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
【摘 ? 要】依托UMU在線學習平臺,在網絡教學中開展“數學小講師”學習活動,可提升學生的數學理解和表達能力。具體可從思、策、行三個方面設計“數學小講師”活動,做到內容選擇結構化、活動設計系統化和評價定位個性化。實踐中,學生從“被動”到“主動”;數學表達顯“個性”;評價“單一”變“多元”。
【關鍵詞】云課堂;教學; 數學小講師
在“停課不停學”背景中,“數學小講師”是基于UMU平臺,助力學生數學表達能力提升的一個舉措,可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以“講給別人聽”的方式內化知識。
一、思——云課堂學生數學學習的現狀
(一)學:重微課講解,輕自主學習
在“停課不停學”中,“看微課”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精心設計的微課學習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以我校五年級數學學習為例(如圖1),學生在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和公因數時,主要通過觀看微課進行學習。
為了檢測學生學習的效果,教師將書本上的練習進行整合,設置了自查與作業(yè)欄目。自查題以單項選擇為主(共8題),作業(yè)以書面說理為主(共2題)。由于教、學是一體化的動態(tài)過程,教師不能只關心學生學了什么,更要關心學生學的過程。
(二)教:重知識建構,輕語言表達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常常會組織學生進行交流、爭辯,目的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課堂的組織形式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知識建構的水平??墒腔赨MU平臺的學習,學生在學習時更多的是“人機互動”,無法與其他同學進行合作交流,導致數學語言表達的缺失。難道網絡課堂就不能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嗎?或許,我們需要增設以學生“說”為主的活動,彌補網絡課堂中學生數學語言表達的不足。
(三)評:重標準統一,輕表達多樣
在第二周的網絡學習中,教師就為學生布置了“講題目”的作業(yè),嘗試通過“講給別人聽”的方式促進其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并且梳理了學生表達能力的評分單(如表1所示)。
評分從完整性、簡潔性、邏輯性三個維度展開,衡量學生表達的“優(yōu)劣”,卻忽視了學生的個性表達。面對不同的問題,學生的表達方式會有所不同。如何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是評價需要完善的地方。
基于上述思考,“數學小講師”活動應運而生。
二、策——云課堂的“數學小講師”活動路徑構想
在“數學小講師”活動中,學生做小老師,經歷備題、講題、錄題等過程,教師指導或引領學生在班級里開展互教互學活動,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提升數學表達能力?!皵祵W小講師”活動中,教師需要精心選擇內容,系統設計過程,科學制定評價標準。
(一)講課內容“結構化”
結構化的內容,能促進學生數學表達的有序“生長”。因此,結合數學內容進行結構化梳理至關重要。以五年級的“數學小講師”活動內容設計為例,通過梳理浙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思維導圖,確定了教學重點、難點、易錯點,給出了五年級數學小講師講課圖譜(圖2)。
(二)活動設計“系統化”
活動設計從數學課程標準出發(fā),經歷數學、情境的分析,確定主題。實施過程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制定項目目標,問題、情境設計,項目活動設計,項目學習環(huán)節(jié)設計,成果及評價設計,項目評價這六個方面展開,層層遞進,可操作性強。如圖3所示。
(三)活動評價“個性化”
本課題對于學生的評價采用分項等級評價,后文具體展開。根據總評學生會收到相應的講師等級證書。如圖4所示。
三、行——云課堂“數學小講師”活動實踐
(一)階段實施,從“被動”到“主動”
1.第一階段:示范模仿——聽懂別人怎么“講”
第一階段,教師為學生提供多個視頻,讓學生從視頻中模仿學習如何講課。視頻來源于教師與學生。
圖5是教師的示范講解視頻,前半部分是講課的框架,后半部分進行示范講解(為學生的講解提供范式),主要讓學生明白講什么、怎么講,激發(fā)學生表達的欲望。
2.第二階段:布置作業(yè)——嘗試“講”給別人聽
有了第一階段的示范,教師給學生布置了小講師視頻作業(yè),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表達。
要求講解具有完整性,表達具有數學味。
3.第三階段:擂臺PK——知道怎么“講”更好
現階段,教師挑選不同層次的學生作品,要求學生進行互評,向優(yōu)秀的小講師學習,進一步明確怎么講更好。
(二)數學表達,從“共性”到“個性”
1.多元表征——鼓勵不同的表達方式
借助多元表征,學生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教師可以找準學生的起點,發(fā)展其“個性”。
例:會議室長24米、寬18米,用大小相等且邊長是整厘米數的正方形石英磚正好鋪滿,那么至少需要多少塊石英磚?
學生根據自身的能力選擇了不同的表征方式(圖8),不同的表征方式之間相互聯系,互相溝通?!皵祵W小講師”活動鼓勵學生個性化突破難點(正方形邊長是24和18的公因數)。
2.聚焦核心——鼓勵問題的細化表達
聚焦問題的核心,能幫助學生實現對一類題的理解。在 “數學小講師”活動中,要特別關注學生“尋核心”的能力,并鼓勵學生將問題細化,拍攝具有針對性的視頻。
將一個問題按照其思考順序進行分解,可以看到問題解決的一些關鍵點。圖9是浙教版五下數學教材P19第10題的內容及其難點分析。
學生基于難點進行講解,逐個突破。
講師A突破難點一,通過圈、畫等方式幫助學生提煉信息,借助數量關系式突破題目中的難點一。講師B突破難點二,從乘、除兩個角度出發(fā),使學生明白為什么要求72,48的最大公因數。講師C突破難點三,借助字母模型,使學生明確72和48的最大公因數在具體情境中的意義。
教師將講師A、講師B、講師C的三個講課視頻作為選修課程上傳至UMU平臺,學生根據自己的難點選擇觀看,并且完成視頻作業(yè)。
(三)分項評價,從“單一”到“多元”
在活動中,教師要為學生建立資源庫、個性檔案,從橫向、縱向兩個維度進行評價,關注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1.建立個性檔案——縱向對比
為了對學生的數學表達進行合理評價,在建立個性檔案時,教師為學生制作“小講師”的思維導圖,讓學生的表達“可視化”。
例:已知一個長方形的面積是48平方厘米。它的長和寬是互素數,求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你能寫出幾種答案?
過程性評價1:
基于學生的講解,教師給出了6個方面的建議。重點突出兩點:一是講解要詳略得當。二是抓住問題的重難點:為什么要分解因數?
過程性評價2:
學生的講解重點突出,過程有條理。建議增加信息表征與反思的過程。
過程性評價3:
經過兩次修改,學生思路明晰,從獲取信息入手,通過圈、畫關鍵詞,用數學的方式進行表征,以多元表征促進對分解因數的理解。
通過建立個性檔案,教師可以找準學生在講題過程中的混淆點,這些混淆點成為學生成長的“起點”。學生可以在UMU平臺上多次上傳講題過程,可看到自身表達的“線”,也有利于其他同學進行比對,以提升數學表達能力。
2.積累資源庫——橫向對比
同一個內容的視頻作業(yè),學生都上傳至UMU平臺,教師建立資源庫,要求學生根據表2,進行自評、互評。
表2和表1相比,更細化、更具可操作性。下圖是全班同學的評分統計圖,可以看出小講師的表達能力水平,可以幫助教師對教學進行適當調整。
“數學小講師”活動的三個階段層層遞進,為學生的數學表達提供了“方向”“動力”,最后通過分項等級評價,為學生“續(xù)航”。
(浙江省杭州市勝利實驗學校 ? ?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