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醫(yī)藥大學(杭州,310053)
《海上醫(yī)宗心領》是一部綜合性醫(yī)書,在藥學方面,黎有卓不僅對當時的越南地區(qū)所生產(chǎn)的藥物按照草部、木部、石部、獸部、禽部、蟲魚部等進行分類,并對每一味藥加以詳細地注釋,同時對于黎有卓認為較為常用的150味藥,按照五行分類。黎有卓在此書“首卷·凡例”中說:“藥品匯要集撰取本草近用者一百五十品,分為五部,以便查考誦讀?!盵1]
《藥品匯要集·上篇》開篇小引載:“入軒岐之門,而不知藥性,譬猶無燭夜行。神農(nóng)三品,一千八百九十二種,乃圣人博濟之功,不辭煩冗。余非甚敏舉而閱之,未免多歧之惑,自謂多而聵,若少而察乎。因考諸潔古《珍珠囊》,止論百品。丹溪隨身七十二品。更增損之附品,不察分為五部,以屬五行?!蔷幰话傥迨罚蛞詺饣蛞晕痘蛉∑涔δ茈`五行,每部三十品?!盵2]從小引中可以看出,黎有卓認為,學醫(yī)之人如果不知道藥性,就好像沒有蠟燭而在夜里行走一樣危險。
傳統(tǒng)主要中藥著作中并沒有以五行歸類的方法。如《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以三品分類,南北朝陶弘景之后基本以自然屬性分類,有的分類中雖然有火部、水部,但是指具體的水和火,而不是作為五行中之一類。可以說,五行分類是黎有卓獨有的一種創(chuàng)新。
黎有卓列舉張潔古論百品藥,朱丹溪隨身72味藥,效仿二者編寫150味藥。為探究黎有卓五行分類的原則,筆者試對其內容進行歸類分析。
火部藥共31味。五行五臟配屬中心(小腸)屬火。但從歸經(jīng)的角度看,這31味藥并非完全歸入心經(jīng)。按原書記載,只有14味藥入心經(jīng),其他17味藥中,有4味藥未記錄歸經(jīng),13味藥分屬肝、腎、脾、胃、膀胱、心包經(jīng)等。由此可見,黎有卓的五行藥物歸類法并非完全據(jù)藥物歸經(jīng)而來。
但如果從功效來看,不入心經(jīng)的13味藥也可以說與心有關。例如書中對沒藥的記載,“最能散血止痛,一切損傷瘀血腫痛及產(chǎn)后心腹氣血刺痛”[2]。對黃連的記載,“鎮(zhèn)肝涼血,調胃厚腸,益膽瀉心,燥濕化痰,除煩止渴,殺蟲安蚘,利水明目”[2]。對石膏的記載,“辛能解肌上行,而理陽明頭鑿作痛,甘能緩脾益氣而生津液”[2]。其他如穿山甲、膽南星、五靈脂等均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比較特殊的是附子,書中載 “入手厥陰命門,手少陽三焦,兼入足少陰、太陰經(jīng)”[2],此藥在黎有卓特別推崇的中醫(yī)書《馮氏錦囊秘錄》中也是一樣的著錄[3],未載歸于心經(jīng)。但黎有卓稱“附子大辛大熱,主治五臟沉寒,四肢厥逆,心腹冷痛,積聚癥瘕,寒濕痿躄,寒濕咳嗽”[2]。筆者認為黎有卓是根據(jù)附子“大辛大熱”,而放在火部藥下,其原則是依性味而分。
歸納起來,黎有卓五行分類法中“火”部藥的歸類包含幾種情況,列為表1(有的一味藥兼有不同情況,則分別列入)。
表1 《海上醫(yī)宗心領》“火”部藥歸類情況
