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瑞
內(nèi)容摘要:“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據(jù)說是清代著名書畫家鄭板橋自題居室的一副勵志聯(lián),它看似寫景,其實包含著很深的哲理。若仔細(xì)揣摩的話,這兩句除可以表達對人的高尚品德的贊美之外,用來比喻和形容現(xiàn)代短詩與微型詩評也是極其恰當(dāng)?shù)摹姾煤雾氶L,評贊不在微。本文所摘選的一組現(xiàn)代短詩,通常都在20行以內(nèi);本人所寫作的微型詩評,通常都在600字左右。通過閱讀鑒賞,交流審美感受。
關(guān)鍵詞:現(xiàn)代短詩 微型詩評 閱讀鑒賞 審美感受
微型詩評是文學(xué)評論的一種獨特形式,它不像小說評論、散文評論、戲曲評論、影視評論那樣,動輒長篇大論,非洋洋數(shù)千言不能賞析透徹。而微型詩評,就好似中國古代的“詩話”形式,它不以系統(tǒng)、嚴(yán)密的理論分析取勝,而常常以三言兩語為一則,發(fā)表鑒賞者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具體問題、以及對藝術(shù)規(guī)律與審美等方面的看法或感受。下面就是本人近期在飯后茶余欣賞了一組湖北詩人創(chuàng)作的現(xiàn)代短詩后,隨手寫下的微型詩評:
一.六月的鮮花
梅曉華(湖北武漢)
星光飛揚
跳動七彩之焰火
希望已燒成虹
染遍天際
燦爛屬于云霞
夏風(fēng)清爽
落成飛花
蕩出青春之歌
踏著熱浪
信念織成錦繡
鋪滿天穹
是湛藍如海的夢
火熱與青綠相依
汗水飛舞
驕陽的六月
于是 鮮花遍地
【微型詩評】
粗看上面詩歌的標(biāo)題,尋思“六月”并不是“鮮花”遍地燦爛的季節(jié)呀——除了“畢竟西湖六月中,風(fēng)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宋·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許多春天開花都很美的桃、李、杏等都已結(jié)果或上市了。而細(xì)品其中的內(nèi)蘊,才發(fā)現(xiàn)原來在“六月的鮮花”這一意象之中是另有“韻外之旨”呀!
“六月”,是全國高考的季節(jié),它是高三學(xué)子們“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蓄勢待發(fā)的日子;而“鮮花”,既是“春華秋實”的象征,也是祝福慶賀的預(yù)示,其中蘊含著高中教師們對高三學(xué)子們所寄予的深切厚望與熱切期待……
理解了詩題的內(nèi)涵,也就明確了這首詩的主題,因此我們再讀其中的詩句,就幾乎用不著再多作闡釋了:詩的第一小節(jié):“星光飛揚/跳動七彩之焰火/希望已燒成虹/染遍天際”——是對高考季節(jié)與氣氛的藝術(shù)渲染;詩的第二小節(jié):“燦爛屬于云霞/夏風(fēng)清爽/落成飛花/蕩出青春之歌”——是老師對高三學(xué)子們的深情祝福;詩的第三小節(jié):“踏著熱浪/信念織成錦繡/鋪滿天穹/是湛藍如海的夢”——是老師對高三學(xué)子們的鞭策鼓勵;詩的第四小節(jié):“火熱與青綠相依/汗水飛舞/驕陽的六月/于是 鮮花遍地”——是老師對高三學(xué)子們奮斗結(jié)果的熱切期待……
綜觀全詩,里面雖然沒有出現(xiàn)一句干巴巴的鼓動性口號,但是卻將高中教師們對高三學(xué)子們的拳拳之心、淳淳之意、殷殷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讀來令人既情懷激蕩,又充滿溫暖,更備受鼓勵!——這才是詩,而且是好詩!
