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婷
摘 要:新時代大學生是祖國未來建設的棟梁,在推進社會文明發(fā)展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大學生綜合素質情況關系到社會的發(fā)展。因此,圍繞新時代大學生心理態(tài)勢,深入分析新時代大學生較為常見的心理問題及成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徑,以期減少和消除新時代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心理態(tài)勢;教育途徑
中圖分類號:B4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7836(2020)01-0107-03
引言
通過對新時代大學生心理態(tài)勢的透徹解析發(fā)現(xiàn),大學生心理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如何解決新時代大學生心理問題,成為高校和家長高度重視的問題。因此,探討新時代大學生的心理態(tài)勢,研究教育途徑具有現(xiàn)實意義。
一、新時代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
(一)自閉自卑傾向
許多學生在進入大學階段后,還會產生較為嚴重的心理落差。一方面,當代大學生均是獨生子女,離開了父母的照顧一切都顯得力不從心,會產生強烈的孤獨感和自卑感。另一方面,進入了新的班集體,大學環(huán)境、班級環(huán)境對于學生而言均是完全陌生的,缺少了高中階段熟悉的同學和教師,成為集體中默默無聞的部分。并且大學階段的學生心理發(fā)育已經逐漸走向成熟,心思較為細密和敏感,新環(huán)境下無法很好地融于集體,內心對同學和教師缺乏認可度。長此以往將會導致大學生產生嚴重的自卑自閉心理,性格孤僻不愿與人交往,或者說是不懂如何與人交往,認為集體活動不需要自己。加之不適應教師的教學方式,面對高昂的學費,內心會產生出愧對父母的想法,對大學生活充滿迷茫和無所適從。
(二)人際交往困惑
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前,整個教育過程均以學習為主,并且高中階段通常是嚴格的封閉管理模式,學生每天學習的目標均是為了取得更好的成績,久而久之已養(yǎng)成一種習慣,在學校里將學習放在第一位。因此,許多大學生在高中階段就已經被削弱了人際交往能力,導致大部分學生在進入大學后,寬松的管理模式和自由的相處狀態(tài),令學生心理上產生不適應,并且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思想觀念不一致。因此,在這種環(huán)境下,大學生無法適應,內心雖然渴望與同學建立良好的情誼,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怯于開口。許多大學生在經歷了幾個月的大學生活后,仍然沒有完全認識班級同學,叫不上姓名的比比皆是,人際交往方面的困境對學生心理產生了嚴重的不良影響,遇到問題時也無法向同學請求幫助。同時,也有部分大學生存在嫉妒心理,產生這種心理后,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通常會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導致人際交往困惑加劇。
(三)情感問題突出
進入大學階段后,大學生在情感方面都會發(fā)生一定程度的改變,并且家長和教師對戀愛已經很少干預,戀愛是大學中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大學寬松自由的環(huán)境,為大學生戀愛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但許多大學生對自我認知以及情感認知存在偏差,無法正確處理自身的情感問題,由于高中時期不允許校園戀愛,導致許多學生不知應如何與異性相處,在出現(xiàn)感情問題時,思想和方式表現(xiàn)較為極端。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由于戀愛問題做出極端行為的事情屢見不鮮,甚至許多學生由于情感問題選擇結束生命,這種悲劇事件的發(fā)生對于家長和學校方面都是沉痛的打擊。也有許多學生由于情感不順利,對學習和生活失去自信心,長時間處于痛苦、迷茫之中,無法走出悲傷情緒,這樣的狀況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及個人發(fā)展都產生了嚴重影響。還有部分大學生,為了“面包”而投入情感,這也是心理問題的一種表現(xiàn),愛情本是美好的,與利益掛鉤便失去了意義。
(四)就業(yè)壓力沉重
目前,大學生均面臨著嚴峻的就業(yè)形勢,大學生的就業(yè)成為學生和家長擔心的問題,許多學生由于就讀的高校并不是名校,對所學專業(yè)的發(fā)展前景了解不足,加之教師和家長的期待,給大學生帶來了嚴重的心理負擔,認為找不到好工作對不起父母,對不起自己多年的求學之路。長期的心理負擔會導致大學生產生厭學心理,對待專業(yè)課程學習抱著消極心態(tài),甚至出現(xiàn)棄學心理。當前不僅就業(yè)形勢嚴峻,許多用人單位對大學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招聘用人方面往往要求過于嚴格,許多大學生在大學實習階段,就要面對殘酷的優(yōu)勝劣汰,對于原本就對未來感到迷茫的大學生而言,更是一種打擊。實習階段的工資普遍較低,然而許多大學生卻存在較高的心理預期,當現(xiàn)實與理想不符時,這種嚴重的心理落差易導致大學生不愿面對家人、不愿走進社會,長期通過沉迷網絡、酒吧等方式發(fā)泄消極情緒。
二、新時代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成因分析
(一)家庭影響因素
家庭因素對大學生造成的影響主要分為三方面,即原生家庭、單親家庭和重組家庭。原生家庭中,一方面,許多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較為嚴重,對孩子給予了過高的期望,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干預較多,導致學生與家長之間缺乏正常的溝通和交流。另一方面,家庭環(huán)境中過于以子女為中心,其強烈的自我意識,易導致與家長之間的溝通產生無法逾越的鴻溝。單親家庭中,由于父母婚姻的失敗,易導致學生對父母的教育置若罔聞,受到一方的教育或批評,則會對另一方訴苦尋求安慰,父母雙方意見不一致,導致單親家庭中對子女的教育難以平衡,進而影響學生健康成長。重組家庭中,父母再婚將會對孩子產生一系列影響,如后父母態(tài)度、異父母的孩子與大學生的關系以及父母離婚時的態(tài)度,很多問題都會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1]。
