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瑞華
(清華大學(xué) 中文系,北京 100084)
《鄭武夫人規(guī)孺子》簡7+8有一段話,是鄭武夫人對孺子的規(guī)誡之語,其中說到(釋文據(jù)整理者):
諸家對這段話的理解存在較大分歧。在具體討論字詞讀法與文義理解之前,我們想先特別指出一點(diǎn):即“孺子亦毋以……以亂大夫之政”應(yīng)當(dāng)看作一個(gè)整句,而這句話是與上文的“老婦亦不敢以兄弟婚姻之言以亂大夫之政”相對提出的:
老婦 亦不敢以……以亂大夫之政
孺子 亦毋以 ……以亂大夫之政
從句中的成分到轉(zhuǎn)折連詞,再到相同的句式,完全可以說明二者的關(guān)系。馬楠女士指出:
“孺子亦毋以褻豎嬖御勤力射馭媚妒之臣躳恭其顏色、掩于其巧語,以亂大夫之政”應(yīng)當(dāng)作一句讀?!耙C豎”、“嬖御”、“勤力”、“射馭”、“媚妒”并列。[1]
將之作一句讀,是非常有見地的看法。但是后邊的“褻豎”、“嬖御”、“勤力”、“射馭”、“媚妒”是否屬于并列關(guān)系,學(xué)者們?nèi)杂胁煌庖?。沈培先生認(rèn)為“‘勤力射馭’是‘褻豎、嬖御’的謂語”,并且指出:
簡文里邊說到的只有兩類人,一類是“褻豎”“嬖御”,一類是“媚妒之臣”。前者是君王身邊服侍者,后者是臣子當(dāng)中的壞人,身份區(qū)別還是很明顯的。兩類人,一種是“勤力射御”,一種是“躬恭、其顏色掩于其巧語”,其所作所為,都跟他們本來的身份有關(guān)。[2](P42)
我們認(rèn)為沈培先生的意見十分正確?!耙C豎”是指君主身邊親近的小臣,出土及傳世文獻(xiàn)中還有“褻臣”的說法,《郭店簡·緇衣》簡28“則大臣不治,而埶(褻)臣托也?!薄抖Y記·檀弓》:“調(diào)也,君之褻臣也”,鄭玄注曰:“褻,嬖也?!薄豆旰啞ふZ叢三》簡11“與褻者處,損。”(1)“褻”從李零釋讀,見《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2年,第147頁。并可與簡文相參?!版杂奔淳跎磉吺軐櫺业男〕?、賤臣,與“褻豎”的意義相近。《左傳·隱公三年》:“嬖人之子也”,《釋文》云:“賤而得幸曰嬖?!倍坝睘樵趥?cè)侍御之稱?!对娊?jīng)·大雅·行葦》:“授幾有緝御”,鄭箋:“御,侍也?!薄对娊?jīng)·大雅·崧高》:“王命傅御”,毛《傳》:“御,治事之官也?!薄扒诹ι漶S”,則是這兩種小臣的行為?!扒诹Α笔且笄诒M力,《史記·殷本紀(jì)》:“毋不有功于民,勤力迺事”;射馭從字面上看就是射箭和駕馭車馬,《禮記·王制》:“凡執(zhí)技論力,適四方,裸股肱,決射御。”但也可能代指田獵?!扒诹Α毙揎棥吧漶S”,指殷勤盡力于射箭駕馭?!抖Y記·內(nèi)則》有云:“十有三年,學(xué)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xué)射御?!焙單闹腥孀拥哪昙o(jì)恰好在此期間,需要學(xué)習(xí)射御。無論是單純的射箭駕車還是馳騁田獵,對于少年的孺子來說都是不小的誘惑。因此身邊的近臣“褻豎”、“嬖御”很可能會殷勤盡力于射馭或者田獵從而奉承年幼的孺子,博取孺子的歡心。這樣一來,受寵的近臣便很有可能對朝政造成擾亂。鄭武夫人所說的“毋以褻豎、嬖御勤力射馭……以亂大夫之政”,應(yīng)該就是從這個(gè)意義上進(jìn)行告誡的。