二.背一簍白云回家
石琴(湖北孝感)
裊裊的炊煙
伸出了柔軟的長臂
來把你擁抱
大山的臂彎處
你似一個嬌羞的少女
與他緊緊的相偎
你調(diào)皮的戲弄著太陽
任性的
用纖手去拉扯他的胡須
似孫女與爺爺撒嬌
偷偷溜到山腳下玩耍
挑逗著吃草的白羊
招惹得牧童
用細(xì)細(xì)的牧羊鞭
把你和羊群一起趕回家
“哎——”
我和你打了一個招呼
你同樣深情地回答我
“哎——”
我多么想,多么想
背一簍白云回家……
【微型詩評】
這首《背一簍白云回家》,是詩作者在旅游張家界時順便捎帶給我們的一件“風(fēng)味特產(chǎn)”。詩中的想象十分生動,描寫極富情趣,既帶一種豪放的氣勢,又含一種婉約的韻味,而且兩者相融得極其和諧。
詩的第一、二節(jié),首先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地與天相連、情與意相融的動人畫面,你看:地上“裊裊的炊煙/伸出了柔軟的長臂”,想把天上的白云攬入懷中;而天上的白云則“似一個嬌羞的少女”,“緊緊的相偎”在“大山的臂彎處”。在如此雄闊而和諧的美麗意境中,怎不令人心曠神怡而浮想連翩呢?
詩的第三、四節(jié),就是詩作者綜合運用擬人、夸張等表現(xiàn)手法,將天上不斷飄動與變化的白云進行了豐富的想象描寫。這兩節(jié)詩對“張家界的白云”的生動描繪,既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也顯露了作者的童心童趣。據(jù)我所知,詩作者已是年過六旬之人,她能以這樣的心境去觀察、想象與比喻,足見她和我一樣同屬于“老頑童”之列。
詩的第五節(jié)中,我喊你答的兩聲“哎——”,打破了畫面的靜謐,像一股飛瀑從高山上奔騰而下……同時,這我喊你答的兩聲“哎——”,也把“我和白云”、人與自然融為一體……
點睛之筆,是詩的最后那句:“我多么想,多么想/背一簍白云回家……”這句既帶豪情又含柔情的結(jié)束語,既深情地贊美了張家界的白云,也含蓄地歌頌了祖國的壯美河山,同時也把我的心激蕩得恨不得“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去幫詩作者“背一簍白云回家”……
三.夏天的微笑
石琴(湖北孝感)
曾經(jīng)有過的那一段回憶
在夏日里
已溶入了蓮花的清香
荷葉上滾動的
是已風(fēng)干的那一滴淚
那濕潤潤的青藤
掛滿了一串串已萌芽的思念
月牙兒與風(fēng)
在細(xì)語呢喃耳鬢廝磨
你微笑走來
給我一朵陽光般的笑臉
霎時間我的世界變得那樣寂靜
天地間仿佛只有
心中一聲輕輕地嘆息
無法平息那顆顫動的心
小心翼翼地守護著
一個飄忽不定復(fù)蘇了的夢……
【微型詩評】
這首現(xiàn)代抒情詩不僅詩題非常有趣——它將大自然的“夏天”賦以人類特有的神情“微笑”,使人未讀全詩就能先感受到一種心情輕松和精神愉悅;而且全詩語言清新、明快而通俗,毫不板滯、晦澀和深奧。
尤其是全詩極盡融情于景之能事,巧用擬人、夸張和通感等表現(xiàn)技巧,把“夏天”,以及各種景物、意象描繪得鮮活、生動、靈巧、婉約、雅致,充滿美感。如“曾經(jīng)有過的那一段回憶/在夏日里/已溶入了蓮花的清香”——詩人將看不見、摸不著的“那一段回憶”這種“知覺”,通過“蓮花的清香”這種“嗅覺”呈現(xiàn)出來,巧妙地融情于景。而“荷葉上滾動的/是已風(fēng)干的那一滴淚”——則是詩人通過對荷葉上的露珠的聯(lián)想、想象與比擬、夸張,自然地觸景生情。再如“那濕潤潤的青藤/掛滿了一串串已萌芽的思念”——詩人既是在把“濕潤潤”的“觸覺”與“掛滿了一串串”的“視覺”結(jié)合起來,又是在把無形的“思念”通過有形的“青藤”上的“萌芽”呈現(xiàn)出來,這亦是巧妙地融情于景?!霸卵纼号c風(fēng)/在細(xì)語呢喃/耳鬢廝磨”——詩人運用擬人化的描寫,賦于了“夏天”以一種勃勃生機和一座快樂家園的氣象。
