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玉
全國統(tǒng)一使用的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打破了長期以來存在的“一標多本”之格局。此套統(tǒng)編語文教材有一個顯著的創(chuàng)新和亮點,就是創(chuàng)建了一個從“教讀課文”到“自讀課文”再到“課外閱讀”的“三位一體”閱讀體系。但在“自讀課文”的實際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目前存在“將自讀課文當作教讀課文,精講精教”“將自讀課文當作略讀課文,大略施教”“將自讀課文當作課外讀物,可教可不教”等現(xiàn)象。這就違背了教材設計的初衷,偏離了自讀課文教學的軌道,制約了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培育與有序發(fā)展。
該如何凸顯“自讀課文”的功能,有效教學“自讀課文”呢?下面筆者以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自讀課文《安塞腰鼓》的教學為例進行闡述。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痹诮y(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中幾乎所有“教讀課文”都有“預習欄”,都有編者精心設計的“預習題”,以讓學生有效“預”,進而有效“學”。這對于“教讀課文”的學習是有益處的。但對于“自讀課文”的教學卻不然。在現(xiàn)實教學中,不少教師將“自讀課文”當“教讀課文”教,精心設計“預習題”,也讓學生在課前進行大量的“預習”,以期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八年級下冊)》編寫說明中指出:“教讀課文,由教師帶著學生,運用一定的閱讀策略或閱讀方案,完成相應的閱讀任務,達成相應的閱讀目標,目的是學‘法’。”“自讀課文,學生運用在教讀中獲得的閱讀經驗,自主閱讀,進一步強化閱讀方法,沉淀為自主閱讀的閱讀能力。”由此可見,“教讀課文”與“自讀課文”各有不同功能——“教讀課文”重在教“法”,學“法”;“自讀課文”重在用“法”,形成能力。也就是說“教讀課文”相當于理科的“例題”,“自讀課文”則相當于理科的“習題”。既然“自讀課文”的設計目的是用“法”,那就不需要再進行所謂的“預”,而應該直接是“法”的應用、“法”的實踐;既然“自讀課文”是“習題”,那教學“自讀課文”就應該是“習題”的訓練與檢測。
事實上,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自讀課文”沒有設置“預習欄”,其目的就是要實現(xiàn)學以致用,真正讓學生在課堂上運用“教讀課文”之法自讀課文——自我閱讀、自我解讀、自我探究、自我實踐,最終獲得自我發(fā)展。
筆者認為,“自讀課文”的學習中,可以取消課前預習。這樣做一方面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另一方面,讓學生對“自讀課文”內容充滿著新鮮感、好奇心、嘗試欲,在課堂上能夠更加富有興趣地“自讀”。
在教學“自讀課文”《安塞腰鼓》時,筆者就取消了課前預習,讓學生當堂學習,盡管這篇課文篇幅不短,生僻字不少,理解也較不易。事實證明,學生在沒有任何預習的情況下,會更加認真,更為努力,效果也很好。
葉圣陶講,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更是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教讀課文”需如此,“自讀課文”更應如此。
“自讀課文”重在“自讀”兩個字上?!白宰x”,就是讓學生“自己讀”“自己解”“自己練”,顯然,這是要求真正以學生為本學習語文的文章類型。也就是說,只有讓學生在“自讀”中學習“自讀課文”,才能將“教讀課文”所學之“法”轉化為學生的“自讀能力”,葉圣陶先生所提出的“自能讀書”的目標才能實現(xiàn),學生的“自主性”才能得到真正體現(xiàn)。因此,“自讀法”是“自讀課文”教學最為根本的方法。
凡課堂學習都有學習目標。“自讀課文”的學習也不例外。“自讀課文”有其特定的功能,學習“自讀課文”也要有任務意識、目標意識,學生只有完成“自讀課文”應有的任務、達成“自讀課文”應有的目標,“自讀課文”的學習才算是結束。
現(xiàn)實教學中,一般是由教師來確定學習目標,尤其是“教讀課文”的學習。但筆者認為“自讀課文”的學習目標不應該再由教師來確定,而應該由學生來確定,否則,就違背了“自讀課文”的性質——“自讀課文,學生運用在教讀中獲得的閱讀經驗,自主閱讀,進一步強化閱讀方法,沉淀為自主閱讀的閱讀能力”。[2]所以,教師必須讓學生自主定標。教師應該通過單元前兩篇“教讀課文”的教學引導學生學習如何確定“學習目標”,引導學生通過前兩篇“教讀課文”的精學、細學,明晰整個單元的學習目標。
以《安塞腰鼓》的教學為例,在“教讀課文”學習后,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將《安塞腰鼓》一課的學習目標確定如下:
(1)在已學《社戲》《回延安》的基礎之上,理解安塞腰鼓所蘊含的民俗文化的意義和價值。
(2)用已學分析多種表達方式的方法來理解、把握《安塞腰鼓》所表達的情思。
(3)能夠品味《安塞腰鼓》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通過同一單元的兩篇“教讀課文”的示范與引領,學生在自我確定了“學習目標”的基礎上,就開始進入自我學習的流程——“先學后教”。