(二)學校影響因素
傳統(tǒng)教育理念下,教出了許多具備扎實理論知識的大學生,但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存在諸多弊端,無法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或多或少在心理方面存在一定的波動。新時代背景下,心理教育應是大學生必修的課程,然而高等院校對大學生的心理教育,通常是通過開設選修課程讓學生自主選擇,并未給予心理教育高度重視,許多高校雖為學生配備了心理咨詢師,但心理教育的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普遍不高,常常是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未進行深入分析便給予建議,心理教育工作效果始終較差。這樣的心理教育會使學生出現(xiàn)心理問題,不愿進行咨詢,長期積壓導致內心敏感脆弱、一觸即發(fā)。許多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前的生活,通常是父母陪讀、接送上下學,幫助打掃房間、做合胃口的飯菜等等,上大學后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學生對自己的生活充滿不適感,懷念父母、家鄉(xiāng)以及以往的生活,這種情緒會導致大學生對適應大學生活產生一定的抵觸心理,不利于心理健康。
(三)自身影響因素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大學生的心理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問題,已成為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大學時期的學生,生理和心理發(fā)育均處于走向成熟的路上,尚未形成完善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常常表現(xiàn)得過于焦慮。一方面,大學生自身的性格特征,對心理狀態(tài)有著較為直接的影響,性格活潑外向的學生,通常善于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能夠很好地處理人際交往關系,心理態(tài)勢通常較為良好。相反,部分屬于內斂性格的學生,通常不善于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不知如何與同學、朋友相處,長久的自我封閉會導致心理出現(xiàn)問題。另一方面,大學生自身的情緒對心理也會產生影響。情緒是主導心理態(tài)勢的關鍵性因素,積極樂觀的情緒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自信心,愉悅的情緒能夠使大學生努力進取、學習知識,幫助大學生增強人際交往信心,在遇到困難和問題時不氣餒,能夠幫助自身調節(jié)消極、負面的情緒,促進心理健康,反之,會產生嚴重的危害。
(四)社會影響因素
首先,傳統(tǒng)文化因素對大學生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心理學的概念起源于西方,西方思想家們主張自由平等、人性人權,也正是因此造就了西方人個性奔放、張揚的活潑外向性格。我國由于封閉時間較長,封閉式思想形成了我國人民靦腆內斂的性格。其有優(yōu)勢的一面,同時也存在不足之處,極其容易造成心理問題,并且缺少行之有效的心理引導。其次,西方文化思潮的沖擊,導致學生思想態(tài)勢搖擺不定。新時代背景下,互聯(lián)網技術的廣泛運用,使大學生能夠通過網絡了解外面的世界,對一切新鮮事物、新鮮思想、新鮮文化充滿好奇感,隨著網絡的飛速發(fā)展,許多西方文化思潮涌入我國,對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造成了嚴重沖擊。面對不同的文化影響,許多大學生都表現(xiàn)出迷茫的心理態(tài)勢,大學生對自身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產生懷疑,這樣的大環(huán)境給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埋下了隱患。最后,新時代的思想及生活方式轉變讓大學生無所適從。當代大學生對新舊觀念的整合能力較為薄弱,受到不良的思想及道德觀念影響時,無法有效地進行自我保護,使自身心理受到了影響和沖擊,對道德觀念存在認知困惑[2]。
三、新時代大學生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開展良好的家庭教育
良好的家庭氛圍不僅影響著大學生的個性品格,同時對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生活和成長,大學生能夠學會樂于助人、寬厚待人,能夠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在愛的環(huán)境中,大學生不會出現(xiàn)自卑自閉心理,他們內心有足夠的安全感。因此,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大學生心理教育的重要途徑,應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家庭成員間平等交流和溝通,尊重互愛,可以使大學生以積極心態(tài)面對生活。新時代的到來,傳統(tǒng)的家庭關系已經逐漸被改變,大學生能夠與家長進行情感交流,家長應給予良好的回應,應根據實際情況對大學生抱有期望。特別是單親家庭和重組家庭,應盡可能彌補家庭對孩子心理成長帶來的陰影,彼此之間多溝通交流,給予更多的理解和信任,在大學生出現(xiàn)焦慮或情緒波動時,應及時給予引導,不要將苛責作為教育的方式。父母是大學生最好的老師,應在家庭教育中以身作則,發(fā)揮良好的模范榜樣作用,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責任心和愛心,避免大學生心理出現(xiàn)問題。
