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東
生姜具有調味、藥用等多種功能,鑒于生姜所具備的食療功效,在市場中的需求量與日俱增。湄潭縣黃家壩街道辦事處以農村產業(yè)結構調整為契機,大面積發(fā)展種植小黃姜,增加農民收入。湄潭縣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4.8℃,雨量充足,土壤肥沃,適宜小黃姜種植。本文就小黃姜的栽培技術進行探討與分析,從而有效提升小黃姜栽培技術應用的總體水平。
一、種姜處理
選擇外形較扁平、顏色佳、肥大、無病蟲害的姜塊為姜種,播前翻曬困姜。用20%的噻菌酮懸浮劑100克+0.136赤.吲乙.蕓苔可濕性粉劑9克兌水50千克,進行浸種10分鐘的消毒處理。之后將姜種合理切成若干個小塊,各塊包含1個飽滿芽頭,在地面上鋪上一層約20cm含水量60%的濕鋸末,然后進行催芽處理。
二、科學進行整地施肥管理
姜的生長發(fā)育需要疏松肥沃的土壤。栽種姜的土地需要進行深翻暴曬處理。每畝施加腐熟的優(yōu)質廄肥5000-8000kg和17-17-17復合肥30-50公斤,或者硫酸鉀20公斤,硫酸鋅2公斤以及硼砂1公斤當成底肥。首次追肥可以在幼苗出齊的時候,保證苗高為30cm,尿素為10公斤。第二次追肥在初秋的時候,加快生姜的分枝與膨大,施加17-17-17三元復合肥。
三、做好播種管理工作
1、播種時期:通常在5月中旬到6月上旬進行播種。
2、播種量:姜種選擇50-75g左右的姜塊,根據50×15cm田間栽培行株距計算,每畝大約需要姜種250~350千克。
3、栽培方法
(1)高廂栽培
高廂栽培法:將土地平整開溝,做成廂寬1.2米,溝寬30厘米的高窄廂,每廂均勻縱開種植溝2條,施入底肥與土壤混合后,按15~18厘米的株距進行播種栽培,每畝可栽8000~9000株。這種方法在地勢平坦,地下水位較高的地帶(如稻田),可以增強土壤透氣性,提高土溫,防止積水爛根。
(2)條壟栽培
深翻耙平土地,50cm的行距開設種植溝,施加底肥,并和土壤進行有效混合,根據15~20cm的株距實施播栽,達到將培土做成壟的目的。這種栽培方法適宜地下水位較低,通風透氣性良好的梯地。
四、田間管理
1、中耕培土:姜的地下部有向上生長的習性,且喜歡土壤疏松通氣,故在生長期間應進行中耕培土。一般中耕2~3次,結合培土進行。生長前期中耕適當深些,到了中后期植株較大,且地下部已開始膨大,應實行淺中耕。培土可增厚土層,防治姜塊露出土面降低質量。
2、追肥:姜在生長期間,應根據植株的長勢確定追肥,一般共追2~4次,結合中耕除草進行,掌握先淡后濃的原則施用。在生長的前期由于植株不大,需肥較少,一般應少施,到生長中后期植株長大,且地下部開始結姜塊,需肥較多,應多施勤施,可在人畜糞水中加進0.5%左右的復合肥,在晴天進行施用,既作肥又作水,效果良好。
五、病蟲害防治
1、姜腐敗?。ń粒涸摬∥:乐?,是姜的主要病害。發(fā)病初期,植株葉片尖端開始枯萎,以后沿著葉脈變黃,經過數天以后,整個植株莖稈、葉片變?yōu)辄S褐色而逐漸枯死,嚴重時成片死亡。姜塊開始發(fā)病,出現水浸狀黃色病斑,并逐漸軟化腐爛,發(fā)出惡臭味。
防治方法:實行3年以上的輪作栽培;嚴格選用無病姜種,實行種塊消毒;
移栽時,放好姜種后用0.1億cfu/g多粘類芽孢桿菌細粒劑(康地蕾得)3000倍均勻噴施后覆土,每間隔20天施藥一次,連續(xù)施三次;選擇排水、肥沃疏松的土地栽培,開好田間排水溝;及時拔掉中心病株,在病株周圍撒生石灰消毒,并用20%噻菌酮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足藥液150毫升,間隔7天灌一次,連續(xù)灌2-3次。
2、姜炭疽病:危害葉片為主,葉尖及葉緣出現水浸狀褐色小斑,后向內擴展成橢圓形或梭形褐斑,多數斑面有暈紋。
防治方法:一是注意輪作,二是收獲后徹底清除病殘體集中燒毀,保證田園清潔,三是注意氮、磷、鉀配合施用,四是嚴禁田間積水,五是藥劑防治,用250克/升吡唑醚菌脂1000倍液于發(fā)病初期進行葉面噴施,10-15天一次,連續(xù)2-3次。
3、姜螟(大螟):又稱姜“鉆心蟲”。藥劑防治:葉面噴施60克/升乙基多殺菌素1500倍液,蟲情初期每隔7-10天噴1次,連噴3次。
六、及時收獲
通常而言,每年的9月份,便可以收獲小黃姜。其中嫩姜的姜塊是不帶根的,肉質十分嫩脆且多汁。而老姜則延遲一個月進行收獲,通常等到植株的地上部分出現枯黃的時候進行采收,盡量在立冬之后結束采收工作。
(作者單位:564104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黃家壩街道農業(yè)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