木部藥共30味。五行五臟配屬中肝(膽)屬木。從歸經(jīng)的角度看,30味藥中并非都完全歸入肝經(jīng)。據(jù)原書記載有16味入肝經(jīng),其他14味藥中,有1味藥未記錄歸經(jīng),13味藥分屬大腸、胃、心、膀胱經(jīng)等。
從藥物的功效來看,13味不入肝經(jīng)的藥均與肝有關。例如書中對前胡的記載,“下氣散結,消痰定喘,胸脅痞滿,心腹結氣,肝膽家,風疾為患最宜”[2]。對細辛的記載,“益肝膽氣,最能溫腎……可開胸中滯,通百節(jié),理頭面游風”[2]。對薄荷的記載,“皮膚風熱,骨蒸勞熱,小兒風涎,驚風壯熱”[2]。另外如秦艽、白芷等也都具有平肝息風的功效。
荊芥、葛根、麻黃三味藥較為特殊。書中黎有卓提及張潔古,《臟腑標本虛實寒熱用藥式》中肝病的治療方法有一條為“解肌法”,適用于肝經(jīng)郁熱因寒者,而麻黃主要功能為散寒,厥陰郁熱當清,必須配伍清肝經(jīng)郁熱之品,否則辛溫藥將反助邪[4]。根據(jù)這一治療特點,筆者認為黎有卓是根據(jù)此治法將荊芥、葛根、麻黃歸于木部藥下。而且《海上醫(yī)宗心領》也較多地參考了中國歷代中醫(yī)文獻,有很大可能作者借鑒了張潔古書中的“解肌法”。
歸納起來,黎有卓五行分類法中“木”部藥的歸類包含幾種情況,列為表2(有的一味藥兼有不同情況,則分別列入)。
土部藥共30味。五行五臟配屬中脾(胃)屬土。從歸經(jīng)的角度看,30味藥中,5味藥并未記錄歸經(jīng),其余25味藥均歸屬脾(胃)經(jīng)。
5味未記錄歸經(jīng)的藥在書中的記載如下:訶子“治冷氣,消宿食,去腹膨,通津液”[5];麥芽“化食消痰,癥瘕冷氣,胸膈脹滿”[5];樸硝“可消瘀積,能通月經(jīng)……滌腸胃而止疼”[5];常山“治瘧母及腹中積聚邪氣,痞結堅瘕,項下痿瘤”[5];萆薢“消宿食,除脹滿,去邪氣,且去冷疼山嵐瘴氣,止霍亂惡心”[5]。從功效的角度看,此5味藥均與脾有關。由此可以看出,土部藥以功效和歸經(jīng)二者為依據(jù),交叉分類。
30味藥中酸棗仁單獨歸入一類,書中對酸棗仁的功效記載道:“寧心益肝,斂汗止渴……脾虛不嗜食,心虛易出汗……丹溪云血不歸脾,用此大補心脾則血歸脾,而五臟安和。”[5]雖然書中記載酸棗仁的主要功效是寧心安神,但是其功效是通過補益脾血而實現(xiàn)的,這也可能是黎有卓將酸棗仁歸入土部藥的用意。
歸納起來,黎有卓五行分類法中“土”部藥的歸類包含幾種情況,列為表3(有的一味藥兼有不同情況,則分別列入)。
表2 《海上醫(yī)宗心領》“木”部藥歸類情況
表3 《海上醫(yī)宗心領》“土”部藥歸類情況
金部藥共30味。五行五臟配屬中肺(大腸)屬金。從歸經(jīng)的角度看,只有13味藥歸入肺經(jīng),其他17味藥中,9味藥未記錄歸經(jīng),8味藥分屬脾、胃、肝、腎、膀胱經(jīng)等。
但從功效的角度看,不入肺經(jīng)的8味藥也均與肺有關。例如書中對款冬花的記載,“治肺痿膿血腥臭,止肺咳,痰唾稠粘,潤肺瀉火”[5]。對木香的記載,“氣劣氣不足能補,氣脹塞能通,和胃氣如神行”[5]。對沉香的記載,“補腎順氣,抑陰協(xié)陽,治痢尤佳”[5]。對郁金的記載,“下氣消陽毒,以生肌止小便”[5]。另外如骨碎補、京三棱、莪術等有助于行血、活血的功效。
筆者將可發(fā)散表邪的藥物藁本、蔓荊子、香薷歸入治法與肺有關的一類。例如書中對香薷的記載,“除傷暑……肺之清化,令行而熱自下去。”[5]筆者認為黎有卓將此三味藥的歸類是以治法為依據(jù)的。
