上述例句應譯為:
我們再來看阿翻漢的句子:
上述阿語句子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句子中有一些具有明顯被動語態(tài)標志(被動動詞或被動名詞)的詞。我們在將阿語被動語態(tài)句子翻譯成漢語時,應盡可能結合漢民族的表達習慣對句子做出適當改變,有時需要借助一些詞語如“被、將、給、讓、給、由、被……過”,有時則無需借助。于是我們將上述例子分別譯為 “車已經賣了”“客廳讓我姐給打掃干凈了”“公司需要的是那個認證過的證書”。
阿拉伯語中有一些被動語態(tài)與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以及由此形成的對世界的認知方式有關,如 等等,分別表示患病、治愈、犧牲、暈倒、死亡,在阿拉伯人的信仰中,人一生的生老病死都是由真主掌控,這些動詞實際的主語都是安拉,將其隱含是出于對他的敬畏。這一類詞語我們在將其翻譯成漢語時,不必借助任何的詞語,直接表述為主動語態(tài)即可。例如下面阿語句子的翻譯:
(三)形合和意合
漢人的思維偏于形象,多偏于直覺體驗和臆想。體現(xiàn)在語言上,漢語主張神似而不尚形式完整,著重于意義思辨,句子結構及篇章組成的邏輯性多用內涵形式體現(xiàn),而非一定具有完備的外在形式。而阿拉伯人的思維則具有更強的邏輯性、事理性,從語言上來看,它講究各種成分之間通過外在的語法手段來體現(xiàn)邏輯關系。此處就列舉兩種較為典型的情況:
1.主語的省略和顯現(xiàn)
漢語中有很多無主語句子,句子不需要主語就能達意;而阿拉伯語句子必須要有起語(或主語),即便有時候主語可以被省略,但他的語法地位是依然存在的。因此,我們在將漢語翻譯成阿語時候必須要將主語補充完整。如下面例句:
(1)下雨了。
(主語為“雨”,字面意義為“雨落下了”)
(主語為“天”,字面意義為“天下雨了”)
(2)跟我來??梢愿鶕唧w語境將句子翻譯為:
(主語為“你”,字面意思為“你跟著我來”)
(主語為“你們”,字面意思為“你們跟著我來”)
2. 句子語序與客觀事理順序
漢語的語序實際上是一種事理邏輯,句子的構建基于事情發(fā)展的時間和邏輯順序,先發(fā)生的事情先說,后發(fā)生的事情后說。而阿拉伯語重動詞,句子中最常用的就是動詞句。在句子排列時,主語、各類狀語、各類條件句等都可以放到動詞引導的主句以后。在翻譯時應該去首先去抓住句子中的核心動詞以及抓住句子的主句。如:
吃完晚飯我就立馬去寫作業(yè)。
(阿語的語序是:我完成作業(yè)—馬上—吃晚飯以后。)
上述句子中“我去寫作業(yè)”作為句子的主句在翻譯成阿語時應該先說,而“吃完晚飯之后”作的是主句的時間狀語,應調后。
三.宗教與習俗的差異
中國和阿拉伯世界幅員遼闊,歷史悠久。由于兩個國家在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所差異,這些差異內顯于日常語言表達并在跨文化交際中表現(xiàn)出來,對雙方交流造成阻礙。我們來看下面的例子:
1.? (先生便說:我絕沒有說謊,我若騙你,我妻子就是三次被休的女人。)
上述例句中,若不了解“三次被休的女人”這一宗教文化背景,就很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在伊斯蘭教法中規(guī)定,被休三次女人就不能再復婚。阿拉伯人也將此來作為起誓語,則后半句也就是:“我發(fā)誓從沒說謊”的意思。
2. 死豬不怕開水燙
我們在將上述句子翻譯成阿語時,考慮到穆斯林不食用豬肉的禁令,不應該將豬直接翻譯出來,以免產生不必要的誤會。而將其譯為:(被宰的羊羔不怕剝皮疼),可以較為靈活的表達原意。
阿拉伯語中涉及到自己民族特有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的、并且有別于漢民族傳統(tǒng)的表達數不勝數,像這類表達只有通過我們不斷積累并去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才能在交際過程靈活運用,免受其干擾。
結語:本文重點從三個方面對阿拉伯語翻譯中的文化干擾因素以及在翻譯中所應該采取的策略有了一個粗略的介紹。但事實上,由于文化差異的多樣性、復雜性,文化干擾亦是多元的、復雜的,還有很多方面本文未涉及到,仍需我們去不斷探尋它。文化干擾現(xiàn)象永遠都不會消失,但是我們在為消除文化干擾時做的每一絲努力都是有價值的。
參考文獻:
[1]馬景春.實用阿漢互譯教程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2]朱立才.漢語阿拉伯語語言文化比較研究[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3]國少華.阿拉伯被動語態(tài)的文化解析[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6):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