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懷榮 徐秀娟
我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在漫長的歲月中,眾多的名山大川,哺育了無數(shù)的子民,也承載了民族的歡樂與苦難,對我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都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山川以其雄偉壯麗、多彩多姿的美,吸引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徜徉其中,流連忘返。他們陶醉沉迷其中,與山川精神往來,文心被激活,詩興被催醒,遂以生花妙筆描摹山川之真容,以縱橫才氣點染山川之氣質(zhì)。山川之美由此被存儲定格于驚天泣鬼、膾炙人口的妙語名篇中,讓酷愛山水的人能夠一冊在手,足不出戶,“江山入臥游”。這是才士對山川的傾情回饋,是他們以詩興文心賦予山川的另一種生命形態(tài),也是無價的人文財富。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在人間四月天的暖春,我們用四篇文章,帶讀者走遍黃河、長江、嵩山和嶗山,從古詩文中領略其自然景觀,探尋其精神氣質(zhì)。
——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劉懷榮
嶗山古稱牢山、勞山、鰲山和輔唐山,位于山東省青島市東部,“當山盡海會之交”(黃宗昌《嶗山志》卷一),三面環(huán)海,山海交匯,故能“擅山海之勝,岱宗莫能爭奇”,堪稱“天下之壯觀”(黃公渚《勞山集·自序》),被譽為“海上名山第一”。因其地處神仙家淵藪的齊地,地勢奇詭,又以修仙勝地而聞名遐邇。金元以來,全真道在此開枝散葉,發(fā)展壯大,嶗山更獲得了“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之美稱。山海奇觀與“神仙窟宅”的神秘性,吸引著歷代文人雅士前來游覽,并留下了數(shù)量可觀的詩詞作品。從這些歌詠嶗山的詩詞中,我們不僅可以欣賞到嶗山的奇異美景,也能感受到其獨有的人文魅力和文化精神。
嶗山高聳于黃海之濱,地理位置造就了其奇異的自然美景。丘處機稱:“東萊即墨之牢山,三圍大海,背俯(或作負)平川,巨石巍峨,群峰峭拔,真洞天福地,一方勝境也?!保ā堕e吟二十首序》)確是不刊之論。
山海相接是嶗山自然奇觀之一。嶗山與五岳等名山最大的不同,首先在于兼擅山海之奇。游嶗的歷代詩人對此多有歌詠。“海上名山誰作鄰,數(shù)峰高起自為群”(元·戴良《登大牢山》)“山海相圍抱,天然啟壯觀”(清·夏聯(lián)鈺《無題》)“海與山相接,山深海亦深”(清·徐宗襄《題陳玉圃嶗山紀游》)都是最直觀的寫照。據(jù)《山東通志》載,嶗山有二,高大者曰大嶗,差小者曰小嶗。清人趙似祖在《望嶗山》詩中說:“海岱之間多奇怪,二嶗天半落空青”,詩人所謂的“奇怪”,指的正是從海平面突然拔地而起直插云天、與其他名山迥然有別的特點。
洶涌澎湃的海浪海濤是嶗山自然奇觀之二。山海相接,則必有巨浪驚濤。明人黃宗輔《嶗山觀潮》曰:
