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景芳
我是從小被說“聰明”一直到大的孩子。
小學第一個學期期中考試,我得了年級第一。從此之后在各級都拿過年級第一,高中畢業(yè)也還是學校的第一。
而這個過程,對我而言并不是很困難。
我沒刷過題,小學時候放學先在戶外玩到天黑;中學放學去打籃球,從小做學校主持人,也做校園電視臺、參與文藝演出、加入校學生會。學習也不需要父母督促??偠灾?,我沒有感受過學習的辛苦。
我經(jīng)歷的真正困難,在上大學之后。
我在大學有一段時間陷入“自我懷疑”的困境,我成績和業(yè)余愛好都算不得出色,自己想要為之努力的寫作也毫無進展。
直到過了好幾年,我才慢慢發(fā)現(xiàn)癥結(jié)所在:我混淆了對“成功”的感覺和對事物本身的感覺。
舉個例子,如果喜歡的是站在第一名的領(lǐng)獎臺上,那么游泳時想的更多是成功的步驟。但如果喜歡的是游泳本身,那么游泳時感受的可能是身體和水接觸的感覺,人在水下奇妙的變化。
吊詭的是,在人生的很多領(lǐng)域,前者心態(tài)都不如后者心態(tài)能夠帶來真正的成功。
我第一次意識到這一點,是在一堂大提琴私教課上。老師打斷了我的演奏,直言不諱地問我:“你是不是沒有在聽你拉的聲音?你真的聽不出來聲音本身的音色好壞嗎?”
那個時候我發(fā)現(xiàn),我確實沒有全身心感受聲音,我只關(guān)心盡快推進練習曲的進度。
這件事本身給我很大的刺激。我開始慢慢感受到,當其他人真正喜歡一件事時,他們做這件事是怎樣全心投入的。跳舞的時候,專注的是肌肉和身體的感覺;研究數(shù)學的時候,專注的是方程兩邊的意義。
我羨慕他們那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專注。
正是在這個時候,我意識到“聰明”給自己設下的障礙。
我曾經(jīng)太過容易地達到各種事的成功,因此習慣于站上山頭的感覺,可是校園里的小山頭,對于人生的高山而言是無關(guān)緊要的。
想要在真實世界里做出一些重要的事情,就需要一個人將自己全然打碎,忘掉所有既往,有一種從山腳開始攀登的赤子之心。
我見過頂著“成功者光環(huán)”的人志得意滿做電影,最后狼狽收場的;也見過真的熱愛電影,從劇務吃盒飯做起,每天看幾小時電影自學,最終呈現(xiàn)出劃時代作品的人。
“頭頂有光”和“內(nèi)心有光”的人相比,后者比前者的道路遠得多,能走向無窮。
拋卻聰明給自己的所有包袱,走到谷底,找到真正能讓自己淚流滿面的事物,才是支持生命的長久力量。
我只愿你一生勇敢,不負聰明。
(摘自《智慧少年》,有刪節(jié))