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仁洲 石初娟
摘??? 要: 本文關注一組名為《金云翹新傳》的手抄本小說插圖,該手稿現(xiàn)藏大英圖書館。該書原著為中國明末小說,后經(jīng)越南作家阮攸改編成喃文敘事詩。令作者感興趣的是該手稿中附有大量繪制精美的水墨故事插圖,畫面效果及表現(xiàn)手法均屬典型的“中國式”作品。盡管該手稿插圖講述的是發(fā)生在中國明朝的故事,但細微之處卻反映了十九世紀越南本土特征,且可與相關文獻及影像資料相印證,此種現(xiàn)象,耐人尋味。
關鍵詞: 金云翹??? 越南??? 阮朝??? 插圖??? 中國藝術
一、越南《翹傳》及其大英圖書館藏本
阮攸與《翹傳》:阮攸(1765—1820),字素如,號清軒。是越南古典文學名著《金云翹傳》的作者,越南最有代表性的古典詩人,被越南人尊為詩豪。阮攸幼年生活在一個當時擁有一流權勢的大官僚家庭,然而幼年時期恰逢黎朝與阮朝更迭之際,越南國內(nèi)戰(zhàn)亂不斷,家中又屢遭變故。因才華出眾,曾獲舉任如清使,于1813年出使中國(清朝)兩年。阮攸取材中國明代小說家青心才人的《金云翹傳》并非偶然。阮攸生活的時代,和小說中反映的明末社會現(xiàn)實極為相似?!堵N傳》以明嘉靖中后期東南沿海的“倭亂”為歷史背景。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正是越南社會變動最劇烈的時代。封建王朝腐朽無能,人民受到無比的剝削?!袄琛薄澳钡膶α?,“阮”“鄭”的紛爭,使國家元氣傷耗,生靈涂炭。當阮攸看到中國的《翹傳》,詩人的心靈上產(chǎn)生了極大的震感和共鳴。
阮攸該作品初名《斷腸新聲》,創(chuàng)作于1813年。由于政治敏感性及批評社會的詩歌內(nèi)容觸及了封建制度,它的誕生無法避免阮王的敏銳眼神。越南皇帝(筆者注:越南統(tǒng)治者對清朝稱王,對內(nèi)稱帝)明命下令將《斷腸新聲》改名為《金云翹傳》,并指示御用文人撰寫了更多有關該故事的評論,讓讀者認為這只是一個中國故事,與大南(筆者注:時越南統(tǒng)治者乘清朝國勢衰微自擬的國號)無關。
大英圖書館藏本:該手稿為72對開頁,350×220毫米。全書經(jīng)數(shù)字化處理,可在線瀏覽。關于該藏品官方信息如下:《金云翹傳》是越南文學中最重要的詩歌,作者阮攸。全詩由6—8詩節(jié)組成,越南語最初標題為《斷腸新聲》。但本書更廣為人知的名字叫《翹傳》或《金云翹》。1813年阮攸出使中國,期間發(fā)現(xiàn)一本十七世紀中國明代的小說,此長詩的故事參考該小說,描述了十八世紀越南政治內(nèi)訌引發(fā)的政治和社會混亂局面。本故事以孝道(儒家思想主要教誨之一)為主題,講述了一位漂亮且才華橫溢少婦的生活和磨難,她為挽救名譽掃地的家庭而甘愿犧牲自己的幸福。該版本《翹傳》手抄本約于1894年完成,現(xiàn)藏于大英圖書館(參考編號Or 14844),以喃字(中越結合字符)寫成,每頁都繪有與故事場景相關的精美插圖,使用明黃色絲綢封面裝訂,上有龍紋。越南獨立學者阮光?。∟guy■n Quang Tu■n) 檢查手稿后,認為本手稿具有某種皇家意義,因為封面上的五爪龍通常僅供皇帝使用。本手稿的另一重要特點是標有法國著名漢學家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的注釋,他于1929年購買了手稿(圖1) 。
品《金云翹新傳》手抄繪本??????????? 道姑談及翹事”
二、來自中國的藝術特征
