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波
今年來勢洶洶的新冠疫情,再次把蝙蝠和穿山甲等野生動物拉入人們的視線。雖然這次病毒究竟從何而來,還不太確定,真相似乎仍然撲朔迷離。不過有一點似乎可以肯定,那就是不少公共衛(wèi)生事件,與“吃”有著脫不了的干系。“前車之鑒,后事之師”,此時反思“吃”的問題,就顯得很有些必要。
“民以食為天”,“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吃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我國關于吃的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在一些地方,吃的食材相當廣泛。曾有笑話說,某地人“善吃”“敢吃”,天上飛的除了飛機,地上跑的除了汽車,水里游的除了輪船,均可列為食材。與此同時,吃的手法不一,花樣繁多,煎炒烹炸、燜燉蒸煮,蔚為壯觀。
然而,更重要的是,在現(xiàn)實中,吃并不僅僅是一種生物性活動,而是包含著豐富的社會性內(nèi)容。對一些人來說,吃什么代表著身份,而對另一些人來說,吃甚至是一項新奇刺激的“事業(yè)”,類似于探險家發(fā)現(xiàn)新大陸一般。吃得越貴,代表越有面子;吃得越奇,說明見識更廣,成正比的“優(yōu)越感”就越強。雖然大抵知道吃野味是違反國家法律的行為,但一些地方的野味市場已成為一個利益鏈甚至產(chǎn)業(yè)鏈,較低的違法成本,助長了這個鏈條的存在和運行。
除了“吃什么”之外,“怎么吃”也很重要。在我們的思維慣性中,共餐是一種“天經(jīng)地義”的吃飯方式,也是紅火熱鬧、喜慶團結(jié)的象征。對某些人來說,還是一種排場和身份的體現(xiàn)。但實際上,分餐是可以減少疾病傳播,提升人們健康水平的飲食方式。遺憾的是,近些年來,在不少地方,紅白喜事規(guī)模越辦越大,各種聚餐聚會頻率越來越高,共餐市場越來越火。雖然這對經(jīng)濟發(fā)展確乎有些作用,但在喜樂之余,也讓人有一絲隱憂。
俗語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因此,吃得健康、健康地吃,不啻為一門需要認真研究的大學問。首先,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要知敬畏、有底線。其次,如何吃,怎么吃得科學、健康,同樣要搞清楚、想明白。共餐雖然熱鬧紅火,但確實隱患多多;分餐雖然貌似實行很難,但是也并非絕無可能。有時候會突發(fā)奇想,有前瞻眼光的餐飲商家不妨推出分餐宴,引導新的消費方式和餐飲文化,說不定會大有“錢”途,亦未可知。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為了延續(xù)生命,人需要靠吃活著。但吃飯是為了活著,活著卻不是為了吃飯。“吃什么”“怎么吃”的問題固然重要,相比之下,為什么吃、吃后怎樣的問題,似乎也很值得關注。這就超越了具體現(xiàn)實吃的層面,具有了形而上色彩,帶有了一些哲學意味,或許也就更加值得反思了。
責任編輯 / 丁兆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