歸納起來,黎有卓五行分類法中“金”部藥的歸類包含幾種情況,列為表4(有的一味藥兼有不同情況,則分別列入)。
表4 《海上醫(yī)宗心領》“金”部藥歸類情況
水部藥共29味。五行五臟配屬中腎(膀胱)屬水。從歸經(jīng)的角度看,原書雖然有4味藥未標明歸經(jīng),但有22味藥均屬腎經(jīng),剩下的3味藥的功效都與腎有關系。例如書中對生地黃的記載,“養(yǎng)陰退陽,涼心火血熱,骨蒸勞熱,五心煩熱”[5]。對補骨脂的記載,“治男子勞傷,療婦人血氣,腰膝酸疼”[5]。對龜甲的記載,“退伏熱于骨中,長陰氣于肝腎”[5]。由此可看出,水部藥以歸經(jīng)和功效為依據(jù),交叉分類。
關于生地黃,《馮氏錦囊秘錄》中說:“甘能入脾,苦能入心,故兼入心脾……而專補腎臟精血矣,如陰虛火盛,而脾氣又弱者?!盵3]兩書論述生地黃都有滋補腎陰的功效,生地黃雖入心脾二經(jīng),但在《海上醫(yī)宗心領》中卻歸入水部藥。由此可看出,黎有卓在對藥物分類時,不僅依據(jù)歸經(jīng)分類,也看重藥物的功效。
歸納起來,黎有卓五行分類法中“水”部藥的歸類包含幾種情況,列為表5(有的一味藥兼有不同情況,則分別列入)。
表5 《海上醫(yī)宗心領》“水”部藥歸類情況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黎有卓的藥物五行歸類法似乎缺乏標準,時而依歸經(jīng),時而依功效,時而依性味,但細思之也有規(guī)律。黎有卓在《藥品匯要集·上篇》小引中的一段話值得注意,他說:“此部特便于考閱,且各歸所喜,盡在其中。書成顏曰藥品匯要,乃愛其徑,便行攜之,以為袖中一寸金是引。”[2]
“各歸所喜”四字,揭示了黎有卓藥物五行歸類法的重要原則。中醫(yī)五行配屬人體臟腑與自然,可以說原理都是“同氣相求”“各歸所喜”,而沒有某種固定的物質性標準。金代張元素提出“藥物法象”,按藥物的氣之厚薄、味之厚薄來分類,與此有異曲同工之處,但單純按氣味厚薄來分,又似不夠全面。相比較之下,黎有卓既保留了“藥物法象”的思維,又結合了后世藥物歸經(jīng)理論和功效主治認識,形成更為靈活和全面的五行歸類法,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
黎有卓藥物五行分類法的意義可從兩個方面進行思考:第一,以藥物功效為主要依據(jù),每類藥物的功效大多與同一五行屬性的臟腑有對應關系,而不是以藥物的形態(tài)、顏色為依據(jù)進行五行機械推論,較符合臨床實際;第二,比藥物歸經(jīng)理論更加靈活。藥物歸經(jīng)理論大致上與功效相關,但也有不全面的情況,且難免受臟腑、經(jīng)絡等形質所限。有的藥物功能較廣,歸經(jīng)動輒有四五種之多,不便掌握,而五行歸類更加靈活。如附子之歸“火”部,鮮明地體現(xiàn)了“各歸所喜”的原則,方便人們迅速抓住其主要藥性特征。
綜上所述,越南醫(yī)家黎有卓在全面學習中國醫(yī)藥著作的基礎上,從便利臨床的角度出發(fā),訂立了藥物五行歸類法,是對中藥理論有益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