除了“褻豎、嬖御勤力射馭”的奉承行為,還有一類臣子也會竭盡奉承之能事,即簡文中緊接著提到的“媚妒之臣”。按照我們的理解,所謂“媚妒之臣”就是指善于諂媚君主、而又妒忌賢能的小臣?!渡袝迕罚骸吧骱喣肆牛瑹o以巧言令色,便辟側(cè)媚,其惟吉士?!彼^“便辟側(cè)媚”,蔡沈集傳云:“媚者,諛說小人也?!闭f的就是“媚妒之臣”這一類人。他們?yōu)榱饲竺挠诰希始少t能、搬弄是非?!稘摲蛘摗べt難》:“夫國不乏于妒男也,猶家不乏于妒女也”,《楚辭·離騷》:“眾皆競進(jìn)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羌內(nèi)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薄冻o·九章·惜往日》:“雖有西施之美容兮,讒妒入以自代?!彼浴懊亩省边B言在意義上也是相關(guān)的。
簡文中的“躬”訓(xùn)“身”,是古書常訓(xùn);“共”與“恭”相通亦無煩論證。“躬恭其顏色”,“恭”在這里是使動用法,意為使其外貌顯得恭順?!抖Y記·曲禮上》:“君子恭敬撙”,孔穎達(dá)疏云:“在貌為恭,在心為敬”。從語法上看,這樣的結(jié)構(gòu)在古書中也不乏其例,如《戰(zhàn)國策·齊策三》:“齊王和其顏色”?!肮漕伾本褪侵该亩手甲约菏蛊渫饷诧@得恭順,以此來承歡君上?!墩撜Z·學(xué)而》“巧言令色鮮矣仁”章,朱熹注云:“好其言,善其色,致飾于外,務(wù)以悅?cè)恕?,恰可移作簡文“恭其顏色”之解?!赌印ど匈t中》:“不論富貴,不嬖顏色?!眲t是武夫人的規(guī)誡之意。
范且、虞慶之言,皆文辯辭勝而反事之情,人主說而不禁,此所以敗也。夫不謀治強(qiáng)之功,而艷乎辯說文麗之聲,是卻有術(shù)之士而任壞屋折弓也。
其中的“艷乎辯說文麗之聲”,正可作為簡文“艷于其巧語”的解釋參照。
因此,這段簡文可以重新釋讀如下:“褻豎、嬖御勤力射馭,媚妒之臣躬供其顏色、艷于其巧語”。其中褻豎與嬖御是一類臣子,他們的行為是“勤力射馭”;媚妒之臣則是另一類臣子,他們的行為是“躬恭其顏色、艷于其巧語”。他們這些小臣、近臣,往往會以自身顏色承歡、供奉君上,更會盡力張肆其花言巧語而使人主感到歆羨。而這些都是會誘使人君聽信其讒言,順從其欲求,以致擾亂大夫所掌管的政事?!豆茏印と畏ā酚性疲骸敖咭詡拷H愛有求其主,主因離法而聽之,此謂近而親之也。美者以巧言令色請其主,主因離法而聽之,此所謂美而淫之也。”《戰(zhàn)國策·趙策四》也記載了類似的告誡:
所謂桑雍者,便辟左右之近者,及夫人優(yōu)愛孺子也。此皆能乘王之醉昏,而求所欲于王者也。是能得之乎內(nèi),則大臣為之枉法于外矣。
所以,鄭武夫人才特別提出這一點(diǎn)作為規(guī)誡,告訴年幼的莊公說:“孺子亦毋以褻豎、嬖御勤力射馭,媚妒之臣躬供其顏色、艷于其巧語,以亂大夫之政?!辈灰?yàn)橐C豎、嬖御和媚妒之臣的諂媚行為寵信他們,導(dǎo)致擾亂大夫之政。簡文如此理解,文義自然通暢無礙。
二
簡文在敘述孺子聽從武夫人規(guī)勸,將邦政屬之于大夫之后,又?jǐn)⑹隽舜蟪歼吀笇Υ蠓騻兊囊?guī)誡,文中邊父開門見山地說道:“君共而不言”(簡12+13)。過去對此句的釋讀實(shí)際上存在不準(zhǔn)確的地方,而且學(xué)者往往忽視這句話背后所包涵的重要信息,下面則對此句重作疏釋。
