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白旭
摘? ?要:現(xiàn)如今,隨著網絡時代高速發(fā)展,互聯(lián)網等信息技術的應用也深刻改變和影響著人們的思維。與此同時,傳統(tǒng)課程形式在應對新時代挑戰(zhàn)上的能力遠遠不夠,線上教育的廣泛應用逐漸成為一種流行趨勢。隨著線上模式的廣泛應用,不難發(fā)現(xiàn)有許多問題已經暴露出來,需要面對和解決。文章主要圍繞信息時代下的課程實踐問題,對線上教學模式的雙重性進行剖析,同時,就如何平衡線上模式與線下模式之間存在的問題,做出一些探討。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改革;教學模式
近年來,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互聯(lián)網+”理念與眾多行業(yè)產生了深層次、多領域的碰撞。這些碰撞在新時代下發(fā)揮了越來越多的新效應,教育行業(yè)也不例外,新型教學模式層出不窮,線上教育的理念也以多元化呈現(xiàn)方式應用于各級、各類學校中。從當前情況來看,教育改革與發(fā)展是相輔相成的,同時,現(xiàn)代社會在不斷變革和追求中進步,現(xiàn)代教育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運行,改革必然成為其存在方式,未來教育也將會實現(xiàn)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全球化,并成為新的理想教育。
1? ? 信息社會背景下教學模式的基本情況
2006年,我國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guī)劃》中談及在云計算、大數(shù)據(jù)、移動計算等新技術的應用下,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日趨明顯,同時,教育信息化迎來了重大發(fā)展機遇,并且提出發(fā)展目標:到2020年,基本要建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基本實現(xiàn)教育信息化對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促進作用等要求。針對這一通知,中小學和高中互聯(lián)網接入率迅速提升、多媒體教室日漸普及、教育資源服務體系和教育管理服務體系已經慢慢覆蓋全國。截至2019年第二季度末,根據(jù)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安全工作月報顯示,全國中小學互聯(lián)網接入率達97.9%,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普通教室348萬間,93.6%的學校已擁有多媒體教室,其中,74.2%的學校實現(xiàn)多媒體教學設備全覆蓋;學校統(tǒng)一配備的教師終端、學生終端數(shù)量分別為995萬臺和1 469萬臺,同比上季度分別增長1.0%和2.1%,開通網絡學習空間的學生、教師分別占全體學生和教師數(shù)量的48.5%,66.7%[1]。
2? ? 線上教育模式的利弊
2.1? 課程內容的分析
2001年6月教育部印發(f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通知中,提到現(xiàn)在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之一是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xiàn)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xiàn)代社會和科技發(fā)展的聯(lián)系。時隔多年,這一目標仍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方向,2019年3月8日教育部印發(fā)的《教育部基礎教育司2019年工作要點》注重強調應提升基礎教育信息化水平,廣泛匯聚各類優(yōu)質教育資源,推動建立覆蓋義務教育各年級、各學科的數(shù)字教育平臺[2]。
線上教學模式不僅可以借用各式各樣的動畫效果幫助學生更形象、更清晰地理解學習內容,而且這些課程材料散布于網絡上,產生了傳統(tǒng)模式不能實現(xiàn)的共享效果。相對于學生而言,內容選擇多樣化,在同一課程教學中通過對多名教師的教學方法進行個性化對比,選擇出最適合自己的教師。一方面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性,有利于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的發(fā)揮;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在網上觀摩、學習其他教師的教學視頻,借鑒移植新鮮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根據(jù)自身需要更加便捷地享用優(yōu)勢資源,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yè)技能,完善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
網上教學實現(xiàn)了教育的境域性以及多樣性,是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某些課程在老師講解過程中面臨被平臺隨時叫停的風險,操作性強的課程需要學生做實驗,隱私得不到保護,長時間使用電子設備對人的眼睛傷害極大等。
2.2? 課程實施的分析
傳統(tǒng)模式采用面對面授課,學生和教師在同一地點同一時間進行知識的交流和傳播。教師在傳授過程中可以觀察學生的不同表現(xiàn),學生也可以在遇到問題當即詢問老師,得到解答。不難發(fā)現(xiàn),老師要面對不同班級一遍又一遍重復講述知識,對于教師而言屬于資源的浪費,對于學生而言,接受程度的不同導致學生在理解問題上產生快慢差異。
線上教育模式的出現(xiàn)在一定方式和程度解決了上述問題,具體以直播和錄播兩種方式操作,教師只需要進行一次授課,便可以將課程內容傳授給不同批次的學生,實現(xiàn)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對于學習速度緩慢、學習效率不高的學生,可以重復學習直至理解透徹[3];另外,學生學到什么比什么時候學習、用什么方式學習更加重要,而線上模式對時間和地點的選擇也不做統(tǒng)一要求,滿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從現(xiàn)實角度來看,學生在互聯(lián)網接受知識更多是基于興趣學習,是一種主動參與的過程。倘若學生對某些科目提不起興趣,很有可能散漫學習直至課程結束,教師很難保證學生時刻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加之又缺少相應強力的監(jiān)管、監(jiān)督,學生會產生學習的松懈,獲取知識的效率大大降低,因此,僅憑學生的自覺能力完成線上課程是困難的。相比線下模式,一是可以使教師直觀并且集中地觀察到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并對散漫學習的學生提出警告,二是課堂的互動交流性較強,學生有學習上的問題可以做到立馬解決。
