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敏
摘要: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問題是目前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農村經濟發(fā)展比不上大城市,很多小學生的父母出外工作,把孩子留給家里的老人照顧。本文結合作者所任職的學校實際情況,先分析了留守兒童的狀況,從學校主體出發(fā),分析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并就問題的原因提出有效措施。
關鍵詞: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問題;措施
一、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狀況分析
從多年的教學經驗來看,學生的性格形成、行為習慣養(yǎng)成跟家庭是有密切的聯(lián)系。一個思想品行差、壞習慣多、厭學的小學生,其家庭背景都比較復雜,這部分人很多都是因為得不到家庭的溫暖,一是父母不在身邊,家里老人對他們溺愛,二是生活于單親家庭。面對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學校、家庭、村委會等發(fā)揮不了有效作用,逐漸影響孩子在學校的健康成長,導致孩子從小學就出現(xiàn)厭學、逃課等現(xiàn)象,具體的狀況如下:
(一)學習散漫
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外出打工,平時只通過電話、微信視頻跟自己的孩子溝通,而孩子每一天的學習監(jiān)督就落在家里的老人身上,受隔代教育以及知識文化水平的影響,家里老人對孩子的學習監(jiān)督不到位,孩子從小就養(yǎng)成對學習不重視,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散漫等壞習慣,而且學習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得不到關注,特別是現(xiàn)在受手機的影響,孩子父母不在身邊,放學就玩手機,無法約束自己,導致學習成績差,曠課、遲到、欠交作業(yè)等情況時有發(fā)生。
(二)心理問題得不到關注
在農村小學里,近年雖然設置了心理輔導室,但小學生的心理問題依然無法引起關注,特別是孩子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時候,父母不在身邊,沒有及時得到解決。而孩子面對父母常年不在家,知識的引導、性格的改變受父母的影響就比較少,任由孩子性格形成自由發(fā)展,就會出現(xiàn)心理扭曲,行為不端正,嚴重影響孩子的發(fā)展。
(三)獨來獨往
小學生本身就對外界的事物比較好奇,但由于平時沒有父母在家監(jiān)督教育,其所做出的行為就不受約束,喜歡做什么就去做,獨來獨往。如高年級的小學生,喜歡跟初中生或者社會人士,出去騎摩托車、進入游戲機室等,甚至夜不歸宿,從而導致留守兒童養(yǎng)成不良的行為習慣,甚至出現(xiàn)犯罪。
二、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有效措施
(一)學校要掌握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
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知道問題所出現(xiàn)的原因以及問題的實際情況,因此,要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有效措施,學校必須調查清楚自身學校留守兒童的具體情況,包括存在多少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的行為主要表現(xiàn)在哪幾方面;每個留守兒童的家庭背景等情況,從而根據(jù)不同的情況尋找不同的教育方法,借助學校的力量,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學校必須結合自身的情況,從每一位學生出發(fā),組織班主任對學生進行調查,了解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建檔立卡,針對不同的留守兒童問題,班主任多和家長溝通,引起家長對孩子的重視,與各村的村委聯(lián)系,采用家訪的形式,下村到戶了解自己班留守兒童的情況。通過調查,建立自己班級的留守兒童檔案,密切留意留守兒童的動態(tài),對出現(xiàn)問題的留守兒童第一時間進行輔導、教育,讓孩子及時得到學校的幫助、關心,解決留守兒童遇到的問題。
(二)建立完善的規(guī)章制度
1.成立關愛留守兒童的專項小組。學校通過班主任調查班級留守兒童的情況后,以學校校長為組長,班主任為成員,成立關愛留守兒童專項小組,結合學校心理輔導室專任教師,制訂小組的工作計劃和方案,定期召開專題會議,落實好關愛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使留守兒童在學校得到不同方位的關愛,樹立孩子的學習信心,引導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建立“一對一”幫扶制度。留守兒童在家缺乏的是父母的關愛,若在學校出現(xiàn)問題,教師不及時教育,就會把問題擴大化,因此學校根據(jù)不同的留守兒童問題,定期開展一對一幫扶活動,班主任多與孩子溝通、做游戲、談心,從活動中了解孩子的思想,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三)組建一支優(yōu)秀的班主任隊伍
班主任是接觸學生最多的一個教師,在班級的地位也最重要,學生的性格形成也會受班主任的影響,因此班主任不僅承擔著孩子的知識教育,更是班級留守兒童教育的重要領導者,因此學校要組建一支優(yōu)秀的班主任隊伍,通過優(yōu)秀的班主任,落實好留守兒童的教育。班主任對班級比較熟悉,學生遇到問題能第一個發(fā)現(xiàn),在熟悉自己班級每一個留守兒童的基礎上,班主任會根據(jù)不同的留守兒童特點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法,及時聯(lián)系家長,家校結合,共同完成教育孩子的任務。留守兒童,由于家長一直出外打工,得不到家庭的關愛,感覺父母不關心自己,心理上多少出現(xiàn)叛逆,那么班主任就要及時發(fā)現(xiàn),與孩子談心,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拉近與孩子的距離,幫助孩子解決生活、學習上的問題;另外,班主任可以利用上下課的時間,給予孩子表現(xiàn)的機會,樹立孩子的自信心,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引導孩子喜歡學習、喜歡探究問題,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使他們心里得到不同慰藉,促進孩子成長。
(四)豐富校園生活,提高孩子對學校的歸屬感
現(xiàn)在小學生大部分的樂趣基本集中在手機、電視上,留守兒童在這方面的問題尤其突出,因此學校要結合自身情況,根據(jù)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利用學校優(yōu)勢,豐富校園的生活,開展不同的校園活動。如足球比賽、羽毛球比賽、趣味運動會、文藝匯演、書畫比賽等,多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讓孩子感受到除了學習書本知識文化,在學校還有很多知識學習,從而提高孩子對學習的歸屬感,使孩子喜歡上學。而且,學校通過開設不同的活動,發(fā)現(xiàn)不同孩子的優(yōu)勢和特長,讓孩子在不同的平臺得以展示,無形中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
參考文獻:
[1]丁彥.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思考[J].文教資料,2018(16).
[2]楊立榮.淺談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J].學周刊,2017(2).
[3]雷萬鵬,向蓉.留守兒童學習適應性與家庭教育決策合理性[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6).
[4]韓志堯,張思遠.我國貧困地區(qū)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現(xiàn)狀研究[J].農村實用技術,2019(6).
(責編 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