(二)高校進行教育改革
首先,針對大學生面臨的嚴峻就業(yè)問題,高校方面應透徹解析新時代背景下勞動市場需求,進而對高校的專業(yè)課程設置進行調整和改進,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對學生的能力和素質的培養(yǎng),給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鍛煉綜合能力,進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具備核心競爭力。其次,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和諧的文化氛圍能夠減少外部環(huán)境對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人格,使其在大學生活中發(fā)揮自我價值。通過寬松而不失秩序的管理模式,使學生處于健康的環(huán)境中,避免不良事件對大學生心理造成的刺激和壓力,促進心理良好發(fā)展。最后,建設良好的大學生心理輔導隊伍,強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時效性、科學性。高校應高度重視對大學生的心理教育,針對新時代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時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幫助大學生擺脫心理問題。專業(yè)化的輔導隊伍,能夠給予大學生正確的引導,保證心理教育的科學合理性。
(三)大學生進行自我調整維護
第一,大學生應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大學階段的愛情是美好而令人憧憬的,但要真正做到專一、專心。大學階段是成長的重要階段,應正確處理學習、愛情以及人生的關系,愛情到來時勇敢面對,但不能將愛情作為大學生活的重點,應在不影響學習的基礎上,遇到一個“三觀”一致、志趣相投的人,愿意和對方一起走一段路,彼此牽掛和愛護,共同促進對方成為更好的人,這才是愛情的真正意義。第二,不斷強化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無論與任何人交往,應始終秉持真誠的心,給予他人真心和信任,學會寬厚待人,克服自身的羞怯心理。兩個能成為朋友的人,除了分享彼此的快樂,更多的是理解自己內心的情感,理解對方能夠使人際交往更加融洽,幫助大學生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第三,認真規(guī)劃職業(yè)生涯,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就業(yè)。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有一份實際、可實現(xiàn)的職業(yè)規(guī)劃具有重要作用,能夠使大學生為之付出努力,理性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嚴峻的就業(yè)形勢。
(四)提供優(yōu)質的社會服務
提供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和優(yōu)質的社會服務,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新時代背景下,傳統(tǒng)陳舊的觀念已無法適應時代發(fā)展需求,應積極轉變傳統(tǒng)觀念,構建現(xiàn)代化心理教育模式,使每個人認識到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性[3]。出現(xiàn)心理問題時,應及時向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進行咨詢,通過專業(yè)的疏導,逐漸走出心理困境。除此之外,面對大學生心理方面的問題,社會應予以理解和尊重,不要由于社會的歧視加劇大學生心理問題。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網絡環(huán)境逐漸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對大學生心理態(tài)勢帶來一定的影響,應共同凈化網絡環(huán)境,傳播健康文明的理念,消除西方文化思潮對大學生的思想沖擊。同時,也應培養(yǎng)大學生辨別網絡信息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自我保護意識,不要使自身的心理、“三觀”受到影響。
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時代大學生的心理逐漸呈現(xiàn)出了諸多問題,為了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提高其心理抵御能力,應從良好家庭教育、高校教育改革、自我調整維護、優(yōu)質社會服務四個方面,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校園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引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不斷拓展大學生心理教育途徑,提高心理教育的質量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何澤民,何勇強,呂放光,宋傳穎,李艷月.全面構建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體系[J].邵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15(3):97—103.
[2]王世偉,馬海珊,李阿特,等.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構[J].中國校外教育,2019(12):90—91.
[3]胡承孝,萬麗芳,王璇.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9,36(2):46—48.
(責任編輯:陳 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