平水潮生高十丈,噴如雨管觸相向?!鹊邹Z豗動遠雷,疊雪浪花接天開
巨浪噴薄,相互撞擊,直射云天,濤聲有如雷鳴,如此波瀾壯闊的畫面,確實令人大開眼界。“掀天飛海馬,裂地吼山鰲”(清·周榮鉁《觀潮》),“濁浪與驚濤,堯舜憂且駭”(清·楊玠《嶗山觀?!罚?,“雪浪怒噴摧石骨,銀山迸倒散珠胎。涵空色挾千峰雨,動地聲喧萬壑雷”(清·王大來《同一了道人大石臺觀?!罚?,都用極度夸張的語言,描摹海浪“掀天”“裂地”的速度、力量和“怒噴”“動地”的聲響,給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清人黃立世作有《大澤上人為言海上風雨狀長歌贈之》,詩曰:“盆傾雨注東海隈,海波暴怒天上來。天地黯黯日星死,一聲霹靂千山摧”,更是將風雨交加、雷聲震耳、山呼海嘯的場景描寫得淋漓盡致,蔚為壯觀。
海上日出是嶗山的又一奇觀。嶗山俯瞰大海,是觀看日出絕佳的勝地。中國古代有日出扶桑的神話傳說,寫嶗山日出的詩詞也多用到這一典故?!蚌椛饺婧8】?,日出扶桑照海紅”,出自丘處機《閑吟二十首》其十五,也是較早描寫嶗山海上日出的詩句?!昂V性∪找饷ⅲ杖諐魃介_早花。水承云嵐流紫霧,別呈一格送天涯。”(清·丁芒《嶗山日出》)則將嶗山海中浴日、嵐光晦明的別致景象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令人向往。
嶗山觀看日出多選擇獅子峰,對此詩人多有吟詠。清人黃巖《望海石觀日出》曰:
扶桑隱隱起紅濤,曙色漸開大小嶗。
霧散獅峰天半徹,云烘貝闕海門高。
清人黃如玖《獅子峰觀日》中有云:
空中夜半觀日出,蚌蜃忽吐光青紅。
乍出一片于闐玉,熠耀有如開珠宮。
漸上擬倒句漏井,丹砂萬點天為紅。
萊子彩衣鄂君被,云光霞氣春宵烘。
金枝翠節(jié)出異彩,驪龍吐珠燒鴻蒙。
兩首詩都對日出海上的過程都做了細致的描摹。
登獅子峰觀日出的每位詩人,感受有差別,但驚奇卻是一致的:
碧浪已浮滄海日,白云猶鎖萬山松。
耽游千里誰言老,選勝搜奇興頗濃。
(清·崔應階《獅崖賓日》)
霞彩千條天簇錦,洪濤萬里涌熔金。
魚龍變化神工力,山水奇觀客子心。
(清末民初·孫風云《獅峰觀日出》)
《齊記》云:“泰山雖云高,不如東海勞?!睄魃侥芘c岱宗爭奇。究其原因,大抵是與嶗山雄闊壯美的山海奇觀晚是分年不孫開犁的在。天雄津峙多于齊倫地道東寓部所的。嶗山,既有高山雄偉壯闊的奇異風姿,又有大海一碧萬頃、洶涌澎湃的壯麗景象。
嶗山兼具山海之勝,又地處神仙方術(shù)盛行的齊地。因而有“神仙之宅,靈異之府”的美譽。金元以來,全真教在此布道,支派繁衍,弟子眾多。至明清時期形成了“九宮八觀七十二庵”的興盛局面,嶗山也因此有了“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的美稱。嶗山佛教雖遠不如道教興盛,但也在山海奇觀之外,與道教共同為嶗山增添了無窮的人文魅力。
全真教領袖丘處機游覽嶗山時,以“佳山福地隱仙靈”(《閑吟二十首》其六)稱贊嶗山,又感嘆“上帝欲令修道果,故移仙跡近人間”(丘處機《閑吟二十首》其七)。清人李中簡也說:“乾坤造幽境,仙隱閟靈窟”(李中簡《望嶗山》)。嶗山奇異的美景,也使游人如臨仙境,生出奇思妙想?!把矍按司俺鋈胧?,便可羽化凌飛仙”(明·陳沂《無題》),“每見嶗山色,飄然思欲仙”(明末清初·黃垍《見山》),“被氅高人吹笛去,舞霓仙子步虛歸”(清·黃守和《雪中望嶗山》其一),“萬壑千峰落照余,仙人鶴氅往來徐”(清·黃守和《雪中望嶗山》其四),這其實是從另一角度寫出了嶗山如仙境般的美景。
