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帥
2017年,有這樣一則新聞在新加坡引起了軒然大波。新聞說的是某大學要求校園餐廳將所有招牌更換為英文,刪除中文字。事后校方證實這是一個誤會。
那個時候,我想的是:刪除招牌上的中文字對我有影響嗎?答案是沒有影響,因為我看得懂英文啊。然后,有一天,我看到了網絡上有一個語言大學的經典課堂案例,說的是世界上某種語言的最后一個使用者死了(這個案例我當作一個細節(jié)用在《顧家雞飯》里)。
“如果我是漢語最后一個使用者”的想法驀地出現在腦海里,這想法讓我瞬間窒息。我突然產生了寫一篇小說的沖動。
這篇小說一定要說的就是“傳承”。
故事里的爺爺和孫子幾乎是同時來到腦海里的兩個人物。
爺爺早年移民新加坡,他一輩子說的是漢語,他不會說英文。他要求全家人在家只能說漢語。他練武術健身,要求孫子學寫毛筆字,要求孫子看《三國演義》,學下象棋。他聽到孫子漢語考試第一名就樂不可支。孫子愛爺爺,他參加學校的毛筆字比賽得獎,可是他更羨慕隔壁班那個英文演講比賽得獎的同學。他和爺爺一起練武術,他學習下象棋,可是他從來沒有覺得這些事情多重要,多了不起。更多的時候,他不太理解爺爺。
爺爺開了個雞飯攤(海南雞飯是新加坡著名美食),很多年了。有一天,雞飯攤面臨一個抉擇:業(yè)主要求食閣里所有攤位的招牌只可以用英文,否則中止合約……
整個故事圍繞的核心就在這里。
關于用英文招牌還是中止合約結束經營多年的雞飯攤的抉擇,家里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故事里的爺爺是一個極普通的老人,可能就生活在你我的周圍。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他沒有講任何大道理,全篇到底只有一句話:“這個攤留不留,我說了不算;可是……說什么話,做什么事,能把什么留給你的孩子,咱們自己說了算。"
也許孫子現在還不能夠體會,可是有些“傳承”,身教重于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