該手抄本插圖創(chuàng)作于成泰帝(1889—1907)年間。書脊與扉頁標有繁體中文書名“金云翹新傳”,均為傳統(tǒng)自右向左的書寫方式。該手稿計扉頁在內(nèi)共146頁,插圖共計146幅,全部為水墨工筆畫,除開篇扉頁兩幅為豎式構圖外,其余皆為方形畫面,尺寸約為130×130mm。其中約24幅為純自然風景,其余皆為以建筑為中心的室內(nèi)外場景。全書插圖,畫面淡雅、恬靜給人以荒疏、蕭瑟之感。融合了山水與人物兩種題材,兼有界畫的特征,頗具明末文人畫風韻(圖2)。
如果說從“審美意象”和“表現(xiàn)手法”兩個層面剖析一部作品的話,顯然前者更加深刻、本質(zhì),從而更具形而上意義。盡管該手稿插圖全部為水墨手稿,與明代小說木刻版畫插圖分屬不同藝術表現(xiàn)形式,但就基本藝術規(guī)律方面,兩者是相通的。關于該手稿插圖的“中國藝術特征”,本文將基于上述兩點與明代小說插圖試做比較。
“意象”是中國傳統(tǒng)文學中的重要術語。所謂“意象”,是指“客觀物象經(jīng)過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按照楊義先生的分類,“意象”包含社會意象、民俗意象、文化意象、神話意象等幾大類型,這幾大類型的意象都包含中國人對于自然景物的敏感,是其體驗自然物象的人間意義及詩學情趣的反映。意象也可以理解為特殊的符號表達與意義呈現(xiàn)。
1.山水意象(空間):中國人遵循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很早就形成對自然景物的敏感。山水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表現(xiàn)的永恒主題,并不僅限于繪畫。山水畫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主要創(chuàng)作形式,是文人墨客對大自然山川的移情解讀,是表達一種君子以林泉為樂的胸懷,更體現(xiàn)了人對自然的崇尚。中國山水畫在深層次上包含了以山為德、以水為性的內(nèi)在修養(yǎng)品德,凸顯了坦蕩曠達的博大胸襟,更浸透著儒、道、佛的美學思想。這種特征及趨勢到了封建社會晚期更是達到了極致。受其影響,明萬歷后,小說戲曲插圖逐漸由人物情節(jié)為主向山水風景為主轉(zhuǎn)變,變得越來精細和雅致,插圖中越來越多地融入山水畫因素,更加注重環(huán)境氣氛的營造,體現(xiàn)出文人畫的審美價值取向。這與明代后期大量文人參與小說插圖創(chuàng)作有一定關系。
2.日月意象(時間):浩繁的自然景物表現(xiàn)中,日月形象是中國古代文學及繪畫中被攝取、詠嘆頻率最高的意象之一,是早自遠古日月神話時便出現(xiàn)的最神秘的、蘊含最多的審美意象。它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獨具一份文化意蘊。文學藝術作品中的日月形象不僅僅用于時間的暗示,在特定的語境下,還能夠傳達特定的氣氛與意緒。這一點,月亮形象更勝一籌,在傳統(tǒng)小說插圖中,月亮形象更具表現(xiàn)力。