道教、佛教的宮觀廟宇,也為這座名山增添了迷人的風姿?!爸两裉栕魃袢苏?,憑高結(jié)構(gòu)留仙宮”(清·顧炎武《嶗山歌》)。仙宮周圍遍布“琪花瑤草”,似閬苑仙島,美不勝收:“中有十洲三島,閬苑赤城,琪花瑤草,鶴舞鸞鳴?!保ㄇ濉S玉瑚《觀?!罚┢渲校纫蕴鍖m為勝,芳草爛漫的太清宮讓人有“恍然風雨下仙人”(明·高出《太清宮》)之感,這又與其“霞罩禪宮碧竹深,疑是閬苑落海濱?,幉葭骰ňТ湔?,勝似仙島七寶林”(清·惠齡《太清宮》),“猛獸毒蛇斂形跡,琪花瑤草呈鮮妍”(清·李云麟《登太清宮最高頂》)的環(huán)境密不可分。佛教廟宇也堪與道教宮觀媲美,“琳宮梵宇徜徉遍,隨處因緣仙佛兼·”(清·尤淑孝《勞山二首》其一),“精藍梵宇亦何多,群仙醉倒金叵羅”(清·趙似祖《望二嶗》)。
宮觀廟宇多掩映在蒼松修竹、澗水幽谷間,與自然美景相映成趣。如上清宮:
宮在深山里,林深景更幽。
澗多泉響亂,竹密鳥音稠。
(周至元《上清宮》)
清幽靜雅的環(huán)境,是好靜遠俗的出家人的清修佳處,“道人能好靜,石上對棋枰”(清·藍水《明道觀》),“夜靜泉喧石,洞深孤諷經(jīng)”(清·林砥生《塘子觀》);也讓游人的身心得到了洗滌,而頓生出塵之思,“我來賦玄虛,喜未落塵網(wǎng)”(明·黃宗臣《游白榕庵》),“攬取幽巖勝,堅余學道心”(清·白永修《白云觀》)。張允掄在《嶗山志序》中說:“山之高深,以人為高深者也。無人,則山不靈?!备叩烂c座落于人間仙境中的宮觀廟宇,為嶗山增添了特殊的人文魅力,這應是游人接踵而來,并被激發(fā)出“耽游千里誰言老”之豪情的又一重要原因。
眾多歌詠嶗山的名篇佳作中,黃孝紓的《勞山集》最為引人注目。黃孝紓(1900-1965),字公渚,號匑庵,因酷愛嶗山山水,自號“輔唐山民”。寓居青島期間,每年都會多次飽覽嶗山美景?!秳谏郊肥撬柙亶魃降膶<?37首詞、138首詩及13篇游記組成。葉恭綽稱贊他“以一人之詞,遍詠一山之勝至百十闋,昔人無是也”,又說:“山水有靈,定驚知己。”(《勞山集·東海勞歌·題詞》)其“知己”之說,切中肯綮。而黃孝紓也是以嶗山之“知己”自許的,他在《勞山飯店夜宿柬潛廔道沖丈》詩中有“獨與山靈相爾汝”之句,即表達了與葉恭綽相同的意思。這樣的認識,在如下兩方面表達得尤為突出。
一是與嶗山的心靈互動。在黃孝紓的筆下,嶗山山水充滿了多情、盎然的生命力?!扒嗌降?,依舊碧峭摩空,看人如笑?!保ā度瘕堃鳌ご喝沼紊锨鍖m牡丹花下作》)其實這又何嘗不是詩人與嶗山的悠然會心、相視而笑?“林月窺人半面,多情卻似無情”(《清平樂·秋日游南九水暮宿勞山飯店》),“送我歸途,猶是舊時月”(《一斛珠·王子澗觀紅葉》),表面是嶗山之“月”“多情”,實質(zhì)是詩人愛屋及烏,對嶗山之“月”的一份深情?!傲旨u路轉(zhuǎn)不逢人,田水涓涓碧,行近青山深處,有黃鸝留客”(《好事近·登窯觀梨花,后期而往,零落盡矣》),寫黃鸝留客,實則表達自己對嶗山美景的眷戀?!昂退纱怠椩聵蜻?,嗚咽流水如訴。看人老、婆娑短發(fā),幾株拂岸垂楊樹。謁山靈、世外相迎,盛情如故”(《鶯啼序內(nèi)九水紀游邀叢碧同作,并柬元白、孝同》),則是寫流水有聲,好似在和自己說話,山水有靈,仿佛知是故人來而盛情相迎。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睄魃缴剿缭V如笑,非山水在笑,而是作者賦予了嶗山如此的款款深情。大詞人辛棄疾說:“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賀新郎·甚矣吾衰矣》)黃孝紓與嶗山之間,也應作如是觀。
