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航旗 安琦
[摘? ? ? ? ? ?要]? 皖北民歌作為我國重要的非遺文化之一,在我國民歌文化中獨具特色。然而,從高校音樂教育中的民歌教學來看,存在不少問題,這不利于皖北民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fā)展。正是在此背景下,以皖北民歌中的鳳陽民歌為例,對其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性、現(xiàn)狀和問題進行研究,通過研發(fā)發(fā)現(xiàn),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皖北非遺民歌存在教材缺乏、教學方法單一、缺乏系統(tǒng)性保障等問題,通過對問題的分析,提出了完善教材、豐富教學方法和打造非遺民歌教學基地的對策建議。
[關? ? 鍵? ?詞]? 皖北;非遺;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0)18-0038-02
長期以來,皖北民歌都以豪爽、奔放、醇厚、質樸而著稱,是皖北人民在漫長的勞動和生活中形成的一種民間音樂藝術形式,自誕生時起,就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人們把勞動和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大膽地融入民歌之中,從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審美趣味。無論從歌詞還是曲風上看,皖北民歌都深具地方特色,將皖北人民的質樸和豁達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然而,當前皖北民歌的非遺傳承與保護問題卻面臨諸多挑戰(zhàn),使得高校作為民歌傳承與保護的重要渠道,在民歌傳承上的作用愈發(fā)重要。故而,本文以皖北民歌中的鳳陽民歌為例,探討皖北非遺民歌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的現(xiàn)狀與問題,并提出了進一步推動鳳陽民歌傳承與保護的路徑選擇。
一、非遺民歌融入高校音樂教學的意義
與現(xiàn)代音樂不同的是,非遺民族音樂不僅是重要的音樂形式,而且是特殊的傳統(tǒng)文化符號,對地方民俗風情和文化特色的傳承具有重要意義[1]。高校作為音樂人才培養(yǎng)的搖籃,不僅需要培養(yǎng)現(xiàn)代音樂方面的人才,而且需要特別注重非遺民族音樂的教育與教學,而非遺民歌作為非遺民族民間音樂的重要形式,在高校音樂教學中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和作用。具體來說,將非遺民歌融入高校音樂教學中,具有以下意義:(1)豐富了高校音樂教育的內涵,讓高校音樂教育的內容可以更加豐富;(2)有利于傳統(tǒng)民間音樂藝術的傳承,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意義重大;(3)可以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幫助他們從傳統(tǒng)民歌中汲取養(yǎng)分,從而獲得音樂藝術修養(yǎng)的整體提升。
二、高校音樂教學中非遺民歌教學的現(xiàn)狀
當前,隨著國家對非遺傳承越來越重視,加大了對地方民歌的傳承與保護,包括在傳承人傳承、社會傳承、商業(yè)傳承等方面都加大了力度,在非遺民歌傳承的高校音樂教育傳承上,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果。關于高校民歌教學的內容不斷豐富,課時也有所增加,這方面的師資和人才培養(yǎng)也在不斷加強,校際的民歌教學交流活動以及民間音樂表演等也在穩(wěn)步發(fā)展中。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高校音樂教學中的非遺民歌教學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關于民歌教學的教材十分缺乏,教學形式較為單一,尚未形成關于高校民歌教學的示范基地等。就拿鳳陽民歌來說,只是在部分高校中對此有研究,而且課時很少,并未形成關于鳳陽民歌教學的規(guī)?;拖到y(tǒng)化,這不利于通過高校更好地讓民歌文化得以傳承和保護。
三、皖北非遺民歌融入高校音樂教學存在的問題——以鳳陽民歌為例
(一)鳳陽民歌簡介
鳳陽民歌是皖北民歌的重要形式,產生于安徽省鳳陽縣,記錄了當時人們的情感、婚姻、生活和民間特色,并且隨著時代的變化,在保持民歌特色的基礎上,又有所創(chuàng)新,以渾厚、壯美和熱烈而聞名,體現(xiàn)了人民群眾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tài)。鳳陽民歌以鳳陽花鼓、錢桿子、杈拉機為載體,從鳳陽縣一直傳播到全中國,甚至在世界范圍內都具有影響力。從藝術形式上看,鳳陽民歌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斷融入新的元素,從而使得民歌的內容更加豐富,風格也更加活潑、自由。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當前被人們傳唱的鳳陽民歌達300多首,極大地豐富了民間音樂形式,但隨著年輕人的興趣多元化發(fā)展,加之科技的進步要求鳳陽民歌的傳承與保護形式上進行創(chuàng)新,這就使得在高校音樂教學中加強對民歌的教學變得十分必要。
(二)鳳陽民歌融入高校音樂教學存在的問題
1.鳳陽民歌的相關高校音樂教材匱乏
鳳陽民歌的形式十分豐富,歌曲數(shù)量較多,但是目前關于這方面的高校教材卻十分匱乏。它們或者只是對鳳陽民歌進行籠統(tǒng)概述,或者只對單一的鳳陽民歌進行教學示范,缺乏對鳳陽民歌更深入的分析,并沒有針對高校鳳陽民歌教學特點,設計相應的鳳陽民歌教材,缺乏對其中不同風格和特色的關注和研究。拿鳳陽花鼓中的鳳陽歌為例,在原來的鳳陽花鼓中的鳳陽歌曲風較為粗獷和渾厚,但是流傳到江浙地區(qū)之后,變得更加靈動和柔和,比如,其中第二句中 sol 到 do 的旋變成了 re 到 sol 的旋進(見如下例譜),而這些在教學過程中很容易忽略掉[2]。由于這種細致化研究教材的缺失,不利于鳳陽民歌的傳承。
