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之
湖北荊州是著名的魚米之鄉(xiāng),是有千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自古以來,荊州人“過早”(吃早餐)花色品種豐富,既講實惠,又要美味,既有傳承,又有發(fā)展。
45年前,我在荊州古城上大學時囊中羞澀,“過早”純屬填飽肚子,大多數(shù)時候吃稀飯加饅頭,十天半個月才吃一回肉包子,我常在饅頭里夾點蘿卜丁,以充菜包子。學校食堂偶爾賣油條之類的炸食,最受學生青睞的莫過于面窩、油餅和油墩子。油墩子直徑近兩寸,高約一寸,面料近似油條,表面炸得金黃,對我們這些窮學生來說,是不可多得的美食。
當時,街上的油炸早點還有金果條、油炸糍粑、歡喜坨、炸麻花。大部分時間,我和同學們只能上街過過眼癮。金果條是用糯米做的,比油條短,吃了之后特別禁餓。油炸糍粑長約兩寸半,寬約一寸半,外面炸成金黃色,一咬開,里面綿軟黏糯,白如軟玉,糯米粒隱約可見,很受當?shù)厝藲g迎。歡喜坨是用油將糯米團炸得鼓起來,再撒些芝麻粒和糖粒。麻花炸得酥脆,嚼起來嘎嘣嘎嘣響。還有店家賣油炸的藕丸子、豆腐丸子和綠豆丸。
有種汽水粑粑,介于油炸和湯水食品之間,制作時先在鍋里抹點油煎制,然后借助水汽將其蒸熟。汽水粑粑有兩種,一種用平底鍋,在鍋底并排攤兩個薄米餅,鍋中放少許水,蓋上鍋蓋,等兩個米餅熟透,將米餅對疊,其外表金黃而里層則是玉色。另一種做法是,在鍋里燒開小半鍋水,把粑粑貼在水面以上兩三寸處,蓋上鍋蓋,靠水蒸氣蒸熟粑粑。這樣做成的汽水粑粑底層酥脆,表層綿軟。
偶爾,我們會在星期天的早上,結伴到校外去“過早”。學校大門外有條玄帝宮路,寬不過丈余,曲曲折折,青石板路面被行人和車輛磨蝕出許多坑洼。沿街的早點鋪用竹竿撐出一個個布棚,雨天擋風雨,晴天遮太陽。清晨昏黃的燈光下,常見幾張老舊的方桌周圍坐幾位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桌上一個盤子擱兩根油條,一個青花瓷碗盛大半碗豆腐腦。老奶奶一手摸著暖爐,一手用金色花邊的調羹,從因放了紅糖而呈琥珀色的汁水中,舀起一勺白花花的嫩豆腐。
荊州人“過早”,尤其是中老年人,大多喜愛湯湯水水。不少人會起大早到早點鋪去等原汁原湯的頭鍋面。天還沒亮,許多鋪子已經(jīng)坐滿了“過早人”。荊州早湯面的“頭子”很講究,有豬肉的、牛肉的、雞絲的、鱔魚絲的、細豌豆的……面料也分堿水面、細面、拉面、手工米粉、細粉……“頭子”不同,面的分量不一,價格也有分別。
湯湯水水的面食中,有一種包面跟肉包子一樣受歡迎。包面有些像餛飩,除了湯水好喝,面皮制作也很有水準。不少人喜愛吃米酒湯圓:將糯米面團搓成鵪鶉蛋大小的圓球,放在糯米酒糟里煮熟,湯圓猶如羊脂玉,懸浮在清淡的米酒中,很能增人食欲。
荊州東環(huán)路石油學院附近有家早點鋪,刀削面生意好得出奇。老板據(jù)說是甘肅人,圍一條洗得發(fā)灰的白圍裙,戴一頂白色瓜皮帽。他把一坨發(fā)好的面團頂在頭上,左手扶面團,右手握一把削刀。只聽嚓嚓嚓嚓,薄如紙的面片便飛到一米多遠的湯鍋里,引得不少“過早”的市民和大學生圍觀。這是外地飲食融入荊州早點的范例。
除了油炸早點和湯水早點,還有一種蒸制的早點也很受歡迎,比如蒸餃和湯包。蒸餃和湯包用小籠屜蒸,籠屜底下放松針。放松針的目的是防粘連,還可讓蒸出來的食品有一種淡淡的植物香氣。小籠包和湯包很接近,都要包肉餡,不同的是,湯包里要放些清水。蒸熟的湯包一個個趴在深褐色松針上,呈半透明狀。吃的時候用筷子夾起來,放在小碟里,先用牙齒在湯包上咬一個小洞,然后慢慢啜飲面皮里面的湯汁。湯汁里富含肉餡的滋味,那種鮮香,是沒吃過湯包的人無法想象的。但是有一點得注意,吃湯包性子急不得。一急,燙傷嘴唇事小,若把口腔里燙起泡,短時間很難愈合。
蒸制食品中有一種發(fā)糕,很受城中老人和小孩青睞。它用大米做成,以粳米為主,加進少量糯米,磨成米漿后進行發(fā)酵。蒸之前,在大籠屜里鋪上松針,松針上放一塊洗凈的蚊帳布,把發(fā)酵好的米漿鋪到蚊帳布上,抹平,蓋上籠蓋。蒸熟后,把米糕放到案板上,用菜刀切成方形或菱形,橫截面上能看見海綿一樣的細孔。講究些的店家則在籠屜里放上許多篾編的小碗,再把米漿澆進去蒸制。蒸熟的發(fā)糕像一個個銀錠,顯得很喜慶。
最有意思的是老者叫賣的頂頂糕,得冷天才有。有個從監(jiān)利來的老大爺,冬天專門在荊中路賣頂頂糕。老人家拿一把勺子,舀一大勺糯米粉倒進竹筒,舀半勺紅糖,再撒一小撮桂花,之后把竹筒放到水壺的蒸汽孔上,將水壺坐在火爐上。當水咕嚕咕嚕沸騰起來時,老漢取下竹筒,拿根木杵從竹筒底部輕輕一頂,一個香軟可口、像個小絨帽似的米糕就被頂出來。這糕有米粉的清香,有紅糖的甜香,還有桂花的幽香,不由得你不嘴饞。
除了以上食物,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有人用小碗蒸了肉和魚,加上幾盤小炒,喝上幾盅小酒來“過早”,其形式類似于廣東的早茶。這是改革開放后才逐步在“老總”們之間流行起來的,后來逐步進入尋常百姓家。三五個人,七八個菜,一壺溫過的酒,一邊喝酒,一邊談生意,說點家長里短,是不是很講究?
如今,我已經(jīng)67歲,回想起荊州的“過早”時光和那些傳統(tǒng)美食,真是感慨萬千。近日瀏覽網(wǎng)絡新聞,看到一個荊州后生把“過早”店鋪開到北京東直門外大街和西單商場,還把分號開到了上海虹橋的寶利廣場,主營的早點套餐是武漢熱干面加一碗熱氣騰騰的洪湖藕湯,真讓人為荊州人“過早”的發(fā)展而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