二是以嶗山為精神歸宿。黃孝紓多次游歷嶗山,在自然澄澈的山水美景中涵養(yǎng)性靈,寄托情懷。嶗山的幽靜淡雅使黃孝紓心懷歸隱之志,往往有飄然出世之思。“臘鼓磬磬祀海神,垂髫戴白趁墟人。衣食足,屋廬新,何必桃園始避秦”(《漁歌子·黃山櫂歌十闋》),描寫了嶗山中黃山附近百姓的生活景象,以陶淵明的《桃花源》的意象入詞,表明了自己對隱居嶗山的向往?!敖囡L波,把臂意云何,與君偕隱安樂窩”(《醉翁操·山中招隱寄螴廠》),更是直言要與弟弟螴廠歸隱嶗山。又《解佩令·養(yǎng)疴勞山飯店賦答親知》下闋曰:
春山似醉,冬山似睡。信山中、四時景備。夕眺朝暉,□變態(tài)、陰晴都異。賦歸來、宿疴頓起。
梨花十里,杏花三里。杜鵑花、遍地紅紫。一壑一丘,且讓我、閉門成世,脫塵纓、愿從此始。
黃孝紓不愧為詩畫兼擅的大家,此詞所寫正是嶗山四時朝暮、極盡變化的美景。作者沉醉其中,不禁由衷地吐露出“閉門成世,脫塵纓”的心聲。事實上,歸隱嶗山的想法,在他的詩詞中是很頻繁的,“極目海山看雁去,欲從老衲辦行纏”(《柳樹臺》),“此地勝婆娑世界,鎮(zhèn)千間廣廈畫中呈。吾生幸有歸林處,待證山盟”(《八聲甘州·題勞山療養(yǎng)院圖》),“踐山盟,待證鷗鷺”(《穆護砂亂后重游太清宮》),都把嶗山當作了人生的歸宿。
在黃孝紓的眼中,嶗山“詩意深于山萬重”(《下清宮夜宿遲袁道沖不至》),但他又深知“好景當前幾人識”(《癸巳秋,偕同元白、孝同、宏略及叢碧、慧素伉儷游勞山……賦長歌以張之》),而他自己確是識得這“好景”的佼佼者。世間有了《勞山集》,嶗山便多了一重身份,添了幾分“嫵媚”,因而有了別樣的魅力和情趣。黃云眉在為《勞山集·勞山紀游集》所作的題詞中有云“蓋自有先生詩而勞山乃真無留勝”,可以說,嶗山是天地為黃孝紓精心預備的“知己”,《勞山集》則不僅是黃孝紓作為“知己”對嶗山的傾情饋贈,也是對無數(shù)愛山水、愛嶗山的世人的饋贈。
云蒸霞蔚的山海奇觀,得天獨厚的神仙窟宅,使得嶗山在我國眾多的名山大川中能夠不輸五岳,獨具特色。更為幸運的是,有黃孝紓這位“知己”,以生花妙筆寫其風采,傳其精神。如此殊榮并非所有名山都能擁有。丘處機曾盛贊:“五岳曾經(jīng)四岳游,群山未必可相儔。只因海角天涯背,不得高名貫九州。”(《大安己巳膠西礁道眾相邀再游鰲山復留題二十首·上清宮十首其十)》)他給嶗山的定位,并非全然出自個人的偏愛。而自《勞山集》誕生后,說嶗山“群山未必可相儔”,無疑又多了一分人文籌碼。
(作者簡介:劉懷榮,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徐秀娟,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19級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