“先學”是指學生圍繞自定的“學習目標”,用“教讀課文”所學到的方法自我讀文、鉆研問題、探究實質,從而進行初步的“方法與能力”的應用嘗試。“后教”是指在“先學”的基礎上,學生再與同學共同研究、修正、解決“先學”理解中出現(xiàn)的諸多問題,使“方法與能力”的應用得到進一步的強化、沉淀。
例如,在《安塞腰鼓》一文的教學中,“先學”就是讓學生圍繞著三個“學習目標”,閱讀文本,通過默讀朗讀、勾畫圈點,結合對課文內“旁批”和課文后“閱讀提示”展開思考,初步地理解、把握、達成“學習目標”。對已經理解的問題,寫上關鍵詞;對理解模糊或不能理解的問題,做上標記;對新發(fā)現(xiàn)的問題,則寫下來,在“后教”時交流、研討、互動?!昂蠼獭本褪窃趯W生自我思考解決《安塞腰鼓》問題、努力達成學習目標的“先學”基礎上,學生對自己理解的問題進行交流,進一步完善已經理解的問題;對自己未理解的問題通過詢問、質疑以及彼此研討的形式獲得最終解決。這種交流與研討可以是兩人,可以是多人,也可以是全班一起,可以因問題的不同而采取不同形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先學”需多長時間,“后教”需教什么問題,由哪些學生研究,都因學生各自的實際狀況的不同而由學生自己確定與選擇,這正是“教讀課文”所習之“法”的應用。
“自讀課文”緊承“教讀課文”,是以“教讀課文”教學為前提的;“教讀課文”是“例子”,是“例子”就要學深、學透、學實、學到位,就需要用一些“課后作業(yè)”來強化、鞏固、深化。而“自讀課文”則是“習題”,是“例子”中思想與本質的應用。相對于“教讀課文”而言,“自讀課文”本身就是“習題”。
因此,筆者認為可以減少甚至取消圍繞著“自讀課文”這一“習題”再進行所謂的“訓練”。否則,就是“習題”中的“習題”,容易本末倒置,加重學生的負擔,失去“自讀課文”的設置意義。雖然“自讀課文”后所設置的“閱讀提示”似乎也有類似于“習題”的內容,但完全是可以穿插在課堂教學中實施與完成的。
例如,《安塞腰鼓》課文后“閱讀提示”中提出“這是一篇適合朗讀的文章,大聲朗讀幾遍,自然能感受到其中強烈的生命律動”,這一要求實際上也是學生確定的第三個“學習目標”的要求,在課堂上就能夠完成,課后不再作要求。
當然,對于確實富有價值的“自讀課文”,如果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真的不能完全理解與把握,可以適當進行相關練習。這種練習,應該盡量是朗讀類的、心得類的、拓展類的;這種練習應該是少而精,恰到好處的,不能加重學生的學業(yè)負擔。如在教學《安塞腰鼓》時,可以布置“配上音樂,朗讀課文,錄制下來,發(fā)至群中”這樣的作業(yè),引導學生更好地消化課文、理解情感,培育語文核心素養(yǎng)。
“自讀課文”重現(xiàn)學生的自讀互研,但并不排除教師作用的發(fā)揮,相反,教師應有作用的發(fā)揮對這類課文學習效果的影響很大。
“自讀課文”的教學以“自讀互研”為本,更需要有效的組織。在“自讀課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全程有效組織學生進行“自讀”——組織學生進入文本、自我閱讀課文、自我探究課文、彼此研討課文,最終理解課文。
一般來說組織教學的第一步就是“導入新課”。在“自讀課文”的導入過程中,教師應該盡量采用“開門見山,直奔主題”的方法,以便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自讀學習。如筆者在教學《安塞腰鼓》時,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今天,我們來自讀、研究劉成章所寫的抒情散文《安塞腰鼓》?!边@樣的導入,干脆利落,節(jié)約了時間,提高了效率。
引導是教師課堂作用發(fā)揮的關鍵,“自讀課文”更需要教師的有效引導。教師的有效引導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在學生自讀、自探、研討困難,達到“憤”和“悱”之時,教師給予適當?shù)膯l(fā)、提示。
(2)教師適時適當?shù)谋匾v解。如《安塞腰鼓》一文,學生對于“安塞腰鼓”并沒有太多的了解,在學生自讀、互研的基礎之上,教師可以適時提供“安塞腰鼓”的常識。再如,學生對文章主旨不夠明晰,就涉及寫作背景的了解,這時,教師就需要適時地投影《安塞腰鼓》的寫作背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
(3)教師必要的板書。教師在學生自讀、互研之時,需要走到學生中間看、聽、察、思、記,了解其學習中真正存在的問題,這樣教師在后期解疑時,能夠更有針對性地、有重點地引導解決這些問題,這時具有個性化的、適時、適當?shù)陌鍟惋@得尤為重要。
《安塞腰鼓》的板書如下:
在學生“自讀互研”的過程中,教師必須關注著每一名學生,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督促著學生更加積極、更加努力地作為,確保每一名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都有所收獲。
“自讀課文”是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創(chuàng)新型課文。只有用心剖析,不斷研究,才能厘清與“教讀課文”“略讀課文”教學的區(qū)別,才能把握其教學本質、特征、功能,才能讓其教學正確歸位,才能在教學中真正發(fā)揮其功能,才能真正促使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