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群體的德育教育工作處于一個重要階段,這個時期的青少年表現出特有的心理狀態(tài),如何了解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并加以正確積極的引導對教育工作者來說十分必要。本文基于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發(fā)展特點,結合青少年時期常見的心理困擾,重點分析了與之相關的心理原因并從德育工作的推進角度提出了建設性的建議,為學生工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心理發(fā)展? 德育工作? 大學生群體
德育教育進程的推進和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密切相關,所以需要參照學生在不同發(fā)展階段的特點加以引導。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指出,每個人在生長過程中都普遍體驗著生理的、社會的事件的發(fā)展順序,按照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階段的向前發(fā)展。鑒于此,文章針對大學生群體心理分期的發(fā)展特點和德育教育的引導相結合,希望借此深入了解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和主要面臨的心理問題,并對相關心理問題提出建設性的教育指導方法。
一、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發(fā)展特點
(一)輕微的逆反心理和依賴心理
剛踏入大學的孩子普遍會有一種強烈的成人感,他們開始經歷獨立自主的生活,慢慢學會自己做決定,進一步會有自己獨立的意識。常常表現在他們不會輕易的順從別人的看法,對父母、老師及其他成人的意見持有保留態(tài)度。在日常生活中,從儀表儀態(tài)到對人對事的態(tài)度,會表現出常處于一種獨特的觀點或是對成人抵觸的情緒狀態(tài)中。
看似是具有獨立意識的青少年,但是他們內心并沒有完全擺脫對父母、教師及權威性成年人的依賴,只是這種依賴的方式較童年發(fā)生了變化。童年時,對父母的依賴主要體現在情感和生活上;作為大學生,對父母、教師的依賴則表現為他們獨立的意識或想法希望得到成人的理解和支持,某種程度上更需要來自重要他人的社會支持。
(二)進一步的開放性中帶有保守性
可以發(fā)現,進人大學后,青少年心理發(fā)展進入后青春期,他們慢慢變得沉穩(wěn),不過多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情緒情感或想法,表現出一種封閉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來自于他們內心體驗的豐富,思考人或事的深入,同時他們對外界表現出一種不信任和不滿意,或持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不輕易表露,使得心理上的閉鎖程度進一步加深。但是這種狀態(tài)下的青少年由于內心的封閉又會體驗到孤獨或寂寞的感受,希望有人能理解他們的內心想法并產生共鳴,這種來自他人的理解和寬慰對他們來說是非常珍貴的。所以他們回去積極的尋找朋友或和他人分享感受,一旦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就會推心置腹,把內心感受一吐為快。因此,大學生在這一時期表現出進一步的開放性和保守性。
(三)高度的自尊感和輕微的自卑感共存
大學生群體在高度的自尊感方面主要有兩點表現:獨特的自我和假想的觀眾。這兩點和青春期的青少年表現很相似,但是存在程度上的差異。他們會認為自己會有一些很新穎獨特的想法,其他人很少想到也很難理解自己的想法。并且他們十分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和穿著打扮在別人眼里的看法。相對于不能確切地認識和評價自己的智力潛能和性格特征的青春期的少年而言,大學生群體對自我的定位會更加明確一些,但是沒有完全脫離青春期的心理狀態(tài)。可能幾次的成功會讓他們充滿自信,認為自己非常優(yōu)秀甚至會產生一些自負心理;又或者幾次的失利和不如意,會使他們懷疑自身的能力而自憂自慮,進一步可能會一蹶不振甚至產生自卑的心理。由此可見,大學生群體的高度自尊感和輕微的自卑感是非常敏感的,它們往往會交替出現在同一個個體上,因此針對這種心理特點對大學生群體進行必要的心理引導十分重要。
二、大學生群體常見的心理困擾
(一)不同范圍和程度的煩惱增多
首先表現為不知道應該以何種姿態(tài)出現于公眾面前。進入大學的青少年很想改變以往的形象,他們很希望在別人面前展示出趨于完美的形象。但對于如何改變,抑或是應以一個什么樣的姿態(tài)出現可以獲得更多人的認可和喜愛,他們往往找不到一個合適的方向或途徑對自己的形象進行改變。
其次在父母關系上,出現緊張甚至是裂痕狀態(tài)。伴隨著獨立意識和自我感受的增強,大學生群體往往認為父母很難理解甚至根本不能理解他們的想法,而且他們的一些想法和需求還常遭到來自父母的干涉,由此而造成他們與父母感情的疏離。怎樣才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怎樣才能使自己與父母的關系修復到兒童時期那種親密的程度?這些問題常常困擾著大學生。
最后在同伴關系上,他們對如何保持或確立自己在同伴之中應有的地位感到迷茫。對于那些自小就很優(yōu)秀突出的青少年來說,從小培養(yǎng)起的自尊心在進入青春期后,由于多種原因(比如:平臺的開闊遇到很多同樣向優(yōu)秀的人)使得他們很難維持過去曾有的優(yōu)越地位,他們在心理層面上很難接受這樣的落差和改變,并強烈希望恢復往日的狀態(tài)。對于某些青少年過去在同齡人中未曾有過優(yōu)越的地位,進入大學校園后,隨著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和獨立意識的強化,他們開始他們希望同伴能接受和肯定自己,產生自尊心上的需求。