月亮給人以“清”“幽”“淡”“雅”的審美意象,受到歷代文人的追捧。月亮意象蘊含著一個大致的基調(diào):悲涼、落寞、感傷、屬冷色基調(diào),其實是文人內(nèi)心的寫照。在長期受“天人合一”傳統(tǒng)哲學影響的古代文人眼中,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是抗爭、駕馭、索取,而是順應、包容、和諧。文人對“月亮”意象的愛賞及描摹,便是這一種關系的典型表達。這也是宋以后中國文化崇尚陰柔之美的一種表現(xiàn)。日月形象的曠古永恒引發(fā)了文人關于宇宙生命的哲理思考與悠悠情思,在作品中流露出強烈的宇宙和生命意識。引發(fā)出“人生天地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游》)這樣的感嘆。
明代小說插圖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繪畫“畫形不畫影”的特點,在表現(xiàn)夜晚場景時,月亮成了一種表意符號,如該繪本第7頁插圖“翠翹歸后思想”。月亮形象在該手稿中反復出現(xiàn),如該繪本第8頁插圖“金仲思翠翹”,男主人公金仲一人獨坐堂中,望著爐火發(fā)呆,室外松梢掛殘月,夜空風輕云淡,一副魂不守舍、思緒萬千的樣子。
3.離別意象(人物):離別或送別是中國傳統(tǒng)文學、繪畫藝術領域最常見的主題。榮格在著作《心理原型》中指出:“離別是人類巨大經(jīng)驗體系中的一個古老文化基因,是一種具有典型情結和心靈圖式的原型,超越了時空性,賦予祖先無數(shù)典型經(jīng)驗以形式??梢哉f,它是許許多多同類經(jīng)驗在心理上留下的痕跡,并且作為一種人類演化發(fā)展的精神剩余物‘深深地鏤刻在我們的心理結構之中?!庇嘘P離別的場景,經(jīng)中國歷代文人墨客的摹寫與傳承,逐漸累積并孕育出富有民族特色的審美意象及符號。常見的符號有夕陽與遠山、芳草與楊柳、長亭與渡口,舟車與江湖等?;旧虾w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從整體上營造出“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的離別氛圍和意緒。
通覽整部作品,夕陽、遠山、江湖、楊柳、樓橋與舟車形象反復出現(xiàn),它們構成的審美意象極大地渲染了主人公王翠翹“命運多舛,顛沛流離”的人生境遇。
關于該手稿的表現(xiàn)手法,受篇幅所限,本文將其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4.透視與視點選擇:中國古代小說插圖在表現(xiàn)建筑空間時采用了一種類似現(xiàn)代的“軸測圖”法,這在表現(xiàn)以院落為特征的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方面獨具優(yōu)勢。根據(jù)“敘事”場景需要又可大致分為“正軸測圖”和“斜軸測圖”。與后世文藝復興出現(xiàn)的“平行透視法”不同,在表現(xiàn)對象時不會發(fā)生“近大遠小”的透視變形,給予每一個視覺信息平等出現(xiàn)的權利,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證信息傳遞的“完整性”。該畫法在視點選擇方面非常靈活。當需要表現(xiàn)人物眾多、建筑院落復雜的場景時,通常會采用高視點。高視點是明代小說插圖的普遍現(xiàn)象,這種俯瞰關系帶來了全局性的視野,為全面展現(xiàn)空間的各個部分提供了可能性。
該繪本第53頁插圖題為“謝師長恩”(圖3),描述的是翠翹借助草莽英雄徐海的勢力找回恩人覺緣道姑,并捉拿宦姐及秀婆等人的故事。通過采用高視點即“俯瞰”的視角,將兩個在時間上先后發(fā)生的故事整合到一幅畫面中,從而增加了插圖的“信息量”。
