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貴
文言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積極性調動不起來,如何改變這種現(xiàn)狀?關鍵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學習,讓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在深究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恰到好處的啟發(fā)、引導、歸納,使學生學會善于運用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去獲取新知識。筆者在文言文教學實踐中,曾作過一些嘗試,概括起來,有如下幾點粗淺體會:
一、要重視導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德國心理學家戈特弗里德·海納特在《論創(chuàng)造個性》中指出:“一個人為了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所必需的先決條件,第一步就得克服自身的困難和拘束心理。”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源于興趣。因此,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有效激發(fā)學生求知的動力,促使學生在開始上課時就能進入積極、愉快的學習狀態(tài),就成了教學的首要任務。所以在每上一篇新課之前,我都會作精心的安排,選取一段錄像、一個成語故事、一首古典樂曲作導入,用中國古代富有趣味的文化去吸引學生,讓學生盡快地集中注意力,興趣盎然地進入學習之中。例如學習《口技》我由洛桑學藝的錄像作導入;《桃花源記》的學習我由成語“世外桃源”引入等。
二、要重視文言語感的培養(yǎng)
文言文教學,其落腳點是對文言詞句的充分掌握,通過積累一定的文言知識,包括文言實虛詞、特殊句式等,理解文意、明確寫作技巧、欣賞其美之所在,但我們應明確,對文言文詞句的把握,必須首先使學生具有較強的文言語感。由于文言文年代久遠,加上語言習慣、風俗人情、歷史地理等與現(xiàn)代的不同,學生必然對文言文缺乏較深透的理解。如何追“根”溯“源”,理解古人說“話”的意思,首先便是應有一定的語感。培養(yǎng)文言語感,主要通過正確熟練地朗讀來感知詞句的含義和用法,揣摩作者說話的用意。要學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讀”字擺在首位。
讀法有很多種,老師范讀、學生默讀、利用音頻指導讀、齊讀、男女交叉讀,舉行朗讀比賽,看誰讀得有感情等等,讓學生全方位,立體化感受課文。朗讀可以加深記憶,豐富詞匯,培養(yǎng)語感,提高表達能力。葉圣陶曾精辟指出“吟誦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錢夢龍也說應重視學生的“自得、自悟和語感”的培養(yǎng)。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自能逐漸領會文章的大意,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陶冶情操,感染心靈,進而提高人文素養(yǎng)。
另外,我還提倡學生熟讀和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文言文,這些文言文必須是典型而通俗并對學生有一定啟示作用的,通過讀一讀,背一背,揣摩、領會其內容和寫作技巧,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識并運用于其他文言文閱讀之中。
三、要有整體教學觀
文言文教學首先應從整體上感知其語言運用、主題思想、寫作技巧的美,因為整體的把握,對部分和個別的分析具有提示和指導作用。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再抓住學生中易出現(xiàn)差錯和應注意的詞句,引導學生分析、討論、歸納應注意和掌握的知識,達到既理解了文句的意思又訓練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這樣,就沒有割裂之感而顯得水到渠成,學生理解起來也順暢得多。
四、要收得攏,更要放得開
初中文言文,尤其是講讀課文,絕大多數(shù)都是較淺顯的,教學中應該放開學生的手腳,讓學生圍繞對文言課文的理解,以文言翻譯和對文章內容與技巧美的鑒賞為突破口,從組織學生翻譯課文入手,以整體文言翻譯為主要教學方式,放心大膽地讓學生試譯課文,然后討論,教師只抓住學生中的共同疑難加以點撥,再適當提示學生應注意掌握的主要文言詞語和句式等。在試譯過程中,一要鼓勵學生,即使譯得一塌糊涂,也應鼓勵他,讓他盡可能多地自學翻譯;二要盡可能讓學生整體翻譯。以自然段為單位翻譯是較常用的教學形式;三是舍得花時間,勇于打破常規(guī),不要被課時限制了手腳;四是適當將上下兩學期的幾個文言文單元集中對比學習,有利于學生文言語感的培養(yǎng),使學生掌握較系統(tǒng)的文言知識。
五、要調動學生的豐富想象
康德說:“想象力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認識功能?!闭Z文學科有著廣闊的想象拓展空間,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學科特點,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沒有想象就沒有創(chuàng)新。讓學生展開想象,把《石壕吏》排演成話劇;根據(jù)《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的詩意,產(chǎn)生想象并繪畫在紙上,比比看誰畫得最好,最能體現(xiàn)詩意。對學生的發(fā)言,教師應給予學生肯定、鼓勵性評價,不要吝惜自己的贊美語,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教師應及時報以掌聲,或做出激勵性評價,都能促使學生更加強烈的創(chuàng)新動機,進一步發(fā)展創(chuàng)新潛能。
總之,教無定法,只要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與能力,就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大膽嘗試。為了能更好地實施新課程,我們應積極地探索研究,提高自身素質,根據(jù)學生的具體特點及教材的具體要求,另辟蹊徑,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特點的教學方法,形成個性化的教學風格,以適應新課改的要求。
[作者通聯(lián):安徽定遠縣第三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