(二)愈加明顯的孤獨感
從青春期開始的“心理斷乳”,給青少年帶來了很大的不安感,盡管他們在主觀上有獨立的意愿,但實際上很難在短時間內適應獨立生活。特別是進入大學校園后,和父母的聯(lián)系陡然減少,很多情況下需要自己獨當一面。大學生群體的內心沖突和現實中所遇到的挫折都較多,許多問題還無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去解決,但又不愿求助教師或父母,擔心有損自己的獨立人格,因此會產生一種孤獨的心境。另外,此時大學生群體產生了對親密感的需求,建立戀愛關系在這一時期也較為普遍,但是他們在這一時期也容易陷入孤獨的,難以自我調適。
(三)新形式的反抗心理
反抗心理是大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個性心理特征。這時的反抗主要是針對某些心理內容的。例如,希望成人能夠尊重他們,承認他們具有獨立的人格。大學生的反抗方式也是多樣化的,有時表現得很強烈,有時則以內隱的方式相對抗,常常表現為態(tài)度強硬、舉止粗暴或者漠不關心、冷淡相對。同時這種反抗性也較為復雜。有時是想向外人表明,他已具有了獨立人格,不需要外界的干涉;有時又是為了做個樣子給自己看,以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堅定或者是軟弱。實際上,他們還是需要成人幫助的,尤其是在遭受挫折的時候,這種對成人的依賴感就更加明顯。
三、大學生群體的心理調適對德育教育的啟示
(一)積極引導,尊重想法
大學生群體一方面有著自己獨立的意識和想法,一個方面又對此感到懷疑,所以他們對父母和老師既疏遠又依賴。為了使他們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就需要讓他們解除顧慮,擺脫消極的態(tài)度定勢。最根本的方法是調整師生之間的關系,努力和學生之間建立信任的感覺。為此,教師應自己帶頭真心實意地幫助這些學生,充分發(fā)揮非權利因素,增進和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進一步培養(yǎng)信任的關系。教師的誠懇態(tài)度和深入學生群體的指導交流,對營造師生間輕松信任的氛圍大有裨益。在傾聽學生想法的同時,給予積極的引導而不是干涉他們的想法,讓學生體會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是被尊重的基礎上,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思維模式和穩(wěn)定的心理系統(tǒng)。
(二)以身共情,建立良好關系
無論是心理學理論還是大量的社會現實都在說明,感情是一只無形的手,推動著人們的行為傾向和一些做法。有些事情并非順理成章,并非符合科學要求,但由于感情的因素,無形地左右著人們的某些行為,這就是情感魅力。對于生理、心理還在發(fā)展的大學生來說,在其行為意向和決策中,受感情因素影響很大,他們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好感與否直接影響著他們的行為。如果我們教育者在感情上與學生之間多一些心里寬容,必要的時候給予適當的心里支持,學生會認為教師是站在他們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在拉近雙方關系的同時又多了一份信任,所以以身共情,建立良好關系作為一種交流氛圍對青少年的心理調適提供了情感基礎。
(三)重視同輩群體的作用
在大學生群體中,同輩關系的影響十分重要。相比較父母和老師來說,同輩之間更容易融洽的交流想法和感受。所以同輩群體對青少年的心理引導作用不可忽視,這表現在他們可能同時經歷成功或失敗,這些心理上的感受使得他們互相影響。積極的群體對個體的正常心理產生積極影響,因此加強對同輩群體的正確指導對大學生群體中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十分重要。及時發(fā)現不良風氣并做到盡早扭轉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習氣滋生、擴大的有效手段。教師可以特對同輩群體中的學生干部或者優(yōu)秀個人進行的有效控制和指導,發(fā)揮他們的帶頭和示范作用,進一步在學生中形成一種良好的風范。
(四)采用積極鼓勵的教育方式
蓋杰和伯令納曾在他們合著的《教育心理學》一書中指出:“表揚是一種最廉價、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激發(fā)學生的方法。有時教師忘記了他們對于學生的表揚是多么重要?!迸c此同時,社會心理學家發(fā)現:每個人對他人的贊美有一種自然的渴望。處于青春期的少年們在自尊心成長的階段更需要贊美的力量。他們的迷惘與不堅定是源于對自身的不自信,所以教師作為學生心中的權威人物,教師的鼓勵和贊美會成為學生向上和奮進的源泉。在采用積極鼓勵教育方式的同時,也需要引導犯錯誤的學生,多運用溫和和寬容的態(tài)度,使學生獲得心理上的支持。同時師生間雙向互動的契約關系,也有助于德育教育的推進。
參考文獻:
[1]林崇德.發(fā)展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沈思媚.論青少年逆反心理成因的調適與教育[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06(10).
[3]蘇虹.轉型期青少年心理缺陷及其調適[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5(10).
[4]姚翼源.青少年心理契約式德育探析[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05).63-66.
作者簡介:郭馨遠(1993-),女,漢族,江蘇鹽城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