5.圖式與符號化表達:晚明小說插圖藝術逐漸走向成熟,標志之一是表現(xiàn)手法高度的程式化與符號化。前者體現(xiàn)為同一題材故事,不同刊本受“競爭趨同”原則驅(qū)使,逐漸形成了一套相對穩(wěn)定并廣為大眾所接受的“圖式”;后者,在表現(xiàn)諸如“還魂”“托夢”等情節(jié)方面,則采用一些特殊符號。常見的符號有“日月星辰”“云霧煙嵐”等。繪本第7頁插圖題為“翠翹夢淡仙”(圖4),講述翠翹清明掃墓歸來夢見江南名妓劉淡仙的故事。畫面中用兩條曲線表達夢境的手法在明代小說插圖中很常見。
6.構圖與空間表達:在表現(xiàn)建筑院落場景時,明代小說插圖嚴格遵守“平行構圖法”,即將建筑物的至少一個維度與矩形畫面的一個邊保持平行。這樣做的好處有二:一是獲得和諧穩(wěn)定的構圖;二是便于繪制,尤其是面對大型復雜建筑場景時。有時為了方便作畫,甚至將本不該與畫面邊框平行的瓦壟全部垂直描繪。明代小說插圖具有高度的幾何秩序特征,不僅是出于繪制效率的考慮,大量有規(guī)律的直線條對于襯托人物及植物等有機造型也十分有效。在較復雜精致的插圖中,畫師唯一遵守的規(guī)則似乎就是平行構圖法,將彼此分散的景物串聯(lián)在一起,在抽象與具體、嚴格與隨意之間維持著微妙的平衡,盡可能多地交代情節(jié)的同時,避免視覺錯亂與物形崩潰。
綜上所述,得出結論:該手稿插圖風格所屬年代界定在明末清初。
三、十九世紀越南本土特征的反映
這部小說,原著故事發(fā)生在中國明末江南杭州、蘇州與無錫一帶,盡管阮攸在改編時基本保留了原著中的人名和地名,但由于采用的是6—8詩節(jié)喃文敘事詩的體裁,偏重抒情性,對故事發(fā)生地環(huán)境特征描述較為模糊。該手抄本插圖亦如此,全書充滿概念化的山水風景和程式化的建筑院落,畫面高度概括,人物裝束又略帶明朝遺風,給人以“時光悠遠,世事淡然”的感覺。顯然,地域特征不是插圖表現(xiàn)的重點。然而,作者畢竟是生活在具體時空坐標中的“普通人”,在面對繁復的場景,處理林林總總的物象時,難免會出現(xiàn)“就地取材”的情況。正是這些小的、無關大局的細節(jié)向我們透露了小說插圖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
十九世紀后半葉,攝影術由法國殖民者帶入越南,為這一時期的越南留下了大量珍貴影像資料。1908年—1909年,時任法屬印度支那殖民地行政官的亨利·J·奧杰(Henri J. Oger),組織人手創(chuàng)作了一部反映當?shù)匕傩瘴镔|(zhì)文化、生產(chǎn)方式和文化習俗的著作Technique du peuple Annamite(《安南人的技術》)。筆者發(fā)現(xiàn),該手抄本中的插圖內(nèi)容竟可以和上述歷史影像及文獻資料相印證。
為了便于敘述,試將其劃分為地域、時代及文化三部分,擇其最顯著者加以例證。
地域特征:越南建筑長期以來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尤其是越南北部,與中國兩廣地區(qū)接壤,在緯度、氣候及植被方面都很相近,歷史上同屬于“南越地區(qū)”。該地區(qū)氣候相對濕熱,民居建筑構造特點表現(xiàn)在通風除濕方面。該手稿插圖中多處出現(xiàn)鏤空直欞窗,尤其是在建筑山墻處,在越南當?shù)睾芷毡?另外磚拼長六邊形鏤空欄桿也是該地區(qū)常用的手法;在越南,“重樓”和“重檐”的意象在當?shù)厮聫R及皇宮建筑中很常見。主要表現(xiàn)為通過繁復“裝飾”賦予建筑“宏大、崇高”的視覺觀感。在該手稿插圖中多有反映。