2.3? 課程評價的分析
課程評價分為教師教學評價和學生學習評價。我國教育對于學生的學習評價基本是由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和檔案袋評價構成,采用紙質版手寫的呈現(xiàn)方式;對于教師教學評價,采用公共課展示以及學生評分等方法[4]。
首先,計算機技術的使用促進了課程評價的發(fā)展,其運營成本與傳統(tǒng)模式比較也少得多,網絡評價可以運用互聯(lián)網建立一定模型,使系統(tǒng)全程自動記錄教學與學習過程的全部數(shù)據(jù),通過這些數(shù)據(jù)制定評價方案,由系統(tǒng)根據(jù)評價方案生成過程性評價數(shù)據(jù),保障評價的客觀性和公平性。其次,系統(tǒng)也可以自動對學生學習成長的過程進行完整的數(shù)據(jù)記錄,最終形成個人成長檔案袋。同時收集資料也很方便,可以讓學生和教師隨時隨地地使用身邊的信息設備或工具進行簡易操作[5-6],完成線上評價,保存無期限,有助于管理者隨時可以翻閱查看,查漏補缺。
3? ? 結語
信息技術時代正變革著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賦予課程改革新的使命,改變了傳統(tǒng)模式中以“教”為中心的局面,使學生學習方式多樣化,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教學評價的改革,使評價功能完善和評價方式多元化。但是如何使之高效和安全地與互聯(lián)網相結合,從而促進教育信息化,是當下教育領域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
目前,關于線上教學模式,研究不同方面的學者們的認識尚未統(tǒng)一,但是關于線上教學模式的操作性,毋庸置疑有待加強。從技術研究者的角度來說,不能僅考慮技術問題,盲目地將信息技術應用在教育。在保障措施上,有關部門需要制定嚴格的法律條文以用于保護個人隱私;增加實時監(jiān)督學生的功能性,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選擇性地過濾不適網頁,使學生和教師提高知識傳授效率;對于教師進行實名認證,網絡系統(tǒng)分辨科目,避免教師授課期間面臨隨時叫停的風險等??偠灾谛碌臅r代背景下,教育行業(yè)應該順應時代,緊跟信息化浪潮,盡快找到合適的技術嵌入方式,解決信息化教學的雙重影響。一方面利用信息時代,建構適應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體現(xiàn)教師和學生特點的學習體系,彌補線下教學模式的不足之處,另一方面客觀、辨識地認識“互聯(lián)網+”教學,解決研究網絡教學所帶來的負面效果,使其與傳統(tǒng)模式的優(yōu)良因素進行交融,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步伐,有效地引導、促進教育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慶樺.基于“微課共享學習資源與評價系信息平臺”的信息化教學研究與實踐[J].工業(yè)和信息化教育,2015(9):80-82,86.
[2]王曉娟.基于微信平臺的高中物理微課開發(fā)與翻轉課堂教學建議—以《恒定電流》單元為例[D].蘇州:蘇州大學,2016.
[3]王鑒,安富海,李澤林.“互聯(lián)網+”背景下課程與教學論研究的進展與反思[J].教育研究,2017(11):105-116.
[4]張鵬高.在多重利好中突破教育信息化發(fā)展難點與重點[N].北京:中國出版?zhèn)髅缴虉螅?017(001).
[5]陳鑫,南麗軍.線上線下模式之爭:高校教育何去何從[J].經濟師,2018(8):182-183.
[6]徐江波,余海洋.“互聯(lián)網+”背景下線上教育現(xiàn)狀、存在問題及改善探討[J].教育現(xiàn)代化,2019(36):79-80,94.
Reform and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model in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 society
Wan Baixu
(Xian Aeronaut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87, China)
Abstract:Nowaday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era,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ch as the Internet has also profoundly changed and influenced peoples think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ability of traditional curriculum forms are far from enough to meet the challenges of the new era,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online education is gradually becoming a popular trend. However, with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online models,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many problems have been exposed, need to face and solve i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urriculum practi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analyzes the duality of the online teaching model, and discusses how to balance the existing problems between the online model and the offline model.
Key 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odel of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