2.高校鳳陽民歌的音樂教育方法單一
當前,高校的音樂教育借鑒的是西方的音樂教育形式,從教學內容上來說,主要是以現(xiàn)代音樂教育為主;教學方式上看,以示范加練習的教學方式為主,教學方式較為傳統(tǒng),不夠靈活和現(xiàn)代化,缺乏豐富性。對于鳳陽民歌來說,一方面鳳陽民歌本身課時就較少,另外教師講解的內容不夠深入,許多都是講理論,缺乏實踐性。即便在實踐性的課堂上,由于采用的是一對多的集體教學模式,而不同學生,其學習方式、學習進度未必相同,故而讓教學效果大打折扣。而且,鳳陽民歌產生于特定的文化土壤中,是對于當時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的音樂詮釋,故而在教學中需要更多地與文化實踐相結合,需要與民俗教學相融合,然而,當前高校在這方面的表現(xiàn)還較為欠缺。
3.缺乏非遺民歌的音樂教育平臺
關于鳳陽民歌的高校教學,當前較為散亂,不夠體系化,校際的交流不夠,缺乏鳳陽民歌高校教學平臺。音樂教學平臺可以為音樂教學提供充分的支持,可以為民歌教學提供更多的資源、條件和環(huán)境,可以形成資源的聚合效益,讓更多的優(yōu)秀人才聚居在這里,吸引更多對民歌感興趣的學生,從而讓高校真正成為民歌人才培養(yǎng)的搖籃。但從當前來看,高校在非遺民歌的教學中,資源不夠集中,條件欠缺,尚未建成鳳陽民歌教學的示范基地,不利于對民歌更好地傳承與保護。
四、鳳陽民歌融入高校音樂教學的策略建議
(一)完善鳳陽民歌融入高校音樂教材
首先,需要將鳳陽民歌融入高校的音樂教材中。要根據(jù)高校音樂教育的特點,在音樂教材中增加鳳陽民歌的教學內容,既需要對經典的鳳陽民歌進行著重教學,也需要對鳳陽民歌的整體風格、特色和內容進行系統(tǒng)性講解,對于不同時期,不同地域鳳陽民歌的特點、特色和變化,要做區(qū)分,幫助學生準確掌握鳳陽民歌的特點,讓學生更全面地理解鳳陽民歌。在音樂教材的選擇上,需要盡量豐富,從而不斷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升民歌學習效果。
(二)改進高校鳳陽民歌的音樂教學方法
從鳳陽民歌的教學方法上看,高校的鳳陽民歌教學方法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1)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不僅采用大班上課的方式,還可以采用分小組教學、游戲教學、活動教學等方式,比如,采用鳳陽花鼓戲的教學形式,在操場上讓學生邊打鼓邊歌唱,在這樣的氛圍中,現(xiàn)場感更強,更能讓學生印象深刻,從而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2)充分運用科技和互聯(lián)網(wǎng)在鳳陽民歌教學中的作用。采用多媒體教學、微信群組教學等,可以課上示范教學,課后訓練并將學習效果用視頻上傳到微信群,教師逐一點評。(3)注重對學生民歌興趣的激發(fā)。以興趣為先導,注重對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不僅僅是老師教學生,學生發(fā)現(xiàn)了更好的鳳陽民歌教材,可以進行分享互動,彼此學習,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打造非遺民歌教育基地
可以重點建設一批民歌教學示范基地。比如,在安徽大學、安慶師范學院等學校,就可以設立專門的鳳陽民歌學院,更多地引進專業(yè)人才,可以聘請中央戲劇學院、上海戲劇學院等地的知名專家擔任客座教授,加強校際的交流,加大政府的財政資金支持,吸引更多的社會捐贈,實現(xiàn)非遺民歌教育的快速發(fā)展。鳳陽民歌是中國地方民歌的特色,但不僅僅是鳳陽縣的文化遺產,也是全中國人民的精神文化寶藏,通過打造鳳陽民歌教學示范基地,可以讓鳳陽民歌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
五、結語
我國歷史文化豐富,民歌特色突出,形成了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然而,今天的世界變化快,年輕人的生活和娛樂方式選擇多,這使得民歌的傳承和保護面臨不小挑戰(zhàn)。故而,通過加強高校民歌教學,能夠為民歌的發(fā)展培養(yǎng)更多的后備人才,從而使民歌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fā)展。本文以鳳陽民歌為例,對高校民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發(fā)現(xiàn)當前高校的民歌教材、教學方式和教學基地建設還存在不少問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分析,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參考文獻:
[1]馮光鈺.從鳳陽歌看“同宗民歌”的傳播流變[J].音樂研究,1991(2).
[2]楊春.唱遍神州大地的鳳陽歌[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1995.
[3]彭曉玲.聲樂基礎理論[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許國紅.鳳陽歌系研究[J].中國音樂學,2001(4).
[5]謝昭新.鳳陽民歌的源流演化及其文化藝術價值[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4).
[6]曹萬玲.鳳陽民歌發(fā)展對策研究[J].蚌埠學院學報,2017,6(6):177-180.
[7]潘驊.本土非遺音樂文化引入高校音樂教學的思考[J].黃河之聲,2017(20):40.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