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初中課程的設置上更加注重開放性和綜合性。從2016年起,義務教育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稱統(tǒng)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更加符合青少年發(fā)展的需求,將道德與法律有機融合,在教學案例和課堂活動的設計上更具有人文性的特點。在新的教材改革下,如何發(fā)揮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的主導作用,如何引導學生在思考和探索中學習,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進而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率,就成了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深思的、司題。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道德與法治
面對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新問題,我來粗略談一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新教材改革的看法和應對策略。
一、熟練掌握新課標,深入挖掘新教材
新課標修訂工作遵循了兩個原則:完善標準原則和與時俱進原則。完善標準原則是指保持大結構不變,注重局部調(diào)整,精益求精;與時俱進原則是指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強調(diào)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導,充分體現(xiàn)以人為本,為學生成長服務。新教材繼承了德育回歸生活的課程理念,突出了內(nèi)容活動化與活動內(nèi)容化的要求,體現(xiàn)了人文性、實踐性,綜合性等特點?;谡n標的修改,新教材有兩大變化,變化一強調(diào)“以初中學生生活為基礎”,變化二明確“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發(fā)展為根本目的”。
二、新舊教材對比,更新教學觀念
新教材比舊教材增加了大量插圖,而且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有效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興趣,插圖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品德形成規(guī)律,便于教學。新教材每一課都會介紹中外經(jīng)典書,滲透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這是舊教材無法比擬的。新教材增加了思維導圖,舊教材上沒有思維導圖;新教材引領學生思想認識的不斷深入或擴展,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這些都是舊教材不具備的,所以在教學觀念上,我們也應該更新觀念,讓學生走進生活、走進課本,在講解課本的同時,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同時,通過思維導圖,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緊貼學生生活,開展德育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緊貼學生的生活實際,提高課堂的開放性,引導初中生積極參與課堂實踐,將德育、心理教育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促進初中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生活化的教學方法,為學生聯(lián)系生活情境,拉近學生和道德與法治的距離,建立學習興趣,從而開展高效的學習。比如七年級上冊《生命的思考》的教學中,為了讓初中生學會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守護生命,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適當選取生活中的案例,結合初中生的生活經(jīng)驗,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激發(fā)初中生內(nèi)心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注重課堂對話,提高課堂的開放性
作為教師,我們要看到初中學生已有一定的道德生活經(jīng)驗和認知水平,如果我們的教學缺乏鮮活事例的支撐,用枯燥、抽象的道理,以及簡單的說服教育,對他們會缺乏吸引力,也難以起到引領作用。教學中,教師要基于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以學生生活中真實的困惑、矛盾、沖突為突破口,從“道理”的教授轉向“道路”的探尋,通過對話的方式,吸引并激發(fā)學生課堂參與、課堂互動的生命熱情。
深入交流、主動表達、互相傾聽、彼此分享、自我反思、相互質(zhì)疑等是課堂對話的主要行為,這樣的對話是真實的、能夠觸動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課堂上的自我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應成為課堂教學的常態(tài),做到“授人以漁”。
五、利用多媒體形式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多媒體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將多媒體應用到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可以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可以將實際教學內(nèi)容用微課的形式展示出來,讓教學過程更加直觀,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比如在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一交友的智慧這一內(nèi)容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設計一個場景:小明把要交的班費弄掉了,然后教師利用多媒體視頻展示幾個朋友不同的表現(xiàn),讓學生可以更直觀地分辨朋友的價值,同時掌握最基礎的交友原則。
六、重視教師的人格示范作用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有人說:“教師個人的范例,對于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例如,教師講到積極上進為社會做貢獻時,他們自己卻不求上進,毫無建樹,如此虛偽的說辭無法令學生信服。在強調(diào)遵紀守法時,自己往往遲到、早退,這不禁讓學生懷疑教育和教學的真相,懷疑課堂是虛偽的、不真實的。因此,教師必須以身作則,做好帶頭工作。另一方面,教師應該有無限的愛心,“感人者,莫過于情”。如果《道德與法治》課忽略了這種情感關懷,就等于忽略了德治課的靈魂,德治教師只有用心靈的真實感受來感動學生,使學生產(chǎn)生共鳴,才能更好地推進教學的有效性。
七、開展實踐活動發(fā)散學生思維
道德與法治的課堂如果只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述,而忽略實踐活動的開展,會影響學生的個性化的發(fā)展,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fā)散。因此針對這一教學情況,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設置一些小活動來活躍課堂的分為發(fā)散學生的思維,高效地滲透理論知識。
例如在普及法律知識,教師可以開展法律科普小課堂,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分享自己所知道的法律知識,由教師進行補充或糾正。學生也可以向教師提出自己在法律知識學習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尋求教師幫助。這一活動能夠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能加深學生對法律知識的印象,高效地完成法制教育,在今后發(fā)展中,學生能夠懂得利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的權益。我國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對教育事業(yè)也提出了新要求,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已成為大勢所趨,素質(zhì)教育和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都是對這一趨勢的有力回應。道德與法治課程事關核心素養(yǎng)中的社會參與、自主發(fā)展,更直接影響著“做全面發(fā)展的人”這一核心要求。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應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職責,真正理解核心素養(yǎng)在培養(yǎng)學生正確道德與法治觀念過程中的基礎性作用,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措施,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姚建玲.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提升策略[J]甘肅教育,2019(17).
作者簡介:魏伶(1982.4-),男,漢族,甘肅景泰人,二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教育學理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法。
(責編 翁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