“龍形石階”:該手稿第47頁插圖“覺緣許翹住”(圖5),圖中寺廟的臺階護欄為龍形雕飾,實物在越南順化、升龍(河內(nèi))古城至今仍有大量遺存。也許是受到“宗藩關系”的制約,越南皇宮建筑在型制、規(guī)格及造型題材等方面有諸多限制,致使“龍紋”在不僭越的前提下被“報復性”地到處使用。此處即為一例,在中國具有皇家高等級建筑象征的丹陛石及龍紋欄桿在這里變成了“龍形石階”,為東南亞建筑所特有(圖6)。
“白虎照壁”:該手稿中有多處“虎壁/屏”形象,如繪本第34頁“翹受理束悲”(圖7)及第56頁“翹誘徐公降”插圖,場所均為官府或軍營。這種型制在越南河內(nèi)名勝玉山祠可見實例,有趣的是該處以“龍門”和“虎榜”形式成對出現(xiàn)。玉山祠最初是一處道觀,后期融入了“儒家科舉文化”。越南有“虎崇拜”傳統(tǒng),且當?shù)仫L水及十二生肖文化中均有虎形象。越南歷史上也有類似中國的文、武科舉制度。該照壁極具越南地方特色(圖8、9)。
另外,該手稿插圖對越南當?shù)孛耧L、民俗亦有所反映。例如,在家具方面,由于氣候的原因,當?shù)厥⑿心局崎L椅及架起的涼床或榻;在插圖中多次出現(xiàn)的“羽扇”“旗幡”“卷簾”“馬鞍”及“神龕”等形象,具有濃郁的越南地方特色,在相關史料及檔案中均可見到。
時代特征:盡管該手抄本表現(xiàn)的是發(fā)生在中國明朝的故事,但其插圖中個別地方竟出現(xiàn)了十 九世紀末才有的新事物。例如,該繪本中多次出現(xiàn)“人力車”(圖10)形象,這種交通工具在汽車普及之前曾風靡東亞及東南亞地區(qū),尤其是較早近代化的大都市,如東京、上海、香港等地?!叭肆嚒弊畛踅小皷|洋車”,是由在日本傳教的美國人于1870年左右發(fā)明,很快傳遍東南亞。在一張十九世紀末拍攝的越南河內(nèi)火車站照片中,可見這種人力車在當時已很普及。這一點有助于判定該手抄本的最早成書年代;另一處是該手稿第57頁題為“徐降胡公伏射”的插圖中,士兵手中的武器五花八門,除了傳統(tǒng)的冷兵器弓弩和刀劍外,還出現(xiàn)了火銃和步槍。草莽英雄徐海的軍營甚至出現(xiàn)了四輪輕型炮,盡管中國明代已經(jīng)使用火器,但該四輪炮應該屬于十九世紀后半葉的產(chǎn)物。在第51頁題為“徐軍來迎翹”的插圖中,一群士兵因跪拜主人公王翠翹,故將手中的軍刀放置地上。這些刀手柄封閉,有別于傳統(tǒng)東方刀劍,與阮朝的儀式用刀外形基本吻合。自十六世紀起,越南就是東南亞海上貿(mào)易的重要通道之一,中國、日本、暹羅及歐洲商船頻繁往來該地,于是各種文化融合在其傳統(tǒng)武器中得到體現(xiàn)。越南刀劍上經(jīng)常有中式、日式還有歐式刀劍的影子,特別是進入十八九世紀后越南刀劍有明顯的歐化傾向。
另外,該手稿中的犯人木枷造型(圖12)及審問拷打場景(圖18)均可在十九世紀的越南影像及文獻資料中看到。
文化特征:不同于上文提到的地域及時代兩個特征,文化特征要相對寬泛、內(nèi)隱一些。這里講的“文化特征”指的是小說插圖,由于“二度創(chuàng)作”的關系,間接反映了作者所屬的文化背景。通覽全書插圖,可以發(fā)現(xiàn)“家庭”“堂審”“神龕”與“夢仙”場景出現(xiàn)頻率很高。前者指發(fā)生在擁有血緣關系的社會成員之間的場景,例如題為“美員外三子”“員翁凄絕翹諫止”及“王翁開賀席”等畫面;次者指發(fā)生在非血緣關系社會成員之間,他們在身份、地位方面存在巨大落差或者在權利、人身自由方面存在不對等,往往以“懲戒”“拷問”等形式出現(xiàn)。例如“秀婆怒打翹”“宦母怒打翹”及“首問宦姐罪”等情節(jié),“神龕”指諸如“翹曉泊盟誓”“道士禱報信”及“翹出家避塵”等場景,表現(xiàn)的是凡人為求得平安向神靈祈求保佑;“夢仙”場景有“翹感淡仙題詩”“翠翹夢淡仙”及“翹舟中夢淡仙”,體現(xiàn)的是“宿命論”及“天妒紅顏”等封建思想。前兩者是儒家文化的體現(xiàn),后兩者是佛道思想的體現(xiàn),合起來即通常所說的儒釋道文化。