如果說詩的前兩小節(jié)是在融情于景,那么詩的后兩小節(jié)則是在借景抒情。詩中所抒之情雖然不能“知人論世”,但是“以意逆志”,仍能使人感到詩作者是在聯(lián)想一段甜蜜的回憶,是在表達一份幸福的思念,是在抒發(fā)一種美好的憧憬……
四.那只鳥
梅曉華(湖北武漢)
春落飛花
把寂寞種在藍天
在靜默的塘堰
守望
千秋蕩在枝頭
遙望蒼穹
踩一季青蒿
彷徨
舞動雙翅的詩情
潤濕春夏
披一身云雨
流浪
為了遠方
【微型詩評】
有些雋永、含蓄、有味的現(xiàn)代白話詩,真要另用語言去解說它的情感、闡釋它的主題、揭示它的寓意、賞析它的技巧等,無疑是“畫蛇添足”、費力而不討好的。相反,如果這時能用簡練、概括、甚至“貼標(biāo)簽”的方式來點贊這樣的詩,可能反而會有“畫龍點睛”的效果。就像上面的這首詠物詩《那只鳥》,它——
喻體新奇而寓意豐富,
詩境朦朧且充滿美感。
以物喻人融借景抒情,
看似孤獨卻志存高遠!
至于詩中還有哪些鑒賞“空白”,完全可以留給更多的讀詩的人根據(jù)各自的閱讀體驗去繼續(xù)填補。
五.古碑廊
王海玉(湖北武漢)
靜默的風(fēng)靜默的光
把自己站成雕塑的還有勁直的竹篁
斑駁的青石板上
歲月已殤
模糊的筆跡模糊的影像
把每一種生命譜寫成不同的樂章
空蕩蕩的瓦菲下
鶴翅飛翔
憂傷的意境憂傷的詩行
把憤怒寫進激蕩澎湃的大江
在醉客的酒樽里
不只有思想
南來的孤客北往的行商
把遺落的我準(zhǔn)備帶向何方
太白擱筆的樓前
飛了黃鶴遠了鳳凰
【微型詩評】
單從形式上看,這首《古碑廊》詩與前面六首詩一樣,都屬于現(xiàn)代自由詩;但從內(nèi)容上看,這首《古碑廊》詩卻與前面六首詩有所不同,如果說《六月的鮮花》《背一簍白云回家》《我的詩歌里,有你在出沒》《夏天的微笑》《那只鳥》《蝶》都是以熱烈、奔放的抒情感染人,那么《古碑廊》則是以冷靜、深沉的思考吸引人——它既是在詠物,也是在懷古。
作為詠物詩必須得有物——這“古碑廊”就是詩作者的所詠之物。同時詠物詩只簡單寫物不行,還要有人的思想情感作其靈魂,使其物中有情、情中有物、情物交融——于是“古碑廊”里的那一塊塊無生命的石碑便有了形象——“靜默的風(fēng)靜默的光/把自己站成雕塑的還有勁直的竹篁”;于是“古碑廊”里的那一塊塊無聲響的石碑便成了琴鍵——“模糊的筆跡模糊的影像/把每一種生命譜寫成不同的樂章”……
若顧名思義,“古碑廊”應(yīng)該類似“西安碑林”那樣,不僅是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點之一,也是歷代著名書法藝術(shù)珍品的薈萃之地,因而常是文人墨客們觀賞與懷古的最佳對象。懷古詩通常是借懷念古跡來感慨興衰、托古寄情。這類詩因會寫到古人往事而多用典故——如“太白擱筆的樓前/飛了黃鶴遠了鳳凰”——就用到了當(dāng)年李白登臨武昌黃鶴樓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典故和李白后來登金陵鳳凰臺寫下“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一詩的典故,表達了詩作者對“古碑廊”里石刻藝術(shù)的贊美與敬仰之情;這類詩還會因手法委婉而情感蘊藉——如“憂傷的意境憂傷的詩行/把憤怒寫進激蕩澎湃的大江/在醉客的酒樽里/不只有思想”……
總而言之,《古碑廊》詩不僅一韻到底、瑯瑯上口,而且情感深沉、意境深邃。
(作者單位:湖北省孝感市教育科學(xué)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