整理者將簡文的“共”為“拱”,訓(xùn)為“拱默”,并言古習(xí)語。我們認(rèn)為其說不確?!肮澳币辉~多見于秦漢及以后的文獻(xiàn),先秦文獻(xiàn)中似少見。而且,“拱默”是并列結(jié)構(gòu)的短語,乃是“拱而默”,“拱”與“默”在意義上并沒有聯(lián)系。先秦文獻(xiàn)中多以“垂拱”形容無事,如《管子·任法》:“垂拱而天下治”,“拱”即垂拱。因此這里的“共”不當(dāng)讀為“拱”。更加重要的是,“共而不言”同樣又見于簡14的“龏而不言”,且同為邊父所說,兩者的一致是毫無疑問的。而“龏”在出土文獻(xiàn)中往往讀為“恭”,例多不煩舉。所以這段話中的“共”也應(yīng)該讀為“恭”。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前文簡8武夫人明白告誡孺子“汝恭大夫”,又簡6對孺子說“汝毋知邦政”;前者對應(yīng)“恭”,而后者對應(yīng)“不言”,可見簡文讀為“君恭而不言”是非常合理的。
從禮制上來講,孺子的“恭而不言”是有原因的。父母之喪乃是子女最為沉痛的大事,為了表現(xiàn)出子女內(nèi)心的極度悲痛同時(shí)又有所節(jié)制,禮制中有種種要求希望人們遵行。除了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要盡力殺減之外,還特別要求子女尤其是國君嗣子不可多言。而這種“不言”總的來說有三類情況:
首先是一般情況,即在喪禮中一般的子女該如何做。失去父母的悲痛使得子女無心言語,這種禮制的要求實(shí)際是順應(yīng)了人的真實(shí)性情。另一方面,也使得孝子在守喪期間可以避免其他事情的煩擾:
(1)哭晝夜無時(shí),非喪事不言。(《儀禮·既夕禮》,亦見《禮記·喪大記》)
(2)三年之喪,言而不語,對而不問。(《禮記·雜記》)
(3)斬衰,唯而不對;齊衰,對而不言;大功,言而不議;小功緦麻,議而不及樂。此哀之發(fā)于言語者也。(《禮記·間傳》,亦見《禮記·喪服四制》)
對于天子或國君嗣子也自然有不言的要求,乃是所謂“自天子達(dá)”,但更偏重于不與聞?wù)?。在守喪的三年中,君位繼承人需要將政事托付于冢宰:
(1)其在高宗,時(shí)舊勞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陰,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尚書·無逸》)
(2)子張?jiān)唬骸啊稌吩疲骸咦谡応帲瓴谎??!沃^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以聽于冢宰三年。”(《論語·憲問》,亦見《禮記·檀弓》、《禮記·喪服四制》)
(3)既葬,與人立:君言王事,不言國事;大夫士言公事,不言家事。(《禮記·喪大記》)
綜合兩類情況我們可以知道,所謂的“不言”絕對不是始終不開口說話,而只是由于喪事無心說話。因此不主動跟別人交談,也盡量不回答別人的問題,更不議論與喪事無關(guān)的話題。一般人是這樣,作為君位繼承人的嗣子當(dāng)然也是這樣,不可能閉口不開像啞巴一樣“三年不言”。
除了無心說話這種原因之外,第二類情況中的“不言”其實(shí)還有三層一般人所沒有的意義?!安谎浴钡牡谝粚?,是與天子諸侯嗣子的地位有關(guān)。天子諸侯之地位自不必言,其嗣子則是即將即位的天子諸侯,乃是所謂“百官備,百物具,不言而事行者”(《禮記·喪服四制》)。完全沒有必要自己親力親為,不用喋喋不休指揮操辦,自然就有臣下將各方面事情辦妥。喪事也自然如此,如同本篇簡12所言的“屬之大夫及百執(zhí)事,人皆懼,各供其事?!眻?zhí)事人等自會各自守好職事,并不需要在上的君主有何言語。如果從孝子守喪的角度說,這樣其實(shí)也是不以雜事煩擾孝子,使之可以盡悲痛之情而專心守喪?!安谎浴钡牡诙樱瑒t是“不言政事”,將政事托付于大臣如冢宰負(fù)責(zé)。這一點(diǎn)古人已經(jīng)講得很清楚,如《論語·憲問》彼章孔安國注曰:“冢宰,天官卿佐王治者。三年喪畢,然后王自聽政。”《詩經(jīng)·商頌譜》正義引鄭玄《無逸》注云:“小乙崩,武丁立,憂喪三年之禮,居倚廬柱楣,不言政事?!睂φ毡酒單模坪跷浞蛉藢θ孀拥囊?guī)誡正是“不言政事”的情況:
簡5+6“孺子,汝毋知邦政,屬之大夫”
簡7+8“孺子亦毋以褻豎、嬖御,勤力、射馭,媚妒之臣,躬供其顏色,艷于其巧語,以亂大夫之政”
簡8+10“孺子汝恭大夫,且以學(xué)焉。如及三歲,幸果善之,孺子其重得良臣”
簡12“孺子毋敢有知焉,屬之大夫及百執(zhí)事”
簡12+13“恭而不言”
簡14“恭而不言”
這樣理解簡文固然是沒有問題的,以此來看武夫人的規(guī)誡,自然有著相當(dāng)?shù)恼f服力;因?yàn)檎展糯鷨识Y的規(guī)矩,嗣君本來就是要不言政事、屬之大夫的。但是我們也需要記得,在西周乃至春秋早期,究竟有沒有三年之喪是一個(gè)問題。所以在喪事中托付政事于大臣的辦法恐怕也只是一段時(shí)間。不過我們認(rèn)為武夫人的意思還不止如此,為了實(shí)現(xiàn)勸阻孺子知政的圖謀,她選擇了一個(gè)非常有效的切入點(diǎn),這正是我們所要分析的“不言”的第三類情況——三年無改于父之道。
《禮記·坊記》:“子云:君子弛其親之過,而敬其美。《論語》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陡咦凇吩疲骸昶湮┎谎裕阅俗?。’”即是用“三年無改于父之道”來說明“三年不言”。古人有所謂“人存政舉,人亡政息”,新君繼位總要有所變革,前代任用的大臣、前代施行之政策,很難說能保留下多少,是以“參代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史記·曹相國世家》)何其難能?!墩撜Z·子張》篇也有“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边@種意義上的“三年不言”就是新君在新即位的一段時(shí)間內(nèi)無所作為,“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使得政事得以穩(wěn)定。而本篇簡文中武夫人對孺子的規(guī)誡,正是按照這個(gè)思路進(jìn)行的。在開頭,武夫人先陳說鄭武公與大臣相處和諧,原因是“如邦將有大事,必再三進(jìn)大夫而與之偕圖”;而且由于鄭武公在國內(nèi)施行仁政,如“勞問于邦,亦無大?賦于萬民”,因而君臣一心。特別是在“陷于大難中”的時(shí)候,則全是依靠良臣方能渡過難關(guān)。因此武夫人不能不這樣說道:“今是臣臣,其可不寶?吾先君之常心,其可不述?”先君之常心就是與這些良臣共謀,就是依靠這些良臣執(zhí)政。遵循先君之常心實(shí)則就是“無改于父之道”,而先君所依靠、依賴的乃是良臣,孺子就不能不將政事屬之于二三大夫。簡單地說,鄭武公之道即托付良臣,現(xiàn)在武夫人要孺子“三年無改父之道”,孺子亦不得不將托付良臣。
因此,鄭武夫人勸阻孺子知政的說辭異常巧妙地采取了禮制上的規(guī)矩。第一層是喪事自有臣下操辦,孺子不需知事;第二層是孺子需要將政事屬之大夫,一來是因?yàn)楣庞写酥啤奥犛谮T住?,二來是孝子?dāng)“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傊疅o論如何,孺子都沒有理由拒絕武夫人的規(guī)誡。鄭武夫人的處心積慮,正可與傳世《左傳》的記載相互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