在現(xiàn)存有關十九世紀的越南圖文影像資料中,我們發(fā)現(xiàn)“跪拜”“堂審”及“佛道”內(nèi)容比重很高,究其原因,將在下文論述。
四、歷史的徘徊——十九世紀的越南
翻看十九世紀西方人留下的關于越南的影像資料,總給人以“時空錯位”感。同屬東亞國家的中國和日本,都先后走上了“改良”與“維新”之路,為何越南的封建王朝直到二戰(zhàn)后才結束?由于地緣關系及全球化進程中的機緣巧合,近現(xiàn)代的越南陷入了歷史的漩渦。
地緣關系:越南地處兩大文明相遇的中南半島,作為中印兩大文明圈的過渡地帶,這里復雜的地理環(huán)境及局促的空間格局中分布著眾多民族。越南北部紅河三角洲地區(qū)接受漢文化較早,文明發(fā)展與中國基本同步,南部相對落后,統(tǒng)一相對較晚。中國秦代越南部分地區(qū)尚處于原始氏族公社階段,直接由原始社會進入封建社會,這也是古代村社在越南長期存在的原因。越南歷史上,長期農(nóng)業(yè)人口占多數(shù),無力更新技術;相對總?cè)丝谶^高的統(tǒng)治官僚機構,人民不堪重負;生產(chǎn)力低下、自然災害、農(nóng)民戰(zhàn)爭導致人口稀少,土地荒蕪;越南長期重農(nóng)抑商,戰(zhàn)亂又導致軍政人員猛增,惡性循環(huán)。地緣關系是導致該地區(qū)戰(zhàn)亂頻繁的根本原因。
儒釋道文化:從公元十世紀至十九世紀,越南文化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主要特點就是儒、佛、道并存,總的發(fā)展趨勢是:隨著封建國家的發(fā)展,儒家學說的作用不斷增強;越南脫離中國后,官方反而更強調(diào)儒釋道文化,不同時期的皇帝都很重視,而且融入鄉(xiāng)村。例如十九世紀的阮朝完全依照儒家思想系統(tǒng)頒布了《皇越律例》,幾乎是《大清律例》的翻版。不斷抬高孔夫子地位,神化孔子,提倡宋明理學并將其上升到哲學高度。興學辦校,大興儒學教育,極力重視科舉制度。十八世紀越南社會經(jīng)歷了南北分裂和規(guī)??涨暗奈魃睫r(nóng)民起義,使阮朝封建統(tǒng)治階級更加需要用孔子和儒家學說,加強對日益復雜的社會的控制,維護“大一統(tǒng)”的“大越”國,規(guī)范尊卑貴賤分明的封建等級制度。中國明清換代之際,越南曾一度以南中國——儒家文化正統(tǒng)自居。
中越宗藩關系:考察兩國的地理區(qū)位及回顧各自的歷史發(fā)展軌跡,可以發(fā)現(xiàn)兩者間存在有趣的“拓撲同構”現(xiàn)象。首先兩國的歷史與文化都存在南北問題,越南北部的紅河河谷地帶相當于中國的黃河流域;兩國在東與南兩方向均有漫長的海岸線。西邊,在中國是青藏高原和沙漠戈壁,在越南則是哀牢山,這在古代都算是天然屏障;兩國的西南方向都分布著眾多少數(shù)民族或國家。以上是兩國在地理及區(qū)位上的“拓撲同構”現(xiàn)象。中國古代在對外交往方面與周邊國家發(fā)展出一種特殊的“宗藩關系”,這一舉措在很大程度上能維護雙邊及地區(qū)的和平與穩(wěn)定。宗藩關系有的學者稱其為“華夷秩序”,是產(chǎn)生于東亞儒家文化圈內(nèi)特殊的國家之間的關系。越南古代王朝也崇尚這種植根于儒家文化基礎上的華夷秩序觀念,但又懷有一種復雜矛盾的心態(tài)。大越王朝的國王對中國雖納貢稱藩,但一貫奉行對內(nèi)自封為皇帝,稱周邊小國為蠻夷。越南在努力擺脫中國控制的同時,又與周邊弱小國家建立起一種亞宗藩關系。
法國殖民:越南內(nèi)亂給了殖民者機會,殖民者又促成了它的分裂局面。阮氏以中國清朝的統(tǒng)治為藍本,尤其是在嘉?。℅ia Long)帝1820年去世之后,遵循了反對外國在越南傳教活動的保守政策。法國人部分是由于這項反傳教政策的結果,于1858年入侵越南,最初登陸峴港,然后在西貢建立了基地。在1885年中法戰(zhàn)爭后,法國控制了整個越南,越南與中國的古老封建關系就此終止。但是,阮朝被保留在順化,一直維持到1945年。阮朝都城順化皇城規(guī)劃明顯受到法國文化影響,例如星形城池及蛻變并幾何化的太液池。阮主(阮福闊)特意引入明朝服飾,與越南北部割據(jù)政權區(qū)別。法國殖民入侵,并扶植封建傀儡王朝,阻礙越南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進程。
五、結語
英國圖像學家伯克通過列舉大量事例證明,圖像被當作證據(jù)使用可以重現(xiàn)過去的物質(zhì)文化。他清楚地捕捉到了圖像在這方面優(yōu)越于語詞敘事的獨特功能,認為在一定程度上人們是通過圖像而不是文字認識歷史的。
由于長期受到宗主國——中國及后來法國殖民的影響,越南在文化藝術方面缺乏“自由獨立發(fā)展之土壤”。尤其是進入十九世紀,身處內(nèi)憂外患之中的越南,反而更加強調(diào)封建宗法制度,在內(nèi)政外交方面趨向保守。除了該手稿中的插圖間接地向我們展示了十九世紀越南的社會風貌,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外,《翹傳》這部作品被引入越南并廣為流傳這一現(xiàn)象本身亦耐人尋味。
參考文獻:
[1]阮玉瓊簪.從中國《金云翹傳》到越南《翹傳》[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3.
[2]http://www.bl.uk/manuscripts/Viewer.aspx?ref=or_ 14844_fs001r大英圖書館/《金云翹新傳》.
[3]楊帆.《琵琶記》的插圖批評[D].南京:東南大學,2018.
[4]劉寒.中國“山水精神”之解析[J].開心素質(zhì)教育,2013(5):71-72.
[5]張映光.論古典文學中“月亮”意象的審美內(nèi)涵[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1):63-65.
[6]王一同.明代小說插圖空間解析[D].北京:北京建筑大學,2014.
[7]https://www.wdl.org/zh/item/14383/ 世界數(shù)字圖書館/《安南人民的技術》.
[8]裴輝南.朝貢與冊封——1802-1885年間越南與中國關系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5.
[9]張玉勤.論明清小說插圖中的“語—圖”互文現(xiàn)象[J].明清小說研究,2010(1):7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